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在演唱理论中,通过作品背景研究、音乐分析得出马勒歌曲集《少年魔角》包含的题材由大自然的美景、民间故事传说、爱情、战争、生与死亡、人间疾苦等等众多元素,并且在音乐上马勒作品结构庞大、旋律新颖多变、和声半音化、调性模糊等特点。
第一章 《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音乐分析
第一节 歌曲集《少年魔角》的创作形成
德国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所作的歌曲集《少年魔角》(Lieder aus Des Knaben Wunderhorn)④是根据同名德意志民间歌集改编而来。⑤德意志民间歌集《少年魔角》(Des Knaben Wunderhorn),是浪漫主义时期两位德国文学家克莱门斯·布伦塔诺(Clemens Brentano,1778-1892)和阿希姆·冯·阿尔尼姆(Achein von Arniml,1781-1831),通过从民间采集、整理或从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共700多首民歌,并在1806-1808年间出版。⑥这部作品的出版随之带来的是各种争议,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改编的诗歌破坏了原有诗文的意义。但在当时也有一批人给予高度肯定,如德国19世纪初的大诗人歌德大加赞赏,他在1806年所写的评论中说到:每个具有生命力的屋内都应存放着这本诗集,在高兴与悲伤时都可以随时翻阅,乃至翻阅多次,在这里面总会找到令自己鼓舞称心的诗句,若能将其搭配大众所爱的旋律,则将为其赋予生命。
马勒为这部民间歌集所吸引,里面的大自然、爱情、战争、死亡等众多元素吸引着马勒,在他生活的那个饱受歧视、战火、黑暗的社会,他在这里面找到了精神寄托。他以民间歌集《少年魔角》文本为创作源泉,在1883-1901共创作24首取材于《少年魔角》的艺术歌曲。在1892年出版的《青年时代之歌》采用钢琴伴奏,其中二、三集作品是根据其文本所谱写,共9首,马勒对于这部作品十分的喜爱,在另一部歌曲集《青年漫游之歌》中的第一首也取材于此。在随后三年至1895年他专门写出歌曲集《少年魔角》也就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歌集,共12首出版,这次不仅有钢琴伴奏还配以管弦乐。1899年到1902年间创作的七首歌曲《小鼓手》与《灵魂之鼓》也取自其中。歌曲集《少年魔角》其中的第11、12首《三位天使唱着甜美的歌》《神光》被用与其第三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所以在1901年发表出版的歌曲集《少年魔角》马勒将《小鼓手》和《灵魂之鼓》将其替换。
............................
第二节 《莱茵的传奇》音乐分析
《莱茵的传奇》从曲式上来说是一首带有引子且以副部主题再现作为结束的奏鸣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
音乐论文怎么写
如结构图示引子第1-17小节部分共17小节可以分为10+7,前十小节最低音为小字1组d最高音为小字2组♭b,在中高音区,且音域较宽,节奏型为逆分型,旋律为大山型让人仿佛置身于宽阔的莱茵河畔。第二句则以对比方式出现最高音到小字4组d最低音为小字1组d,三个八度距离音区高且音域非常宽,旋律外形则变为密集的环绕型,自上而下,人声主题呼之欲出。在调性布局方面G-d-G引子首尾调性相同为收拢终止,统一调性。
..............................
第二章 《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演唱分析
第一节 演唱版本的对比分析
马勒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但他真正的向世界流传出来,得益于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长期努力,他将马勒音乐传统带回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加上录音技术的发展,马勒的作品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11。歌曲集《少年魔角》也是有很多著名音乐家进行唱片灌制,如男中音费舍尔·迪斯考(Detrich Fischer Dieskau)、托马斯·汉普森(Tohmas Hampson)、 托马斯·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以及国内男中音沈洋等,还有许多女中音歌唱家也有很多版本极为受欢迎。
笔者选取费舍尔·迪斯考和托马斯·汉普森两个钢琴版本进行比较。首先从年代上,费舍尔·迪斯考是二战后最为世界公认的艺术歌曲演绎权威,他的演唱领域涵盖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等不同时期的作曲家;托马斯·汉普森是从上世纪90年代活跃至今的著名歌唱家,在歌唱体裁方面他似乎是全能的,除了艺术歌曲有着惊人的成就,在歌剧领域也是演出剧目广泛,有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等所创作的剧目,广受观众好评。从国籍上,费舍尔·迪斯考作为德国男中音,有着德国人典型的严谨精神,高超的声音技巧体现在对语言精准细腻的表达,以及其对音乐一丝不苟的态度里;托马斯·汉普森,作为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活跃的最好的马勒音乐诠释者之一,他在2016年的中国行,为我们带来《少年魔角》的6首歌曲作为音乐会曲目,使国内无论是音乐圈还是学术圈掀起一股“马勒潮”。
.................................
