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美国,传媒行业发展迅猛,受通信委员会委托,早在09年2月已经关闭了传统的模拟广播设备,所有的片商与广播机构开始全面启用数字系统,转播音频信号为终端客户提供了多声道环绕声的选择。而在中国,也将在3年内把数字电视逐步全面普及,其音频编解码标准已经预留了8个通道,为环绕声的普及做好准备。而从延续多年的单声道迈向环绕声时代无疑是个巨大的飞跃,但也对声音制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早就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央台电视音频部几年前就开始了环绕声音频制作系统及工艺的研究,并在高清节目中进行了5.1声道的试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运用杜比技术,通过高清试验频道一一东方电影频道,播出了环绕声节目,这也是国内首次正式播出数字5.1环绕声节目,在中国的电视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2声道的平面立体声一定会逐步被环绕声所取代,就好像当年2声道立体声彻底替代了单声道一样。人们对2声道立体声的音乐录音技法掌握得己经相当成熟,然而环绕声的音乐录音制作技法还没有一个标准,尤其在中国,对于音乐环绕声录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音乐环绕声的理念、环绕声录音技法与相对标准的回放声学环境还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目前国内已有的音乐环绕声制品往往以“声音游戏、声音角色”的理念居多,缺乏室内声场的意识。即使有一些录音师尝试音乐环绕声的录音,其完成作品最终效果的“偶然性”居多。
世界上一些该行业的大师以及高端的传声器品牌已经纷纷制定了一些录制环绕声的传声器制式,但是如何来选择运用好这些制式,甚至这些已有的环绕录音制式是否真正可以达到按录音师的审美艺术要求来还原声场,也是有待大量理论研究论证和艺术实践的。
本文关注基于“5.1声道回放制式”,的音乐环绕声(而非影视)录音技法,根据艺术审美需求来做到高品质地“自然还原室内特定声场”,尤其适用于音乐环绕声的同期录音。该理念并非将艺术审美理念局限于此,而本人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概念(譬如,真实再现定位感、空间感、包围感等),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类型的录音艺术思维中。
多音箱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发烧友来说,“对音箱”立体声制式系统只能是一,本文所讨论的5.1声道标准回放制式特指基于I'fU一RBS.775一1所推荐的多声道环绕声音箱摆位方案。
L、C、R、LS、RS、LFE分别指左声道、中置声道、右声道、左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以及超低音声道的声音信号或与之所对应的回放音箱。
一个基本系统,已经只能满足音乐艺术欣赏的基本需要,目前家用多音箱系统己经越来越普及,一些较高层次的艺术演出无论在音乐厅内还是室外,也越来越多地基于多音箱系统,在电子音乐作曲领域,作曲家专门为多乐器和特定的多音箱系统创作音乐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多音箱系统回放的应用理念开始多样化、专业化,它可能是环绕声概念,可能是全景立体声概念,也可能是一种声音游戏,在这种情况下,音箱充当“声音角色”,作为演奏员,超乎了纯粹的音响系统范畴。
本文研究的是“多音箱系统(5.1声道回放制式)”下的“音乐环绕声”录音技术。因为,根据环绕声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主要分为电影和音乐两大领域。而音乐环绕声的制作理念却与较为人熟知的电影环绕声概念存在较大区别。总体来说,当今“音乐环绕声”制作的理念延续了传统二声道时代主要制作理念,分为二种形式:一是通过前期分轨录音来组织作品素材,之后在后期制作中利用具有环绕声制作功能的电声设备来完成音乐作品的人工合成。
该情况下,录音师通过环绕声像电位器和工作站软件的信号分配进行音响造型,录音师根据自身艺术创作的需要在环绕声系统下进行“声音游戏”,后期主观创作的自由度较大,作品形式多应用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中。另一种形式是通过构建“多声道拾音系统”(5.1声道传声器系统),同期拾取多声道信号来完成音乐作品的制作。这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立足点,其录音技法基于自然还原室内特定声场的理念来追求Hi一扮,这其中包括了传声器系统对于声源定位信号以及反射声信号的拾取等复杂手段,作品的还原重放具有很强的整体感、真实感、临场感。这种理念的形式有利于录音师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环绕声作品录音。
Hi一fi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所谓的Hi一fi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禁锢在2声道的平面立体声概念下,如今科技发展水平与人们艺术欣赏品味的提高,Hi一fi需要重新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环绕声很快会对Hi一fi进行新的诊释。
第1章声音重现的审美理念
l,Hi一fi的表现形式—声音重现............... 1
2.“声音重现”技术手段的历程..................... 3
第2章5.1声道环绕声监听.............. 6
2.1,音箱布局............... 6
2.2,传统二声道之外的意义......................... 11
2.3,环绕声监听的室内声学.......................... 16
第3章5.1环绕声录音的理论依据................... 21
3.1,从传统二声道开始....................... 21
