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秦始皇》《白蛇传》《红楼梦》音乐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53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论题以歌剧《秦始皇》《白蛇传》《红楼梦》为研究对象,以歌剧音乐的呈现为切入点,以作曲技术分析为手段,从结构布局、音高组织、主题发展、传统元素等方面入手,探究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寻找作曲技法与歌剧形式间的关联,总结英文写作中国题材歌剧的方法与经验。中国歌剧创作已进入发展时期,大量优秀作品呈现于世界舞台,研究中国当代歌剧作品符合学界对于科学全面系统的作曲理论成果的期待,希望通过本论题的研究对当代学者拓宽歌剧创作的视野,扩展歌剧分析的理论知识,推动中国歌剧创作与理论研究有些许的积极促进作用,并希望能有更多具有专业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歌剧作品呈现于艺术舞台。

第一章 创作背景及整体特征

第一节 《秦始皇》
一、创作背景及演出概况
歌剧《秦始皇》(The Fisrst Emperor)由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House)委约制作,作曲为谭盾,编剧为谭盾与哈金,全剧时长约 2 小时 35 分钟。
2006 年 12 月 21 日,歌剧《秦始皇》在大都会歌剧院世界首演,导演为张艺谋,副导演为王潮歌,指挥为谭盾,舞台设计为樊跃,服装设计为和田惠美(日裔 Emi Wada),编舞为黄豆豆,舞台古筝演奏者为祁瑶。管弦乐团为大都会歌剧院乐团,合唱团为大都会歌剧院合唱团,舞团为大都会歌剧院芭蕾舞团。由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饰演“秦王嬴政”,伊丽莎白·弗楚洛(Elizabeth Futral)饰演“栎阳公主”,保罗·格罗夫(Paul Groves)饰演“高渐离”,田浩江饰演“王将军”,米歇尔·迪扬(Michelle DeYoung)饰演“萨满”,傅海静饰演“大臣”,吴兴国饰演“阴阳大师”,苏珊·曼泽尔(Susanne Mentzer)饰演“王妃(栎阳之母)”①。
2006 年 12 月 26、29 日及 2007 年 1 月 2、5、9、22、25 日,歌剧《秦始皇》在美国公演了 9 场,其中四场在美国进行了卫星同步直播,并于 2007 年 1 月 13 日进行录播。2007年 2 月 13 日,中国香港电台第四台(RTHK Radio4)于晚 8 点对歌剧《秦始皇》进行了播放。2008 年 5 月 10、14、17 日,歌剧《秦始皇》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再次公演三场。同年,歌剧《秦始皇》的 DVD 由百代(EMI)唱片公司出版②。
二、剧本分析
(一)背景
秦始皇与高渐离是我国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二人的故事曾记录于《史记·刺客列传》之中,1996 年,该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秦颂》①,编剧为芦苇,导演为周晓文,由姜文、葛优、许晴等担任主演。电影《秦颂》的故事情节较史记最大的改动在于:史记中的高渐离与秦始皇一直是一对死敌,在电影版本中高渐离与秦始皇成为了一同长大的生死之交。电影版本的剧情加入了更多的感情线索,包括高渐离母亲的养育之情,高渐离与秦王的友情,栎阳公主与高渐离、王将军三人的爱情等,在原始版本的故事上增强了戏剧性色彩。电影版本的剧情仅保留了历史记载中的两处情节,即高渐离擅长击筑以及剧终高渐离将筑砸向秦始皇。
歌剧《秦始皇》的创作或可追溯至 1996 年,谭盾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邀请做驻院作曲家,商量 10 年的时间做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在被芦苇的剧本吸引后,谭盾与华人作家哈金以此为故事脚本,经历了十年的创作与修改,于 2006 年将歌剧《秦始皇》呈现于世界舞台。
.......................

