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关竹笛艺术方面的学术研究随着竹笛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笔者通过检索查阅竹笛艺术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较早对竹笛艺术的学术性研究出现在 20 世纪六十年代。冯子存先生于 1962 年发表在《人民音乐》的《笛子吹奏的基本技术和技法》,是一篇有关竹笛吹奏法的理论性的研究,文章的内容主要从竹笛演奏技法中的唇、舌、气、指四个方面的演奏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举例进行了实际的说明。冯子存先生这篇文章对于当时竹笛艺术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学术价值。学术界对于竹笛艺术发展的研究持续到了今天并且仍在进行,其学术成果浩烟如海,竹笛艺术学术性的研究内容包含了许多方面,包括对竹笛演奏家的演奏特点、竹笛作品分析、竹笛作品的创作特点、竹笛演奏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竹笛演奏家作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之一,在竹笛学术研究的成果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主要涉及到竹笛演奏家的笛乐创作、竹笛演奏风格、竹笛教学、竹笛改良,以及不同的竹笛演奏人物之间不同演奏风格的比较等方面,研究者在研究竹笛演奏人物中均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阐释和论述,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而有价值的学术资料。笔者查阅了竹笛方面的文献资料发现,有关竹笛演奏人物,较常见的是对竹笛南、北派演奏家的研究。众所周知,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是我国第一代竹笛演奏家,而且是北派竹笛演奏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冯子存作为竹笛演奏界的元老之一,他的竹笛演奏与教学推动了我国竹笛艺术发展的步伐,其演奏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对冯子存竹笛艺术研究的学术性文章,在一篇硕士论文《冯子存笛曲<喜相逢><万年红>创作与演奏风格探析》[1]中体现,作者通过结合冯子存先生的个人经历、创作环境及二人台音乐特征的考察结果,分析了《喜相逢》和《万年红》两部代表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演奏风格,从而论述了冯子存二人台牌子曲竹笛作品的创作和演奏风格特点。文章将二人台音乐元素和冯子存的演奏特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透露出冯子存在笛曲创作和演奏中热烈、喜悦的音乐特点。
.........
二 研究方法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有关河北、陕西等地区的民间歌曲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整理了冯子存、刘管乐、刘森等北方竹笛演奏家的经典作品,以及王毓麟早期竹笛演奏的录音资料。通过多次走访,笔者对王毓麟先生进行采访并对录音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总结,分析了王毓麟创作的几首代表性的竹笛作品,包括从谱例、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分析,完成对王毓麟的竹笛音乐创作以及演奏特征等方面的论述和总结。
.........
第一章 王毓麟的艺术经历
第一节 求学经历
王毓麟,1940 年出生于北京,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原河北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奏员、指挥,河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顾问。王毓麟自幼喜爱音乐,1952 年,12 岁的王毓麟开始学习吹笛,我国的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先生是他的启蒙老师,跟随冯子存先生学习竹笛演奏是王毓麟竹笛生涯中极其重要的经历。新中国成立不久,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王毓麟用平时攒下来的两毛钱为自己买了一支笛子,并且每次都带着他唯一的笛子找冯子存先生学习吹笛。在学习过程中,冯子存先生细心地教给他竹笛的吹奏方法和技巧,由于当时还没有筒音作“re”指法的称呼,因此冯子存先生便亲自示范教给王毓麟竹笛筒音作“re”的指法和其他的竹笛吹奏技巧。正是受到了冯子存先生的亲自指点和传授,王毓麟每天坚持练习并熟练地掌握了竹笛的吹奏技术,长期刻苦的练习使他的竹笛吹奏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跟冯子存先生学习的第一首笛子曲是《小寡妇上坟》。跟随冯老学习竹笛吹奏的这段时间,王毓麟对竹笛演奏更加热爱,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吸收了冯子存先生竹笛演奏的精髓,并慢慢领悟到了竹笛演奏的真谛,这些都为他之后的竹笛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功底。冯子存先生的启蒙教育,对王毓麟的竹笛演奏,以致后来他的竹笛音乐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段宝贵的经历是王毓麟竹笛演奏和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958 年,王毓麟以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竹笛演奏水平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当时称河北音乐学院筹备处),入学后跟随杨立忠先生学习竹笛演奏,当时的王毓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思维活跃、性格开朗的他喜欢探索和创新,经常会创作一些竹笛练习曲和音乐小曲。在附中学习的日子里,王毓麟一边自学作曲一边尝试创作,长期写作的积累使他的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1959 年,王毓麟创作了他上学以来的第一首竹笛独奏曲——《大青山下》。说起这首作品的名称,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笔者在采访王毓麟先生时他回忆,当时和同学去拜访一位老师,看到了老师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的题名为“大青山下”,王毓麟看到之后觉得这幅画与名字很有意义,因此,他创作的想法油然而生,之后就根据这幅画的名字创作了一首同名的竹笛曲,这就是在他 19 岁时创作的《大青山下》,之后这首作品被编入了刘含有的《跟名师学笛子》竹笛教材中。
...........
