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对象及缘起
在世界这个大的文化板块中,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文化、生活、信仰等方面都因各自的客观世界,存在着或很大或相似的差异性,民歌作为一个音乐艺术的形式其实侧面上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漫瀚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通过历史的不断演变,使得文化碰撞、交融、交织而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漫瀚调的产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从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形式强制移植过来的,漫瀚调的出现是在一定的历史契机下,在不断地民族制度改变下,种族迁徙、混合居住、相互影响、吸收同化、取其特色与共同喜爱的部分,两族人民自行创作的新型歌种。
漫瀚调是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以准格尔旗为发祥地,以及周边的河套平原包括归绥城,即现在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在晋北、陕北等内蒙古周边地区也有流传。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漫瀚调在群众中因某些特质的“艺术符号”展现其独特的地域艺术特点,在广大的创作群体中深厚的情感基础。
笔者作为一个自小在内蒙古自治区长大的汉族人,非常喜欢这片土地,及土地下孕育出的文化,对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由蒙汉两民族对于审美共性的相互汲取产生的文化产物,是非常有民族自豪感的。本文笔者着重选择了流行于自己家乡河套平原一带的天籁之音漫瀚调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漫瀚调在原生态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基础上吸收了陕晋这些接壤地区的民歌唱词与唱腔特点,作为蒙汉民族文化艺术交融的结晶,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及价值。2007 年 6 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准格尔旗为保护单位的漫瀚调民歌艺术列入其中。第二年,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录》中,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漫瀚调荣耀的被列入其中。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河套平原一带南部与山西省北部的府谷县接壤、与陕西省北部的忻州也紧紧相邻。这有利的地理环境经过了“走西口”的移民运动,这是孕育和产生漫瀚调的必要性条件。这与蒙、汉两族的地理、社会、文化、音乐等方面的互相重叠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歌种的形成,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移民在漫瀚调中的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笔者力求从这一历史事件上找出衍生的民族文化,横向比较各民族的本土艺术文化,如蒙古族传统的短调,和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爬山调等。因为民俗文化,对一个地方的生活表达和艺术特点、人物性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感染和力量。有什么样的生活、文化、风俗习惯自然就会影响该地区民众的性格特点与人文相关的文化特点。对其文化融合产物漫瀚调特点的“基因”为着手点,找出异同,来更好探究与研究本体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这里我们谈到的“基因”构成文化融合是与强制同化干预、强制引入移民音乐的西方列强行为不同的,漫瀚调是自主性和双向性的文化交流。笔者还站在世界文化的视角下,通过与西方爱情歌剧《卡门》、《费加罗的婚礼》艺术作品表达手法的对比,展现了对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也是本研究课题内容的几个创新之处。之所以选择漫瀚调为题加以论证,是因为漫瀚调是蒙汉人民交流中具有民族融合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歌种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第 2 章 漫瀚调概述
2.1 漫瀚调简况
广袤的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少数民族的集聚地,也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自古以来,位于中国北部边疆,成为中国版图上雄鸡的脊梁,呈狭长形,地理形态横跨祖国东西。内蒙古地区的历史非常悠久,史前时期、辽金时期、元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国解放后,内蒙古都在相应的不同历史时代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笔者作为一个从小在内蒙古自治区长大的汉族人,非常喜欢这片土地,及土地下孕育出的文化,对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文化产物是非常有民族自豪感的。其中,不乏各类文化艺术结晶,其中包含作为蒙汉文明的民族交融的产物——漫瀚调,从艺术这个本体上突出了民族融合的精神产物。是作为热爱艺术研究的“本地人”非常感兴趣的。
