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西藏素描》的情景创设与演奏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52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通过剖析钢琴组曲《西藏素描》,将作品中的创作背景、情景创设手法及演奏技巧进行阐述分析。演奏层面上,要把握其藏族的音乐风格体现,注重组曲演奏的惯性思维及其舞台意境化表现。研究意义上,能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希望能为《西藏素描》这首组曲的演奏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并能更好表达出极具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

一、钢琴组曲《西藏素描》简介

(一)崔炳元的生平与作品简介
崔炳元 1958 年出生于辽宁凤城,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1985届作曲系,1971 年正式参加工作,国家一级作曲家,现任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同任陕西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团长等职务。
他的作品涉及室内乐、交响乐、影视音乐、戏剧音乐、仪式音乐、原创歌曲、舞蹈音乐等多种体裁与题材,共 200 多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钢琴组曲《川西高原素描》(西藏素描);交响诗《炎黄颂》、交响音画《敦煌舞韵》;交响组曲《大唐》、管弦乐《九曲秧歌黄河阵》、舞蹈音乐《飞天》、戏剧音乐《又一个黎明》。这些作品所斩获的奖项也数不胜数。
.................................

(二)创作风格与特征
崔炳元的创作风格特征新颖独特,擅长以捕捉地方的民族人文情怀与地域环境特征作为主题构建,常常运用主题动机重复,或倒影、模仿变化来丰富并强调作品意境的表达。主题意境贯穿作品前后,首尾呼应,由静至闹,由闹至静。在具体的旋律与节奏写作上,对称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与当地民族音乐律动的变化结合。和声中注重民间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巧妙运用二三度叠音、四五度音程叠置等和声写作来突出传统的民族和声魅力。二三四度叠置和空四五度平行进行,既体现出民族音调的横向音乐思维,又不失现代立体和声的纵向性。曲式上既继承传统,却不束缚于僵硬,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对称,又敢于打破整体规整、固定的单一性,介于方整与非方整两种结构之间,平衡于曲式结构模糊与逻辑清晰。而这些新颖独特的创作手法均能在钢琴组曲《西藏素描》这首作品中体现出来,崔炳元就是这样将西藏地区那股纯洁而又神秘、神圣却不失纯朴的雪域风情描绘得如此精美绝伦又能深入人心。
.................................

二、钢琴组曲《西藏素描》的情景创设分析

(一)《谐—牧歌与对歌》
1.牧歌自由式情境创设
“自由节拍的最大特点是节奏自由、即兴性强,结构潇洒而富有弹性,没有明确的、周期性的重音循环,其音乐时值的处理足以供歌者自由咏叹,常见于民间山歌、牧歌等体裁中。”[1] 钢琴组曲《西藏素描》中,牧歌自由式意境创作的典型就是第一乐章,《谐—牧歌与对歌》。
在这一乐章中,主要以描绘藏族人们的草原生活为主。第一乐章对于节奏的设计就具有自由、即兴性的风格特点。从谱例 1 中不难看出,作品是以一个弱起小节开头,虽然整个乐章的节拍设计为 3/4 拍,但至第一个完整小节时,小节中的和弦实际演奏时值变化为四拍,而后第五个小节中同一个和弦的实际演奏时值又变化为三拍。从第 15 小节起,高中声部的节奏更以错乱的形式展开。如此看来,作曲家运用连线与节奏错位等创设手法,形成了自由、即兴式的牧歌风格意境。(见谱例 1)


谱例 1

....................................

(二)《雀—寺院的佛事》
藏族以宗教文化著名,信奉佛教的信徒更数不胜数,宗教音乐也及其丰富。“西藏佛教寺院所有类型的仪式无不在音乐声中进行,仪式过程自始至终被浓厚的音声氛围所笼罩,仪式音乐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佛教寺院的乐器数量相当可观,经初步统计,现今各教派寺院中使用的乐器至少有 30 多件,普遍常用的乐器就有 10 多件,其余为个别、特殊使用的乐器。”[3]藏族宗教音乐中使用的乐器也极为广泛,其中涉及到传统的吹奏乐器有藏族唢呐—“嘉令”、铜管乐器—“铜钦”、铜笛;木制吹奏乐器“蟒筒”、竖笛;与体鸣乐器“臧玲”;打击乐器有热巴鼓、大鼓、锣、巴郎鼓、串铃等,这些宗教乐器在藏族重大佛事与庆典中颇为常见。在组曲《西藏素描》第二乐章《雀——寺院的佛事》中,作曲家正是巧妙的将藏族音乐元素与寺院乐器相结合,对佛事内容进行模仿,细致描述了寺院佛事仪式的整场内容。
1.寺院佛事中肃穆音响
第二乐章中的开头是宗教音乐气氛的典型呈现,这一乐章作曲家同样以单三部曲式结构完成。作曲家采用三个声部来营造宗教佛事的神秘与庄严。“在藏传佛教的重大佛事中,仪式乐队的合奏必由铜钦吹奏固定低音,它以深沉、粗狂而又相对区别于其它合奏乐器的独立声部、音色、制造了一种绝对神秘而又威严的宗教势力至上的气氛。”
观察谱例中的 1—10 小节,低声部一直以长音“do”作为音乐铺垫,随之二声部倚音加半音阶的旋律推进,形成低沉浑厚的音响效果。就像寺院中藏族吹管乐器“铜钦”的低鸣,四面八方浮现出宗教佛堂神圣的呼唤,由远至近逐渐呈现出佛教仪式的盛大场面。(见谱例 3)