第二节 工作经历
王毓麟从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毕业之后,曾跟随我省著名笛子演奏家梁培印学习深造,在笛子演奏方面,王毓麟博采众长、更进一步,不论是现代的笛子演奏技巧还是民间的吹奏方法,都能兼收并蓄、化为己有。音乐创作方面,王毓麟对音乐创作手法掌握地更加娴熟,他不仅创作了一些具有民间音乐风格的乐曲,而且改编了一些国外的民间音乐,将其移植到竹笛的演奏中。1961 年,才华横溢的王毓麟来到河北省歌舞剧院参加工作,除了在乐团中演奏竹笛声部之外,他主要还担任乐团的指挥工作。刚刚参加工作的王毓麟具有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工作中指挥排练了多部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68 年,参加了上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九周年演出”的活动,指挥演出了芭蕾舞剧音乐《白毛女》,对于当时的王毓麟来说,这次演出同样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而且这是 28 岁的王毓麟第一次上台指挥演出,他的内心激动澎湃又有些紧张,但是凭着他所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多地表现出了坚定和勇敢,最终在这次演出中大获成功,这次演出的成功是王毓麟登上指挥舞台的开端。1980 年,“华北五省音乐会演”活动在天津举办,在这次会演中,王毓麟创作的竹笛协奏曲《花木兰》首次亮相,这首作品的演奏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同年,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邀请王毓麟先生录制了这首竹笛协奏曲,并多次播出了这首作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王毓麟曾经在西洋乐团担任长笛声部的演奏,但从小养成了吹奏竹笛姿势的习惯与吹奏长笛的姿势相反,对于已经养成了演奏习惯的王毓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困难,但为了能学到更多的乐器演奏和知识,他每日加强长笛的基本练习,最终克服了困难,并多次外出参加演出。1981 年,王毓麟创作的一部西洋管弦乐曲《燕赵颂》荣获河北省颁发的“文艺振兴奖”。除此之外,王毓麟在河北省歌舞剧院工作期间还创作出多部舞蹈音乐、歌曲、戏曲、舞剧音乐、室内管弦乐作品等等。
..........