不同的民族因先前族群的不同,因此在信仰,语言,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文化背景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是有差异性的。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上来说,作为一个地域的民歌,是这片土地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耿生廉在《我国民族民歌历史简述》一文指出:“民歌是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个地域的民歌,我们不仅从中得到一个民族从生产生活到民风习俗再到文娱形式的各个方面,也表现了整个民族最自然淳朴的本来面貌。
漫瀚调就是这样一个集合不同民族民歌风格的集合体。他是蒙汉杂居为主要发展地区。漫瀚调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偏东部的地带,准格尔旗为圆心,准格尔是蒙语音译过来的,是“左翼”的意思,由这里做圆点向四周扩散,主要流行于陕西北部的长城沿线地带,榆林、神木等,内蒙古伊克昭盟,是今鄂尔多斯的旧称谓,所管辖的区域有准格尔旗、伊旗、杭锦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还有伊克昭盟周边的包头市及呼和浩特市。构成了丰富繁衍在河套流域,而广泛被人们接受的定义是指内蒙古至黄河流域一片辽阔的土地。黄河河流弯曲成“几”字的形状,亦指这样的河道围着的处所。在田间地头、大山中间流传着一种民歌形式——漫瀚调。漫瀚调也成为了两族人民传唱度最高的曲调,是两族文明交汇的重要标志。
2.2 漫瀚调的背景来源
2.2.1 生态环境
在相对我国沿海地区比较而言贫瘠的内蒙古自治区里,河套地区却以较优越的环境有史以来为华夏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物产及文化资源,俗语民谚有句话讲出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匈奴被赶过阴山山脉以北,河套地区则是迁局3万户,并设立了云中、九原两郡来管辖该地,现位于现在包头市的西面。可见当时农业地区还是很广的。河套平原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附近周边流域地带。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所形成的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其环境是非常富饶、如掌上明珠一般,文明也达到相对先进,并且传播到了周边广袤的地域中。
河套平原是内蒙古中部的黄河沿岸的周边地带。在以下区域中,蒙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的状态经常存在,其中包括了准格尔旗、以及达拉特旗等大部分区域。因为这些地方是首先发展起来的蒙汉人民生活在一起的地方,所以也是发展的最快的地方。同样,紧邻我国山西和陕西地区,于是必然和汉民族发生融合。漫瀚调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
因为漫瀚调艺术是吸收了蒙族汉族两民族的各自特点,其中在这里汉族艺术范畴是指狭隘范围内的山西、陕西与内蒙古接壤部分地区的民歌艺术范畴。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陕西省,在这里也是必须提到的地理位置必要因素。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地区偏北黄河中游区域,地理形状偏南北狭长,南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陕西省境内南北纬 7 度 54,府谷县刘家坡北面是省境内最北端,省境内最南段为镇平县南缘的杉树坪。地理气候差异较大,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最北部为黄土高原大致占陕西省地理总面积的45%,气候应属于高原气候,我们这里说的漫瀚调地理生态因素也是指的陕西省北部地区这一带。陕北地区包括延安、榆林等地。延安包括延长、延川等县;榆林有涵盖包括绥德、米脂、清涧等县。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坡,坐落于北山的北部。这里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成为大量的黄土沉积区,由于土质的矿物质比较丰富,因 而颜色呈黄色,漫天的黄色一片接着一片,形成了壮观的黄土高原的景象,而且这里长期干燥,由于不饱水和长期的水土流失,加之风力沉积的效应,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构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山峦纵横的视觉地表状态。一幅博大、雄浑有力、高原苍茫的印象特点成为人们提起黄土高原的典型特点,这样的景象早已深入人心。
第3章 蒙汉民族文化交融及地方音乐比较分析...................15
3.1 蒙汉文化语言风俗认同.............................15
3.2 蒙汉民间艺术认知共性.............................15
第4章 漫瀚调音乐形态研究......................23
4.1 漫瀚调唱词..................23
第5章 漫瀚调音乐性格特点和社会功能 ..................39
5.1 漫瀚调的音响形态......................39
第 6 章 漫瀚调的活态传承及培养保护
6.1 漫瀚调的活态艺术
“民俗”一词在中国其实已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汉书》中关于“民俗”的记录有“变民风,化民俗”等,先不论这句古语是出自什么一种情况下,单单的从它的字里行间中,即可感知,“民俗”尚已存在。现代学者、教育学家钟敬文解释了民俗的准确含义,他说:“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的、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里的一种基本力量……”
富有蒙汉两民族地方特色的漫瀚调文化也不例外。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碰撞、交融、吸收、发展的过程,是长期的、慢慢一点点的循序渐进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很有自己独到特色的,这个过程有时是并不被人们注意的,因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尤其经过融合或是迁徙过来的多民族杂居地区或两个民族聚居区的边缘,表现得则更明显。
