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角下的贾平凹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3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贾平凹与城镇化

上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早已存在的乡村聚落式的闲散生活,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河是城市的直观景象,这给我们的讯息是,城镇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但是,当前我国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乡村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它们在经济结构、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自然而然出现了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冲突与矛盾。从一般规律来说,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关注的热点。作为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当代作家贾平凹,以鲜明的笔触叙写着城镇化,他的《土门》、《秦腔》、《浮躁》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乡村的生存环境、经济生活、文化观念,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来表达对当下城镇化发展的困惑与质疑。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中的城镇化叙述
现实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城镇化进程,毫无疑问也在影响文学创作的选题与叙事,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把创作的笔触转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描写了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工厂的建设,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系列表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底层小人物的悲喜剧。这些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城市的世景人情,乡间事像,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精神世界发生的深刻变迁。
我们我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城镇化,首先要了解其定义。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所谓:“城镇化(英语: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从上述的理论阐述中可以看出,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整体生存环境、经济生活到人际交往、文化观念等都有所涉及。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些人在迅速适应中收获了愉快的体验,有些则体现出不适应城市现实后的种种痛切,同时也出现了由于生活的变迁所引发的内心世界的种种困惑与茫然,从中也包涵着他们对乡村优秀精神文化传统的固守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例如陕西作家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城镇化和“蛤蟆滩”似乎没有多大关联,这是一部记叙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小说,作者通过自己的农村生活体验,描写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土地改革。然而“蛤蟆滩”的一位女性——徐改霞在进城前后命运的延宕和纠结透漏出城镇化的讯息,作者以略带保守的乡村本位立场表达了对城市的态度,通过徐改霞个人命运的思考与抉择,从侧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同样的,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刻画了农村青年高加林进城后的求学和工作生活经历,精神上的愉悦是进城后的高加林最深刻的体会,这种愉悦感之后影响他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选择,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观念。同时作品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作品的城镇化进程渗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劳动人民的人格美。
.......................

第二节 贾平凹作品中的城镇化叙写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贾平凹一直站在社会生活的前沿,以作家的责任和良知发现、关注和思考,致力于小说对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的担当,尤其对农村转型时期农民的生存境遇。他作为一个“农民作家”,始终关注的是当前时代变革下的农民生存环境和时代境遇:“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农民的人性关怀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通过描写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存状况,农民的身心现状、农民对城市态度的转变,以及塑造的各类特征鲜明农民形象等来书写关于现代城镇化进程,他在作品里流露出执着的精神追求,表达了他对当代城镇化下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是以乡村叙事为切入点,作品中很少有直观的城市正面的描写,比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等,仅是把城市处理成作品叙事的大背景。他通过对人身心现状的细腻刻画来反映出城镇化对乡村和城市的改变,通过人和土地的关系来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思考城市带给人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可以归结为“人”和“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也是他们内心想要挣脱的桎梏,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中围绕的中心点也是“土地”,他作品中对城镇化进程的关注与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八十年代初期对城镇化发展的接受,九十年代以来对城镇化发展的怀疑,新世纪以来对城镇化过度建设地批判。
八十年代初期,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就已经开始关注城镇化进程,他在《鸡窝洼人家》、《商州》等小说中是“接受与肯定城市文化”的,有学者总结出他前期的写作特征:“以《商州初录》发端,以长篇《浮躁》为其汇总,中间经《腊月·正月》、《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等作品,积极投身改革大潮,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精神为人称道,将现实性与文化寻根意识巧妙融合”。把文学与城镇化联系在一起,他以家乡商州为主要描写对象,而这片商洛之地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特色,村民的民生习俗、生活方式都深深都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商州的文化原本是传统的土地文化,农民的命运和土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乡土文明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观和主体意识。他们的城镇化之路,是从挣脱土地的束缚开始,因此,农民传统文化观念、经济生活、家庭结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及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都有可能面临改变。
.....................

