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元曲流行于元代,是元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元曲包含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已经发展成为现在的戏曲艺术,成为人们欣赏的主体,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领域,而散曲小令却长期处于边缘状态。在岁月的更迭中,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繁荣,随着演唱技巧日趋合理与科学,越来越多的学者、歌唱家及音乐爱好者,日渐追求民族特色的表现。2012 年作曲家高为杰完成了一部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他从 1000 余首元曲诗文里选出来三首小令及散曲,把这来自三位不同词作者笔下的女性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
《元曲小唱(三首)》作为一部独具中国古典诗词风味的声乐套曲,在借鉴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同时,进行革新与变化,创作出一部优美动听、统一且有变化的新中国古风音乐作品。同时,还借鉴了国外艺术唱法的优点,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带给笔者很大的研究兴趣。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一直是民族唱法学者的重要实践任务。通过演唱前的案头分析,一方面,便于了解以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为代表的,更多中国声乐作品的特殊性和相对应的演唱技巧在实际作品中的表现;另一方面,结合笔者平时的具体实践,总结出对该作品的演唱阐释,以期在本学期音乐会中更好地表现。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范围
笔者通过在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论文资料库的查阅,发现与之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2019 年 12 月以“元曲小唱(三首)”为主题词找到的期刊有 12 篇,其中硕士论文有 5 篇。按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针对作品美学方面的研究:
2018 年,杨金花在《音乐创作》第 12 期发表《高为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意蕴研究》。该文章阐述了“歌词的内在美”及“诗乐的意境美”两个论点。音乐上面结合音乐曲式特点分别给出了“吟诵美”“韵律美”及和声上“色彩美”的结论。
2.针对作品创作技法的研究:
2014 年,韩凯和黄向南在《大众文艺》第 22 期发表《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之一<折桂令•春情>的和声材料分析》,文章提出“三度”结构为基础的附加音和弦结构,将“高位叠置和弦九和弦的应用”作了分析说明。总结出了高先生独特的创作技法,通过谱例分析论证了高先生将西方和声技法与中国民族五声性和声相结合的特点。
2014 年,燕山大学韩凯的硕士论文《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和声研究》分别从不同的功能和声进行,③窥探出“五声风格化”的特点;从调式调性上,提出同主音大小调、同音列调式的交替使用,以及多利亚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在本部套曲中的使用。
.....................
第 2 章 《元曲小唱(三首)》创作背景
2.1 词作者创作背景
1.徐再思
徐再思(1320 年前后在世),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是元朝特别有名的散曲家,至今他存世的各类散曲小令仍有 100 首之多。他的作品和之前自称酸斋的贯云石并驾齐驱,称作“酸甜乐府”。之后任讷把两人的散曲结集,成为《酸甜乐府》,收录了 103 首他的小令。作为元代文人,地位低下,没有出路。
徐再思曾担任嘉兴路吏(古代的体系分为官、吏、役,吏为不入流的职业)。后羁旅江湖,十年未归。①徐再思的散曲通常突出闲散特点和闺中情怀,刻画江南美景、隐居等诸多题材。尽管他和贯云石齐名,风格却有较大差异,贯云石突出豪迈爽朗,而徐再思则更注重迤逦精致。且他对学习民间习俗俚曲十分擅长,在白描手法上更有特色,能够进行细腻的抒情,对仗工整,风格俏丽鲜活。故土沦陷后,他更沉浸于探寻古代隐士的踪迹,遍寻如何进行自我解脱。由最初的执念至后来回归自我,在江南隐居。随处可见的春光,宜酒宜诗的江南美景使作者沉醉,进而以鲜活柔美的笔锋写作了《折桂令·春情》。
2.贯云石
元朝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统治十分原始,取缔了科举,也由此阻绝了士子入世的道路,文人被迫于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然而,在诸多元曲高手里,贯云石确实是个特例,他是自主决定从社会高层跳下来,进而成为“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一员。贯云石(1286 年—1324 年)是元朝著名散曲家,字浮岑,号成斋。②他原本是贵族阶层,且祖父阿里海涯还是位功名远扬的人物。贯云石并未占据贵族地位,在散曲初步兴起至黄金时期,都离不开他的踪影,也对元朝散曲的流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著有一部专集《酸斋乐府》。据传说,他创作的曲调一直流传到浙江甘埔杨家,后来被命名为“海燕冲”。它传世至明代,是“昆曲”的先行者。
谱例 3-2-1-1:《折桂令·春情》1-4 小节
2.2 曲作者创作意图
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②从事作曲从 19 岁到现在 80 多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兢兢业业。在作曲方面,主张追求个性。他认为,艺术创造中,最尖端的,就是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个体,就是他的个性。这是成熟的标志。在道和器两个方面。出类拔萃的类,就是要出民族性这个类。民族性要求是对的,但不是最高目标。民族性不是先天的。民族风格是模仿学习得来的,作曲家又不满足于传统,总是要寻找新的可能性,这是艺术创造的规律。新的风格如果成功了,就成为民族风格的一部分。追求个性,需要磨练,勇气,是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下的超越与升华,是作曲家的自我实现。
人们传统的认知里,但凡提到了我国的诗词文化,一定会先谈到唐诗宋词。不容争辩,唐诗宋词确实与唐朝处于彼时世界那种无可撼动的地位一般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且唐诗宋词自产生后就备受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以至于其始终闪耀着无比夺目的光辉,由此元曲在唐诗宋词面前就显得尤为渺小卑微。但高教授的眼里,唐诗宋词犹如生于贵族的翩翩公子,风姿卓绝,永远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宠儿,但元曲则如同天山雪莲,尽管可能比不上唐诗宋词,却真正曲高和寡,很多人无法企及。
表 3.2.1:《折桂令·春情》曲式结构
............................
