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被“灌水”的莫言——“冒犯式”批评
网络这一载体具有后现代性的明显特征,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权威的崩溃,消费主义、感官享乐主义的盛行。身处网络世界中的网民,由于脱离了规范的限制,身心都获得释放,其话语权力几乎是绝对自由的,因此他们不再一味的接受正统、权威的东西,说出内心的声音才是他们的本能所在。大众网民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生产力,他们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正如约翰·费斯克所言“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而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文化工业所能做的一切,乃是为形形色色的‘大众的层理’制造出文本‘库存’或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拒绝。”网络莫言批评往往具备这样的特点。在众多网民眼中,莫言及其作品是大众文化的“库存”,为他们提供了生产自身文化的原材料,网络莫言批评能够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依赖莫言作品,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寄生关系。莫言及其作品作为主流文化的权威,成为众多网民消解、抵抗的对象。“冒犯”莫言或者他的著作,能够带给网民身心的快感,能使网民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第一节“笑谑式”批评
狂欢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笑,这个“笑”可以温暖鼓励人,可以使人毛骨悚然,可以调侃反讽,或者是幽默式的,冷嘲式的。对待莫言这个当代的、正统的、权威的作家,不知网民会采取哪种“笑”的方式?“巴赫金认为:民间笑谑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能摧毁一切壁垒,使人们从诸如‘永恒的’、‘稳固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这样一些阴暗范畴中解放出来。”对永恒、稳固、绝对、不可变更的摧毁,即是对真理、权威的质疑与否认,这就是民间笑谑的魄力所在。网民通过笑谑来调侃正统,消解权威,愚弄压制,释放热情,获得快感,丰富网络文学批评,生产大众文化,使之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网友对莫言的笑谑式批评并不是单纯说些“无厘头”的话来博取众人一笑,在“笑”的背后隐藏的是网友机智、谨慎、深沉的见解和审判的眼光,可以称之为“寓庄于谐”。网友使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言说着“真理”。莫言及其作品置身于网络这样一个“狂欢广场”之中,也难逃被调侃的命运。网络莫言批评中不乏以笑谑为切入点的评论。
......................
第二节“粗鄙化”批评
在狂欢广场上,有笑声,有谩骂,还有身体的碰撞与扭曲,众人的嬉笑怒骂都借助身体这个载体呈现出来,无不透露出潇洒、肆意、张扬、奔放的激情。人们之所以在狂欢中这么歇斯底里地宣泄身体的激情,完全是为了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束缚,缓解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使身体成为自己的,不再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掌控。约翰·费斯克对此总结为“从‘权力’方面来界定社会的规范与性的规范。这些定义确实会体现在身体上,因此身体也就成为规训与惩罚的场所。应付着那些偏离规范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大众在受到权力的束缚,被主流文化所控制的时候,他们试图抵抗,而身体则成为他们的武器。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更注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身体往往处于边缘地位,被隐藏,被忽略,但在狂欢广场中它们却成为逃避的工具,成为大众个人狂欢的资本和场所。因而,在网络狂欢广场中,网民们在面对正统文化作品,主流文化声音时,就会以身体的冒犯来抵制权威。处在网络的虚拟化空间中,身体隐形化,失去碰撞的优势,无法“针锋相对”,机智的网民就以身体为主要描述对象,引申出身体化的语言,来评论正统文学作品。通常这类语言具有猥亵、粗俗、肆无忌惮的特征,涉及私情、性交、肢体、排泄等方面,笔者此论文统称为“粗鄙化”。
莫言及其作品在网络上传播、接受,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热议,解读批评莫言及其作品更是网友所热衷的,除了笑谑式批评外,也不乏粗鄙化评论。莫言曾说过“文学便是在上帝的金杯里撒尿”,学者刘再复把这句话解读为“文学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敢于冲破权威、冲破禁忌、冲破金科玉律的原创精神”。[17]那么网友们对这种突破精神是否买账呢?借用刘再复的话来说,网友们再一次冲破了莫言的权威、禁忌、金科玉律。且来看一下,网友“黄逍遥”的《莫言莫言莫言——永远莫言——你在糟蹋才华》一文中的一段:
莫言舍不得花功夫改自己的小说,他喜欢一口气写下来,因此如拉稀一样,放空了他才舒服,可是,放空的结果却是寡淡无味,难留余味,令读者感到恶臭。如果他拉完之后,不慌忙发表,而是放一年两年,让水分浑发,把稀变成干,或者反复地重读,改写,删节,组合,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工作,他就真的能弄出几件精品。
......................
