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新式音乐社团发展特点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59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起
关于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状况,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丰富的史料、专业的断代史专著,都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繁荣的音乐发展状况。但这并不能说关于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已经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程度,不仅是因为现在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穷尽当时的史料,更是因为研究角度的不够全面,使得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的全面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中国近代的新式音乐社团研究,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全面的、建立在众多史料基础之上的、客观的研究专题,而是较多的存在于断代史专著之中。故这篇文章的选题,正是建立在丰富史料的研究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与研究,从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会等角度,来对其基本形态与特征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新式音乐社团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某种联系。本文所写的新式音乐社团是指在美育思想影响下,借助西方的音乐技法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社团,并且这些社团是音乐类的群众性团体。这样的选题,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是检验研究生期间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本专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音乐社团类的研究资料主要有:
戴俊超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该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从上半叶社团活动的侧面了解、透视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走向现代化的特点及过程。论文详实的记述了音乐社团在中西音乐文化冲突、融合之下的发展、变化。在对音乐社团的梳理上,该论文更多的是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另外还有少量的“以史带论”。
此外,有关音乐社团的论文还有韩国鐄的《北大音乐传习所研究上下》,李静的《萧友梅与北大音乐传习所》,林晨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毕晓芬:《社团格局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形态》,彭薇的《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漫论》。这些论文也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几个社团的发展与演变。这些史料都对论文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资料意义。
2、史学类的研究资料主要有:
刘再生所作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及汪毓和所作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两本书都是从史学的角度来对近代的音乐历史发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其中刘再生写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是以90个专题为写作对象,以专题的写作形式来梳理我国近代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整一个脉络情况。把音乐家及作品作为史学本体研究,通过音乐理论、表演、教育、思想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来龙去脉。书中尤其对柯政和与“北京爱美乐社”的阐述与评价很是客观,作者在评价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时的这种分寸感和行文中的内容都使笔者很受启发。

第二章 具有前瞻性的社团音乐教学

1919 年,高扬民主科学旗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使得新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了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而新文化运动时期之所以宣扬人的解放,是旨在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两种: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之人物。完全之人物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为调和之发达。”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实现精神与身体的发达调和呢?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中提到:“提倡美育足以药之。因为美育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之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所以,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下,新式的音乐社团纷纷建立起来。

一、中西并举的音乐教学内容
北大音乐研究会是1919年1月27日在北京建立的学生业余组织,是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艺为主的社团。由于是在大学中自主建立的音乐社团,故社团成员基本都是本校对音乐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但由于没有专业音乐老师指导,音乐水平始终不能提高。于是学生就去找了蔡元培校长,非常希望有专业老师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学生们的恳求得到了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且同意由学校拨款聘请老师,蔡校长还亲自草拟了章程,使得社团在“研究音乐,发展美育”的宗旨引导下,设置了一些课程,如音乐学、音乐史、乐器、戏曲等。详见 1920年 9 月 30 日北大音乐研究会出版的《音乐杂志》第 1 卷第 7 期中刊登的《北京大学研究会导师姓名表》(见附录表1)。
从北大研究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西洋音乐科目有普通乐学、和声学、西洋音乐史、乐曲和声、提琴、钢琴、唱歌等,中国音乐科目有古琴、琵琶、笙、笛、胡琴、三弦、扬琴、昆曲等。从整体的课程数量来看,中国音乐科目(8科)比西洋音乐科目(7科)多一科。但从理论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西洋音乐占据了绝对的课程数量,而其中有四分之一的西洋理论课程是在之前的社团及学堂教学中不曾出现的。而从器乐演奏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器乐大多都在课程教授的范围之内,而西洋器乐却仅有提琴、钢琴,相对较为单薄。而课程中所设置的唱歌与昆曲,则使得课程更加完善。这些都说明在北大音乐研究会的课程设置中是以中西并重为原则的。由于师资力量相比专业音乐院校来说较为薄弱,所以其所开设的课程还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

