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意识到:1.《采桑子》是一首具有独特意境风格特征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该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且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2.演唱《采桑子》这样具有独特意境风格特征的作品,是对演唱者的一种考验,能够引起演唱者新的思考。
第一章 《采桑子》之背景研究
第一节《临安七部》
《临安七部》又名《七阙西湖》是叶小纲先生于2011年受杭州爱乐乐团委约的声乐交响作品,作曲家也称之为中国艺术歌曲,且公布了由钢琴伴奏的完整乐谱。《临安七部》于2011年12月31日,在杭州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2012年5月21日晚,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又一次上演。2020年9月18日叶小纲先生将该作品的部分乐谱发表于其个人社交平台供专业学习者学习,2021年五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作品的总谱。
该作品以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苏轼、欧阳修、陆游、王昌龄、杨万里等吟诵杭州以及西湖的诗篇为词,作品共七首,其中包括十二篇诗词。分别是《忆江南》中的三首短词、两首同名曲词《采桑子》、《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临安春雨初霁》、《浣纱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和塔》;《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歌词中古诗词意境与音乐交相辉映,人声声部与伴奏声部适应文学意境,音乐部分旋律具有传统艺术歌曲的精致典雅之美,同时以现代音乐手法进行创作,采用了五声综合调式,和声效果丰富,音乐感染力强。古词新唱是对古诗词艺术的再一次发掘,让中国古代灿烂的诗歌仿佛插上现代音乐的翅膀。
.........................
第二节 叶小纲先生
叶小纲先生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叶纯之是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为一百多部电影作曲和配乐。叶小纲先生在《我的父亲叶纯之》一文中这样说道“父亲的音乐鉴赏力极高,“文革”时那么乱,处境那么难,但他对“样板戏”京剧及舞剧音乐上的成就非常称赞,并鼓励我学习这种中西结合的成果”①也许正是父亲对叶小纲在音乐欣赏上的影响,使叶小纲的音乐创作往往根植于中华文化,创作出了《临安七部》这样用现代音乐语言来传承我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化的一部音乐作品。
叶小纲先生出生于上海,四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在杭嘉湖平原长大,受到南方民间音乐的熏陶。恢复高考后叶小纲于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杜鸣心教授,与谭盾、翟小松、郭景文为同届学生。在音乐学院的几年是其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创作出了:《江汉素描》、《地平线》、《北京故事》等优秀的作品。1987年赴美国留学7年后回国,这七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迷竹》《马九匹》《最后的乐园》《释迦之沉默》他曾说这七年他的写作状态较为自由,题材样式多样化,作品直抒胸臆很少考虑受众,音响基础大都来自于中国南方的民族音乐广东、苏南甚至越南、缅甸、印尼等地②。叶小纲于1994年回到祖国,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加多元化,为电影配乐获得了金鸡奖,创作了《山鬼》《林泉》(古筝独奏曲)《将进酒》(朗诵与乐队)等作品。《临安七部》这套作品创作于2011年,是作曲家回国17年后56岁时所做,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一阶段其人生阅历已经足够丰富,与欧阳修创作《采桑子》之时是相仿的年纪,这一时期其创作风格也已经十分稳定而鲜明,因此《临安七部》可以说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
第二章 《采桑子》之诗与乐
第一节 诗词之意
艺术歌曲由音乐与文学结合而成。同时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古诗词创作更是讲究合辙押韵,“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这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拓者们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④。因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以及二度创作者,都需要对古诗词艺术有深刻的研究。笔者拟从诗词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采桑子》其一和其五进行研究。
1、《采桑子》中歌词的诗意
叶小纲在创作艺术歌曲《采桑子》时选用了其中的第一首《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和第五首《采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第一首上片写西湖秀丽之景:驾一叶轻舟划着短棹于西湖之上,湖水清澈、泛起涟漪,长堤上花草繁茂,一片生机。在秀丽的景色中,歌声隐隐传来。下片写湖水如琉璃一般平滑,若不是看见了阵阵涟漪,都没有察觉到船在前移,沙滩上的鸟儿被缓缓而来的涟漪惊到而缓缓飞走,前文都写静景,只最后一个惊起的沙禽一点动态将静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第五首上片词人感叹道,西湖无时无刻不是良辰美景,只想沉醉在花丛绿树之中,下片描写主人公静静地凭栏欣赏芳草斜晖、水波荡得很远、有一些淡淡的烟雾缭绕,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给人一种安详静谧之感。
..............................