第二章 “我”即是莫言——“切身相关式”批评
第一节 相关性:网民的经历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一时间声名鹊起,备受追捧,图书馆里莫言的作品抢借一空,书店里莫言的书售罄,地摊上莫言的盗版书更是汪洋泛滥。中国文学边缘化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一部分热爱文学的知识分子看到曙光,广大中国人捧起了搁置已久的书籍。莫言效应确实非同一般。在全民议论莫言的时刻,当然少不了网络这个举足轻重的场所。不少人借助网络,诉说真情,评议莫言作品中切身相关的经历;戏说自己与莫言的陈年旧事,吸引网络点击量,获得快感;解读莫言作品,展现自己的兴趣取向。
一部经典作品,往往能深入人心,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感觉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似在诉说着读者的切身经历。从文学四要素的关系来看,这样的作品能把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一个关联的结构,彼此交流,相互沟通,而不是孤立无助的。在历史长河中,相似的生存背景,共同的生命体验,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共鸣。莫言的作品大都以历史叙事为创作重心,学院派批评家曾经以历史叙事为切入点研究莫言的小说,“历史批评意识”、“悲悯历史视角”、“历史诗学”等研究角度颇受批评专家的喜爱。然而,网友在解读莫言的历史写作视角时却不同于专业学者。网友习惯于把莫言作品中书写的历史意识与自己的生命经历相结合,达到历史批判的高度。这种现身说法式的评论,往往更具震撼力。例如,网友“微丝”在《回复之伤》中的诉说:
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总算看到有人写出来这个疼痛的伤口。这个黑暗中的伤口一直默默散发出无法愈合的脓血味,困扰我多年。如今阳光总算照进来。我可以放下它了么。
我知道在这个国家的种种虚幻表象下,藏着对人类生命核心的一种持续的撕裂。起初只是发现冰山一角,听闻有老人在立交桥下捡到一个肋骨下插着剪刀的带血的弃婴。我循着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的踪迹前往,不知不觉踏进了无边的血池地狱。
...................
第二节 躲避性:网民的选择
躲避,是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有自我保护意识,属于人的本能反应。在后互联网时代,面对激烈、压抑的社会竞争,在日常生活之余大众往往选择网络这样一个相对轻松自在的场所,把自己隐藏起来。在这里,大众能够畅所欲言,专注于能带来欢乐、快感的事情,像如评议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浏览最受欢迎的社交网页,阅读网络小说。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场所,网络的渗透力几乎无处不在,成为大众的放松娱乐方式,网民们随时随地能把网络为我所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在网站中,除了网站管理员对他们具有一定约束力外,只要没有涉及法律的范畴,网友们等于是处于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所以“那些未被驯化的大众读者解读文本的方式就全然不同。大众解读往往是选择性的,断续式的。”因此网友在解读莫言作品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喜欢,并且有价值的东西挑选出来,然后进行再加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被选择的莫言作品是主流、权威的文化,所以,网友在选择的同时,也在躲避着某些他们不想面对的方面。他们涉足权威,却又躲避权威,选择那些充满趣味性、非专业化,即被边缘化的东西。谭德晶先生在《网络文学批评》中把“躲避”列为网络批评的特点之一,并分为两种形式:对象式躲避,即远离登上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专注于“下里巴人”;角度式躲避,即解读对象仍然是正统文学作品,但是避免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来解读。网友们在解读莫言及其作品时则大都采用了“角度式躲避”的策略。
传统莫言研究涉及叙事与修辞、民间立场、历史反思、生命意识、独创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等领域。莫言作为网络中颇受争议的热门作家,网友在解读莫言时刻意躲避着上面所说的传统批评角度。但是就网友的解读来看,他们并不是不尊重莫言及其作品,甚至对莫言抱着无比爱戴的心境。就是这样一群对莫言不反感的人,他们从个人兴趣及价值判断出发解读莫言。
....................
