士林传统与学院风度—— 论宗璞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1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救亡时代的漂泊与坚守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拉开了漫长南迁的序幕,三所高校最终在昆明组建了闻名中外的西南联合大学,八年抗战期间一直坚持教学,直至战争胜利。地处西南边陲的西南联大虽处抗战的艰苦环境中,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仍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不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

一、 乱离时代的家国情怀
“家国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精神操守的重要体现。时至清末,中华民族被瓜分蚕食的现实逐渐激起知识分子救亡图强的紧迫感。梁启超曾大声疾呼:“不有民,何有国,不有国,何有民?民与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相比古代传统知识分子天下臣民的意识,对家国的呼唤充分反映出近代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及至五四,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提出建立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至此,中国知识分子有关国家观念和报效国家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家国情怀理解的逐渐深化帮他们跨越了历史的屏障,实现了灵魂的超越。
宗璞的知识分子作品主要通过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来展示人物的家国情怀,突如其来的战争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平静学堂的七零八落,温馨家园的逐渐荒芜,美好生活的支离破碎,大好河山的满目苍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不仅在军事上心怀征服中国的鬼胎,更企图在民族精神上彻底将我们击垮。这让每一个良心未泯的中国人都情不自禁地从世俗中抬起头来,直面血淋淋的家国现实。
在《野葫芦引》中,面对国之山河沦丧,以吕清非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多是启蒙式的,他们将驱逐鞑虏的希望寄托在晚辈身上。在民族命运危在旦夕之时,吕老人心忧天下,“位卑不敢忘忧国”的使命感终日令他因不能亲自为民族抵御外侮而自责。一向注重传统礼节的吕老人拒绝像往年一样接受晚辈们的礼,在他看来,自己未对国家做过贡献,老来却要眼见倭寇登堂入室,他自觉没有颜面面对祖宗和儿孙;中国军队撤离北平后,爱国之心让吕老人不相信眼前的事实,他在炮火刚刚停歇的前几天仍热心于时政,日日希望在报纸中读出我军反攻的消息,而在亲眼见到日军颁布的告市民书之后,老人便再也无心读报,而是每日在椅上呆坐无言;南京陷落后,老人夜里便常常大哭不止。吕清非虽年老无法亲自上场杀敌,却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儿孙们学会自强不息。日军侵占北平后,吕清非坚持“思想教育和锻炼身体同时进行”,亲自教家人和孙子孙女们练习拳术,“前三后三,还我河山。左七右七,恢复失地。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等锻炼口号集中展现了老人朴素但坚毅的爱国情怀,他用启蒙式的言行诠释对家国的热爱。吕清非坚信滴水可穿石,坚信星星之火可燎原,微不足道的爱国行动终会在晚辈心里种下不卑不亢的种子并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他对晚辈卫葑舍弃学术事业选择步入政途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坚信必须要有人把精力花在政治上,否则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便无人掌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英,吕清非敢于以身作则,为了能让女儿碧初不受战事困扰、安心离开北平,老人不惜以生命做赌注,谎说西山游击队准备接自己去山里避难。
.........................