第三章 王毓麟的竹笛作品及演奏特征....25
第一节 改编和移植的笛曲....... 25
一 根据民间音乐改编创作的笛曲....25
(一) 《喜庆丰收》.......25
(二) 《燕山春早》.......27
(三) 《跑旱船》.......28
(四) 《送我一支玫瑰花》.... 30
二 根据国外名曲移植编创的笛曲——《啤酒桶波尔卡》......... 32
第二节 竹笛协奏曲——《花木兰》.......32
一 作品概述....32
(一) 作品素材的来源....32
(二) 作品的主要内容.......33
二 作品演奏分析.... 34
(一) 第一乐章:替父从军.......34
(二) 第二乐章:月夜思亲.......37
(三) 第三乐章:驰骋疆场.......39
(四) 第四乐章:凯旋还乡.......42
(五) 尾声.......43
三 竹笛协奏曲《花木兰》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44
第三章 王毓麟的竹笛作品及演奏特征
第一节 改编和移植的笛曲
王毓麟的竹笛作品中,改编创作的笛曲主要以某一地区的民间音乐曲调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发展,根据竹笛演奏技法的特点进行创作。正是王毓麟善于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才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贴近于生活的竹笛作品。这首作品是根据河北唐山皮影戏音乐改编创作的。皮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皮影戏音乐是为皮影戏表演时所伴奏的音乐,谱例为唐山皮影戏音乐的节选:作品第一段主要表现出轻快、喜悦的情绪,乐曲开始用两个八拍的颤指长音,点明了乐曲的中心思想,节奏型随着旋律的变化,由简单的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的双吐,逐渐引出曲目的主题。乐曲快板是用规整的四二节拍和明亮的大调式演奏,前空半拍的节奏型更突出了皮影俏皮、舞姿多彩的形象,强调并深化了皮影人物表演的姿态,同时这些演奏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作品所表达的喜悦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演奏技巧方面,王毓麟着重运用抹音、滑音、历音、垛音、吐音、花舌等等,将旋律的起伏和愉悦舒畅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演奏技巧所表现出的情绪以及情感的流露,体现了竹笛演奏时的功能性。快板最后的自由乐句引出了作品的第二段——慢板部分。舒展、歌唱性的演奏,形象地描写出人民丰喜庆收的场景,同时表现了人民丰收时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作品慢板部分是用皮影戏的主题音乐发展而来,王毓麟将其旋律移植到竹笛演奏上,并融入竹笛的演奏技巧,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展开和发展,层层深入,将音乐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地极为细腻。
.........
结 论
本文主要从王毓麟先生的学习、创作和演奏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了王毓麟在创作和演奏方面的特征。王毓麟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基础和大胆实践的精神,他的作品朴实、淳厚、力求接近生活。演奏上汲取了北派竹笛演奏家们精湛的技艺,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而是根据旋律的发展运用一些常用的演奏技巧,并融入了气息运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这些表现是王毓麟先生长期对竹笛艺术的认识而形成的演奏特色。他认为:“一首好的作品,其核心部分是旋律,创作符合某件乐器特征的旋律至关重要,但演奏技巧终归是为内容服务的,一首作品要运用适合其旋律特点的技巧,并非以演奏技巧为核心来创作形成本末倒置。”因此,重视旋律的写作是王毓麟创作的第一要素,他善于用地方民歌或民间音乐的曲调,或是富有旋律感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扎根于传统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是王毓麟创作的宗旨;创作符合竹笛演奏特点的旋律是王毓麟创作的基础;创作符合大众的审美是王毓麟创作的根本。王毓麟先生谈到笛曲创作时提出,要创作接近生活,通俗易懂、回归传统的作品。笔者对王毓麟的演奏及创作特征分析延伸得出,竹笛作品的创作思路要符合竹笛的表现力,其他民族器乐作品亦是如此,创作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发扬中国民族音乐精神应当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王毓麟的竹笛作品没有过于复杂的旋律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而是将真实、简单的一面展示出来,他的创作始终彰显了他对竹笛艺术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与追求。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曾将竹笛演奏事业搁置了数年,然而这些因素并不影响他对竹笛艺术的追求。近年,王毓麟运用河北承德离宫音乐为素材,创作出了具有河北音乐风格的民乐系列作品之一《国乐——舞》,这种对竹笛艺术持之以恒的追求,正是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体现。2017 年 3 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先生在两会召开期间提出:国家的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一批懂得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的继承人为宗旨,而不是以培养了解西方音乐的人才为目标。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要强化传统民间音乐转化为现实舞台艺术表演,让音乐工作者成为懂得传统、了解民族的未来继承人,使民族音乐真正得到历史性的继承。中国每一位音乐家都倡导要以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基,在发展民族音乐的同时不仅要向前看,还要向后看,回顾以前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这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席强先生的发言强调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同时回顾和学习我国优秀的音乐传统十分必要。中国民族器乐属于民族音乐中的一部分,因此继承传统音乐,勇于探索创新,是发展中国民族器乐的关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