第二节 演唱重难点
(一)对语言发音的熟练以及翻译
德语是属于拉丁语系的一种,但是以演唱者的角度来说它相较于意大利语是会显得难度会跟更大。首先是元音,它的主要五个元音为“a、e、i、o、u”这和所有拉丁语系的语言相似,“a”和“o”属于开口音,“e”“i”为闭口音,但不同的是他还有很多变化的元音笔者将其分为三类。(1)直接由元音变形而来有“䔓ö”“ü”,“ä”发音与元音“e”发音相似,“ö”元音则是很特别的元音,它需要将舌根放低,在上颚靠近小舌头的位置发“约”,“ü”则和我们汉字拼音中ü一样发音。(2)一个元音多种发音的一类,首先是“e”元音,他的发音实际分三种,第一种闭口音与英语字母“A”的发音相似在德语中的定冠词“dem”便是这个发音,第二种与意大利语中“e”一样,第三种则是与汉字拼音“e”发音相似在德语中会经常使用。其次“o”元音也分为两种,开口与半开口,开口“o”是将牙关完全打开,舌头放平,然后口腔形成一个椭圆发出,第二种半开口则是介于开口“o”与元音“u”之间,在开口“o”的基础上将椭圆咬小。(3)是在词组中两个元音组成从而使元音变形,“ei”“eu”,“ei”里面的“e”发“a”元音,“eu”里面的“e”发开口“o”元音,“u”则发“ü”元音。
元音的一般情况大致如上,但正如德国人严谨的特点,他们的语言也如其性格一样严谨,德语的辅音也需要清晰快速的发出。在歌唱中不同于意大利语,为了追求元音的连贯,以及旋律的持续,辅音甚至可以忽略,但在德语演唱中,不仅要遵循“元音占时值,辅音不占时值”的规则,还要将辅音快速且清晰的发出,而在德语中一个词中会有多个辅音如“sonst”“hungert”等等。
..............................
第三章 《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合作艺术研究..............................30
第一节 合作实践......................30
第二节 合作中难点的解决...............................32
第三节 音乐会经验总结...............................33
结论..............................36
第三章 《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合作艺术研究
第一节 合作实践
2021年11月12日,本人在音乐会上演唱了《莱茵的传奇》和《人间生活》。而与我合作演绎的钢琴部分是钢琴系2021届的本科生。我的钢琴合作者的一般情况,他自幼学习钢琴,在同龄人中他有着扎实的钢琴技术功底,对音乐有着十分的热爱,并乐于研究练习新的作品,并且待人和善。所以我将与他的排练、合作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将音乐会之前的排练过程分为三次进行梳理分析。
(1)交流与协商
在第一阶段排练之前,我会将《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我所要演唱的调的曲谱给我的搭档。我会向搭档询问多长时间能够进行第一次排练,同时会告诉我的搭档我在何时能够开始第一次排练。搭档会大致浏览谱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初步预估,给出第一次排练时间,而我也会根据自己练习状况对这一时间进行协商与调整。最后我与搭档达成的初步结果是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我们各自进行单独练习。实际情况是,我们没用到一个星期,在六天后便开始第一次排练。除了商量时间,我还将费舍尔·迪斯考演唱的音频版本发给他让他作为速度、视听参考,这也得益于当今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使我所期望的速度音响效果能够更方便的传达给搭档。
(2)第一阶段,速度与气口的统一
第一次排练,在我们两人将各自部分的音乐熟练之后,进行合作。在速度与气口上进行着重的训练,如谱例13
谱例13:马勒,《莱茵的传奇》,第23-32小节
音乐论文参考
在《莱茵的传奇》中,开头主题部分的乐句之间所留的时间非常短,经常要做到在两个八分音符之间换气,而《莱茵的传奇》速度在一个八分音符为132的速度,所以留给演唱者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在“allein”与“Was”之间的气口,在下一句会有连续的六度大跳进行所需要的气息比之前都要多,此时我与搭档之间的合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
结论
自21世纪以来,国内对于马勒音乐的研究便越来越多,而事实也证明马勒的音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作为声乐专业的学习者,选取歌曲集《少年魔角》中《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两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作为切入点,以演唱理论、版本比较与表演实践的角度对其分析,为音乐表演方向演唱马勒艺术歌曲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分析提供可能。
在演唱理论中,通过作品背景研究、音乐分析得出马勒歌曲集《少年魔角》包含的题材由大自然的美景、民间故事传说、爱情、战争、生与死亡、人间疾苦等等众多元素,并且在音乐上马勒作品结构庞大、旋律新颖多变、和声半音化、调性模糊等特点。在《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演唱分析中,首先是对经典演唱版本进行分析,作为二战后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歌曲歌唱家德国男中音费舍尔·迪斯考和当代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同时也是马勒研究专家的美国男中音托马斯·汉普森,对他们两个不同版本的《莱茵的传奇》、《人间生活》的对比分析。费舍尔·迪斯考以出色的语言技术,对音乐速度的熟练控制形成特有风格,托马斯·汉普森则是以他高超的声音技巧,和极具感染力的戏剧张力完成对马勒音乐的演绎,当然他们都有共同的前提,对谱面的细致理解与表达以及对音乐无与伦比的热爱。在表演实践中,从演唱的重难点出发归纳,演绎马勒艺术歌曲时德语语音的研究与字对字翻译是想要唱好马勒艺术歌曲的重点,而歌唱良好的气息支撑以及声音状态的提前准备是需要勤加练习的难点。同时笔者以自己音乐会排练记录,总结归纳人生与器乐的协作研究,为了高效且完成艺术歌曲的“诗乐融合”,需要对将单独练习与集体联系进行紧密结合,同时和声练习以及在音乐中加强协作,从而达到马勒艺术歌曲的演绎效果。最后以笔者音乐会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