二、 困厄中的学术人生
以孟樾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持守精神,另一方面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灾难、主动为理想寻找栖息的家园。他们坚信:只有学校尚在,才能继续为国家培养新生力量,民族文化就得以传承,国家就不可能灭亡。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热忱构成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图景。
孟樾是执着学术的师者,又是关心国事的学者,他沉稳坚定,既具备传统文化的修养,又具有民主科学的意识:在战火中他对史书创作不离不弃,对学术追求严谨苛刻,对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战火已经在北京城打响,在《南渡记》中,面对飞机的轰炸,孟樾表现得既忐忑又从容。“飞机投了十余枚炸弹,仍在空中盘旋。弗之估计这是轰炸西苑。在城里往后楼下躲,在学校往图书馆地窨子藏,这就是今后的命运。他慢慢走到书房,鼓起勇气推开门,看见乱堆着的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横七竖八的文稿,心里倒安定了许多。他在桌前站了一会儿,抚摸着压在文稿上的水晶镇纸。”硝烟弥漫之中,对学术事业的热爱让并无生命的书稿成为抚慰孟教授的一剂良药。面对空袭,孟樾仍然坚持到校图书馆读书,居所遭遇轰炸时,他最先想到的是书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抬起一本书,因为不知该放到哪里,总是交到管书人手中。他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 孟樾热爱书库,热爱书库里蕴藏着的人类精神,热爱书库里贮存的知识。所以,他视每一本书都如生命,并热爱着与书本有关的一切,包括玻璃地板。在设施极度简陋的校园里,孟教授牢记自己作为文化传递者的使命,既富于批判精神,又不忘学术实践性。一面恪守良知、认真治学,一面完成自己四十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史探》。好友萧子蔚提醒孟樾小心行事、躲避政治陷害,孟樾胸怀坦荡,用一席刚正不阿的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我的思想则在著作中,光天化日之下。说左倾也未尝不可。无论左右,我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我希望国家独立富强,社会平等合理。社会主义若能做到,有何不可。只怕我们还少有这方面的专家。”孟樾始终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探讨学术的地方,所以一直无意在学校搞政治;他提议,学校既要海纳百川,又要特立独行,不仅要包容各种主义,而且要独立于各种主义之外。坚持以“学”为重,在学术与政治的碰撞中,在学术与战火的交织中,孟樾始终坚信:知识是拯救一切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物理系教授庄卣辰仍然坚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鼓励学生要投身革命,同时,自己也不放弃物理实验工作,甚至为了保护实验室里的仪器甘愿献出生命。庄教授原本已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但因为“穷物之理不容易,得积累多少人的智慧,我们才能做个明白人”的信念,他始终坚持对物理实验的热爱,舍不得弃教学仪器于战火中,誓与实验仪器同生存、共命运。在一次与炸弹的交锋中,因为不忍心离开实验室,庄卣辰险些丧生。被炸弹震晕醒来之后,他半截身子被埋在土里,手中却仍死命抱着完好无损的光栅。当人们冒着危险再次赶回新校舍来施救时,庄卣辰的举动让人为之一振,“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平安而高兴!”此外,庄卣辰在授课之余还积极开设有关国内外战争时局的讲座,在人心涣散的年代,他不仅向学生们讲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动态,更鼓励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走出一条属于国家和民族的民主富强之路。
.............................

第二章 特殊时代语境中的迷惘与抉择

一、 事业的“十字路口”:在集体与个人之间
宗璞在《红豆》的忆谈中谈到:“在抉择中,选择献身祖国革命、人类进步事业的人,那总是想‘给予’的人,应该是英勇的胜利者。只想到自己,只斤斤计较于‘取得’的人,应该是怯弱的失败者。”
解放前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接受转折考验的一代,也是迫切需要在转折中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理想的一代。《红豆》讲述了一个略带伤感的爱情故事。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和齐虹热烈相恋,最后却因为生活理想迥异而分道扬镳。相识之初,二人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就逐渐显露出明显差异:齐虹憧憬个人自由,江玫心向集体事业。在齐虹的意识里,人活着完全是为了自由。自由的定义就是做什么都由自己决定,自己喜欢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在江玫看来,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况且脱离集体一个人也根本不可能活得下来。在室友萧素的影响下,江玫越发觉得和集体在一起才是她的真正理想。江玫对萧素的任何要求都言听计从,她坚持认为萧素正在为伟大的事业工作,与自己单调的生活不同,萧素的生活总是和集体联系在一起、和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萧素的生活积极又炽热,“似乎连石头也能温暖”。对集体的向往最终让江玫拨开雾霭,勇敢放弃爱情。《红豆》真实记录了江玫心灵的成长轨迹,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过程不仅是个人与集体相互碰撞的过程,更展现了新旧交替时代年轻人抉择的痛苦。
建国后,新中国面临的情况极其复杂,一方面,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愈加繁重。宗璞塑造了众多为了理想奋斗终身的知识分子。面临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来成就毕生信仰的事业;身处被改造的社会处境,接受着价值观念混乱的考验,他们真诚地追随心中理想,坚持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努力。
《不沉的湖》中,青年舞蹈演员苏倩因为腿伤而不能继续艺术事业,虽一度陷入迷茫,却最终在爱的鼓励下重新认识自我、找回存在的价值。刚刚踏入艺术大门的苏倩坚信自己将会拥有远大光明的前程,她自信、努力,从不放过任何进步和成长的机会,但是天不随人愿,一次表演事故让苏倩的“明星梦”支离破碎。“艺术的大门却突然对我关闭了,我一生的道路断绝了。天地之大,我该往哪儿走?我是一无所有了,没有腿,也没有心,因为我的心已经留给了舞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没有力量再写下去??”在爱的包围下,苏倩完成了断腿后从沉沦到崛起的转变,她得到诸葛的支持和鼓励:“无论你改行做什么,我是不会变的!谁对你也不会变,只要你是苏倩!艺术家,售票员,工人,学生??什么都没关系!你就是你:共青团员,新中国的共鸣呢——”作为同事,老徐给予了苏倩无限的鼓励和关怀,让她再次找到生活的位置:“迷上自己的艺术事业是极应该的,我们许多人还嫌迷得不够!可是最该迷上自己的革命事业。”苏倩逐渐认识到,虽然不能跳舞,但却仍能用一己之力为舞蹈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她必须要坦然地“用积极的、战斗的态度迎接生活的考验。”《后门》与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化文学规则具有一致性,小说不仅涉及到知识分子“改造”的主题,小说人物的阶级成分也相当清晰,“阶级论”和“血统论”的影子随处可见,如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现的赵得志。
........................

