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浓重的满族情结
一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民族,斯大林有一段著名的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生活在这一共同体中的人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并以自己的民族为傲。我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满族就是这众多民族中的一支。作为一个地道的满族人,叶广芩三个系列的家族小说共同讲述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满族没落贵族大家庭——金家一个多世纪的家族故事,她立足于满族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再现了独特的满族人民生活画卷,反映了满族的风土人情。叶广芩在她的家族小说的创作中处处都流露出她心中浓重的满族情结。她的满族情结在其家族小说中,主要表现在对满族文化的审美化展示、为旗人正名、对祖先的无限崇拜等三个方面。
第一节 满族文化的审美化展示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人及其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到了清代,军民一体的八旗制度使满族人赢得了“铁杆庄稼”的特权,与此同时,也使满族人失去了行为选择的自由——他们除了习文练武之外不被允许做经商务农之类的事情,满族人只能在生活艺术化中寻求一丝精神解脱。也正因为“铁杆庄稼”为满族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满族文化在清代得以最为充分地发展。由于叶广芩的家族小说中浓郁的北京地域风情,其作品也被一些学者视为“京味小说”,满族文化是北京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苏叔阳曾经说过:“京味文学吸收了大量的满族文化,老北京人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就是从满族那里移植过来的。倘把京味文学中的满族文化完全剔除出去的话,京味文学就会变得相当寡淡。”擅长写满人的汉族作家邓友梅也毫不忌讳地表示:“坦白地说,论文化素质和礼节教养,旗人的平均水平比我们有数亿文盲的汉族高”。可见满族文化之博大精深。叶广芩的家族小说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满族礼仪、风俗、饮食、服饰,以及亲属称谓、皇室封号不厌其烦地细细描绘,对满族文化进行了审美化的展示。
一、满族礼仪
满人多礼,这已成了公认的事实。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这样说道:“北京人的多礼,缘于满族,旗人文化。……汉民族有礼仪文化的悠久传统,北京市民却要向旗籍人学‘规矩礼路’。”满族的礼仪文化备受推崇,因为满族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
满人忌老少无别。晚辈对长辈不准触犯,晚辈进长辈房间,须面对长辈垂手而立。长者赐座,只可半坐于北炕稍,双手扶膝。晚辈不得与长辈同桌共餐。路遇长辈或兄长,须问安,并站立路边,让其先过,自己方能动身。在金家,四十多岁的老大舜铻身为国民党政要,在家吃饭也得与几岁、十几岁的弟弟妹妹们同桌,而不能与父母吃小灶。舅太太赏给“我”的沙琪玛已经变质变硬,“我”也得吃完,因为“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我”在王爷府中吃晚饭,筷子不能随便伸,就算是个子矮吃饭够不着远处的菜也不能站起来,否则会显得“下作而失礼”。
...........................
第二节 为满人正名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满汉人民之间一直存在一些民族隔阂,直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汉族人民心里对满人存在偏见。汉人对满人的态度往往是嘲笑多于理解,鄙视多于同情。汉人印象中的满人或是夸夸其谈、好吃懒做的寄生虫,或是打倒爬不起来的窝囊废,或是挥金如土、耗财买脸的败家子儿。甚至有话这样形容满族子弟“吃喝玩乐斗蛐蛐儿,提笼架鸟熬大鹰”。总之,满人在很多人眼中属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辈。叶广芩作为满族的一员,其笔下的满人形象,或才华横溢、博学多才,或精忠报国甚至为国捐躯,是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满族形象完全不同的一群清朝末年的满人形象
一、精忠报国,为国捐躯
清朝末期,列强入侵,朝廷软弱,大清多次战败,而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导致国家领土、主权、尊严的严重丧失。满人一度被认为是软弱无能的、缺乏爱国精神的。而实际上这是人们对满人的误解,人们以偏概全了。试想,清代近 300 年的历史,1000 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如果满人都庸懦可欺、不爱国,别说稳坐江山 300 年,就是三年也难。叶广芩的家族小说中涉及的家族成员中就不乏热爱祖国的满人们,甚至有的为此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采桑子·曲罢一声长叹》《状元媒·三岔口》《状元媒·三击掌》《状元媒·拾玉镯》都写到金家三格格金舜钰。这个燕山大学的高材生,对金家动辄唱戏的行为嗤之以鼻,说:“现在时局都成什么了,日本人都打进北平了”,说金家唱戏是“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没出息的表现。这个满族贵族的格格加入了共产党,今天演讲、明天开会、后天示威游行,在外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在家与身为国民党政要的金家大少爷、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水火不相容。最终被国民党在“戡乱”中秘密杀害。
........................