第二节 《白蛇传》
一、创作背景及演出概况
歌剧《白蛇传》(Madame White Snake)是美国波士顿歌剧院(Boston Opera House)向作曲家周龙委约的一部作品,编剧为林晓英①(新加坡美籍华裔),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制作,全剧时长为 108 分钟。作为作曲家周龙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白蛇传》于 2011年获得全美最高音乐奖项——第 95 届普利策音乐奖,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部获得此奖的大型歌剧,周龙也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曲家②。
2010 年 2 月 26 日,歌剧《白蛇传》在波士顿卡特拉庄严剧院(Cutler Majestic Theater)世界首演,同年 10 月 27 日于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在北京世纪剧院中国首演,并在 2019 年3 月 8、9 日于香港艺术节期间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上演③。首演时的导演为罗伯特·伍德洛夫(Robert Woodruff),指挥为罗伯特·奥尔森(Robert Olson),服装设计为赞恩·皮尔斯特罗姆(Zane Pihlstrom)。由女高音黄英饰演“白娘子”,男性女高音迈克尔·马尼亚齐(MichaelManiaci)饰演“小青”,男高音彼得·坦齐策(Peter Tantsits)饰演“许仙”,男低音龚冬健饰演“法海”④。
二、剧本分析
(一)背景
《白蛇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之一,在东南亚地区也广为流传。关于《白蛇传》故事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来源于唐传奇《白蛇记》;(2)来源于宋朝话本《西湖三塔记》;(3)来源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并将故事初步定型。
自《白蛇传》的故事流传以来,曾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京剧版《白蛇传》、川剧版《白蛇传》、粤剧版《白蛇传》及各种影视版本的《白蛇传》,而歌剧《白蛇传》的创作或可从 2006 年说起。《白蛇传》的剧本最初以独幕室内歌剧的形式进行创作,由于周龙与波士顿歌剧院的签约,歌剧的规模必须扩大为能持续整晚演出的大型歌剧,歌剧的剧本也因此重新调整。经历了一年的反复修改过程,最终在 2007 年定稿为带序幕和尾声的四幕歌剧。


表 1-2-1歌剧《白蛇传》

...............................

第二章 歌剧《秦始皇》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结构布局
歌剧作品包含“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两个层面。“戏剧结构”以剧本情节为基础,通过不同层次的情感状态进行戏剧结构的发展,一般以叙事性、抒情性与冲突性三种戏剧性色彩为主,形成“背景-中景-前景”的层级结构划分。在戏剧结构中,叙事性场面处于背景结构层,承担着叙述故事、推进情节等作用;抒情性场面处于中景结构层,承担着人物情感表达的作用;冲突性场面处于前景结构层,演绎人物情感间的矛盾与对峙,往往在此类场景中达到戏剧结构的高潮,形成戏剧情节的转折。“音乐结构”以传统曲式结构为基础,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歌剧作品的音乐同样可以由上述结构写成,但与器乐作品不同的是,歌剧音乐主导着戏剧情节的展开,而歌剧的戏剧情节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因此,歌剧作品的音乐结构常以”并列“原则构成,避免因旋律的“重复”造成戏剧情节的“停滞”。一般来说,歌剧作品中的音乐结构应与戏剧结构同步,使歌剧情节与音乐达到最高契合度以凸显歌剧的“综合性”特征,那么作曲技术手段就成为了歌剧戏剧性的支撑,如在叙事性场面中,音乐起伏较平稳,调性相对统一,协和性音响居多,而在冲突性场面中,音乐起伏较大,调性变换频繁,不协和音响增多,力度转换明显等,以不同的音乐特征表达相异的人物情绪与情节内容。
一、宏观结构布局——“集中对称”结构
由于歌剧作品的篇幅宏大,戏剧情节繁多,其宏观层面的结构布局应综合考虑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两个层面,“构成结构的因素也是灵活多样的,如题材的因素、主题的因素、调性的因素等”①。从宏观层面来看,歌剧《秦始皇》的五个部分(五场戏)具有“集中对称”的结构特征,以第一幕第三场作为轴心并到达戏剧结构的高潮部分。


表 2-1-1:《秦始皇》宏观结构布局

.............................

