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一)艺术歌曲的界定
“艺术歌曲”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它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被广大世人所接受和喜爱,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歌曲”这个术语是从德语 Lied 和英语 Art Song 翻译过来的,它作为独立的歌曲体裁,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在音乐表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是笔者查阅书籍和文献后所整理出的部分文献对艺术歌曲的概念界定。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对艺术歌曲的释义是:“艺术歌曲是由专业作曲家缜密构思而作的独唱歌曲,且区别于民歌和复调歌曲,具有严肃艺术意味,它包括 19 世纪德国的艺术歌曲 Lied 和法国的艺术歌曲 Mélodie”。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记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统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音乐百科词典》将艺术歌曲定义为:“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歌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常供音乐会演唱用”。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将艺术歌曲定义为:“艺术歌曲是指附有伴奏的独唱歌曲”。
谱例 2-1
(二)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述
1.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开始流行于欧洲的声乐体裁。起初,艺术歌曲和民谣、通俗歌曲一样被称为歌曲,后来为了区分集体演唱的民歌和乡村民谣,将专业创作、独立演唱的歌曲称为艺术歌曲。(德语:Kunst Lieder,英语 Art Song)
早在古典主义时期,许多作曲家对艺术歌曲进行尝试和创作。著名作曲家海顿(Haydn,1732-1809)曾创作艺术歌曲《牧羊女之歌》等。莫扎特(Mozart1756-1791)曾创作三十多首艺术歌曲,代表作有《紫罗兰》《老妪》等。贝多芬(Beethoven,1770-1827)以创作交响乐著称,艺术歌曲虽不是他最擅长的创作体裁,但他对艺术歌曲的贡献很大。他所创作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开创了声乐套曲的先河,他所谱写的艺术歌曲对后来许多伟大的作曲家在创作上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2.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19 世纪初,在浪漫主义思潮(1805-1848)的影响下,抒情诗开始兴起和发展,并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浪漫主义乐派的弗朗茨·舒伯特(F.Schubert 1797-1828)在 1814 年使用歌德的诗作创作了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该作品被大家称之为欧洲艺术歌曲确立的标志。舒伯特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他在创作中将音乐和抒情诗结合并使其产生共鸣,用钢琴伴奏把诗中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时,将钢琴伴奏和人声在歌唱中的比重放置于平等地位。他的艺术歌曲风格多样,既有温柔细腻的抒情歌曲,也有戏剧性的民谣歌曲,他的作品侧重于人的主观抒情表达,正是这种富有诗意的歌曲,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舒伯特一生创作力 600 多首艺术歌曲,其中包括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天鹅之歌》等。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许多对艺术歌曲发展史有着非凡影响的作曲家,例如罗伯特·舒曼(R.Schumann 1810-1856),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运用各种音乐元素,并开拓了新的创作技法。他强调歌曲在演唱中的和声色彩变化,他的著名代表作品有《诗人之恋》《两个近卫兵》等。
..................................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2000 年—2010 年)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
“从关系上来说,体裁是载体,题材是被载体,正因为一定的体裁适应于一定的题材的表现要求,所以人们才会选择一定的体裁来表现一定的题材服务。”⑫对于中国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来说,它所承载的题材理应是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发展现状的艺术体现,它所表达的是当下中国民族文化的思想,同时反映的是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它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作者结合相关文献和自身的实践体验,将该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进大致分为爱国主义题材、古诗词题材、抒情题材以及其他题材。
1.爱国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
爱国主义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与人民的思想建设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作品精神都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其思想内容被创作者和演唱者所认同,并通过歌唱的形式把当代人民心中对国家未来发展美好的憧憬歌颂出来,既满足了当代人民精神上的美好信仰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国艺术歌曲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实践方向,以满腔的热情创作了大量赞美祖国、歌颂中国共产党、表达民族团结、追求美好生活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更是将民族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 2003 年由王佑贵作曲,杨书华作词的艺术歌曲《足迹》,全曲以“你”字贯穿全曲,“你搀扶着一个时代走过迷茫,走过崎岖,你引领着一个民族走出黑夜,走进晨曦”,词中透露着人民对党的关怀和热爱,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该作品多次出现在青歌赛中,深受大众喜爱。再如印青作曲的《西部放歌》,作品以西部大开发为创作背景,作品朝气蓬勃,鼓舞人心,表现了人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拥护和信心,以及坚定跟着党的脚步走的决心。孟庆云 2009 年创作的《红旗之恋》,作品既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将红旗比作美丽的朝霞,喻示着中国的未来会像朝霞一样绽放异彩。由谷建芬作曲的艺术歌曲《我是中国人》,作品不仅体现出了我国人民在航天事业中用汗水与泪水铸就的丰功伟绩和不断强大的信念,更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科学事业上的卓越成就,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还有如王怀建的《道路》,印青的《高歌向明天》《梦圆》,盘龙的《红红的太阳升起来》,戚建波的《亲吻祖国》,王凯东的《风帆》,栾凯的《生死不离》《心之恋》《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熊小玉的《笑容里的中国》,任远的《祖国,我属于你》,王祖皆的《祖国,今生为了你》,刘青的《走进千家万户》,孟勇的《忘不了》,刘聪的《眺望》等。这些艺术歌曲不仅具有人民对党和祖国热爱的思想性,也有对祖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而自豪的民族情感。由此可见,正是祖国这些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才为中国艺术歌曲提供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优秀经典作品素材。这些顺应时代的精品力作,不仅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彰显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创新开拓精神。