第二章 复杂的家族情结
叶广芩三个系列的家族小说共同描写了同一个家族——满清贵族后裔金家(即爱新觉罗家族)的故事,而这小说中的金家正是以叶广芩自己的家族叶赫那拉家族为原型构建的,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情节都来自于叶广芩自家的真人真事。作品中“我”对待金家的情感态度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作者对待自己家族的情感态度。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来书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在从容自若的家族叙事背后深藏着的是作者对自己家族文化最深刻的批判和包容、心痛和怀恋。这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家族情结最终通过艺术的表现传达出来。
第一节 对家族文化弊端的揭露
一、对封建腐朽思想的批判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文化既然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辉煌驰骋两千多年,说明它其中固然有一些值得人们继承和发展的精华,然而也有一些必须摒弃的糟粕。随着大清的灭亡,封建社会终结了,但一些根基牢固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于一些大家族中,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限制着个人、家族甚至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对于那些封建腐朽思想,叶广芩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雨也萧萧》中,金家二格格舜镅与隔壁沈家少爷沈瑞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人自由恋爱,本应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但金家就因沈家的商人身份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曾视二格格为掌上明珠的父亲甚至与之断绝了父女关系,而二格格的生母——家教甚严、礼数颇多、出身名门的二太太认为其“污了世家名声”,还不如嫁给叫花子,被气得一病不起,;即使金家到了家族败落、靠变卖家产度日的窘境,也坚决不接受二格格的资助;与二格格一母同出的老三舜錤更是认为只要挨着“商”字,“决没有什么好人”,从此视二格格为仇敌,而且这仇怨一结几十年,此后五十多年的岁月里,直至去世,兄妹俩再未相见。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农轻商的社会,封建社会有“士农工商”的“四民说”,商人被视为最轻贱的职业。虽然当时金家贵族地位不再,但居于榜首的士大夫金家依然看不起居于末尾的商人家族沈家。民国时期,这“四民”排名早已过时,而许多大家族依然固守传统,不知变通。古代中国对待婚姻的传统观念从来都是讲究门当户对,有钱、有地位的贵族家庭更是对这一观念严格遵从,封建大家族中的成员也大多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第婚姻观屡见不鲜,婚姻并不被视为男女之间的个人私事。然而正这种封建专制下的婚姻却给给无数青年男女造成了终生不幸。
满人重女,金家才貌双全的大格格舜锦(《谁翻乐府凄凉曲》)因是家中长女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格格痴迷京戏,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了准备京城名媛义演而邂逅了原是医院杂役的琴师董戈。两人互生情愫,惺惺相惜。然而金家看不上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的董戈,舅老爷从中作伐,把大格格嫁给了北平警局局长的公子——曾留学德国、现为德国医院院长的宋家驷,大格格碍于父母之命与自己大小姐的身份也并未拒绝。金枝玉叶的大格格婚前是名噪一时的名媛票友,婚后仍不改旧好,不久,丈夫就忍受不了其孤傲的性格,抛妻弃子去国外另抱琵琶,大格格母子则在贫病交加之中先后离世。虽然宋家驷是害死大格格母子的罪魁祸首,但也不得不承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思想成为大格格婚姻悲剧的帮凶。
......................
第二节 对家族文化精华的怀恋
“在扫荡旧时代的同时,往往连同它的美也一同带走。这正如旧的一天过去时,连同落日的壮丽和晚霞的绚烂一起消逝。”一个大家族消亡了,它的文化糟粕自然不复存在,然而它的文化精华也随之消逝了。这消逝的精华着实令人惋惜。
叶广芩出身于满族叶赫那拉氏贵族家庭,其家族小说中描绘的也是一个满族贵族家庭爱新觉罗氏的日常生活画卷,贵族出身始终是她所摆脱不掉的印记,自己家族的文化结构在她本身的文化结构上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以一种冷静理性的笔触书写这个贵族大家庭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痛斥家族文化中的落后因素。然而作者对这个家族的情感却又没这么简单。无论这个家族的过去多么腐朽,多么颓废,多么冷漠,她始终是这个家族的一员,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是割舍不下的。自幼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叶广芩,在对家族文化弊端进行理性批判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对其合理性的内容流露出赞赏与怀恋。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描写金家成员所展现的贵族风范,包括的高雅生活方式、讲究的礼仪风貌和严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贵族气节和大气的贵族风度等等。
一、对高雅生活方式的怀恋
贵族式优雅形成的基础是财富与时间,即“有钱又有闲”,犹如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提到旗人时所说“财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智力集中、文化集中,使人类得以拥有其最辉煌宏伟的创造物......那些最有才华的旗人(包括《红楼梦》的作者),即属于有清一代诸种‘集中’造就的文化精英”。小说中的金家原本姓“爱新觉罗”,皇室血统,世代为官,即便是辛亥革命后,依然家底殷实。作品中的金家就属于典型的“有钱又有闲”的一类。高贵的血统,丰厚的财产,宽裕的时间,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优雅考究的生活方式。
许多贵族们文化优越感实实在在的根据就是“吃”。糖醋白菜这最普通的小菜,金家做起来竟然十分费心,老七舜铨是这样做的:“去白菜心混切成棱状,再与雕成梅花形状红胡萝卜同用白糖和上好白醋腌制,吃时再配以鲜绿香菜,红绿白相间”,好吃又好看;春卷里夹的豆芽讲究更多,必须用桶菜第二层的‘二菜’或盆泡的豆芽,其余掐头去尾的老豆芽是决绝不能上桌的。吃时将各式菜用双合饼卷成卷儿,吹喇叭般,咬起来不散不流,才算会吃的。”这些描写不仅是简单地展示贵族食品,而是传达了一种对饮食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种对考究的生活的追求。
...........................
