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音乐美学意蕴互映性特征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73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前言


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陶渊明《归园田居》……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记述中,类似于陶渊明这种“远离城市”、“眷恋山林”、“荒野世外”、“抱琴独享”的画面犹如一叶又一叶的扁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那些因躲避连年战乱或因观点派别不同失宠,而被贬官降职的文人墨客们,开始流连往返于山水之间。他们在淡泊名利、雅好自然的生活中颐养天年,过着一种清幽、质朴的隐居生活。但是,长期游历于山川之间,需要付出艰辛的体力,并不为一种上策,于是乎,这些“处江湖之远”的文人墨客在城市中建造一座座模拟自然山水的园林,便成为一种并非下策之风尚。如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沧浪亭,便是被罢官不久的苏舜钦,因有感于《楚辞·渔夫》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之歌,而置田买地,筑台修阁,并取名“沧浪”,自号“沧浪翁”的。
说到古典园林,就不得不提到园中的——“琴室”、“琴亭”。古代造园家往往善水墨、攻词章、通音律,因此往往喜好在园中建造一些专门用以抒发自己闲情逸致的景点,比如苏州怡园园主——顾文彬,对“高山流水觅知音”高雅超逸的境界神往已久,于是他在自己造园时,便精心构筑了与琴有关的景点:“坡仙琴馆”——馆内分两间,东侧有匾,与馆同名,其名曰“陂仙琴馆”;西侧亦有匾,其名曰“石听琴室”。正如馆内旧有的对联所说:“素壁有琴藏太古,虚窗留月坐清宵”3。
在园林中,除了有专为“琴”而打造的景点之外,园林中的“林”也为琴的制作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意义。在大自然中所孕育出的好木头是制作一把好琴不可或缺的材料。比如:桐木和梓木这两种木材,桐木松软的特性使得用它所制作出来的琴面,琴的音色更美;梓木坚硬的特性使得用它所制作出来的琴底,更加坚牢不易变形。而刻有“桐梓合精”四字的“绿绮”, 正是得自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而蔡邕偶得焦木制作而成的“焦尾”琴也说明了木材的重要性,据传这种“偶遇”在唐中期以后,甚至还成为了一种琴材的处理方法。
由此一来,园林和音乐,便被文人们给联系起来了。从先秦到明清,文人墨客,无一不会演奏它。琴,在文人士大夫的手中不是卖艺谋生的工具,也并非仅仅是声色享受的乐器,它们已经逐渐演变成文人士大夫抒发情怀、寄托志向的象征品,通过抚琴,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
“事物贵循源”,中国的传统音乐所蕴藏的音乐美学思想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衍生出来,于是身处“繁华闹市”如我者,不免会频生出如是思考:如果园林相合琴音,琴音相合心境,那将园林换成高楼大厦,那琴音又会对映怎样的心境呢?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满钢筋混凝土气味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被困于一个个“鸟笼”内。在家里被困于一个几室几厅的钢筋水泥房内,在单位被困于一个钢筋混凝的办公室内,好不容易跑到户外,想拥抱大自然的时候,张开双臂拥抱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坚硬的高楼大厦。如此的环境是不是就是造成我们内心世界狂躁、焦虑、不安的原因呢?是不是就是造成当下人们个性自私、性格封闭、猜疑嫉妒的原因呢?《纽约日报》曾报道,犯罪率持久居高不下的纽约中央地铁站,由于新上任的市长将其环境音乐改为莫扎特的作品,这些不绝于耳的莫扎特音乐,彻底摧毁了纽约地铁站原有的昏暗、混乱的“犯罪空气”:那些小偷在音乐中不由自主地觉得行窃的氛围不对了;那些强悍好斗的黑帮老大们在莫扎特的音乐里无论怎么叫喊冲杀也痛快不起来……一年时间就使该地铁站的发案率下降了 33%。
这一类的信息触动了笔者对环境与音乐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引发了笔者对中国古典园林这样的建筑艺术环境与中国音乐关系进行研究的兴趣。再观今日之学术环境,知识划分已经到达相当细致的程度,各个学科之间自立门户,各家门派之间壁垒森严——各个专业仅仅局限于自己圈内的那块天空,而忽略了井底之外的广大世界;各家门派往往只注意自己眼前那片草地的绿意盎然,而忽略了身后整片草原的绚丽壮阔。因此,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笔者选择了这一跨学科的课题,欲通过追寻园林与音乐这两门看似“道不同”的学科背后的“源”,找出可以“相为谋”的景乐共通的“据”,并期冀能通过这一研究,引起人们对环境、音乐、情感情操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视。


