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认为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中,他遵循着时代性,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其民族性,从而弘扬先进的民族精神。这是他的作曲理念,也为当今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针。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是用他的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他的音乐作品,使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不仅显示了技巧上的创新,也引发着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欣赏中,领会民族感情,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大,从而加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
一、绪论
王学诗老师是甘肃省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长期从事于音乐创作与教学事业。他的音乐涉及到很多体裁,如管弦乐、交响乐、歌曲、合唱曲等。通过对王学诗先生的作品的欣赏,笔者发现,他的音乐创作根植于与甘肃本土文化,通过舞台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性元素,并学习到了很多民族文化与精神,受益匪浅。
王学诗作为当代民族性音乐创作的代表,不仅在创作中积极汲取民族性元素,也根据大众化的需要,结合民族、传统、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以及当代的作曲技术理论,从而使得作品为大众所接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他的作品弘扬了民族与时代的先进文化,其民族性在和声配置、配器法、演奏与演唱技巧、音乐鉴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笔者通过研究王学诗先生的一些音乐作品,如管弦乐《狮戏》、《社火》;交响乐《天山》、《日出》、《拉卜愣印象》;钢琴协奏曲《童年》、合唱《组歌大漠风情》、《踩雨》;歌曲《祖国,我的太阳》,《祖国多大家多大》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所在,更能体会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融,并为我们在写作民族性音乐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笔者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并结合王学诗先生的创作历程,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与看法,发现其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对当今音乐的创作具有一定的价值。论述王学诗老师的创作特征与风格,通过学习来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王学诗老师作品的民族特色、时代性、大众化、美学研究、作曲技法等,也希望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宝贵的经验,深入了解当今创作的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
二、王学诗生平简介
王学诗是甘肃省著名作曲家,1939 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父母作为共产党员、音乐教育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投身于革命与教育事业,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父母的艰辛历程,深深地影响着王学诗,使他从小喜欢上了音乐,并学习了红色精神。在父母的指导与关怀下,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他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在跟随父母革命的道路上,领略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所展现的自强不息、伟大的民族精神,也通过交流,学习了很多民族文化,为其创作民族性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他于 1956 年考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并学习声乐。虽然他的学习生活比较艰难,但乐观和自信的他,凭着坚韧不拔之志,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挫折。“我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所有的磨难终会过去,社会和人都不会一成不变。”
1958 年,年仅 19 岁的王学诗开始从事音乐创作、研究与教学。1958 年至今,他历经风雨,一直坚持着。他先后就职于陇西戏剧学校、肃南民族歌舞团、兰州市秦剧团、甘肃省歌剧院任作曲、指挥,直至退休。怀着对音乐的责任感,退休的王先生受聘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兼职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2015 年 4月,王学诗教授从艺六十周年专场作品音乐会在甘肃兰州举办。这场音乐会集中呈现了他从艺 60 年来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音乐创作的民族性,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2017 年获得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终身成就奖。
...............................
第二章 王学诗《大河交响曲》的分析
一、创作背景与作品简介
(一)创作背景
王学诗先生是甘肃省资深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多民族聚集,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甘肃,更是给包括王学诗在内的音乐人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条件。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克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甘肃、四川等九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所以他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作为母亲河,尤其是甘肃人的母亲河,王学诗同许多甘肃人民一样,不仅深感骄傲,更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深受黄河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在甘肃省进行对音乐元素的采风方面,通过与黄河文化相结合,更能够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各地的延缓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尤其是文化方面,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关于音乐作品,我们熟悉的就有“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填词的《黄河》、抗日战争时期,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尤其是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科学治理风沙、植树造林,经过不懈地努力,最终在治理环境中取得节节胜利,并推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使得人们在欣赏黄河美景中,通过与民族民间元素的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歌颂着我们的心声,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刘顶柱作词和赛音作曲的歌曲—《黄河之滨也很美》。当王学诗再次听到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在元旦晚会上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再次来到美丽的黄河之滨,他便被眼前的一番景象所吸引。清新的空气和那沐浴在阳光下的风,掀起千层金黄色的浪花,伴着汽笛声、鸟鸣声,在绿色的两岸回荡时,不禁感慨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进一步感受到兰州人的乐观、自信,以及当今的美好环境,尤其是黄河两岸的美景更值得珍惜。于是,创作一部描写新时代黄河景色、讲述黄河的故事以歌颂我们心声的动机油然而生,于是,交响乐作品《大河交响曲》就这样诞生了。
谱例 1
