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音乐论文,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网为大家推荐一篇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1.1 音乐创作
19 世纪初叶,整个欧洲政治动荡,战事频发,德国牵起“狂飙运动”。人们处于自由的现代秩序取代奴隶制、中产阶级代替贵族参政的环境下。受此影响,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性和对自由的向往。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造诣很深,在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管乐重奏、交响乐、艺术歌曲等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就,他是古典主义的大成者,也是开浪漫时期的先河者,被音乐界誉为“乐圣”。1770 年 12 月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幼年的贝多芬在家境困窘的情况下学习音乐,并逐渐流露极具天赋的音乐才华,很早便可创作一些小型的钢琴曲、歌曲与重奏曲等。1787 年贝多芬创作了《管乐八重奏》;《G 大调长笛二重奏》;《G 大调木管二重奏》等具有温情暖意的作品。1792 年欧洲革命战事扩散到了他的故乡,随即贝多芬前往音乐圣地维,爱国的情绪促使他创作了《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族》,在此期间接触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受“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于 1796 年创作了《行军曲》。。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得以快速发展,开启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第一阶段,其中包括十首《钢琴三重奏》;六首《弦乐四重奏》;大提琴《第一、二奏鸣曲》;九首《小提琴奏鸣曲》(Op.12.No.1、2、3、Op.23、24、47、Op30.No.1、2、3);二十首《钢琴奏鸣曲》以及《G 大调长调二重奏》;《马卡布的犹大》主题 G 大调变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 F 大调;《第一交响曲》,至今最为著名的有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田园》;《第三钢琴协奏曲》等,其作品产量数不胜数。1796 年贝多芬患上了严重的中耳炎,他把这种不幸与内心的痛苦写在了他的众多作品当中,第六、第八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以及奏鸣曲《悲怆》的表达对这种悲痛情绪的宣泄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音乐包含了贝多芬温柔的幻想和冲动的激情,是贝多芬对音乐艺术严谨而大胆的尝试。1800 年开始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贝多芬在遭受肉体与精神上的一切沉重打击之后把当下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所有悲愤和内心的痛楚全部倾泻在炙热的《月光奏鸣曲》中,1802 年创作的《暴风雨》与《狩猎》也充斥着对生活遭遇打击的宣泄。经过重大打击后的贝多芬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写出了传古至今的《第二交响曲》,紧接着《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相继问世,这几部作品是最具有贝多芬色彩的典型代表作,也正是它们让贝多芬的名声响彻世界。1806 年,恋爱当中的贝多芬为他的爱人创作了为数不多的以平静日子为题材的《第四交响曲》与《热情奏鸣曲》。1810 年贝多芬谱写了《第六交响曲“田园”》,这是一首夏日的跟神诉说的美丽之梦,洋溢着欢乐的热情显出贝多芬已经完全平复了内心,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光明与热爱。1811 年贝多芬创作了最后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第十奏鸣曲》Op.96。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感情激烈,音乐上充满着碰撞与矛盾,采用大量不和谐音程是这个时期的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也是贝多芬在创作上达到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
1.2 贝多芬小提琴《Sonata NO.8》
小提琴《Sonata NO.8》(Op.30No.3)是贝多芬早期在维也纳于 1801 年创作的作品,出版于 1803 年 5 月,题南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这首作品虽然没有同体裁的《春天》与《克鲁采》那样为演奏者们熟知,但它却是对于演奏者们深入了解贝多芬人物早期内心,演奏贝多芬乐曲的一个重要篇幅。贝多芬早期极爱在户外散步,受大自然的美好触发创作灵感,全曲以田园风光为题材煽动着热情与欢快的情绪。与后来的《田园交响曲》有着异曲同工之秒。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正是贝多芬到维也纳意气风发的时期,在病痛带来痛苦的同时贝多芬愁闷的内心是迫切需要快乐的,于是压抑着心中的踌躇,花大量的时间漫步在葱郁的田野,维也纳的郊区澄清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尽可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小提琴《Sonata NO.8》全曲弥漫着悠扬快乐的情绪,充斥着对生活未来的展望。开头的一句似乎流露出了他对身体抱恙发出的一丝怒吼,一个沉重的音阶序列将贝多芬这一丝愁苦的情绪爆发出来,当我们开始聆听第一句之时以为本该是一首流露悲痛的狂烈乐曲,然而突然曲风转变,之后贝多芬情绪立即回复平静,曲风一直围绕着田园般轻松美好的气息,如谱例 1.3.1。小提琴《Sonata NO.8》是贝多芬在抵达维也纳后对莱茵波恩的一种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往昔的美好往往是在人们的愁苦到来时更想表现的内容,他独自一人在他乡极易流露这种对田园向往的美好情感。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不是只有《悲怆》这样都带忧郁的为我们熟知的作品,与该曲类似的还有大量附有欢乐主题思想的作品,如于两年后创作了清澈明朗的《第一交响曲》来歌颂莱茵,1800 年创作同样欢乐主题的《七重奏》等,这些作品其实可以更确切地定位成是贝多芬用欢乐的表象照耀他隐藏的悲情。一个伟大音乐家只能向世界展示并证明自己的骄傲与天份,却不能流露出半点的示弱。
...........
