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窗词接受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4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梦窗词接受的发轫期:宋末元初

第一节 南宋末期梦窗词接受背景
吴文英(约 1205—约 1268)一生主要生活在南宋宁宗、理宗朝。吴文英的一生以宁宗、理宗为分界点,在宁宗朝度过弱冠之前的时光,而人生的主要行迹则在理宗朝。梦窗生前词名最盛的时期当在理宗朝。尹焕序其词曰:“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也,四海之公言也。”尹焕所言也许系交游阿好之辞,虽难脱溢美之嫌,亦是梦窗词影响力之一力证。同一作家作品在不同时期所获得的褒奖与批判与接受主体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还原梦窗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等接受背景,才能全面考察梦窗词在南宋及元初的接受情况。
宋王朝南渡后在金、元环伺下就失去了抗击北虏、收回失地的决心和勇气,只想守着江南一隅富饶之地苟且偷安,继续享有统治者的特权以及奢侈糜烂的生活。然而此时的南宋小朝廷在元军虎视眈眈的包围下,陷于风雨飘摇、狼烟四起的困境中。兵祸连绵,无一年无战事。据《宋史》本纪第四十二理宗二下载:“端平三年(1236 年)春正月壬申,大元兵连攻洪山,张顺、翁大成等以兵捍御之。二月起居郎吴泳上疏论淮、蜀、京、襄捍御十事,不报。三月乙亥,吴潜赴阕。是月,襄阳北军主将王旻、李伯渊焚城郭仓库,相继降北。时城中官民兵四万七千有奇,其财粟三十万、军器二十四库皆亡,金银盐钞不与焉。南军主将李虎乘火纵掠,襄阳为空。制置使赵范坐失抚御,致南北军交争混乱,诏削官三秩,落龙图阁学士,姑仍制置职任。”所谓“北军”是指依附南宋朝廷的北方抗金义军,虽然被授以官号,只是被南宋朝廷利用的抗金工具。因惧其造反,南宋朝廷封锁淮水,不许北军南渡。分化抑制的政策使得北军与南军势同水火,虽都是抗金的队伍,彼此却并未结成兄弟联盟,大大削弱了南宋的防御力量。同年九月“壬午,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撘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与大元兵大战于大安军阳平关,兵败,死之,诏赠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谥毅节,立庙曰褒忠,官其二子承务郎。”2是年冬十月“壬寅,大元兵破固始县,淮西将吕文信、杜林帅溃兵数万叛,六安、霍丘皆为群盗所据。丙午,安南国贡方物,诏授金紫光禄大夫、静海军节度、观察使等,赐袭衣、金银带。大元太子阔端兵离成都,大元兵破文州,守臣刘说、通判赵汝曏死之。”1“十一月戊午,诏嗣秀王师弥授少师。丙寅,以乔行简为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封肃国公。大元兵围光州,诏史嵩之援光,赵葵援合肥,陈韡遏和州,为淮西声援。”2由资料可见,端平(理宗年号)三年宋军与元兵大规模的交战就有五次,分别为正月壬申洪山役、九月壬午阳平关役、十月壬寅固始县役、十月丙午文州役、十一月光州困守待援,整个淮西陷入苦战。
..................