............................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是在中国民族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两种风格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其意在创作中更好地体现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我国作曲家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使得这个时期的创作技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1.曲式结构
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曲式是乐曲的形式结构,是艺术思维的表现方法。曲式的组织关系和逻辑运动,是塑造作品的形象及其内容发展的完整运动过程。⑭2000年以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作曲家们在曲式的创作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将西方典型的曲式结构与中国曲式深入交融,更深层次的挖掘其曲式规律和特征。
如王祖皆、张卓娅的《别姬》,该作品属于三部结构曲式,由 A-B-A1-B1-A2的结构组成。作品的第一段由 A 和 B 两个部分组成,两个主题有着不同调性的对比。第二段由 A1 和 B1 组成,其中 A1 部分中有增加新的音乐材料,是 A 部分的变体。总的来说,第二段是第一段音乐素材的变化发展,且有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作品中既有我国传统的多段体思维原则,又有西洋回旋曲式的结构。
此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使用单二部和单三部曲式进行创作。如单二部曲式(A-B)的作品《长鼓敲起来》《道路》《东方姑娘》《儿行千里》《风帆》《给我明亮的太阳》《梁祝新歌》等,再现单三部曲式(A-B-A)的作品《大江南》《放风筝》《烽火狼牙山》《红红的太阳升起来》《老马》《老鼠嫁女》《梁祝新歌》等,并列三部曲式(A-B-C)的作品有《断桥遗梦》《飞》《黄河渔娘》《山寨素描》等。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曲式结构上,将我国民族的二段体、三段体曲式与西方单二部、单三部曲式相互结合,作品中既有“起承转合”、“鱼咬尾”、“同头异尾”等中国曲式特点,又有西洋曲式中再现、对比的特点,既突出了作品的民族风格,又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2000 年—2010 年)....................................43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43
1.“中国唱法”的由来...................................43
2.中西结合的演唱方法............................44
结语...................................64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2000 年—2010 年)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演唱方法指的是在演唱中所使用到的歌唱方法。常用的演唱方法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笔者认为,中西结合的演唱方法更适合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美声科学的歌唱技术,也加入了中国民族的语言韵律,形成了更具有中国风味的艺术歌曲,同时也更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笔者将这种中西结合的演唱方式为“中国唱法”。
1.“中国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早在 20 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它的传入不仅推动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还促成了后来中国民族语言特色与西洋唱法的相互融合,期间,所产生的审美和艺术效果引发了音乐学术界的思考。“曾在 1956 年,周总理针对当时中国声乐“土洋之争”有远见的指出《白毛女》《茶花女》《七仙女》终究会走到一起形成新的唱法,即中国唱法”。⑱后来,不少学者对“中国唱法”进行相关的探讨:
在 1986 年,厉声在《人民音乐》发表的论文中对“民族唱法”与“民族民间唱法”的定义进行了厘清,他提出“民族唱法”应正名为“中国唱法”,对真正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⑲1994 年薛建洲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对“中国唱法”的相关看法。他认为:“中国唱法”是一种边缘唱法,它介于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之间,特点是运用美声功底、民族风格、通俗的感觉来演唱作品”⑳。2002 年,张承军在其发表的《“中国唱法”的追求》中认为:“理想的‘中国唱法’是能根据中华民族的语言、气质特点,结合民族的不同唱法以及音乐风味与‘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和演唱技巧相结合,由此体现我国民族风格的歌唱流派”。
谱例 2-2
...........................
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裁,与音乐创作及演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风格以及演唱方法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丰富和提升。从 2000 年—2010 年间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内容中可见,中国艺术歌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创作亦或是演唱方面,都始终秉承着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发展道路。
从其创作方面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在继承传统创作技法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多元技法并存的创作范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当中西融合创作技法在各音乐创作领域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及审美等方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及无调式的创作实践和成效中,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征。
从其演唱方面来看,2000 年—2010 年间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在民族声乐理论学科的观照下,在演唱中体现出了传统、借鉴与创新相融合的实践体系。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等方面,既借鉴了国内外优秀的演唱技巧发展经验,又发扬了自身的特点。在合理继承、科学借鉴的基础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展现出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兼容并蓄的发展特征。
总而言之,相关于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的一切理论研究,都应有效的诉诸于时代性的发展和实践之中。因此,本文对于 2000 年—2010 年间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的分析,意非在树立研究理念,而是想从历时的角度,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探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从而为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梳理和学理分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