二、 爱情的“天平两端”:在执手与离弃之间
在反映知识分子感情生活的作品中,宗璞以表达情与爱为创作的重心。她不但描绘了未经风雨、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之间青涩的爱恋,也述说了饱经人世沧桑和生命坎坷的中年之爱,甚至会站在道德的边缘,赋予饱受非议的婚外恋一顶纯真的光环。无论哪种情愫,宗璞爱情故事的内核都是脱离世俗污染、清新而美丽的,同时,也是艰难的。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危难、政治的是非都为纯真的爱情平添了时代的负累。复杂环境中的个人感情如一株弱小的幼苗,在社会的疾风骤雨中倔强地飘摇,《红豆》的青涩,《三生石》的醇厚,《心祭》的凄婉,都令人回味无穷。身处特殊时代语境的知识分子在爱情抉择面前的不同姿态,既展现了时代的特色,又显露出知识分子细腻又刚毅的情感观。
宗璞塑造了一批爱情的执着坚守者,他们拥有近乎苛刻的爱情观,誓要在残缺的现实中找到真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可以用独身的姿态拒绝无爱的婚姻,也可以用恒久的信念等待真爱的降临,执着让爱情的悲喜剧交错上演。《弦上的梦》中,大提琴教师慕容乐珺年轻时与好友梁锋几乎发展成为恋人,但当时正值抗日,爱情的火苗败给了战争的烽火,两个年轻人最终分道扬镳,一个远赴延安、走向战争前线,一个出国留学、远离战火硝烟,爱情遂成镜花水月。与爱情失之交臂的慕容乐珺没有向世俗的情感妥协,而是勇敢地选择终身与大提琴为伴。《三生石》中的梅菩提和方知历尽苦难,终于在浪漫主义的爱情中修成正果,在象征爱情的三生石面前举行了婚礼。相比初恋,这份退去了青涩的中年之爱更多了几分恬淡和温情。主人公梅菩提因为创作了一部名为《三生石》的小说受到批斗,成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千金小姐”,唯一的亲人——父亲,在批斗中死去。祸不单行,梅菩提被查出患有乳腺癌。面对丧父、批斗和病魔三重致命的打击,梅菩提始终执着坚强地活着。主治医生方知让她的生活充满温暖,在与方知的爱情中,梅菩提历经徘徊和苦痛。方知向梅菩提表达爱意时,梅菩提有过担忧。在她看来,方知不仅年轻,还是个非常有前途的医生。他应该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温柔能干,身体健康,而不像自己一样病弱无力、身心俱残,更不是“杀人犯”。“真的,如果方知是自己的亲弟弟,该怎样为他出主意?她一定要告诫他,劝阻他,不能要梅菩提,她——她就要死了”。方知的执着最终让梅菩提萌生了正视爱情的勇气,她在关爱和包容下接受了残缺的自己,更接受了残缺时代里难能可贵的真情。在人人丧失互信、社会黑白颠倒的时代,梅菩提却在真挚的爱情里依傍着三生石倔强的生存下来,与时代相逆的人生轨迹让梅菩提的生命得到了升华:在苦难中品味幸福的滋味,在猜忌中感受友谊的珍贵,在绝望中不放弃生存的希望。不论遭遇怎样的苦痛,梅菩提始终怀揣一颗为爱执着的心,如书中的比喻:“这种善良的模样不就像正常细胞吗?正常细胞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不只是方知的笑容,老齐、小魏、大娘、大嫂都有着类似正常的细胞的神情。”执着不仅让梅菩提获得了“三生石”般的友谊而且收获了“三生石”一样忠贞的爱情。“活泼的火光,足够照亮生的道路”,不论是执手还是离弃,宗璞笔下的爱情都因为主人公的执着而发光、发亮,孕育出足够温暖一生的真挚火种。
............................