3《元曲小唱(三首)》词曲分析................................ 8
3.1 歌词分析............................................ 8
3.2 音乐分析................................... 10
4《元曲小唱(三首)》演唱阐释........................................... 25
4.1《元曲小唱(三首)》历史音响分析.................................... 25
4.1.1 西洋假声男高音歌唱家肖玛简介.................................... 25
4.1.2 肖玛的演唱风格与演唱作品阐释.................................. 27
结论................................... 34
第 4 章 《元曲小唱(三首)》演唱阐释
4.1《元曲小唱(三首)》历史音响分析
4.1.1 西洋假声男高音歌唱家肖玛简介
西洋假声男高音也叫做高男高音,高男高音是美声歌唱中一个很古老而传统的声部,追溯到西洋假声男高音的起源就是中世纪的“阉人歌手”。 高男高音是有男人的肺活量与体格,但嗓音条件优越,音质结实、清澈、通透,因此能唱到女高音音域,声音接近女声,音色中有一种超越尘世的空灵美。也正因如此,高男高音自身音色难得、演唱技巧难度较高。如今声乐技术越来越科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留传统技术的优点上可以通过科学的声乐教学训练加以完善。
西洋假声男高音不仅呈现出刚柔兼济的特色,同时又能展现出温情脉脉的一面。这种独特的嗓音,不仅高雅、纯净,亦辽阔,带有击穿人心的强大震撼力,因而在音乐界的地位十分独特。这类唱功显得尤为出色,独具特色的嗓音与杰出的演唱技巧,显得尤能感染人心,激发人的共鸣。兴盛于 17-18 世纪的欧洲,20世纪晚期,欧洲兴起“古乐运动”,在歌唱家阿尔弗雷德·戴尔的引领下,西洋假声男高音艺术再次兴盛并受到民众接纳。到了 21 世纪初,肖玛崭露头角成为我国假声男高音第一人,活跃于我国各专业声乐舞台,默默付出,无论在声乐表演还是教学上都在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
结论
元曲以其新颖的体裁形式,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元曲自身的艺术魅力。对比唐诗宋词,元曲可能并不具备高雅端庄、韵律严谨的特征,但其特殊的自由与俚俗同样散发着艺术感染力。
《元曲小唱(三首)》是一部旧词与新曲巧妙结合的声乐套曲,尽管三首元曲词作者并非同一人,但是高为杰教授以巧妙而富于深意的构思把这来自三位不同作曲家笔下的女性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本文以研究该《元曲小唱(三首)》为出发点,结合首唱者肖玛的演唱阐释,来作出笔者对该套曲演唱的新阐释。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元曲小唱(三首)》文本的探索,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及创作特点的认知。通过对该套曲的歌词分析,了解到该套曲的三首小令、散文等具有深刻的分析价值。通过对该套曲的曲式分析,了解到该套曲在借鉴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人物塑造与感情变化上,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初感相似之苦;到和爱人心意相通的青年女子,无论月下亦或房中均和谐美满,感情经历了心潮澎湃至恋恋不舍,最终感叹时光飞逝;最后,俨然成为容颜憔悴的妇人,她独守空房、愁眉不展,感情则经历撕心裂肺、万念俱灰。
笔者通过对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演唱阐释的分析,发现因元曲题材本身的通俗性和自由性,在借鉴西方艺术唱法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对元曲衬字的正确演唱。整体而言,三首歌曲完成难度并不太高,但要唱好就要将声音和词曲紧密结合起来。
综上,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是高为杰教授近几年来十分成功的优秀作品代表。他把元曲这种优秀文学体裁与我国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成功地融合起来。这一做法,使人们过去长期的唯唐诗宋词马首是瞻的刻板印象得以改变,大大拓展了人们鉴赏我国文学艺术的视野。同时,笔者认识到要想把握好古诗词作品的风格,还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并不是研究好了一首作品就能演唱好所有的古诗词歌曲,任重而道远。不论是演唱还是理论学术研究,都得经过反复的推敲和长期的训练,在日积月累中积少成多。笔者希望今后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能够更加严谨的对对待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