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林海音,一位在海峡两岸都享有盛誉的中国现当代女作家,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她出生于日本,成长在北平,创作于台湾。她的小说融合了两岸文化之精粹,被称为“完全超越地域观念限制和狭溢的集群思想束缚的作家”“,家喻户晓的《城南旧事》就源于她对故都北平的深深眷爱。这部作品后被成功的搬上焚屏,捧获了国内外多项大奖,成为林海音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位高寿的女作家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美人才女”,拥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十三岁丧父,便勇敢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二十一岁与夏承極完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她曾先后担任多家杂志的记者、编辑,主编《联副》十年,培养帮助了新人作家无数,是台湾为人称道、令人怀念的文学副刊。一九六七年又自己创办了《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在此期间,她一直笔辍不耕,创作出大量反映妇女儿童生活和家庭理念的优秀作品,共出版作品集十二册。作家七等生曾这样写道:“与其说林女士,不如说林先生,这是以她独特而豁达的胸襟而言;如果她生而为男人,将比她现在的成就伟大,但因为他是个天生的女性,却能赢得普遍的敬仰和爱慕。”
由于有大家庭生活的体验,林海音将目光深入新旧女性矛盾与苦难的生活,揭示了她们扭曲的心理、变态的人格和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艺术形象,成为台湾女性小说第一人。她曾坦言在读书阶段非常喜爱凌叔华、沈从文、苏雪林、郁达夫等,以及外国的莫泊桑、巴尔扎克等知名作家,“她广泛吸收西方文学的各种现代文学流派手法,不留痕迹地移植嫁接到自己的园地中,使自己的产品个个富有新鲜感,读起来很有味道。”林海音的小说结构精巧,故事性很强,她善于捕捉人物内心动态,深层刻画人物性格,语言含而不露,极富诗情。她对于小说艺术的追求是高度自觉的。傅光明更称赞她:“博采众家之精华而不失自我独特的原汁原味。这`独特的原汁原味'正是艺术的真正生命所在,它来源于作家对事物艺术的把握和描述。”
...............
1.2研究现状
由于大陆对台政策的特殊性,学者对林海音的研究开始的也相对较晚。这还要得益于吴贻弓导演对《城南旧事》的成功改编及拍摄,《城南旧事》的热映也弓发了对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关注,一些评论性的文章陆续出现,但几乎都是围绕《城南旧事》展开的。八十年代后期对林海音的研究逐渐进入学术领域,有张默芸《论林海音的小说创作》、韦体文《试论林海音小说的独特性》等但也仅是从内容、主题层面论述,且政治色彩浓厚。
进入九十年代后对林海音的研究热度有所上升,研宄范围也扩展到了艺术、怀乡和女性主题。黄发有在《林海音的女儿情结与文化乡愁》一文中认为女儿情结的滋养使林海音的乡愁漫出了地域界限,追寻着传统的人伦和谐、溯求自我的精神源流。””此外还有彭燕彬的《落红不是无情物林海音与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宋家宏的《林海音的女性世界》等。此外,对于林海音的散文也有了一些关注。研究已成功过渡到了学术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由舒乙、傅光明主编的《林海音研宄论文集》的出版,对于林海音的讨论研宄也更全面和系统。二零零一年林海音病逝后,大陆作品的出版、传记和论文的发表达到了高潮。综合目前可以搜到的评论文章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女性主题研究。林海音作为大陆台湾女性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学界对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心理和表现出的意识都有着极大的关注。关于她小说中女性主题的参考文献在她的整体研宄中,比重也最大。大陆目前有两篇硕士论文对林海音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分别是吉林大学曹杨的《女性意识与林海音的小说创作》⑴和东北师范大学张实的《论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两篇论文都有从内容和艺术层面入手,讨论较为深刻。在宋家宏的《林海音的女性世界》中,作者认为林海音笔下的各个阶层妇女的“群画像”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才会有真正的人格。黄发有的《女儿情结:逃逸与自囚一一林海音论》—文细述了林海音特殊的女儿情结和注重对情感性灵的真诚行写。程燕的《女性悲歌的吟咏者——林海音女性经验缘起探求》从人物本身出发,揭露了在残酷的时代和制度下女性自我人权的丧失,探讨这一悲剧性的来源。叶石涛在《台湾作家乡土论文集》中谈到林海音小说中的“时代的推移、社会的晚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己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这对于林海音的女性主题创作给予了深层次的认识,评价相当之高。
.....................