经过岁月的不断冲刷,由百姓们乡间地头上的随性演义,经过一步步的完善、丰富、形成了地方比较完整、庞大的艺术体系。在我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地方戏曲的诞生、雏形、发展、进化、成长直至成熟的历程中大体都是始于民间的,兴与歌舞,由简单歌曲曲调的演唱,到说、唱、做、打、表演到结合舞台美术等写意刻画的更加丰富形象。从小范围的土台、小演,到走进正规的剧场舞台,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剧种,这也是大致我国地方代表剧种普遍的演变过程。
漫瀚调的成长是吻合民族审美情趣的,在相互包容相互汲取的社会背景下是具有明显审美共性的,宏扬了各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漫瀚调的音乐把蒙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融合,创造了民族本身所特有的音乐与生活方式一体化的精神文化产物,从而形成了民族本身所特有的歌唱心理,和对文化精神需求的心理。这相对单纯的演唱方式,往往更通俗的表达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情感,深受广大老百姓群众的喜爱。
结论
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文化信息之间的交流也是空前的频繁,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融合体现了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特点,文化融合是一种积极渴望探索发现新文化分子多样化的具体活动,具有主动性和时代性。漫瀚调的文化碰触与融合也不例外,在浩瀚无边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中,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河套地区这一风格殊异并颇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歌种,是根据蒙族与汉族人民在一定的时间契机结识,并在两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培育出来的一朵民间歌曲的花朵,这支花朵越开越娇艳,是两族人民灌溉共同创作共同给养的音乐文化结晶,如今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当中。
漫瀚调是包含着蒙汉两族民间音乐各自的文化特点,这是一种既可以分别体现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点,又可以看出两族文化底蕴融合在一起的痕迹的一种艺术载体。它的产生并非是偶然的,一切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的道理,漫瀚调的出现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当中,实则是自然的文化发展所致的。如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匈奴便起源于这片“河套”地区及陕晋周边地区。长期的生活孕育出的民间歌唱与舞蹈,或是文学、餐饮服饰、文化礼仪等,都有着浓郁蒙古族民族的特征,直至 19 世纪末,清政府一改初衷,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正式使得汉人涌入蒙古地区,以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一带最为普遍,使传统的蒙古草原逐渐衍变为半农半牧农牧相间的蒙汉杂居地区。这也是本文的入手点,以纵向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横向交织了蒙汉两个民族之间文化、民间艺术、贸易等文化属性,突出了文化交融性的原因。
笔者也从“基因”的这一独特角度,来阐述漫瀚调主体音乐与汉族地方音乐、蒙族地方音乐的传承关系。就曲调从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搬用改编过来,就曲风和唱腔借鉴了汉族陕晋民歌的特点。分析了漫瀚调形成发展的语言运用及其特点、旋律成分、调式、调性、内容、唱腔伴奏等具体的音乐形态方面,阐述了客观结构上创造新的音乐文化机体与蒙古族及周边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就其整个音乐风格在音响形态和物化形态上阐述了音乐的风格和社会功能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漫瀚调的艺术作品也表现了不同的社会面貌,也在以上提出的艺术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基础上,以音乐美学的独特的视角对构成漫瀚调艺术整体的各个分支,即文学枝干中的写情纪实内容、旋律、腔体等进行审美特征的剖析。
参考文献(略)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融合——蒙汉文明之漫瀚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音乐论文文章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琵琶协奏曲创作研究—
- 实践美学视域下的姜夔音乐美学观
- 试论吴桐先生的秦派二胡创作及演奏风格——
- 对巴扬手风琴作品《12 in 4》的音乐分析和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新式音乐社团发展特点
- 非遗视域下藏族民间音乐在西藏学校音乐教育
- 润物细无声,苗圃洒甘霖——陈代霖音乐教育实
- 二重唱《你还好吗》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处理
- 王毓麟竹笛演奏音乐艺术研究
- 歌剧《命运的力量》选段《安宁安宁》的分析
- 赵季平《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在电子管风琴
- 咏叹调《安宁,安宁》的音乐创作特征与演唱处
- 歌曲《草原之夜》的音乐演唱分析
-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音乐作品 Op.142 的演奏与
- 高韶青《随想曲二号——蒙风》的创作分析
- 咏叹调《山羊的故事》的艺术特征及音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