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作品中东北扬琴流派的技巧运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0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东北扬琴音乐经典之作——《苏武牧羊》

1.1 东北扬琴作品《苏武牧羊》的音乐与创作
汉武帝时期,苏武被派遣出使北方匈奴并被扣留做人质,匈奴人再三劝说苏武归顺他们国家,做匈奴的子民,但苏武就是不肯答应,结果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一带去牧羊作为惩罚。在这荒无人烟的北海一角,苏武独自一人历尽艰苦留居十九年,与他相伴的只有他的“节杖”和那些羊群。最后苏武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回到了自己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他的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至今广泛流传。
《苏武牧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典故,它是一段催人泪下的历史,是一曲豪迈奔放的壮歌,是一份至死不渝的爱国忠诚,是一种大义凛然、坚定不移的气节。苏武是一个宁愿备受惩罚也不屈服归顺于他人,他的精神被后人所敬仰,而且留给我们最好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19 年,他从不动摇。这让我想到了孟轲在《孟子·滕文公下》里有这么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武就做到了荣华富贵无法扰乱他的心志,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他的坚强的意志,强权暴力的威胁无法使他屈服。正是他的气节和精神让我们记住他,让历史记住他。
《苏武牧羊》这首曲子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是由东北扬琴创始人赵殿学老先生改编。赵殿学老先生根据当时民间皮影戏中小调的旋律作为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的主题,他借鉴皮影戏中唱腔的韵味和古筝的演奏手法,并创始“吟、柔、滑、颤”等技术技巧。民间皮影戏小调是 F 大调为唱腔,而扬琴的基础调是 G 大调。由于 F 大调演奏时比较困难,所以赵殿学老先生运用基础调来演奏。后由他的学生所谱写,而今流传较广的是由项祖华教授编曲的《苏武牧羊》。项祖华教授出生于苏州音乐世家,自小师从江南丝竹泰斗任悔初 和民乐大师陆修棠,跟随导师们活跃在江苏、上海等地进行演出,他见多识广,深受大师们的好评,他的努力让大家有目共睹,五十到六十年代先后担任国内著名音乐院校扬琴导师并成为世界著名扬琴大师和教授,在教学期间他对扬琴音乐流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改编了许多著名传统扬琴乐曲,如《苏武牧羊》、《屈原祭江》等。他的创作兼容并蓄,开拓创新,而且让演奏者在演奏扬琴的过程中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2 东北扬琴《苏武牧羊》作品结构分析
在《苏武牧羊》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变奏曲式结构,以短小的传统民间音乐为主题来重复展开变奏。此曲一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主部主题(引子 A)和其他四部变奏副部主题(A1A2A3A4)。如下面所示:A(主部主题)+ A1(第一变奏)+ A2(第二变奏)+A3(第三变奏)+A4(第四变奏)。
在此曲中,开始以 G 大调的主和弦上,引子部分虽然短小但耐人寻味,主部主题采用铿锵有力地八度轮音和上行琶音分解和弦的演奏技巧充分展示了苏武坚韧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的展开变奏,它保持主题的旋律性并改变其和声、织体、速度、节奏和调性。A1(第一变奏)这部副部主题中出现了多种演奏技巧,如轮音、压弦、滑音(上滑抹、下滑抹)和泛音等。轮音在慢板中速度不能敲击太快,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弱而不虚,连绵不断如歌唱一般,表达苏武内心的凄凉和无依无靠的沉重心情。压弦和滑音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主人公无奈的心情和对国家的守望,泛音表达出苏武坚韧不屈、渴望能早日回到祖国并坚持着自己的担当与责任。
第二变奏主题(A2)在 G 大调主和弦上,此曲段分为上下两声部,主要突出右手旋律,十六分音符为辅助音,速度有所变化,在第七小节上渐慢渐弱,随之渐强渐快,演奏者在演奏后几小节时要注意强弱对比之分。
第三变奏主题(A3)是由 G 大调转到 C大调上,为了引起听者注意,这几小节坚定有力,色彩明亮清澈。突出左手高音部分的旋律,这时苏武已经适应环境,对生活有了新的开始和积极地态度,他重新燃起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并仰天长啸悲壮的情景。

第二章 东北扬琴作品《苏武牧羊》技术技巧分析

2.1 轮音、琶音技巧在演奏中的运用
《苏武牧羊》这首扬琴独奏曲开始以主题音乐原素发展而成,突出了苏武这一英雄形象,乐句采用铿锵有力的八度轮音和上行琶音分解和弦的演奏技巧,充分展示了英雄苏武的气度。使得音乐宽广,非常坚定、强烈地反应苏武坚韧不屈的精神。引子虽然只有三个小节非常短小,但是这三个小节却是本乐曲的主题,在前 2 小节,是以较强的八度轮音和上行琶音分解和弦构成的,演奏者在弹奏时要大臂带着小臂用力,要做到“气沉丹田”。
轮音是扬琴演奏技法的其中之一,演奏者在演奏中手指手腕灵活运用。在左手和右手敲击琴弦时,先敲击 8 分音符到 16 分音符的节奏,依次由慢到快、由散到密两手不断交替,贯穿成一条线。演奏者在演奏引子部分的高八度轮音时,应注意轮音具有连绵不断、富有歌唱性的效果,表达了苏武在异国他乡的悲凉之情。如谱例1:

琶音和弦是这部作品里最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右竹到左竹依次由低到高(高到低)击奏的一种演奏技巧,演奏者演奏时要注意放松、流畅、一气呵成。前 2 小节弹完后,要演奏第 3 小节时需要稍作停顿呼吸。第 2 小节有“十四连音”要渐快渐强,而第 4 小节的“十四连音”在演奏中由慢渐快再到强大幅度的鲜明对比,使旋律的处理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变化,演奏者在收尾时凝聚全身力量在后几个音符上用爆发力顿住。

2.2 压弦、滑音(上滑抹、下滑抹)、泛音、滑指套技巧运用
慢板主题音调是这首乐曲的完整呈现,这是一段单纯的织体旋律,这样的乐段往往演奏非常难,因为在演奏中要运用压揉技巧和滑音指套技巧来完成这一主题音乐表现。如谱例 2

谱例开始先是以细腻轻弱单轮进入,慢板再现主旋律,更深刻的表达苏武在匈奴举目无亲、内心独白的凄凉,讲述他在异国他乡的无奈。第5 小节和第 6 小节要有轻轻的呼吸,慢慢台起手臂、身体向前微微倾俯来引出第 6 小节的压弦。如下面的这两个音是以 a1-e1 之间的“4”音和“2”音为压弦音;

演奏者在演奏前要进行调音,在琴面的第三码条上,第一音码定音为d1 并均可改用29 号钢弦以便演奏者压揉弦。在演奏时演奏者用右手击弦,左手由慢到快逐渐形成密集的颤音旋律线,就想模仿古筝压弦所发出的一种特殊的韵味。如谱例 2 中的第 6 小节上“4”音是压弦音,它是用右手弹奏,左手用力压弦使音弦略升高,并来回揉颤这个音,“2”音同“4”音的演奏技巧是相同的。压揉技巧所产生的音波是改变弦张力的结果,在不同曲风中压弦的力度不同,此曲就应该压的快一些。东北扬琴的压弦技巧不使用任何的附加器械,这也是赵殿学老先生所创作的具有东北音乐扬琴独特的演奏风格。

第三章 东北扬琴作品《苏武牧羊》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 15
3.1 经典扬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 15
3.2 对东北音乐扬琴流派艺术发展中的思考 ................................. 16
结语 .................. 17

第三章 东北扬琴作品《苏武牧羊》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3.1 经典扬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作为四大流派之一的东北扬琴具有多民族化和不同地域风格的差异性,东北音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极具代表性。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在这地大物博的东北逐渐流传具有音乐特色的民间小调,例如东北民歌、皮影戏、和东北说唱音乐等。在北方由于受气候和地域风格差异的影响,音乐风格具有粗犷豪放和高亢嘹亮的基调。在东北地区扬琴曾为皮影戏伴奏并成为独奏民间乐器,在20 年代中期,赵殿学老先生根据皮影戏中的唱腔把“苏武牧羊”这一民间故事改编成扬琴独奏曲。在编创过程中,赵老先生以突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不断创新、借鉴东北民歌等音乐风格来创作的这首东北扬琴音乐经典作品。
《苏武牧羊》主题音乐具有鲜明地域性色彩和东北音乐风格特征。他所教授和培养的多位学生们现已成为新一代的扬琴艺术界领军人物。例如:王沂甫、张学生、刘寒力、于海英等。他们在继承和创新中,对扬琴琴竹和调整琴码音位等进行了大胆改革的同时,继承赵殿学老先生独创的扬琴演奏技巧。伴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对扬琴有了新的认识和创造,使东北扬琴艺术及演奏技巧在表演中越来越精彩、完美。

结语
笔者在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中,以音乐学理论研究方法中的实践分析法,并运用多维视角对其作品作已较全面分析与客观阐释,深刻的认识到东北扬琴音乐是由东北传统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其《苏武牧羊》扬琴作品旋律的织体比较简单,但极富强烈感染力与音乐表现力。同时,对东北扬琴流派的“揉、压、滑、滚、颤等演奏技巧在演奏中如何运用也有深刻的体会与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扬琴四大流派之一的“东北音乐扬琴”。在保留其独特风格的同时,还不断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乐器演奏之特色,使之该流派呈现出灿烂光芒。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