第二章林海音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两性关系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婚姻中的是是非非永远也没有一个判定的标准。林海音在成人文学世界中,以她特有的敏锐、细腻的目光审视着这场没有硝烟的“两个人的战争”,“采用了一些诸如心理描写的现代艺术手法”⑴,深刻挖掘了女性为人母、为人妻、为自我的选择与挣扎。在塑造“儿童”形象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小说站在透明、纯净的儿童视角,向人们传达了关于儿童文学的趣味性、教育性及文学性的意义。
2.1传神的人物形象勾勒
林海音酷爱书写女性人物,被称为“关心女性姻缘路的女作家”。阎德纯曾高度评价林海音“写了许多婚姻故事,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就是不管哪一代的婚姻,哪一个具体人,都有时代的特点,环境的印记,人物自己的个性。”无论是饱受摧残的旧式女性,还是挣扎在追求与回望中的新式女性,她都赋予了最真实的情感,最妥贴 把握。秀贞、淑芸、静文、启福太太、宋妈、元芳……这些生动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了历经岁月洗礼后海峡两岸共享的文学精品。除此之夕卜,林海音还十分擅长对“儿童”形象的勾勒。她笔下的“儿童世界”可谓丰富多彩,童真、童趣的背后是用心良苦的启蒙和教诲,女性关照下的儿童小说更多反映了成人世界的艰辛和虚伪。
2.1.1“缺失者”形象
“家”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绝对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字眼。在我国古代,女性的命运被家庭牢牢锁死,“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性)她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躲不过也逃不出“男权统治”的阴霾。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人伦纲常使得家”成为了女人们一生忙碌的舞台。她们如同工具一般机械地为自己的家庭服务,在琐碎的劳动和屈辱的压迫下慢慢耗尽青春的年华,而这座深不见底的“牢笼”将“女性之异己、他性的本质尽数洗去,转化为可接受的东西”残缺的人格以及天生的奴性逐渐麻搏了女性的心智,使得她们成为一幕幕悲剧的角色扮演者。
林海音的笔下从不缺乏这类的悲情人物。无论是任人欺辱的姨太太,或是端坐上位的正室夫人,乃至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总能从不同角度书写旧时女子的辛酸血泪,挖掘她们人性中的麻木与灰暗,而且这些人物大都出自真实的生活原型。《烛》中的故事就取材于林海音一个傅姓的同学家中的真事。“林海音对同学母亲的印象深刻极了,她每到同学家都会看到一顶灰暗的蚊帐里躺着的老妇人,半侧着身子点燃一根錯烛。”⑴这位启福太太也曾有过欢乐的时光,她为这个家庭孕育了五个子女,也得到了丈夫的认可。但当她默许秋姑娘走入她们家庭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丈夫的冷落,孩儿的疏离,最要命的是自己地位的动摇,她紧裡着烧软的蜡烛,錯油被挤得溢出来了,滴到她的手背上,资了一下,她这样被烧惯了,也不觉得疼。”她无法容忍这种侵略性的占领,可她也知道自己的悲伤与不甘抗衡不了残酷的现实,挽不回丈夫离去的心,或许唯一可以证明的是那点可笑的尊严吧。
................
2.2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
林海音执笔从文几十载,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她曾坦言初中的那段时光正是对新文艺开穷的时代。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再加上对中外知名作家作品的学习和借鉴,林海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身为“凌迷”的她也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并在不断运用与改造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特有的心理化视角。无须刻意的情节展示,人物幽微的心理变化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读者可以自由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感知或龄听那份无声的奇妙。
2.2.1善于捕捉人物的“瞬间印象”
中国传统小说善于刻画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林海音自幼在北平读书长大,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这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后又通过大量西方文学的浸润,对于人物心理的呈现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某些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中,她习惯用平静的语调、简单而朴素的语言,含蓄地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透过体貌特征或行为表现揭示出来。
《城南旧事》是一部运用儿童视角来展现成人世界的佳作,然而小说重点刻画的并非英子,而是故事中的那些小人物。《驴打滚儿》中宋妈的丈夫黄板儿牙两次出现都引起了英子的厌恶之情,“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来了,拉着一头驴,拴在门前的树干上。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牙,怎么这么难看!”⑴“小驴大概饿了,它在地上卧着,忽然仰起膀子一声高叫,多么难听!黄板牙儿牙过去打 一袋子干草,它看见吃的,一翻滚,站起来,小蹄子把爸爸种在花池子边的玉簪花又给探倒了两三颗。驴子吃上干草了,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它!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蠢驴!”这宴寥的几句外貌描写将黄板儿牙丑陋又愚钝的形象勾勒了出来,无形中与他所拉来的驴子形成了统一。英子打从心底不喜欢黄板儿牙,也不理解宋妈为什么要嫁给这样的“蠢驴”,若透过这些童稚的迷茫,宋妈这类社会底层妇女的遭遇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小说中这头牲畜每一次出现,都会满地打滚儿,糟践爸爸种的花草。故事的发展也有所变化黄板儿牙的不负责任致使宋妈失去两个亲生儿女,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天生懂得认命的中国妇女并没有过多抱怨,只是“蒙着脸,不敢出声儿。”“照样地替我们四个人打水洗操……照样把弟弟和燕燕送上了床。……一切都照常,不过她今天没有吃晚饭,把她的丈夫扔在门道儿里不理他。”没有大悲大恸的语言渴染,就是这样淡淡的几句行动白描,却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宋妈失子后难言的心酸与苦湿。在《我们看海去》里,英子第一次碰到那个“好心的”小偷时,“他穿着一身短打裤褂,秃着头,浓浓的眉毛,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我本来有点怕,想起这句话就好多了。”⑴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她相信自己眼前的这个“老实人”,愿意听他的故事,喜欢和他交朋友。虽然眼见着他被逮捕,也不认为他的朋友是一个坏人。可怜的“小偷”为了供成绩优异的弟弟读书无奈走上了违法的道路,这种呈现社会炎凉的一角或许只有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才能有所体会吧。
...................
