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毕业论文,笔者选取石阡当地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两类音乐文化事项,“石阡说春”以说唱音乐表演行为的程式性隐喻三纲五常的伦理观价值观,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的仡佬族哭嫁歌所独具的情感传播功能。
第一章石阡历史文化场域
第一节石阡历史沿革
“铁铸山城石作屏,水横玉带锁河灵”,石阡自古因石屏高著闻名遐迩,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明万历《贵州通志》载:“禹贡荆梁之裔,战国属楚,秦为黔中郡地,汉为夜郎县胖舸郡地.晋分胖舸置夜郎郡。宋南齐因之,隋属明阳郡,唐初为思、黔二州地”。
战国末期,夜郎国强大起来,联合西南其他民族人民开凿“南丝路”,联通与緬甸、泰、国的经济贸易,形成以夜郎为中心的联盟国家,加强了中原与南方诸夷联系。后来将“南丝路”改作西南诸夷的官道即公共驿道,带动了沿线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输出巴蜀所产丝绸、瓷器、漆器、盐、茶等。这条古丝路的路线为四川宜宾——思南一一石阡——河口一一镇远一一云南一一缅甸一一秦国。
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传统聚落的繁荣。后秦始皇派人在西南夷修建五尺道,即从四川经过贵州的赫章、咸宁到云南,其中云南楚雄到贵州赫章段途经石阡。汉晋以后,焚僚之地出贡茶,而川陕地区的宋代井盐颇负盛名。汉武帝时,为征讨南越,在贵州又修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加之唐宋以“茶治边”方略联络抚驭南丝古道沿线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统治,而茶、盐对西部民族具有特殊作用,使茶政茶法应运而生,由于石阡县地处茶马古道交易中心枢纽,茶马经济的复兴推动了当地与南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
宋代时期石阡还未正式建县,只有一条从思南向南的水路交通经过石阡西部边缘。元世祖至元年间,置石阡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石阡县的对外交通。此后中原王朝都不再关注贵州,也没有组织贵州官道的修建。
.......................
第二节多民族交融下的特殊人文生境
贵州自古交通不便,生产力不发达,频繁的历史人口的迀徙流动使外来文化和新进技术得以迅速传播,也影响了包括石阡县在内的各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各民族在建筑、饮食、节庆、娱乐也留有浓重的汉文化色彩。
与其他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样,石阡各地文化复杂多元。元朝之前就有仡佬族、侗族、苗族等民族聚居;明代清代流官统治使汉族移民增多,带来了贵州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石阡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经过长期融合交流,汉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民族间相互影响具有共性同时也保持者着本民族自身文化的特性。当地的民俗民风移易,各民族都保留了说春、过春节、戏花灯、舞龙等习俗。
如今,位于贵州省东北域、铜仁市西南部的石肝,与黔东南自治州的施秉县,遵义市的余庆县毗邻,民俗活动交流密切。囿于从前这里交通有限,石阡境内众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为大家熟知。但即使交通不便,这里的美景依旧藏不住,历经几年的宣传,来石阡旅游的人数连年攀升。
得知这里有一场重大的盛会,沿着盘山路蜿蜒而上,笔者一行四人来到目的地一一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还没进入,村四周的蓊郁碧翠、枕水人家便吸引了我,沿岸木石峥嵘,天然去雕琢,不经意散落在聚落的路边、屋角、坎下、田间。整个寨子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东南高、西北低,嘻斯特地貌明显,又面临龙川江河谷盆地,登高俯瞰,山水天生质婉,却养在深闺自顾自美丽。
.........................
第二章非遗保护:石阡说春艺术
第一节石阡说春程式仪礼
跟随《石阡说春》拍摄剧组,我们来到“石阡说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封万明爷爷家,立春将至,春官出行说春前,举行出行仪式。
一、春官加封
立春前一日选定吉日,遵循古礼,穿戴官府官帽,于田野干地之中按吉喜方位架起供桌,分别从自家请出春牛至于桌前(春牛又作“土牛”或“芒牛”,用柏木、乌桕等雕刻而成的木制春牛状,长约29公分,高约10公分,整体由牛身、底座、插香筒构成,牛身四角固定于一平整木板底座之上用来插香的插香筒置于牛头前面,由牛头和底座双重固定),随后加封春牛,桌上按五方之神状摆放盛有稻谷大米和点燃香烛的升子,德高望重的春官开始主持迎接春神的仪礼,念诵秘诀咒章,焚化钱财,为春牛披红,牛角挂长钱、五色丝线与麻线祭拜加封的春牛、春官服、打春棒(拄路、打狗的烟斗),恩泽祛灾免难保民安康的神秘力量。
........................
