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两千多年纷繁的楚文化积韵深厚,同荆楚风土人情相结合,对湖北音乐风格的筝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洪湖人民心向党》、《车水锣鼓》、《清江放排》、《楚耘曲》、《春到清江》、《妹娃河》、《崔咚崔》、《江汉记忆》等湖北音乐风格的创作筝曲,在国内筝曲创作中颇受关注。湖北地区的筝乐与风格鲜明的湖北地区民间音乐的联系密不可分,它们在旋律、结构、风格等方面相互吸收和渗透,联系紧密。笔者总结了在不同时期产生的这些作品,重点分析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清江放排》、《妹娃河》两首作品,力图通过作品把握湖北音乐风格筝曲不同的时代特点。在上述湖北音乐风格筝曲中,作曲家匡学飞创作的《江汉记忆》是一首刚出炉的新作品。笔者作为乐曲的首演者,认为这首根据湖北民间音乐素材取材创作而成的筝独奏曲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和推广价值。首先,“湖北味、现代风”成为作品的创作亮点。《江汉记忆》音乐素材来源于江汉平原的多首经典民歌,很好地利用了优秀资源,并借鉴了西方曲式形态,钢琴的音乐语言,以及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等。其次,作品在作曲技法与演奏技法、器乐化与声腔化等方面达到了很好的平衡。作品既能展现规整的曲式形态,又能展现出演奏者的弹奏技巧,将荆楚经典民歌旋律用筝的演奏形式展现出来。该作品即将首演于笔者的硕士毕业音乐会。作为新作品的首弹首演者,笔者有幸目睹并亲历参与了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在作曲家匡学飞、筝乐教育家、演奏家吴青老师、导师高雁老师地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在曲作者地指导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深度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对该曲的艺术演绎有着相对深入的认识。这些第一手原始采访资料,细致的音乐分析以及自己演奏中不断升华的感性认识,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启发意义。正因为笔者地亲身经历,所以有感而发地喜爱这首作品。因此而选择了该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已有创作筝曲的特点分析,总结湖北音乐风格筝曲蕴含的湖北风情。在此基础上,以《江汉记忆》为论文研究重点,旨在向民乐界介绍并推广这首湖北音乐风格的筝乐作品。作者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分析能够提升自己对作品地理解,也希望作品能够得到更多音乐人士地认可并得以广泛推广。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深感对新作品进行研究探讨也有着不小的难度。首先,“新作品”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其次,笔者对原曲和作曲家本人的表现内容和创作意图的细节理解能否确切,都存在着不小地压力。我将充分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结合自己亲身练习演奏地实践,尽自己最大地努力来完成此篇论文。
……………..
一、湖北音乐风格创作筝曲作品发展历程
(一)不同时期湖北音乐风格作品创作概况
筝乐作为一种器乐表演艺术形式,与地方的民歌、戏曲、说唱、器乐等民间音乐水乳交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两千多年纷繁的楚文化积韵深厚,并同荆楚风土人情相结合,对湖北风格的筝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湖北地区的筝乐氛围浓郁,与风格鲜明的湖北地区民间音乐地联系密不可分。它们在旋律、结构、风格等方面相互吸收和渗透,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根据湖北地方民间音乐取材的创作筝曲,地域性风格突出,声腔化特色显著。根据湖北地方民间音乐取材的筝曲保留了地区原汁原味的湖北味道,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 8 首筝乐作品。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将湖北音乐风格筝曲的创作年代特征划分为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 70 年代,当时筝乐的创作大环境意外的繁荣。“琴瑟改革小组”“器乐人声化”“乐器改革”等活动意义深远。1王異之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徐振高成功试制出 21 弦 S 型筝,定型并沿用至今;筝家们在筝曲创作中的曲式结构、和声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双手演奏技法得到大范围推广,摇指、刮奏、轮指、快速指序等新技法运用到筝曲创作之中。70 年代,筝曲创作以筝演奏家为中坚力量,出现了《战台风》、《井冈山上太阳红》、《清江放排》等经典曲目。根据湖北民间音乐素材取材的筝曲《洪湖人民心向党》、《车水锣鼓》、《清江放排》、《春到清江》初露锋芒。尤其以湖北音乐专科学校筝家丁伯苓与作曲家陈国权根据鄂西南《大河涨水》民歌为素材共同创作的筝曲《清江放排》流传最广。
……….