第二节 主题材料
“主题是指:音乐材料是作品全部或局部的基础,通常具有可辨认的旋律,其自身有时就有着完整的音乐表达,在它所存属的段落之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①“和音乐作品中的其他材料相比,主题总是意义更突出、性格更鲜明、概括性更强、可塑性更大的”②。歌剧作品中的主题通常有两种设置方式:一是以人物为主导,根据人物形象与性格设置主题,在相对应的人物唱段出现;二是以情境为主导,根据情境需要设置有象征意义的主题,此类主题不局限于某个人物的演唱,也包含纯器乐声部演奏的情况。歌剧《秦始皇》采用以情景为主导的设置方式,尽管剧中的音乐大多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具有较清晰与完整的结构,音乐片段也相对独立,但这些音乐旋律并不全是歌剧主题,主题还应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在每次呈现时与剧情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关联。因此,将全剧重要的旋律片段进行分析,本文归纳出对于剧情的发展、情节的串联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主题,分别为“国歌”主题及“悲剧”主题。
一、“国歌”主题——基于五声性调式创作
歌剧《秦始皇》以秦王请高渐离为其创作“国歌”作为最重要的线索将全剧串联,剧中的“爱、恨、情、仇”均与该线索相关,如栎阳公主为劝说高渐离进行创作与其产生爱恋,秦王为让高渐离创作国歌默许了这段“非常规”的感情,而“国歌”的线索也间接导致了王将军、栎阳、秦王的悲剧结局,因此,“国歌”主题成为了该剧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一)材料特征——双重调式色彩并存


例 2-2-1

第二幕第二场的登基典礼中,栎阳、王将军、高渐离一一死去,悲恨万分的秦王仍执意踏上登基的台阶,并宣布奏响“国歌”。“国歌”主题具有咏叹性特征,由 4+5 小节的两个长乐句组成,各乐句又可划分为 2+2 及 2+3 的两个乐节,使用了 c 商七声调式,并同时包含清乐与雅乐色彩。
...............................

第三章 歌剧《白蛇传》的创作特征..................................74
第一节 结构布局..................................................... 74
一、宏观结构布局——“起承转合”结构......................... 74
二、场景结构布局.............................................76
第四章 歌剧《红楼梦》的创作特征..........................................136
第一节 结构布局....................................... 136
一、宏观结构布局——“回旋性”结构..................... 136
二、场景结构布局................................138
第五章 共性化创作思维与个性化写作方式.........................................190
第一节 剧本风格的“相似性”与人物设置的“共通性”........................... 190
一、主、辅戏剧线的设计..........................................190
二、旁白角色的戏剧功能.............................192

第五章 共性化创作思维与个性化写作方式

第一节 剧本风格的“相似性”与人物设置的“共通性
一、主、辅戏剧线的设计三部歌剧的剧本风格存在着某些“相似性”特征,对于歌剧故事的发展,三部歌剧都设计了主、辅两条戏剧线,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共同编织成宏大的歌剧故事。
歌剧《秦始皇》围绕历史人物秦王嬴政展开,故事的重点并未放在其丰功伟绩上,而着重描写了秦王的情感生活。歌剧故事的主线为秦王嬴政请高渐离为秦国的开国大典创作国歌,“国歌”主题也成为全剧重要的音乐素材,并作为一种结构力因素将全剧串联。从这方面来看,故事似乎只围绕秦王与高渐离展开,实则不然,在“国歌线索”的发展中,栎阳公主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与栎阳定下婚约的王将军也被“牵连”在内,由此形成了全剧的戏剧辅线,即高渐离、栎阳与王将军三个人物的情感纠葛。歌剧故事的发展中,两条戏剧线交织在一起:(1)栎阳为了劝说高渐离创作国歌,主动引诱其并发生私情,意外地治愈了多年的腿疾;(2)当私情败露后,大怒的秦王没有马上处死高渐离,而是“放任”事件的发展,从某种“自我”的角度考虑,秦王认为“国歌”的创作至关重要,栎阳则是唯一能劝说高渐离的人物,因此秦王“默许”了这段感情;(3)栎阳早已与王将军定下婚约,王将军作为秦王的忠诚卫士,秦王自然希望二人能喜结连理,但栎阳与高渐离的私情败露后,王将军欲刺杀高渐离被秦王阻拦,秦王安慰王将军等高渐离国歌创作完成后便将其处死,栎阳仍会嫁给他,从这一方面来说,栎阳作为秦王一枚重要的“棋子”,既稳住了王将军,又“摆平”了高渐离;(4)当高渐离得知栎阳被王将军杀害后,痛失爱人的情伤、其母被杀的仇恨、秦王友情的“背叛”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高渐离最终为秦王创作出充满诅咒意义的“国歌”,造成歌剧故事的悲剧性结局。从上述种种情节来看,人物之间的情感关联在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所有的事件都围绕着“国歌”的创作展开,但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不与情感牵连,由此体现出两条戏剧线在剧中的交织发展。
...............................

