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1.1 选题的意义
选题背景源于笔者硕士中期音乐会的曲目,通过演奏这首作品,发现此曲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旋律优美,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由此产生研究兴趣。
理论意义:中国传统音乐能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音乐风格,且它的创作大部分题材都来自于民间生活、民间音乐。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所运用到的创作技法都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风格。
陈培勋作为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创作以管弦乐曲和钢琴曲两种音乐体裁为主,这也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领域,对他当时那个年代有较强的影响力,陈培勋改编的钢琴曲,都是建立在粤调的基础上,并保留主旋律进行的创作,尽管为数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经典,被列入钢琴教材中被后人学习演奏,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也被后人模仿引用。
实践意义:本文对该钢琴改编曲的和声、旋律、调式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加强自己及广大演奏者艺术修养,增强对《平湖秋月》中“湖”与“月”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的认识,值得钢琴专业学者研究学习。
通过对该钢琴改编曲的“音乐形象”与“演奏”的研究,有助于为钢琴专业学者提供演奏经验、专业技能学习借鉴,从而运用到钢琴演奏中。
1.1.2 选题的价值
中国作曲家能够独立创作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时间过程并不长。在 20 世纪,钢琴改编是一种常用的音乐二次创作手法现象。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作曲家的风格,改编的背景以及和声旋律安排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了西方音乐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了本课题,将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自从赵元仁创作《和平进行曲》后,中国钢琴家也慢慢探索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作曲家陈培勋创作的经典作品《平湖秋月》从创作技巧,演奏技巧和含义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在搜集钢琴曲《平湖秋月》的研究文献时发现,目前关于陈培勋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在这些对钢琴曲《平湖秋月》作品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是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创作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研究。
首先是对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进行研究,这在很多文献资料中都有阐述,作者们介绍了陈培勋的生平和成长经历以及民族风格特点。例如李洁媛的《论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性及艺术特色》、 倪晓云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性阐述》、何晓莉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与<水中倒影>的意境探究》、王丛的《探究钢琴曲<平湖秋月>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王琼的《论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及其演奏》、于巧琳的《以钢琴曲<平湖秋月>为例分析钢琴曲目中民族化情感思想》。
其次是在对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创作手法研究分析,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切入。例如赵冰的《钢琴曲<平湖秋月>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对作曲家利用的和弦性质特点进行分析、朱晓蓓的《浅析<平湖秋月>的意境美及其表现手法》对其中的创作编配手法与钢琴特有的音乐语言研究分析、金悦的《陈培勋钢琴作品<平湖秋月>与<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在写作手法上的对比分析》、李霞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的钢琴织体化研究》。
最后是在对作品的演奏技巧方面也有许多文章进行分析。作者们主要是针对钢琴曲《平湖秋月》演奏的力度、装饰音、速度节奏、踏板等方面分析论述。例如陈素平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印象派风格探究与演奏诠释》、范雅文的《一色湖光万顷秋——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研究》、门娜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解读与演绎》、张昱婷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分析与研究》、何思慧的《中国钢琴作品触键技巧浅议—以陈培勋<平湖秋月>为例》、缪函格的《<平湖秋月>两种钢琴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
.............................