第三章 独特的叙事艺术................28
第一节 灵活的叙述视角....................28
第二节 散文化的叙事风格.................32
第三节 留白与预叙.........................36
第四章 叶广芩家族小说创作探源.....................39
第一节 家族渊源与个人经历.............39
第二节 时代背景...................43
第四章 叶广芩家族小说创作探源
叶广芩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但当时以她自己家族为背景的故事并未进入她的创作视野,用她自己的话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写得很游离”。直至 1994 年她第一篇家族题材的短篇小说《本是同根生》发表后,“叶广芩”的名字才逐渐在文坛中流传开来。随后,《祖坟》《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等一系列家族题材的小说相继问世,受到越来越多读者们的欢迎与界内人士的肯定。虽然叶广芩也创作了一些动物保护题材和日本题材的作品,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家族小说,正是家族小说给她带来了各项荣誉,奠定了她在文坛中的地位。相比较于王安忆、铁凝、严歌苓、池莉这些当代文坛的优秀女作家们,叶广芩明显属于大器晚成型。大器晚成的作家大都是厚积而薄发的,她的创作之笔伸向家族王国既是一种偶然又是一种必然。
第一节 家族渊源与个人经历
在西方传统的结构主义叙述学理论中,绝大部分的理论都认为作品是与创作主体无关的、文本是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的,结构主义叙述学对文本的分析更是将创作主体排斥在作品之外的。而事实上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从选择到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主体的“内在的尺度”进行的,即一个作家选择某种题材来操作是有着某种内在原因的,作家的出身、修养、学识、性格和经历等因素都决定着有什么样的作家,而有什么样的作家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文本出现。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在写作时是无法回避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正如韦勒克·沃伦所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创作的过程应该包括一部文学作品从潜意识的起因,以至最后的修改的全程……”。
..........................
结语
满族作家叶广芩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了近三百万字的作品,只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创作的“家族小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其余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中的影响并不算很大。而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坚持追求创新的作家,叶广芩一直在试图超越自己,不断开拓自己的创作领域、敢于突破自我。题材方面,叶广芩从不止步于回忆自己的家族故事,生态保护、中日战争这些都是叶广芩文学创作的主题;而体裁方面,叶广芩也不局限于小说,她在散文、剧本、纪实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优秀作品问世。“其创作主体的精神特征是四处寻觅,是绝不满足”。她的创作历程呈现阶段性的演进和转折的特点,而且通过阅读她的众多作品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她在坚韧不拔地力求超越自己,这可以说是作家的特质所在。
叶广芩的家族小说通过对民族生活和家族记忆的重构,对民族文化和家族文化精髓的追忆,反思和警示当下社会生活,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她的创作,在传统文化信仰严重缺失的今天,对人们道德结构的重建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单就家族小说而言,作家在创作长篇家族小说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结构的雷同——一是几乎每篇(部)家族小说都采取“现在——过去——现在” 的基本路径;二是每部长篇家族小说都由发表过的中短篇家族小说直接组合而成,这也给人们判断这组合而成的作品到底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集带来了障碍,这种结构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采桑子》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失之交臂(茅盾文学奖规定授奖对象必须是长篇小说,而一些学者认为《采桑子》是中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
我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也是由 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少数民族成员受到来自外部各种强势文化的涤荡乃至逼迫,少数民族面临着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是消逝的问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曾经长期以民间文学的方式被含混的记录在中国文学史里,直到进入新时期,文学观念得到解放,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众多少数民族作家们才开始有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题材开拓、主题挖掘、美学风格和表现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由于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坛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略)
叶广芩家族小说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叶广芩,家族,小说,论,第一章,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