第二章 作品结构分析
2.1 第一乐章
此引子在快板的速度下,音乐以辅助音型及和弦音型为元素由弱到强奏响了充满激情的奔放旋律,有着歌曲前奏的味道,深深吸引听众继续往下看。前 4 小节的闪亮登场与第 5 到 8 小节的完美呼应使引子和结婚的新娘一样,充满魅力,接着 3 小节的钢琴对比,使旋律更加迷人震撼,并为呈示部的到来做了准备。引子的开头以连弓的形式呈现,连弓的演奏要流畅并需要注意颗粒清晰,紧接着的跳跃琶音,要用下半弓的人为跳弓来演奏,加以揉弦并根据旋律的倾向性做渐强。尾音对音准的把控相当重要,要提前对高音进行精准定位,以便换致高把位时能及时按准琴音,详见谱例 2.1.1。该部先由引子在快板的速度下,音乐以辅助音型及和弦音型为元素由弱到强奏响了充满激情的奔放旋律,有着歌曲前奏的味道,深深吸引听众继续往下看。前 4小节的闪亮登场与第 5 到 8 小节的完美呼应使引子和结婚的新娘一样,充满魅力,接着 3 小节的钢琴对比,使旋律更加迷人震撼,并为呈示部的到来做了准备。该部主部调性在 G 大调上奏出了委婉动人的旋律(前 16 小节),音乐一波三折极富感染力,之后主部第 17 到 24 小节音乐用下行音阶及强弱起伏的力度营造了惊心动魄的气势,并以主调属五音结束,详见谱例 2.1.2,在演奏这个 G 音的时候,我们要确保手指在琴弦上站稳并结合弓速、突强的力度、揉弦再运弓,运弓时要注意换弦的角度,使音乐保持连贯、柔美、歌唱。在 17 小节处,乐思更加明朗,力度逐渐变强,并出现突强的演奏,使音区更加华丽,音乐更具柔美与歌唱性。
.......
2.2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降 E 大调,三段体,优雅的小步舞曲,中段的典雅旋律是贝多芬最优美的旋律之一。首部:首部共有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 A 乐段调性在 bE 大调上用下行分解属和弦及主和弦由弱到强缓缓展开,并休止一拍引向第二句。第二句由弱拍进入,以附点音符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感,以前短后长的音符来使音乐舒缓下来,慢慢展开。第 3 句用跳音来增强音乐的跳跃性。A 乐段三句三个特点。第二乐段 A1 乐段也为三个乐句的乐段。A1 乐段第一乐句与 A 乐段第一乐句相同。A1 乐段第二句是 A 乐段第三乐句的展开和发展,音乐在保持头部材料相同下,加入了挑音、同音保持音,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A1 乐段第三乐句与 A 乐段仃二乐句基本相同。第三乐段第一乐句用分解主和弦开始,音乐尽情地舒展,接着跳音的使音乐更加具有生气。第二乐句三连音的大幅度使用,使音乐流动性极为增强,音乐兼具气势和力量,详见谱例 2.2.1。此段乐句在演奏中,要跟随情感的变化进行揉弦上的改变,前部分乐思趋向歌唱性,而给予持续的揉弦,保持不断,当情绪随着音符的推高而达到一定的高潮时,要注意揉弦的果断,轻柔即可快速换下个音符。可见谱例 2.2.1 因此,此部为乐段重复的“A 、A1、B”单二部曲式结构。再现部:再现部与首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B1 乐段比 B 乐段多了一句结束句。此结束句是由 A 段第二乐句头部材料衍生而来,强弱的使用使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再现部在演奏时是与钢琴相互联系的,速度变化丰富,严格按照谱面标记出现的fcresc、decresc 做到及时的速度转变,使的结束感更加明显。要将再现部极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无疑,还要注意结尾处的力度处理,频繁的 f 与 p 的出现,需要右手对运弓的良好把握,随时调整右手给予琴弓的压力,及时做到力度变化的调整,以更好的强弱与速度转变做好曲终的结尾。
..........