第二节 从词选看梦窗词在南宋的初步接受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宋代最为璀璨的文学硕果——词,在南宋时期,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具备了很大的规模,诞生了大量优秀的词人和词作。有些词作被作者本人保留下来结集成册,也有的是在其后人或朋友搜集整理后才得以留存。这种个人家藏的集子得到广泛传阅的机会并不大,传播范围和速度十分有限,很多优秀的词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篡改、衍脱、讹误的现象,甚至湮没无闻。梦窗词在南宋时是否结集,现并无流传的本子能证明,但是通过翻检现存的南宋时期的词选、词论,不难发现关于梦窗词集的只言片语。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在当时梦窗是有词集存世的。一是尹焕作序本。淳祐九年(1249)黄昇编选《花庵词选》,于后卷《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中收录梦窗词并附有小传:“名文英,自号梦窗,四明人。从吴履斋诸公游,山阴尹焕叙其词,略曰:‘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从“尹焕序其词”可以推断出梦窗确有词集,时间当在淳祐九年之前。二是《霜花腴词集》。《霜花腴》本为梦窗自度曲,词调得名盖因词中“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句,今仅存《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一首,亦无旁人用过此调。朱祖谋先生认为梦窗以“霜花腴”命名词集,“意当是此曲盛传,遂以标其词卷。”周密《蘋洲渔笛谱》中有《玉漏迟·题吴梦窗霜花腴词集》一阕,张炎《山中白云词》中有《声声慢·题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后》一阕,又有《醉落魄·题赵霞谷所藏吴梦窗亲书词卷》一阕。可见梦窗必有词集《霜花腴》无疑。张炎《声声慢·题梦窗自度曲霜花腴后》又名《声声慢·题吴梦窗遗笔》,当是梦窗去世后所作,两相参照,《霜花腴》当是梦窗生前最终选定词集,按夏承焘先生《吴梦窗系年》梦窗当卒于理宗景定元年(1259),也有学者认为梦窗卒于景定元年之后,不论梦窗卒年几何,《霜花腴》与尹焕序言本梦窗词(当在1249年之前)为两种集子无疑。三是宋末旧刊本《六十家词》中所列之梦窗词版本。
.................

第二章 梦窗词接受的沉寂期:元明两朝

元、明两代词学衰微,为历来学者公认。清中叶学者沈德潜(1673-1769)为《清绮轩词选》序中曰:“词昉于唐,盛于宋,稍衰于元明。”张惠言《词选序》曰:“自宋之亡而正声绝,元之末而规矩隳。”沈、张二人所评还算温和,仍旧留有转圜余地。凌廷堪所评则毫不留情:“词者,诗之余也,昉于唐,沿于五代,具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亡于明。”此论完全否定元、明词之价值。就现今元、明词研究取得的成果来看,这种论断未免过于偏执,但是相较于词在宋代的辉煌和清代的中兴,元、明两代词学不彰是无可否认之事实。有赖于社会环境、文化风气以及词题内在发展等原因,梦窗词在元、明两代的传播受阻,影响甚微。

第一节 梦窗词在元代的接受情况
一、元代梦窗词接受背景
元词衰微,雅词更甚。梦窗词在元代的接受情况是与词体在元代社会文学地位紧密联系在一处的。分析词体没落的原因有助于理清梦窗词在元代的接收情况。
词体衰落与元代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 1279 年忽必烈灭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贵族为统治者的大一统政权——元朝。在统一之初,蒙古贵族仍保持游牧民族的习性,大肆圈地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影响了商品经济。为维持奢侈的生活和官府、军队的运转,统治阶级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其中江南地区以富饶故,成为主要供给地。然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将国民从上至下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南人是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少数民族,一般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江南一带长期生活在阶级压迫之中,失去耕地,承担各种徭役。南宋时期形成的繁茂的商业形态遭到破坏,昔日繁华奢糜、安逸享乐的社会氛围早已不见。族畅行于南宋中后期的雅词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处于边缘化地位。
过于追求雅化是致使词体走向没落的另一个原因。元代是一个多种族融合的社会,除了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上文中提到的色目人。色目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元朝对除蒙族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色目”意为“各色名目”,元代取“色目”作为对西域等族的称呼,盖取其其种类繁多之意。常见的色目人有回纥、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等族。各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民族的传统观念在外来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下,不得不做出转变以适应这种多种族文化的社会发展。这种转变除了体现在礼教、风俗、观念上之外,也包括了审美风尚的转变。相对于南宋中后期文学追求高雅端丽的艺术风格,元代更喜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学表达方式,通俗简易、明朗自由成为新的文学审美风尚。这些文学需求都与雅词自身标榜的典雅含蓄、审声度律大相径庭。叙事文学应运而生,以说经、讲史、戏剧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因顺应了社会各阶层的消费需求,而广受欢迎。与此同时以往在士大夫和文人圈中大受欢迎,被认为最能表现胸襟气度和生活情趣的雅词,因无法传唱于市井之中,再也无法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沈义父、张炎辈强调的严守音律须谐、下字要雅、含蓄委婉等规范,等于是限制了底层人民进行词体创作,阻碍了词体容纳吸收新鲜的养分,最终导致词体走向衰落。
.....................