第 2 章 陈培勋及钢琴改编作品创作
2.1 陈培勋生平
陈培勋,1921 年在香港出生,去世于 2006 年。他受到家庭氛围熏陶,以及家庭宗教背景的影响,接触到大量西方艺术文化,对钢琴产生兴趣。自幼跟随叔父学习钢琴,中学时期在大教堂跟随管风琴家学习钢琴与管风琴,后学习了作曲理论。从小受到的西方文化艺术以及在广州吸收的人文底蕴,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这份天赋与热爱,违背了家人想他学医的愿望,18 岁考入上海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全面学习了专业知识,毕业后在香港、重庆、曲江、上海等地高校任教。改革开放后,陈培勋先生长期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得教授职称。1980 年陈培勋从中央音乐学院退休后回到了香港,一年后进入了香港浸会大学,在这期间由于他承担的课程较多,有和声、配器、作曲等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留给他自由创作的时间不多,这也是他晚期创作的音乐作品较少的原因。
陈培勋先生在 1949 年前的创作比较简单,在他学生时期创作了两首钢琴曲《前奏曲与赋格》以及四首宗教合唱曲以及五首抗战合唱曲,并在同一时期开始将西方创作技法融入到作品中去。文化大革命前创作了几首粤调钢琴曲,之后创作了协奏曲《国际歌颂》、《松花江上》、《小河淌水》等,交响诗创作有《咏雪》、《心潮逐浪高》、《第一交响曲》等。根据文献资料显示,陈培勋在晚年时期一共创作五首作品,分别是《迎春》、《广东音乐主题》、《儿童节序曲》、《青年》、《第三交响曲—梅松赞》。
(表 3-1)
2.2 钢琴改编作品创作
陈培勋的钢琴作品以改编为主,体现出传统音乐的风格。代表作有《旱天雷》、《卖杂货》、《思春》、《平湖秋月》等。与他内敛的性格、低调的为人有关,他的作品没有太多偏激的情绪,而且在音乐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内涵意义。他的钢琴作品大多改编于广东音乐或传统古琴曲,保留原曲的旋律特点,灵活运用复调手法,与旋律紧密结合。在当时,作曲家们都致力于追求创作有中国民族化音乐风格作品的大环境下,他所创作的钢琴曲成为了他追求民族化的开端,并且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打开大门,钢琴文化开始流入中国,这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都在学习和模仿,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年轻的作曲家写出许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风格钢琴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广为流传。通过陈培勋的钢琴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传统艺术的追求,他的钢琴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广东音乐和古琴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第二部分是给歌曲配钢琴伴奏。在“文化大革命”前,因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钢琴教学作品数量较少,陈培勋受到钢琴系教授朱工一先生的邀请与鼓励,创作了几首具有粤调风格的钢琴曲。文革期间,陈培勋又负责了《国际歌颂》与《平湖秋月》钢琴协奏曲的部分写作。1974年下放回来后,又受到周广仁教授与中央广播乐团的委托写了《平湖秋月》。
..................................
第 3 章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音乐形象.................................. 7
3.1 创作文本分析.............................................. 7
3.2 “湖”的音乐形象.....................................8
第 4 章 《平湖秋月》中“湖”与“月”的演奏技法分析.............................. 14
4.1 触键的处理.................................... 14
4.1.1 力度的变化......................................... 14
4.1.2 音色的把控............................ 16
结语............................. 24
第 4 章 《平湖秋月》中“湖”与“月”的演奏技法分析
4.1 触键的处理
钢琴的音色是通过手指或者手臂不同的发力,指尖不一样的触键所对比出来,而音色的不同也决定了曲目风格演绎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首作品经过不同钢琴家演奏却各有千秋的原因,也有了不同的曲子需要不同发力方式改变触键及音色的说法。这首作品对于“湖”与“月”不同形象的勾勒,所用到发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如何触键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4.1.1 力度的变化
钢琴是靠榔锤敲击琴弦发声,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钢琴是门打击乐器,琴弦震动频率决定音的高低,榔锤敲击琴弦的力度则决定音的强弱,钢琴作品中的情绪处理与力度的把控息息相关,想要演奏好一首钢琴作品,掌控力度和情感至关重要。中国音乐作品就像是水墨画,只把音符和节奏演奏出来,就像是一幅没有上色的画,仅仅是一副框架,没有灵魂,想要赋有色彩和灵魂,就要借助音乐情绪的填充。
音乐中的强弱变化不单是对音量上的把控,同时也是对情绪的把控,由情绪带动力度。我们把作品中的强弱记号拎出来排列,其实就是全曲情感起伏走向。
(谱例 4-1)
...........................
结语
陈培勋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摸索,他将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风格。钢琴曲《平湖秋月》便是西方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经过对作品的研究发现,改编后的《平湖秋月》在原有的旋律基础上,通过变化伴奏织体,增加装饰音等多次进行变奏,在表现形式上也借用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种句间关系——“起承转合”,上述几点都是陈培勋先生在钢琴改编曲上的别具一格的创新,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而陈先生所创作的钢琴曲也成为他追求音乐民族化的开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甚至可以看出,在当时大多数作曲家们追求创作带有中国民族化风格作品的大环境。
笔者对于本文的本体结构和演奏技巧都做出了细致研究,特别是以“湖”与“月”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与演奏技法,也是通过自己演奏后研究出的结果。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使笔者对作曲家以及广东音乐都有更深入的理解,想要演奏好这首作品,对论文中提到的每个方面地理解都必不可少,经过“二度创作”再现原作,赋予生命力。透过这首作品,笔者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到中国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