(二)湖北音乐风格创作筝曲旋律色彩区域分类梳理
民间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器乐曲目文献。湖北地方音调创作的筝曲采用的音乐素材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联系密不可分。经笔者查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共收集了 3 万多首民歌,精选出 1380 首民歌编辑成卷。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编委杨匡民教授通过大量分析湖北省民歌音调,提出“三声腔”理论:“为什么我把它叫做三声腔,因为它是三声的,独立的歌腔啊 这种按三音跳动、各种音程都有的独立歌曲,我就把它总结为三音腔,这就是我地发现 我发现的四音歌、五音歌、六音歌等,都是以三音为骨干音的。”3这种三音跳动、各种音程都有的独立的歌曲,三声腔在湖北确实是最全面的。他创造性地将湖北各地民歌的“三声腔”按其音程的结构关系归纳为七种声韵种类,并设计出“湖北民歌音调系统表”且给予不同的名称。”此音调系统形成的旋律对筝曲的旋法产生了最直接地影响。这些特点反映在民歌作品中,与方言、体裁等方面共同影响了民歌色彩区域的形成。湖北地区民间歌曲可划分为 5 个色彩区域、7 种体裁类别,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按湖北境内的方言声调、民歌音调、体裁形式、歌词文学的特点以及地理方位,将湖北省划分为 5 个有地方特色的区域:鄂东北;鄂东南;鄂中南;鄂西南;鄂西北地区。”4而各区与所靠近的其它省的音调风格相近但又不尽一致,5 个小色彩区以其特有的文化风貌共同组成了湖北多种风格并存的民间艺术体系,有的富有上江山乡风味,有的充满两湖水乡风情。
………..
(二)《江汉记忆》的音乐分析.............. 16
1、曲式结构与整体布局 .............. 16
2、各段曲式结构分析 ............. 17
3、调式分析 .............. 22
三、《江汉记忆》的艺术演绎............. 23
(一)引子.......... 23
(二)第一部分............ 24
1、呈示部 ............. 24
2、中部、再现部 ........... 25
(三)第二部分............ 26
三、《江汉记忆》的艺术演绎
《江汉记忆》布局紧凑,全曲共分二个部分。慢板为三部曲式,层层推进,对主干音进行充分的衍伸与发展。快板为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不断更替,层层递进,对整个乐曲情绪的渲染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者在湖北地区“三声腔”行腔的基础上,以五声系统的主干音为框架,通过调式的巧妙转换和色彩性变化音的渲染,构成了西方曲式结构与民间音乐相融合的“湖北味、现代风”。筝乐的乐音要和内容的表现相结合,符合作品的表现意图与逻辑,同时又要现实出音乐律动的生动性,它需要有情况不同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统一。那么,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艺术形象至关重要。在充分了解作品形象的基础上,如何恰当的用筝来表达你的所知、所感,是我们作为演奏者需要特别用心去体会、分析的。作为演奏者,我们应当用尽可能完善的技巧,深刻的表现思想内容,用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细致的表现思想内容。笔者作为《江汉记忆》的首弹首演者,在曲作家的指引下,将作品进行了反复研读和细心体验,下面笔者将根据自身的体会将每段落在演奏艺术处理上的不同,进行逐一分析。
………
结 论
作为筝演奏专业的研究生,筝乐理论研究由实践中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须将理论运用于演奏实践中去。笔者通过对《江汉记忆》的作品分析,总结作品展现的“湖北味、现代风”,分析作品蕴含的湖北风格筝曲的创作特点。
一、“三音腔”为行腔基础。由高低不同的三个音组成的“三音腔”或其作为骨干音发展而成的旋律在湖北是最全面的,也是最具荆楚地域特色的。“三声腔”配合当地人的传统行腔习惯形成的“声韵感”,在民歌的地方音调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色彩。传统民间音调不同特色的起点,根源于音与音程关系的组合,认识并掌握了三音列及音程关系,才能在其后的艺术实践中“积淀”出纯正的腔格来。《江汉记忆》的声韵感与江汉平原的地方方言五声语音的音律有直接的关系,体现在筝曲中表现出南北兼容的中性色彩。正如《清江放排》、《妹娃河》同是以三音列为旋律骨干音,《江汉记忆》中,三音列组成旋律也贯穿始终。
二、《江汉记忆》在旋律上五声调式音阶特性很强,乐汇的音域较窄,旋律的调式音阶中三音腔、四音腔声韵最能表现出江汉平原风格的地方色彩,调式变换多样,灵动性很强,表现出旋律的明快、活泼、刚柔兼容,配以亲切动人的旋律素材,构成平原水乡的秀丽之美。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