第三章林海音小说的结构艺术...........22
3.1丰富的结构形式...........22
3.1.1戏剧化的结构形式...........22
第四章林海音小说的语言艺术..........33
4.1温馨的气氛渲染...........33
4.1.1浓厚的“京味”色彩..............33
第四章林海音小说的语言艺术
熟悉林海音的人都会赞许跟她交往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无论是海音先生的人,还是她的文,都能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她自己也谈到:“多年来,我自己在写作中,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运用浅显的文字和简短的词句,来表达我的意思,好让人读起来更`舒服'一点儿。”⑴语言简洁、情之真切成了她作品语言最大的特色。我们总可以从她温暖人心的表达和独具匠心的人物语言中体悟到纯净而优雅的审美快感和人生幸福。
4.1温馨的气氛這染
林海音在刻画女性心路历程方面可谓是独具匠心,表现出优异的写作功底,而她在小说的气氛植染方面更有所长。不同于庐隐的伤感叙事,也不效仿凌叔华的冷峻笔调,她对于文字的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林海音小说的语言里,我们很难找到所谓“技巧”的痕迹,她一直是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书写着对黑暗愚昧的控诉,对人间真情的赞美。我们所熟悉的海音风”一直是人间最可爱的天使,陪伴在我们周遭,在感到淡淡的忧伤和悲悯时则会峰回路转,洒给人间最多的希望与爱。“所以,她属于人间最善良最坦荡最可亲近的人。”
4.1.1浓厚的“京味”色彩
林海音五岁随父母来到北平,三十岁回到台湾。在这里她度过了永生难忘的二十五年,北平如同一位慈爱的“乳娘”抚育和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说变。林海音十三岁丧父,生性好强的她不但没有因此委靡颓废,反而激励了她勇敢好胜的品格。她先后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世界日报》担任记者,主跑妇女新闻,也就是这段记者时光练就了她一手生花妙笔。在担任记者的这段时间里,林海音认识了夏承楹,并与之组建了家庭,孕育了三个子女。林海音在《两地自序》中满含深情的写道:“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地方。读书、做事、结婚都在那儿。度过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相媲,……总希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可以常来常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人生应当如此,我相信早晚会做到的。”林海音就是这样苦恋着北平,直至她的生命结束。她不仅热爱北平的传统生活,也十分迷恋老北京的风俗文化。
.....................
结论
20世纪初,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古旧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也使备受男权压抑和封建迫害的广大女性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潮流激荡下,一大批觉醒的知识女性,受时代感召,率先冲出闺房,积极投身社会。台湾女性文学受当时台湾社会封建思想以及习惯势力的影响发轫较晚,虽延续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血脉,却缺乏五四女作家身上的抗争意识和革命精神。在台湾女性文学的研宄领域里,林海音曾是一度沉寂的作家。一些评论家看不惯她小说中的温柔敦厚,甚至有暗示“昨非今是”的保守心态。直至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出更细腻更复杂的解读策略时,林海音那种顾全大局,却不断由叙述小节里释放出来的颠覆性才获得了解释。
林海音可以说是台湾旧时代与新世纪过渡交替中,文坛上的一棵“冬青树”。她钟爱书写女性在这个时期中的选择与挣扎。深入剖析了传统女性卑微、麻木的心理状态。在女权意识日渐觉醒的年代,新式女性对爱情热烈执著的追求,也成为林海音文学描写和艺术展示的另一重要内容。同时作者赋予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母性”光辉。她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比传统母亲的“抚育”功能,更多了一层父亲的“抚养”品质,表现出现代女性对于母亲形象的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改造,从而也进一步丰富了人性的内容。正是更多这种并不完美的女性形象的问世,“使新文学的女性形象群雕更富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穿透性,成为一幅更完整的艺术画卷。”
林海音出生在北平,她记忆中的前三十年的时光统统属于北平。这样的深情和眷恋使她的身上被注入了地道的北京人的血液。她的很多作品都浸染了浓厚的京味”特色,以及由浅入深的文化趣味。这种“京味”叙事艺术表露出的构思和语言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画面感,那些高尚的、卑微的、喜爱的、厌恶的,城边街角人们的嬉笑辱骂、冷暖情长,总如过电影般一闪而过,却又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略)
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