第二节 梦窗词在明代接受情况
一、明代梦窗词接受背景
明代词学衰弊,间致梦窗词影响甚微,盖与明时传统雅文学没落有关。梦窗词作为宋词中典雅含蓄的代表,乃传统雅文学的一脉,彼此是荣损相随的关系。传统中以诗文代表的雅文学受到以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的冲击,继而跌落,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原因的。
审美趣味易雅为俗是雅文学衰落的主要原因。当元之初时,因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渴望出现英雄以期拯救万民于水火,反映在文学上则呈现出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的景象。然而当明初社会日渐平稳时,安稳和谐、雍容典雅成为文坛主流风尚。诗文创作趋向贵族化、御用化,沦为“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的工具,“肤廓冗长,千篇一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日渐庸俗。至明中叶,随着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的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文人士子逐渐改变了以往鄙薄商贾的态度,乐于与底层人民往来,渐具世俗平民化特征。同时经济的繁荣催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崛起的市民阶层局限于文化层次较低等自身原因,乐衷于欣赏浅俗俚白、贴近生活的文学表达方式。由此,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成为市民阶层最理想的文学接受方式。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读者的文学趣味使得文学创作不可避免的走上商品化、市民化的通俗文学道路,并有大量优秀作品诞生,《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是实证。俗文学的崛起加速了传统雅文学的衰颓和变异。传统雅文学诸如诗文之类已不能满足社会文学需求,惟有“随波逐流”,致使诗文作品思想和艺术成就相继退化。在通俗文学盛行雅文学退化的情况下,词的创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市场,偶尔有人为之,亦受到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风格流于浅俗直白,典雅含蓄的雅词创作更是乏人问津了。明人舍弃《花庵词选》、《绝妙好词》等标榜典雅的词集选本,唯独中意编选旨趣不高的《草堂诗馀》。盖因《草堂诗馀》所选词作语言浅白切近、内容低俗等特征恰对明人口味。可见审美趣味的改变确是明人选择《草堂诗馀》的主要原因。
其次,就词体自身来说,地位低下,沦为“小道末技”,是明词衰落的另一原因。明代是一个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有异于宋元科举考察“经义”、“辞赋”二科的选拔方式,明代科举只考经义,不问辞赋,后又由经义考试演变为八股取士。八股文的写作专讲形式、不注重内容,严格控制文章段落和字数,呆板僵硬,与词无半点瓜葛,甚至于词的创作理论相悖。明代文学家周琦于《东溪日谈录·文词谈》论及诗文词要关乎世教义理,词章乃小技耳:“文章不关世教、不发义理,道无补焉。必关世教、发义理,则能羽翼乎?道有用之言也。……唐宋元皆以词章取士,故严于韵。我国家黜词章为末学,而其崇正学,不尚夫小技也,无逾于是时矣。”词章被视为“末学”、“小技”,难登大雅之堂。明代晚期著名的戏曲家徐复祚论及词时说:“词曲,金元小技耳,上之不能博功名,次复不能图显利,拾文人唾弃之馀,供酒间谑浪之具,不过无聊之计,假以此磨岁耳,何关世事? ”([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可见在经术取士的明代,小词因于功名利禄无益,为文人士子所抛弃甚至鄙弃,日趋边缘化,终至流于下乘。在崇尚经济仕途的明代,词体地位下降难就不难理解了。
..................

第三章 梦窗词接受的继起期:清初至清中叶 ........................... 49
第一节 清代梦窗词接受背景 ...................... 49
第二节 清初词风流转中的梦窗词接受 ............................. 51
第四章 梦窗词接受的高潮:清末民初 ................ 95
第一节 嘉道时期梦窗词接受情况 .................. 95