3.2,环绕声传声器系统..................... 26
第4章5.1环绕声录音技法研究.......................... 3
4.1,主辅制的录音理念..................3 1
4.2,主辅传声器之间的心理声学,..................... 38
4.3,录音实践一.......................... 42
4.4,录音实践二............... 49
结论
1,重要学术观点
a.诊释了声音重现的审美理念“声音重现”是Hi一Fi的表现形式,现有的技术手段下,现场的原始客观存在的声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复制重现,但是,可以通过重现我们对这个复杂客观声场的主观感知,包括定位感、距离感、空间感、质感等几个方面,寻求客观声学指标与主观感知需求的平衡点,使得“声音重现”最高层次地满足于人类的审美需求。纵观历史,“声音重现”的技术手段经历了单纯的单声道、二声道立体声一直到“5.1声道”甚至更多声道的环绕声,随着科技的进步,“声音重现”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而环绕声这种技术手段在“声音重现”时具备着空前的优势—尤其是5.1声道环绕声作为目前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方式,它的应用始值得做深入的学术研究的。
基于“5.1声道回放制式”的音乐环绕声录音技法,在新的理论背景与观念视角下,可以根据艺术审美需求来做到高品质地“自然还原室内特定声场”的“声音重现”。并且,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概念(譬如,真实再现定位感、空间感、包围感等),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与形式的录音艺术思维中。
b.重新审视了重放监听系统与录音方案设计之间的对应关系。
任何录用技法的应用都是与一定重放监听系统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一旦离开重放监听系统谈论录音技法都将失去意义。本文花了较大的篇幅从物理学的电声场和审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5.1环绕声重放监听系统的特点,明确了较之为人熟悉的二声道立体声而言,5.1声道环绕声电声系统,新增的中置声道C、环绕声道LS、RS以及超低音声道LFE的作用及意义;以及5.1声道环绕声重放的室内声学特点。
基于51声道的重放监听系统,通过设计对应的录音方案,构建“多声道拾音系统”,可以同期拾取多声道信号来完成音乐作品的制作。这其中包括了传声器系统对于声源定位信号以及反射声信号的拾取等复杂手段,作品的还原重放具有很强的整体感、真实感、临场感。
c.较为系统地对5.1音乐环绕声的录音技法与设计思路进行理论研究从传统的二声道立体声录音技法理论出发,分项论述5,l音乐环绕声录音技法的理路依据,这其中包括传声器的指向性与频响关系、立体声拾音角SRA、前置三声道拾音系统L一C一R、环境声传声器系统等;研究5.1音乐环绕声录音制式的设计应用思路,总结出前向三声道L一C一R系统的设计要点、环境声传声器系统的设计要点、以及主辅制传声器系统应一62一用技法。基于这些理论依据,对此进行的实践项目设计和实际实施验证,纠正了一些当前国内主流的但有缺陷的一些有关环绕声技术和艺术表现的理论。
2.展望
音乐环绕声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很多录音制作的理论逐渐完善,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人类的艺术审美要求不断进步。在环绕声时代,无论是声音的拾取还是后期制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虽然我国很多音乐科技的从业人员己经尝试进行了环绕声作品的录音制作,但由于这方面的理论技术资料在国内尚不多见,人们没有真正理解多声道环绕声所要表现的深刻内涵,加之对一现有的环绕声录音制式与设计应用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最终的录音作品声音表现力不够理想。希望在我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加大实际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进一步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加快对环绕声技术研究的步伐,我作为上海音乐学院这所高端学府音乐工程领域的录音艺术专业研究人员,将来仍有义务为音乐环绕声的录音制作在中国发展的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万龄、刘凤英:“人耳对生源方位的判定”,《生物学通报》,1991(3)
2.华天扔:“音乐厅声学指标的客观标准及意义”,《音乐艺术))2007(l)
3.李大康:“音乐会环绕声录音初探影”,《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2004
4.刘晓飞、毛羽:《录音专业英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l)
5.林达捆:《影视录音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I)
6.王强、汪丽芳:“5.1环绕声控制室监听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实践”,《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12)
7.谢菠荪、钟小丽等:“头相关传输函数数据库及其特性分析”,《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6(5)
8.徐真德:“对传声器立体声录音的研究(上、下)”,((音响技术》,2009(9,10)
9.周晓东:《录音工程师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l)
10.朱伟:《录音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