二、灵活的教学政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社团被解释为“群众性组织”,是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社团的组织原则,往往是以各社团人员的兴趣为中心。所以正是由于社团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教学的政策上较为灵活,大多数人仅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来参与社团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这就使得社团在设置课程时虽然较为多样,但却并没有在学制等制度方面作较为明确的规定。
如上节所讲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虽然在课程上设置了西方音乐理论、西方器乐、中国传统器乐、声乐等,但是并没有在其社团简章中做出像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那样的具体的“本科、师范科、选科”的分类要求,也没有做出需要几年,达到什么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合格的毕业标准。而像这一时期的其它音乐社团,有教学规定的更是少之又少。
此外,由于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状,使得大多数人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去,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近代的新式音乐社团中,还更多的体现在近代初期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当中。如北大音乐传习所,虽然设置了本科、师范科及选科,但据现存史料显示,本科并没有招到学生,而师范科也仅是寥寥几人而已,大众更多的是选择选科来进行音乐的灵活学习。

第三章 具有开创意义的音乐理论研究………………10
一、国乐认识的觉醒………………10
二、百家争鸣的新式音乐…………………11
第四章 有影响力的艺术实践活动…………20
一、承前启后的音乐创作……………………20
二、感官听觉的盛宴—音乐会…………21
第五章 新式音乐社团特点分析…………26

第五章 音乐社团特点分析

一、新式音乐社团出现的历史必然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外的大门逐渐被打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西方的音乐文化随着宗教唱诗班在中国流传开来。而在学堂乐歌时期,受欧美流行音乐文化影响下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为了启迪民智,开设唱歌课,借用西方流行音乐曲调填入中国的歌词,并用简谱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之中。而曾智忞则在上海举办了“夏季音乐讲习会”,来传授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西方音乐文化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但宗教唱诗班、唱歌课与讲习会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唱诗班与唱歌课在介绍西方音乐文化上尚属较为粗浅的层面,并且局限于声乐演唱当中,而由于其受众群体主要是以学堂与中小学中的学生为主,使得真正的声乐技巧并不能很好的被传播。而曾智忞所开设的讲习会前面的限定词,即“夏季”,说明此讲习会并没有很好的延续性,也就导致音乐知识的介绍只能是较为基础的、粗浅的。这就使得大众想要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心情不能实现。
而作为近代的专业音乐教育,因为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专业的高等的音乐教育机构,而想要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故需要音乐类的社团来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故随着20世纪20—30年代新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的回国,了解推崇新知识与新文化的音乐家越来越多,这些都为新式音乐社团的出现创立了条件。所以20世纪20—30年代的新式音乐社团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结语
20 世纪初是西方音乐文化大量涌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新式音乐社团以它独有的特点体现出当时的音乐文化状态以及中西音乐碰撞下的觉悟与进步。在音乐社团出现之前,宗教唱诗班与学堂乐歌虽都对西方音乐文化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但多停留在音乐欣赏与演唱层面,未成体系。而随着音乐社团对西方音乐技术与理论的传播,使得国人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得以觉醒,从而在蔡元培、萧友梅等人的提倡与组织下,中国近代专业性的音乐教育机构开始出现。而这些学校不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政策的制定、师资的选择,还是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的举办上,都深深受到新式音乐社团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近代新式音乐社团对西方音乐理论等方面的介绍,中国近代的专业音乐教育出现的可能会更晚一些。所以20世纪20—30年代的这一批新式音乐社团的出现是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近代的新式音乐社团作为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不论是在音乐理论还是音乐实践上,都对当时的广大群众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所举办的音乐会是面向大众的,故对于人们在听觉上认识和了解西方音乐文化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社团期刊的出版则从知识层面为大众带来了精神食粮,其中所涉及的声乐演唱技术、器乐演奏技术、作曲技法理论、中西音乐史等,对人们正确的认识西方音乐并了解中西音乐之间的差距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这些音乐社团坚持中西并重的原则,使得大众在欣赏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这都有利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新式音乐社团虽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其影响力逐渐降低。而其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期刊出版的不稳定性上,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各个社团期刊的出版都是时断时续的。其次是因为社团的私人性质,使得社团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团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虽然20世纪20—30年代的这批新式音乐社团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其被近代专业音乐教育所取代亦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