谱例 3

..................................

三、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演奏探析.............................18
(一)《谐—牧歌与对歌》............................................18
1.散板.................................18
2.快板....................................19
(二)《雀—寺院的佛事》....................................20
1.乐器模仿...................................20
2.音乐控制......................21
四、结语................................36

三、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演奏探析

(一)《谐—牧歌与对歌》
此乐章中主要分为两种音乐类型,即自由松缓的散板音乐(牧歌)与欢快紧张的快板部分(对歌)。下面将对这两个部分的演奏进行逐一分析。
1.散板
散板音乐的演奏速度特点通常以随心随性为主,曲中的音乐术语“A beneplacito”就是此意,演奏者可以按照自身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去自由处理和弦的具体演奏时值。另外,纯五度叠置的琶音演奏是该乐章意境刻画的关键,在演奏时注意和弦中音与音之间的清晰洁明,在演奏力度上也需遵循情景进行控制变化。在右手和声悠扬的铺垫之下,缓缓进入左手声部主题。接下来十六音符与三连音的演奏需注意触键松缓和连贯性,指法上要合理设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境冲突和音乐上突兀等问题。呼吸在作品演奏中也值得探究,好的呼吸能准确顺利的表达音乐意境,引人入胜,画面层次清晰,还能使人在音乐听觉上带来祥和、舒适地内心感受。直至发展到第 19 小节和 21 小节,要注意速度上的渐快和力度上的渐强变化,准备好与快板部分的过渡连接。(见谱例 14)


谱例 14

.................................

四、结语


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它以描绘西藏草原风光、宗教文化与民俗风情为创作内容,将藏族不同音乐风格体裁作为创作主题,使藏族音乐元素与现代的作曲技法巧妙结合,谱写出一副极具藏族魅力的音乐风景。三个乐章独立既又统一,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完整的三部曲式。分别带领我们穿越辽阔无际的草原哼唱着草原牧歌,奔腾在茫茫绿地;铜钦的低鸣将我们牵引至藏族的宗教佛堂圣地,诵经声与臧玲声洗涤着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融入进藏族人民的热歌热舞之中,分享藏民们的欢天喜地。这首作品是中国作曲家崔炳元先生在西藏采风时所作,悠扬、庄严、欢快的音乐背后也诠释着作者对西藏圣洁文明的向往之心。
藏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灵向往的圣地,那里拥有壮丽的山川河流,拥有清新的纯净空气;那里堆积着神秘圣洁的高原雪山,更拥有着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和辛勤劳作的淳朴藏民。藏族的音乐文化更是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藏民们陶冶情操的娱乐成果,也是慢慢长河之中历史与文明的见证与象征。同时,藏族的宗教信仰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藏民的内心,它们虔诚、淳朴,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着圣洁光明。在藏族的村落中,你可以看到无数和蔼可亲的藏民围着团团神圣般的篝火,翩翩起舞,欢声笑语。
本文通过剖析钢琴组曲《西藏素描》,将作品中的创作背景、情景创设手法及演奏技巧进行阐述分析。演奏层面上,要把握其藏族的音乐风格体现,注重组曲演奏的惯性思维及其舞台意境化表现。研究意义上,能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希望能为《西藏素描》这首组曲的演奏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并能更好表达出极具民族韵味的钢琴作品。
在研究的过程之中,本人深深被曲中的地域特色音乐所吸引,似乎每个乐章的背后都隐藏着一股神秘又神圣的力量,也是这股力量,驱使着自己对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探索,有着无尽的向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