第二章 城镇化进程中的女性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情世象,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前些年,他认为“乡村与城市两种文化之间除了具有对峙、超越、分离的性质,还具有持续、互补和整合的性质。”然而近些年,他对待城镇化的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作品的精神内蕴由 80 年代对人生目标的积极追求转为 90 年代对人类失落的家园的追寻”这种变化也影响了他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和土地关系的嬗变,本章着重梳理贾平凹文学创作中三种类型的女性:生活在“土地”上女性、徘徊在城乡两种文明中的女性、回归乡村的都市女性。解读剖析三种性格各异的女性,通过在城镇化视觉的冲击下,研究其女性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深究当下文学作品中城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产生意义。

第一节 生活在“土地”上的女性
作为生长于乡村的作家,贾平凹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农村,其城镇化的观点与个人成长经历、社会发展、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作家的作品应该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写出时代的气息。”从 1982 年到 1983 年,他开始了从事文学创作以来的第一次自觉地“深入农村”的体验阶段,他走遍了陕西南部七八个县城和十几个村镇,及陕西关中和陕北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对故乡商州广泛深入的了解,极大地影响了他此后的创作。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以“乡村”为关注对象,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主要以展现乡村新变化为主题,女性只是为了使作品更加鲜活而设置的角色,但这并不影响贾平凹将触角伸向女性乃至对生命个体生存状态的探寻与体悟。在中国,尤其是农村,传统道德的压迫、男权意识的浓重、自我价值衡量的缺失、社会变革的冲击等等都使女性被迫无意识的成为“反抗先行者”,无形地成为中国大地上冲破牢笼,逐渐走向“文明”的一股力量。因此,她们的生存状态、人格嬗变以及精神价值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八十年代初,贾平凹以农村城镇化为背景,抒写大环境之下乡村女性的生存命运,揭露她们面对世事时内心躁动的成因,反思这种命运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深刻内涵。
《小月前本》是贾平凹在 1983 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细致逼真地描绘了八十年代初期农村的生存图景。作者围绕作品的女性小月心理变化,描写了农村男女青年在爱情观念的转变,以及由爱情观念的改变所引发的人生价值观的改变。
小月是一个生活在陕南农村的撑船少女,父亲是本分的庄稼人。她美丽、善良、勤劳,不甘心像父亲那样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终老一生,她有一颗对城市向往躁动的心。小月不愿把自己束缚在土地上,对农民生存的土地热情度不高,但又无法离开土地。她在分土地的时候,除了三亩地,也让父亲承包了丹江河口小船,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在船上摆渡,甚至“从学校毕了业,就从此顶替了父亲的角色。”成为撑船少女。小月生活在农村,种地是她的生存保障,她欣赏农民才才的善良与勤劳,对于父亲的三亩地,她认为是生活的来源,是不能逃脱的责任,在天气大旱的时候,也是累死累活地挑着水给玉米地浇灌,彻夜地守着玉米地。安稳的农家生活没有让少女一颗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小说中有许多小月独处时的心境的描写:“小月总是试图逃离这片土地,到土地之外的世界去看看,书里描写的都是外边的五颜六色的世界,她看上一页,心里就空落得厉害,拿眼儿呆呆看着大崖上的那一片水光反映的奇景出神。她对着这一切,得到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和安慰:外边的世界能有我们的山窝美吗?”一个乡村少女在河边畅想着山外的世界,这一意象在小说里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
......................

第三章 贾平凹的城镇化立场 ......................................... 24
第一节 农民身份对女性的书写 ................................... 24
第二节 城镇化中的乡土情结 ..................................... 27
第三节 探析女性和土地关系的现实意义 ........................... 29
结语 ............................ 32

第三章 贾平凹的城镇化立场

贾平凹把文学与城镇化联系在一起,作品中对“城市”和“乡村”的叙述,是他对当前社会现实生活的思考,“必须写出时代背景下的国情、民情和事情。这样的故事才是中国故事。比如我们要看到家族血缘最深层的自私,或者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网。”通过对他上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我们探析到他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态度以及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态度,也可以发现他把对土地的感情,对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认识体现在女性形象上,同时表达了他自己在城镇化中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的思考。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生活在土地上的、徘徊在城乡两种文明之中的和重新回归土地的女性形象,这些都是贾平凹在城镇化发展时代下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当前城市与乡村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的质疑和忧虑。