(二)作品简介
《大河交响曲》是王学诗最新创作的一部具有民族性的交响乐。全曲以“大河”为主题,按照套曲的模式,将其分为四个乐章,进行展开创作。全曲四个乐章皆有标题,分别为《源流》、《传说》、《风情》、《凯旋》。从标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如同一幅画,又如同一首史诗,不仅在展现黄河诗一般的美景时,讲述着民间故事,也进一步歌颂着黄河两岸人民热爱劳动,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不息地努力奋斗的精神。这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各族儿女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我们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更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这种伟大民族精神,通过王学诗所写的着四个乐章,在传统的民族调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中,加以创新,得以充分的体现。
这部作品在配乐方面,并没有运用民族乐器,其所使用的乐器分别有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小号、长号、大号、定音鼓、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所谓的民族乐器都是些大锣等打击乐器,即基本上按照西洋管弦乐队的形式进行编配。运用这种配置方式,去演奏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以及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正是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与西方先进作曲技术相结合,从而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又不失时代性,以走向国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这是一种创新,客观地顺应了文化交融、文化多元性、“一带一路”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
第一乐章《源流》,通过描绘黄河源头的景象,讲述黄河两岸各族儿女为生活而奔波,并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全乐章通过发挥各乐器的优势,充分地展示着民族性,以告诉人们,所谓的源流不仅仅是黄河之水的源流,更是通过民族性,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源流—各族儿女共饮黄河之水,并在黄河的养育之下,载歌载舞,充满着感恩,也充分地鉴证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各民族的融合、团结一致,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才能让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继续屹立在世界东方。
.................................
第三章 王学诗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对我们的启示...........................................76
一、音乐创作要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71
二、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要体现民族性..............................77
三、不断完善音乐创作的技术理论.............................78
四、弘扬先进民族精神.........................................79
结语............................. 81
第三章 王学诗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对我们的启示
一、音乐创作要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
作为代表性的音乐,王学诗的这部音乐作品,充斥着它对中西方音乐结构、风格和技法的独特理解。作为甘肃,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他也更是一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为理念,不断地深化创作的艺术灵感。他的这部作品不仅仅将东方素材和西方技法的美妙融合成就了他的音乐的独到特色,更深层次的,他汲取民族性的元素,通过了解现代人所能接受、所喜欢的风格进行创作,从而在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等方面推广着民族性。他以独特的对音乐作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神话,等),结合西方音诗音画的风格,成就了他弘扬民族性的理念,这正是他的作品能够广泛被认可的原因。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多极化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在变,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弘扬先进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我国的音乐创作进入多样化时代以及“文化自信”的客观需求,我国的音乐的创作,不仅要在和声配置、配器法、演奏技巧、音乐鉴赏等方面通过表现民族特色来体现民族性,更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法与理念,从而在保持着时代性的同时,保持着先进的民族性。所谓的保持先进的民族性,就是让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更要符合当今大众化需求,他巧用《尕老汉》的旋律,运用现代的写作技法(和声、配器、织体等)进行发展,正是其作品的闪光点。
所谓的时代性,王老师不仅仅体现在合理运用各种织体等反面,在各种织体的拼凑,音色的交替与融合以及取旧材料从而形成新的材料方面,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如今,西部地区交响音乐创作经过半个世纪的孕育、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为既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在我国交响乐的发展进程中,西部地区交响音乐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愈来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面对这种趋势,王学诗的这部作品,融合了各民族的潮流,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从而为我们在创作中所体现民族性,提供了科学的方针。
第一乐章《源流》
..............................
结语
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样,我国 56 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王学诗的这部《大河交响曲》,是对我国民间音乐的提炼和展现,其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正是其民族性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其在思想感情的民族性的表现以及对我国先进民族精神的歌颂与推广,更是我们当代作曲方向的学者所需要学习的。他的创作,融进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历史故事、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和风情为基调的素材,这种风格,用于大型管弦乐的形式,在当今时代,也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
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中,他遵循着时代性,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其民族性,从而弘扬先进的民族精神。这是他的作曲理念,也为当今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针。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是用他的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他的音乐作品,使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不仅显示了技巧上的创新,也引发着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欣赏中,领会民族感情,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大,从而加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