第二节 音乐之韵
《采桑子》属于泛调性作品,从听觉上来说有强烈的五声调式感,但同时又不是完全的五声风格。色彩丰富,协和与不协和音响交织。有一定的调性感但不稳定,主音变换频繁。旋律是五声性与半音化的结合,节奏看似重复实则富有变化。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图示(图1)如下:
音乐论文参考
《采桑子》依照歌词进行划分,声乐部分共由12个乐句组成,分为两个乐段。声乐部分12个乐句的具体探究如下:
第一乐句:共5小节,总体为♯F羽五声调式。前三小节出齐了♯F羽五声调式音阶的五个音,有明显的五声性风格,第四、五小节的长音♮F属于调外音,也是乐句的结束音,是前一音♯F的小二度下行,这一半音化进行与前两小节的五声性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现代以及西洋音乐的风格元素,同时小二度音程配合长音切合古诗词的意境,长音类似国画中的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如(谱例1)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采桑子》之演唱处理 .............................. 25
第一节 清晰的咬字归韵 .................................... 25
1、字头的演唱 ............................... 25
2、字腹的演唱 ......................... 26
结论 ................ 33
第三章 《采桑子》之演唱处理
第一节 清晰的咬字归韵
以宋词作为歌词是《采桑子》的一大重要特色,歌词能够最直观的表达歌曲内涵,与听众交流,若要展现歌词的魅力首要的是做到吐字清晰,使听众听清歌者所唱的内容。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讲究声音的共鸣以及音乐线条的连贯优美,由于意大利语与汉语本身存在着差异,以及美声唱法的审美特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时容易出现咬字归韵不清晰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做到咬字归韵清晰是演唱这首作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汉语是一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语言,每一个汉字都由声母、韵母(又称子音、母音)两个因素构成,大多数字都有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因此在演唱中文歌曲时,就要做到字头字腹字尾都清晰饱满而连贯。
1、字头的演唱
在演唱字头时首先要注意声母发音的准确性,例如zhi不能唱成zi,fa不能唱成hua,如要是犯了此类错误就会引起歧义,因此我们在演唱作品时要首先做好案头工作,准确掌握歌词的发音。其次歌唱中的咬字又与朗读有所区别,因此在演唱中我们要使用正确的发音方法演唱字头,依照发音所使用部位的不同,歌唱中的声母(字头)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唇音,b、p、m、f,发力点在嘴唇,发音时双唇用力,形成气阻。
牙音,j、q、x,在发音时舌头抵住牙床,形成气阻。
齿音,z、c、s、zhi、chi、shi、r,发音时上下齿并拢,上齿背与舌头形成气阻而发声。
舌音,d、t、n、l,发音时舌尖与硬腭成阻,舌尖在上颚上短促而有弹性的形成气阻而发音。
喉音,g、k、h,,发音时舌根与软腭形成气阻。
在演唱中我们要依照声母的类型,运用舌头、嘴唇、牙齿等部位咬准所唱歌词的字头,笔者将《采桑子》中的字头依照以上五种类型进行了分类,其结果如下表(表2)所示:
在演唱中,我们一方面要按照上述方法来咬准字头,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字的母音以及拼读的特殊性,例如“芳草斜晖,水远烟微”的“远”字用汉语拼音来拼读为yi-u-an,在演唱中如若按照上述字头的咬字方法进行演唱则导致声母与韵母脱节,将字音咬变,引出歧义。那么在演唱中我们则要采用声母和韵母拼贴进行咬字的方法来演唱⑩,先将声母介母拼贴的字音咬准,再在腔体中将其缓慢的延长放大,最后柔和的过渡到韵尾上。
..............................
结论
本论文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唱研究三个方面,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套曲《临安七部》中的第三首《采桑子》作了具体研究。第一章创作背景研究包括《临安七部》这一套作品的相关内容介绍,作曲家本人的创作风格,与《临安七部》相关的创作经历研究,以及古诗词《采桑子》的相关背景研究。第二章作品研究包括诗词、音乐、整体意境特征三个部分内容的研究,对作品的音乐与文学分析最后落脚于其整体的意境化特征探析。第三章演唱研究包括咬字归韵、音色的选取、音准的把握、整体意境风格的把握四个部分内容。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意识到:1.《采桑子》是一首具有独特意境风格特征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该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且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2.演唱《采桑子》这样具有独特意境风格特征的作品,是对演唱者的一种考验,能够引起演唱者新的思考。不同于演唱其他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者需要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撑,更深度挖掘、理解作品,用“新人声”的方式来演唱新的音乐作品。最后,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本论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