第一节 农民身份对女性的书写
贾平凹出生农村,早期的农村生活对他的人生观有诸多的影响,他在许多公开,半公开的场合乐称自己为“农民”,自己的自传为《我是农民—在乡下的五年记忆》。农村生活经验和环境既是贾平凹后来文学创作的源泉,也对他文学创作中思考问题的立场有深刻影响,他在自传中曾这样表明农村生活对他的影响:“慰藉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 20 年里,是门前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上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很有滋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是从那儿获知的,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后,它始终左右着我的创作。”他的文学创作多数是关注农民和农村的题材,作品里熟悉的农村环境、关心农民的命运心情,这些不仅是因为他对乡土文明的热爱,更是与他早期农民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在创作中也是以“农民”的视角与眼界去关注着女性的发展变化。他熟悉乡村的生活环境,商州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片故土,更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对农村的女性也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关注,所以他从八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中都是以“农民”的身份对女性进行书写。
首先是贾平凹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村女性,这跟他早期的“农民”身份是紧密相关的。他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的风俗文化,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出身乡下,懂得贫困,懂得农民,其感情是渗在血液中的”。这些农村女性的一举一动都在贾平凹的眼中,例如《小月前本》中撑船少女小月的冲动与保守,在面对生活的选择时,她保守地选择了不喜欢的才才。面对生活的逼迫时,她冲动地选择了和门门私奔。不论保守还是冲动,这都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少女的生活想法;才才娘身上体现着农村妇女在父权之下的隐忍,她胆小厚道,辛勤劳作,忍辱负重,温顺和善。早年守寡,和小月爹互相有好感,迫于娘家兄弟的权威,收起自己的感情,将能和小月爹成为一家人的希望寄托在才才的身上。《秦腔》中雷庆的妻子梅花,是一个刻薄小气,爱钱,爱面子,爱排场,凡事都爱斤斤计较的农村妇女。
........................

结语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也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城市这一概念深入人心,作家们的创作视角从乡村转向城市,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现实性写作,呈现给读者大量的城市图景。贾平凹的作品在近三十年里也是在不断地关注着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对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改变着,这些女性除了有传统文化中的勤劳善良、美丽温柔、贤惠顺从等品质,还有了一些城市文化中的美丽自信、独立自主、有学识修养等特点。他用浓厚的笔调描写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的三种类型的女性:“土地”上的女性、徘徊在城乡两种文明中的女性、回归乡村中的都市女性。《小月前本》中的小月,《鸡窝洼人家》中的烟峰,《秦腔》中的白雪,《浮躁》中的小水,《高老庄》中的西夏,《带灯》中的带灯这六位女性形象,如前文所述,她们扎根在土地上,又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浸染,她们是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熏染下的女性,但又异于以往的乡土女性,其人物个性皆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三种类型的女性和土地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安于土地、远离土地、回归土地”的过程,这也是社会变革、城市向乡村靠近的过程。通过对贾平凹作品中这六位女性的解读,我们梳理出女性和土地的关系,从而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城镇化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国家认识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如何让乡村合理化发展是当前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贾平凹以农民的身份透过作品书写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上的女性,表达出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现实意义,尽管这些女性大多在作品中不是主要角色,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形象。贾平凹在其作品中对女性的深入思考,一方面是受其特殊的农民身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被他的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所纠结的结果,他刻画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他在城镇化视角下对女性形象改变的思考,暗含了他对女性独有的审视。他对女性给予极大地关注,真实地展示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透过城镇化的视角让我们直视当前人与土地的关系,并引发思考,不仅探析了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社会所面对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指导,使其作品在具有文学价值的同时也有了社会现实价值,凸显了作品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