第二章 作品结构分析..........5
2.1 第一乐章.......5
2.1.1 引子......5
2.1.2 呈示部.............6
2.1.3 展开部.............6
2.1.4 再现部.............7
2.2 第二乐章.......7
2.3 第三乐章.......8
第三章 贝多芬小提琴《Sonata NO.8》的演奏分析与艺术特点.....10
3.1 演奏分析....10
3.2 艺术特点.... 11
3.2.1 古典与浪漫的结合.............11
3.2.2 层次分明的力度色彩.........13
3.2.3 单纯明朗的旋律线条.........13
3.2.4 小提琴与钢琴的互融.........14
第三章 贝多芬小提琴《Sonata NO.8》的演奏分析与艺术特点
3.1 演奏分析
贝多芬小提琴《Sonata NO.8》重点在于情感的流露,对演奏上的技巧要求并不高,但是对理论的深入了解对于演奏此曲来说有着实际意义。下面将从力度、揉弦、双音以及装饰音上面对技法展开论述。第一. 力度的掌控贝多芬的作品中要求我们对力度的掌控十分到位,随着旋律线条的倾向,情绪的变化,右手对琴弓给予的力度要与之相适应。在此曲中,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力度标记,演奏时要根据作者在乐谱上的标记以及旋律的倾向性调控运弓的力度、速度、换弦、接触点以及弓杆的触弦角度。演奏“f”时,接触点要靠近琴码,弓速要快,力量要大,换弦幅度大。演奏“p”时,接触点要靠近指板,弓速要慢,力量要小,换弦幅度要小。如在谱例 3.1.1 中人为跳音采用中弓偏下的弓段利用弓子自身的弹性而达到音符跳跃的效果。“sf”的演奏需要弓毛抓住琴弦,弓速配合揉弦,要有爆发力和歌唱性。“p”的演奏注意突出重音并配合揉弦。大连弓处要注意换弦角度的处理,力度要连贯,注重音乐的歌唱性。揉弦的应用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激昂的段落,要保持 f 力度,要用小臂揉弦,肘、手腕、小臂一致的方向运动,达到激昂的情绪。在柔美舒缓的段落,适宜手腕揉弦,手臂不要参与动作,手肘带动手指保持一致的方向运动。在经过句出现的支柱音,力度采用 sf 时,手指快速揉弦。在该作品中要根据乐曲的内涵与谱面的标记采用适宜的揉弦运用。谱例 3.1.2 是极富有歌唱性的主题慢板,在演奏时,适宜持续的保持手腕揉弦能达到作曲家想表现的音乐效果,将乐句中的每个音符连贯流畅地连到一起,揉弦的运用强化了乐曲的歌唱性和田园色彩。
.........
结 语
贝多芬小提琴 Sonata NO.8 本身追求的并不是绚丽多彩的精湛技术,这部作品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结构工整,旋律明快,也有着浪漫主义时期注重个人情感色彩的输出,它更多的结合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夹杂的人文需求,是对人性的表达。艺术的更高追求在于对情感描绘的精准反映,是当时社会背景下艺术追求的必然产物。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一直以来常作为经典曲目出现于国内外音乐会,受众演奏家的青睐,贝多芬 Sonata NO.8 现存有众多不同的 CD 版本,如德国 DG 公司出品的阿根廷演奏家吉顿·克莱默版,钢琴与小提琴的配合极具完美,高贵又从容地演绎出欧洲田园的韵味,给人无限遐想。英国 Coup d'Archet 出品的匈牙利演奏家约翰娜·玛琪版音色柔和纤细,不乏引人深省之处,慢板典雅稳健,舞曲有热情有力度有活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德国 DG 出品的穆特版本,是众多古典音乐工作者的钟爱,倾听穆特的演奏感觉置身到古典主义时期漫步于欧洲田园小径,演奏音色丰润饱满,纯厚,歌唱性强,情感输出极致还原贝多芬色彩。通过聆听与学习不同版本的演奏风格可以加强自身的实际演奏水平,提升对古典文化的音乐修养。这首作品的演奏更多的是在对情感细腻程度上的处理,所有的技法都是在为情感服务。作为伴奏角色的钢琴,它在这首作品中的地位跟小提琴是等同的,二者是相互交织的,所以双方演奏者需要达到相当的默契,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