第三章 网络媒体的宣传..............................29
第四章 网络论坛个案分析——以百度莫言贴吧为例..............................36
第四章 网络论坛个案分析——以百度莫言贴吧为例
百度莫言吧(http://tieba.baidu.com/f?kw=%C4%AA%D1%D4&fr=ala0)自2004 创吧一直延续至今,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莫言在网络中的传播历程,在所有关于网络莫言的网站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任吧主“徽女子”强调,莫言吧的宗旨是“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美,以平静的心情去看待丑,以探索进步为目的去进行作品乃至作家之间的比较。”有 15969 人关注莫言吧(不断在增加),至今有127788 条相关帖子(不含回复帖)。莫言吧的网友每天的活跃度都很高,发帖数量可观,经常围绕莫言的作品展开讨论,涉及写作特色和莫言的生平经历,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贴吧还开展“文学交流会征文”活动,征集网友们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感、诗歌等,下面是一位吧友的两首诗作:
总的来说,莫言吧是中文网络中关于莫言的比较全面持久的论坛,办的很有成效,网民的活跃度也很高。笔者在对莫言吧进行观察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网民在莫言吧的活动情况,选取网民从 2013 年 11 月至 2014 年 10 月一整年的发帖概况作为抽样分析的对象,进行细致分析。这一年网友共发布 14998 篇帖子,其中主帖 1073 篇,回帖 13925 篇。笔者以月为单位,分别汇总了网友每月的发帖情况,如下表所示:
.......................
结语
存在于网络这个“超文本”载体中的网络莫言批评,不管是专门的网络莫言论坛、专题、调查,还是网民个人独立的批评,无疑开创了莫言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莫言研究资料。
网络中的莫言批评文章,大多是充满机智、幽默的自然清新之作,凝聚了网友的睿智和思想。这类网络批评者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把莫言作品作为对照现实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公正的精神评判活动,自由、自发的网络文学批评不用看人情面子、不用卖弄理论、不用迎合编辑的口味,对于净化当代文学批评的空气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从此处来看网络莫言批评比之传统莫言批评尽管不够科学、客观,但也少了些功利色彩。在大多数场合下,传统莫言批评占据着解读莫言作品的主动权,甚至对网络莫言批评不屑一顾,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双方因不同见解争吵不休,还企图把一方驱赶出评论界。但这并不是一种坏现象,争吵是活力的象征,一旦一方被欺压下去,莫言批评不禁要陷入僵局,或者走入网络莫言批评的极端,犹如脱缰的野马四处乱撞,不可拘束,或者被禁锢在传统莫言批评的条条框框中,止步不前。最理想的状态则是,趣味盎然的网络莫言批评与科学严谨的传统莫言批评相结合,彼此包容,勇于承认对方是合理且有贡献的存在。困难在于,这个愿望是可望而不及的。
欧阳友权在谈论网络批评时说到“自由发表意见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最根本的需要”[48],这是一切论坛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网络批评数量巨大的根源。与传统媒介发表意见的步履维艰相比,网络平台是大众触手所及的,而且具有匿名性、隐蔽性、便捷性、自由、无拘束的特点,所以网络成为网友狂欢的舞台,按照自己的喜好、取舍谈论文学现象,网络批评真正成为“自发的批评”。把莫言置于网络狂欢的舞台上,网友们以“冒犯”、“切身相关”的批评方式去解读莫言及其作品,强烈的表达欲望使得网友无所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至于网络平台,除了给真正的莫言爱好者提供了使用话语权的机会,也给非文学的呐喊和叫嚣提供了场所。在这种犹如生猛野兽般的心态驱使下,网友针对莫言的批评难免缺少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
参考文献(略)
网络莫言批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网络,莫言,批评,研究,第一章,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