第四章 梦窗词接受的高潮:清末民初

第一节 嘉道时期梦窗词接受情况
清王朝的统治自嘉庆年间就已经露出衰败的迹象。吏治腐败、贿赂公行、民生日蹙。反清的浪潮四起,大有翻天覆地之势。封建王朝的末期,统治愈发残酷,言论没有自由。政治上的风声鹤唳,必然影响文学的发展走向。历朝历代,大限将至之前的黑暗中,文人要么转向研究诗文经术,逃避现实;要么高唱“位卑未敢忘忧国”,试图以经术济世。大批学者潜心于经学、史学、小学、音韵学的研究。这种风气影响到文学领域,在词学上体现在对词律的推重以及用解经的方法释词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浙西词派倡导的“雅正”词风失去存活的土壤,词格日益逼仄,流弊渐生,终至衰落。常州词派取而代之,成为清代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词派。此外,吴中词派以严守声律的词学观推动了词体的演变。梦窗词之所以在清代晚期能够掀起接受高潮,皆有赖于吴中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推动
一、吴中词派
嘉庆年间,针对浙西末流和常州词派忽视声律的情况,以戈载为代表的吴中七子从词的艺术形式入手,倡举声律,主张作词应严守声律,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浙西、常州二派的声律派,在清词的发展中有着独特的词史意义。七子中尤以戈载的词学成就最高。
(一)戈载《词林正韵》和《宋七家词选》
戈载(1786—1856 后),字顺卿,号弢甫,一号宝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一生著述颇丰,有《翠薇花馆词》39 卷,辑有《宋七家词选》、《续绝妙好词》、《六十家词选》,又纂有《词林正韵》、《词律订》、《词律补》。戈载与朱绶、沈传桂、沈彦曾、吴嘉洤、王嘉禄、陈彬华合称“吴中七子”。戈载精通律吕,弃官不做,专攻倚声之业,以词学终老,是七人中成就词学最大者。所著《词林正韵》,标志着清代词学词体声韵格律总结的最终完成,被此后的词家奉为圭臬。《词林正韵?发凡》中戈载抛出“填词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二曰韵。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韵不审则宫调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的词学主张。以戈载为首的吴中词派在创作和词论中切实践行了严守韵律的主张。戈载辑有《宋七家词选》7 卷,收录周邦彦、史达祖、姜夔、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七家词作为两宋正宗,每家词为 1 卷。戈载在每卷后附有跋,点评作品风格,借此表达他的词学取向。所选七人是戈载心中最符合正轨雅音的人选。
..................

结语
吴文英才秀人微,行事不彰,其词隐辞幽思,陈喻多歧,历来为词学界研究难度最深的词人之一。吴梦窗词在南宋即已声名远播,尹惟晓更是将其誉为与周邦彦并列的词坛大宗,云:“求词於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吴梦窗与政坛名流如吴履斋、贾似道、赵与芮、史云麓等,文人逸士如孙惟信、姜石帚、周密、李莱老、李彭老等,社会底层人物如笔工、书商、妓女等皆有往来,多有赋赠之作,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享有盛誉。梦窗词恪守词律,精于用字,绘事叙典,意蕴深厚,可谓绮丽精工、绵密深曲。然而自从南宋张炎《词源》中以“清空质实”论词,将梦窗词作为质实的代表大加指摘,讥其“凝涩晦昧”、“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以后,梦窗词便被打上了“晦涩”的标签,后来的词家也多以此评价梦窗词。元明时期词学凋蔽,梦窗词隐而不显。清初诸家如陈维崧、邹诋谟、彭孙遹等人在论及梦窗词时多是关注其外在形式,如字面、句法的特征,而对梦窗词的内容、蕴藉绝少提及。直至浙西朱彝尊的出现,标举清空,将梦窗视为白石羽翼大加推崇,梦窗词才逐渐为人所熟知。在浙西之后有常州词派周济、陈廷焯以及清季四大家对梦窗词推崇备至,从校雠和词论两方面入手,将梦窗推上了一派词宗的地位。
由于接受者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审美趣味的影响,梦窗词七百年的接受过程中收获赞誉也遭受贬抑。正是在肯定与否定中,我们辩证地认识了梦窗词的真貌,确立了他在词史上的经典地位。在融合了时代和自身的因素后,评论家在批判的过程中对梦窗词不断有新的体认。这些体会一直累积,最终形成了一部梦窗词接受史。
本文对梦窗词接受过程的梳理,是以历史分期为轴线,围绕词选、词论、词律、梦窗词集刊刻和师法梦窗词者五点进行考察,以及融汇词学尊体的过程中对梦窗词批评的演变,来描绘梦窗词接受的历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