第三章 宗璞知识分子叙事的学院气质 ........................... 26
一、书香散逸的学院氛围 .................. 26
二、散文化的叙事结构 ............... 30
三、典雅的语言风格 ............................ 34
结语 .................................... 37

第三章 宗璞知识分子叙事的学院气质

一、 书香散逸的学院氛围
(一) 素雅恬淡的学院环境
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冯友兰为学界泰斗,姑母冯沅君系五四时代新文学运动的骁将,宗璞自小便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生于学院,长于学院,宗璞自小便耳濡目染了大学校园的书香气和人文气。“一切景语皆情语”,对环境的描画过程即作家心境外显的过程,宗璞作品中散逸的学院气息大多源于作家对学院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营构。
宗璞的知识分子小说尤其注重对学院环境的刻画,而且相比其他涉及大学校园环境的作品,宗璞对校园的描画更加真实和生活化。同样以抗战为写作背景的《未央歌》中多有涉及校园环境,这部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小说是理想的,更是诗意的。书中的校园环境是小说诗意情感的外显:“靠了城墙根。城外就是新校舍。新校舍又跨着围绕城外一周的环城马路,成了南、北两区。为了沟通这两块校园,也为了警报时附近居民疏散方便,特别把城墙拆了一截成了个通道。这里灰黑的城墙中包了深红色的土。像是包了蔻蔻奶油的蛋糕。城墙缺口范围了城外一片山景和青葱的林木,真是美丽极了。这通道是在南北院住的人去新校舍必经之路。”《未央歌》中诸如此类的描写不在少数,鹿桥善于把一切艰苦的环境写成甜蜜的伊甸园,这让整部小说都洋溢着烂漫和唯美,却因太过理想化而失真。
校园环境是反映大学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不仅能如实反映学院人物的学习生活,更能折射出彼时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小说《红豆》的开篇即是大段的校园景物描写,大学校园弯曲的小道,小路一旁矗立假山,躲在假山背后若隐若现紫藤萝架,被同学们戏称为阿木林的枫树林子,“江玫抚着楼梯栏杆,好像又接触到了六年以前的大学生生活。这间房间还是老样子,只是少了一张床,有了些别的家具。窗外可以看到阿木林,还有阿木林后面的小湖,在那里,夏天时,是要长满荷花的。江玫四面看着,眼光落到墙上嵌着的一个耶稣苦像上。”②校园小径,紫藤萝架,枫树林,女职工宿舍、林后小湖、耶稣苦像??由初进校园充满熟悉感的喜悦,到触碰到耶稣苦像后逐渐被打开思绪的痛苦,校园环境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主人公江玫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故事也随着眼前变换的校园景色在回忆中缓缓拉开序幕。
.........................

结语
宗璞认为,写作“就不是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什么原则,只是很自然的,我要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写授命或勉强图解的作品”。在《我为什么写作》里,宗璞曾这样表达对写作的态度:“写小说,不然对不起沸腾过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写散文,不然对不起流淌在胸间的万般感受;写童话,不然对不起眼前光怪陆离的幻想;写短诗,不然对不起耳畔琤琮变化的音符。我写,因为我有;我写,因为我爱。”①“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决定了宗璞创作时的文化立场,这种自由而不受拘束的创作态度让宗璞的文字更加纯净,她的散文妙而有理,童话俏而不做,小说通而不俗,诗歌漫而不乱。宗璞笔下的知识分子多是拥有自由灵魂的艺术家,面对生活的纷扰,他们极力保持内心的稳定,坦然“领取”生活的苦辣酸甜,敢于追求合理生活;面对理想,他们不卑不亢、自信自取,无论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还是遭遇灵魂的无处皈依,固守知识分子的灵魂自由是他们人生的至高理想。“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宗璞用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告诉读者:战胜自我、提高自我境界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宗璞的小说善于从精神层面解读知识分子,他们既传统又现代,既不失传统知识分子的“士”者风范,又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宗璞善于用文字还原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她笔下的人物有刚毅果敢,也有唯唯诺诺,有以国为大,也有自我至上,有坚守,也有逃离,无论哪种,宗璞都能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分子代言。宗璞始终坚持精英文化的立场,热衷于创作格调高雅的作品,她不仅在作品中突出文化、追求理趣、驾驭情感、锤炼语言,更极力让文学与个人的审美旨趣和生活经验贴合。不论在思想境界、还是艺术追求上,宗璞都无愧于兼具温婉书院气和优雅士林风的典范。时代感是检验作品历史性的重要标准,宗璞知识分子叙事的史诗性张力是她自由精神的重要体现。站在历史的高度解读知识分子,通过展现知识分子的时代感、突出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宗璞构建了一个汇聚传统和现代的情感世界。
中国当代文坛中,宗璞善于描写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中西兼备的学养使她的创作始终关注知识分子。宗璞坚持为社会、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为她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使得宗璞的作品既能够介入社会主流话语,又能够保持叙述的相对独立。对宗璞知识分子叙事的研究是建国以来直至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小说研究不可回避的环节。宗璞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当代知识分子、解读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叙事、观察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叙事演变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们都能寻到宗璞的足迹。因此,宗璞作品的超越性必将使相关研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宗璞知识分子叙事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