第二节各朝各地地方志里对说春仪礼的重视与记载
清后期迎春鞭牛仪式逐渐废弛,转而由农民自发主持。
说春仪式拍摄完成后,笔者对石阡说春的国家级非遗继承人封万明和负责申遗的石阡县非遗博物馆馆长饶丽馆长进行采访,进一步了解“石阡说春”。
明朝以前“春官”不说春,也不叫“讲春”而是“派春”。每年由封家印制一批“春帖”,分发封地内各府县,由官府发到农户,收入可观。随着旧礼制缔除,认为春官应知礼行春走村串乡去到每家每户告知春事。封氏春官也思忖道该劝农行耕带头犁田作榜样^石阡知府当即下令于城南三里修葺“劝农亭”,每岁“立春”,举办隆重的“迎春”仪式。官府每年支出“鞭春银”6两,由石阡正长官安氏土司负责操办。由此可见当时春官颇有威望的,“见官大三级”,于是封氏便谢主隆恩从此开始了“官不如闲,名利不如闲,不兜人恨”的“云游出仕”生活。
封氏讲春的范围是:镇远、施秉、天柱、八拱(三穗)、剑河五县。民国时期封姓还到省政府办理“执照”,按地域说春。“春官”在规定范围内说春,“立春”气节一过,清末明初直至解放前夕,是“说春”发展的鼎盛时期。
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段沉寂,石阡各乡镇开始陆续出现说春艺人在每年的立春前后活跃在讫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村寨寨中,前后共计四十余天,讲春结束后春官集合,每人兜点钱,办一场丰盛的酒宴以交流途中说春经验,闹过的笑话,历经过的困难,怎样随机应变,甚至没有过夜安身之处,融融笑谈间,淡泊自在。
.......................
第三章非“非遗”:石阡仡佬族哭嫁歌...........35
第一节哭嫁歌仪礼程序..........35
一、婚前..........35
二、婚礼..........36
第四章“非遗”与非“非遗”:时代境遇比较...........47
第一节非遗:石阡说春打造中的问题...........47
一、申遗之路................47
(一)遗产项目存续力..................48
(二)政府力量解读................48
第五章非遗与非非遗:启示与展望............54
―、非遗与非非遗推动地方经济发展............54
二、促进地方政府实施非遗保护政策............55
第四章“非遗”与非“非遗”:时代境遇比较
第一节非遗:石阡说春打造中的问题
一、申遗之路
“二十四节气扩展名录”石阡说春,从2006到2016国家农业部一直坚持在为申报开展活动,包括投资1100多万做了一个三幕影院以及出版及各项传承的相关活动,期间三次申请教科文遗产;09年,在国内即被毙掉;2011年养精蓄锐再次进行申报,惊喜的走出了国门,进入联合国时由于没有解读清楚属于五个项目哪一类,再次受挫,后来珠算申报成功;2014年国家孤注一掷这次只报一个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开了12次专家研讨会议,比如探讨24节气定义是什么,怎么让外国人明白,在五个类别中归为哪一类等等国际间跨文化交流障碍。而采用年节系统作为申报门类为我国首创,在此之前没有人成功申报过,终使二十四节气拔得头筹。
....................
第五章“非遗”与非“非遗”:启示与展望
经历了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历程,一场轰轰烈烈以“非遗”保护为名的社会运动甚嚣尘上,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和文化自我认同过程,各级政府将当地口头民俗文化认知成为一种强调和发展当地文化基础资源、以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在这场非遗保护运动过程中,逐渐将中国传统民俗分成两种:一类为列入非遗名录者,另一类还未列人非遗者,即“非遗”与非“非遗”。对于非遗的保护,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成绩突出,与此同时带来许多问题日益凸显,进入现代化转型期后的中国,依赖于地方性社会结构的民俗项目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节庆文化活动保护,建设公共文化新模式;而对于非非遗后续的申报之路,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非遗申报材料需要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国际阐释能力。
传统俗文化大多应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石阡说春”内容丰富,独具地方色彩,作为当地以地域和族群为主的综合性群体性活动,由当地丰富的普通民间音乐文化事象逐渐摆脱了原有的身份而晋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对外宣传,以民众喜闻乐见乡音乡情、唤起乡愁的大型活动为亮点和卖点,不仅使沿洄在历史脉络中越走越远的说春盛况开始逐渐再次出现在大众眼前,更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欣欣向荣的建设与开发,深化了地方性文化认同,丰富了周期性、事件性的非遗文化空间,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带底蕴的历史现世价值。
进入名录的石阡说春通过政府包装挖掘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名录以外诸如仡偖族哭嫁歌这一类优秀传统文化少人问津越发凋敝,未能在民俗保莰和地方性资源开发中得到应有的关注。两类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型口头非遗是当地符合“活态”保护要求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事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指导与生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石阡说春”和仡佬族哭嫁歌的两项“非遗”和非“非遗”在价值挖掘和保护实践差异与境遇对比。
参考文献(略)
“非遗”与非“非遗”:民俗音乐的时代境遇——黔东石阡县说春和哭嫁歌的保护与传承调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