结论

(一)《秦始皇》
三部歌剧基于传统题材进行创作,使用英文写作与演唱,对中国当代歌剧的发展具有进一步的创新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使用英文写作与演唱对于歌剧的海外传播具有明显的价值意义,歌剧演员的选择不局限于中国演员,便于歌剧作品的海外上演,同时,使用英文演唱能够加深西方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并且通过歌剧的演绎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从另一方面来看,三部歌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创作,在剧本改编过程中会对原著历史记载进行改动,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
歌剧《秦始皇》围绕历史人物秦王嬴政展开,故事的重点并未放在其丰功伟绩上,而着重描写了秦王的情感生活,以秦王请高渐离为秦国的开国大典创作国歌作为戏剧主线。歌剧采用了“连续式”结构的写作方式,场次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音乐无明晰的终止,追求音乐与戏剧的连贯性。从宏观层面来看,全剧两幕五场戏形成以第三场为轴心的“集中对称”结构,其结构特征在人物、场景、情节等方面均有体现——如歌剧由战国时期的祭祀仪式开始,在终场结束于秦王的登基典礼,在场景方面形成对称;又如歌剧开场就表述了秦王对当时音乐的不满,希望重新创作国歌,而在歌剧终场国歌创作完成,并在登基典礼时演奏,形成情节方面的对称。从各幕的场景结构来看,前四场戏以二段式与三段式结构为主,至最后一场戏发展为“多段式”结构,段落之间多以“并列”原则构成,与歌剧故事持续发展的状态相吻合。作曲家以“秦腔”为音乐素材创作了多个基本旋律材料,并将它们综合运用于人声声部或器乐声部,使各场次内部的音乐类似由一个个“板块”“拼贴”而成。
歌剧《秦始皇》采用了“中西融合”的创作技法与观念,进一步来看,两种风格更多以“独立”的状态呈现:(1)乐队:作曲家在乐池和舞台上设置了两组乐队。乐池乐队为一组西洋管弦乐队,包括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竖琴、打击乐器等,沿用了传统歌剧的乐队形式。舞台上的乐队还原了秦国的祭祀乐队,由中国传统乐器组成,并模仿古代的演奏方式以追溯先秦时期的音乐特征。(2)旁白角色:剧中安排了两位演员用以扮演中西方的巫师角色。由京剧演员扮演的阴阳大师是一位负责撰写宫中日志的巫师角色,出现在主持秦国宫中大祭祀的场面,主要运用秦腔和京剧的念白形式叙述故事情节;由次女高音扮演的预言师萨满作为西方的巫师角色,其唱段材料主要为不协和音程,与阴阳大师的京剧语言形成对比,由此表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3)主题材料:作曲家在剧中设计了两个不同风格的主题,“国歌”主题使用 c 商七声调式创作,具有明显的中国风味;“悲剧”主题以小二度和三全音为主,以不协和音程表现西方现代音乐特征。(4)叙事性唱段:剧中同时包含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及中国戏剧中的吟诵音调,运用西洋美声唱法及中国戏曲唱腔两种不同的方式共同担任歌剧叙事性场面的演唱。(5)语言:全剧以英文演唱为主,只有扮演中方巫师角色的阴阳大师使用中文演唱,以京剧语言的念白为主。(6)场景:剧中出现了长城与金字塔,以地域性场景表现中、西方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