第一章 园林概述 ...................................4
第一节 园,樹果、山水、游息、抚琴之佳境.....................4
第二节文化背景不同所造就的不同园林类型......................5
第三节中国园林的基本要素....................................5
第四节中国园林与中国音乐互映性之概述........................7
第二章“中和” ——园林与音乐相通的审美平台 ..............11
第一节“和”思想的发展.......................................11
第二节“中和”观念对音乐的影响...............................14
第三节“中和”介入园林艺术...................................15
第四节:园乐相和.............................................15
一、创作相和——“壶中”天地与“壶中”之乐 ...............15
二、审美相和 .............................................20
第三章“意境” ——园林与音乐相通的审美神韵 .........22
第一节:“意境”观..................................22
第二节:情景交融的意境.......................................23
第三节:虚实相生的意境.......................................26
第四章 “写意” ——园林与音乐相通的审美技法 ............33
第一节 “写意”法............................................33
第二节 园乐之“意”..........................................34
结语 ....................................................38
参考文献 ................................................40


结语


“环境育人”。欧州的环境孕育出欧洲人沉稳、勤劳、整洁的性格特征;非洲的环境孕育出非洲人豪迈、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由旨在“到新大陆淘金”的各国移民集聚的美洲的环境,则孕育出美洲人特行独立、爱竞争的性格特征……可见,不同的环境孕育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度中,我们也时常能够见到因为地域文化所造就的不同。这一点,中国古人早已作出了精辟的概括。《中庸》讲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广舆记》中也谈到了西北人和东南人之间不同的性格气质:“西北之人直,其失也狠,东南之人诈,其失也易。故西北之政宜以严致平,东南之政宜以宽为治;西北之风浑,其失也悍,东南之俗偷,其得也和。故西北以强胜而多失之乱,东南以治隆而多失之弱;西北之兵劲,其失也肆,东南之兵嚣,其得也锐。故西北之兵便于持久,东南之兵利于速战。”所以说中国北方(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人的性格大多刚强、彪悍、豪爽、坚毅。中国南方人(包括江浙、两湖、两广、江西、安徽、四川等一带)大多偏向于内敛、柔弱、多智、善变等性格特征。而中国西北地区的人群由于其各个民族特点的不同,因而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特征。无论如何,我们仍可以看到: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乐为心声”。任何音乐中都无不彰显着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中国文人的修养、教养也无不受到环境的熏陶、制约。文人们就是用园林这样的环境,一方面通过在园林中建造各种飞舞灵动的亭台楼阁轩榭、种植各种争奇斗艳的花卉植被、搭配各种大小不一的山石以及形态各异、或流或静的溪水来欣赏他们;一方面又自觉地维护园林这样既符合自然观又符合人文观的环境,以此来制约、陶冶自己的性格、情操。
“以古为镜”。在当今浮躁、焦虑、烦闷、快节奏生活方式等因素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国古典园林这样的环境与中国音乐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人雅士们在园林这样的环境中顿悟出中国独有的士大夫哲学观,同时也将这种哲学观念注入到自己所生所憩的园林当中,因而我们可以见到诸如“壶中天地”、“虚实相交”、“意味浓烈”的中国文人园林。而在园林中,文人们最常做的便是操琴言志:借悠远的琴声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借悠远的琴声表达自己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和遗憾;借悠远的琴声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相惜之情。所以我们才能聆听到“壶中之乐”、“音逝韵存”、“乐意厚重”的琴声回荡在这园林的山涧水榭中,回荡在这园林的翠竹柳荫中,回荡在这园林的抚琴人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中国人都有了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感受和体会中西文化差异的机会,同时也有许多欧美人能够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感受中国的士大夫文化。欧美人在中国学到了中国古人对于环境、天象、阴阳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于是,我们看到了:以高科技、现代化为自豪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已经开始了从城市到田园的改变。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天人以和、地人以和、人人以和的观念,却被我们在推进“鸟笼化”——高楼大厦的建设中,慢慢地消失殆尽。也许高楼大厦的直入云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平台的互联共享,确实能够让我们享受到现代城市的绚烂以及不同凡响的便利,确实能够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笔者现在也正在享受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改变:用电脑撰写文稿。但是,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高科技”——核反应堆造成的惨剧,可否给我们一些另外的启示:去寻求一个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呢?可否去效仿古代文人们在城市中建造一座园林的想法呢?可否让我们的城市既汇聚发达科技、便利交通、海量信息,而又不失绿树环抱、鸟语花香、田间野趣:成为一座和谐包容的城市;成为一座充满写意山水情趣的城市;成为一座更有意境的城市?
回归到城市园林化,一方面保护了自然生态,一方面又对人的性格起到了净化(由空气的净化到心灵的净化)作用,为育美的“心声”亦即美的音乐提供一个良好、优越的环境。愿我们的源自古典的现代园林的意蕴与我们的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的意蕴在互映中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5.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河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7]周苏宁.园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梁思成.凝动的音乐[M].河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9]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林嘉书.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