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论文范文:古典时声乐艺术展现的感情分析音乐美学性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74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古典主义时期声乐艺术概况


18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促使整个西方文明在向前推进,整个欧洲正经历着一场针对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在政治方面,以王权、教权为标志的封建社会体制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法国“百科全书派”掀起了“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继往开来,高举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火炬,用“理性”作为强大的精神武器对传统的信仰、腐朽的思想和学术权威给以猛烈地批判。作为新兴阶级的代表,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提倡科学和民主,主张平等和自由,呼吁宽容宗教精神和博爱人类情怀。“启蒙运动”唤醒了整个欧洲对自然法则和自由竞争意识的理解与尊重,其影响遍及政治、科学、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与此相应,18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戏剧界发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在响应启蒙运动的同时,又反对法国学者对理性的单纯崇拜,而更强调人的感官知觉,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这种对人的本性、人的自我价值和情感的自觉关注,在“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促使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走向高度繁荣,进而对古典主义时期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音乐艺术的“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到高峰的重要阶段,是指1750年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其中主要经历了从18世纪20~30年代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世纪中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世纪中、下叶器乐领域中多种形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与发展,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各自的成熟期创作为代表在器乐及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
其中在声乐艺术领域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节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自1600年诞生到18世纪中叶,歌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法国和意大利两大派别。而在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正歌剧与之前相比已经背离了早期创作者的艺术理想,异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沦为贵族节庆社交的装饰品,无论是作曲家、脚本作者还是歌手、听众都沉迷于虚饰浮华的时尚,丝毫不去考虑歌剧艺术的独立性和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厌倦了这些毫无思想与情感内容的歌剧表演,这些明显的弊端而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反感。针对这一现象,德国作曲家格鲁克通过自己的歌剧创作,身先士卒,展开了重要的改革实践,重新树立起了歌剧显著的艺术地位。
格鲁克对歌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启蒙主义者所期盼的“回到自然去”的理念;歌剧的朴实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一切艺术应遵循有朴质、真实和自然的伟大原则;在论述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时格鲁克要求音乐要服从于戏剧,戏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也同时成为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原则;在针对歌唱家们滥用技巧的现状时又提出针锋相对的措施,格鲁克要求音乐应回到其应有的功能上去,应与诗歌紧密配合,不应用多余的装饰音使剧情发生中断或冲淡了戏剧性,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格鲁克提倡歌唱曲调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找到了一种“高贵、动人和自然的动人旋律”。重视合唱和芭蕾舞蹈在歌剧中的地位,加强乐队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及人物内心情感的烘托;格鲁克在选择古代题材时,重新确定了悲剧的含义,强调真正的人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艺术要表现崇高的理性和伦理的价值;另外,格鲁克认为歌剧中的序曲“应该使听众预先知道即将在他们眼前展现的剧情和实质,并把主题告诉他们。”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展现出了一个有理想的艺术家的成功探索。英雄性的崇高题材、质朴率真的表达手段、明晰的主调和声风格,这些新的思想内涵和音乐语言特征使歌剧这种传统的综合性艺术体裁在世纪之交引起了听众和作曲家新的关注,使歌剧艺术品质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格鲁克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有《奥菲欧和尤丽狄茜》,这部歌剧是最早体现出格鲁克歌剧改革主张的,还有如《阿尔切斯特》、《伊菲姬妮在陶里德》、《迪托的仁慈》等多部歌剧,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声乐发展史中的宝贵史料。


第二节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18世纪20~30年代,正当意大利正歌剧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风格的新型歌剧——喜歌剧。喜歌剧从题材、表演形式到语言都具有清新的特点,歌剧的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性题材,而是表现平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普通人的情怀。意大利喜歌剧依旧沿用宣叙调的传统形式,用近似朗诵的音调来唱情节。而法国的喜歌剧、英国的民谣剧,德国的歌唱剧,则在剧情展开的段落都直接以本国的语言进行对白。喜歌剧的出现给欧洲歌剧艺术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集中体现出了18世纪音乐世俗化、平民化的鲜明趋势。作为一种轻松诙谐的崭新音乐戏剧艺术,喜歌剧意味着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挑战,与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回到自然”的艺术理念相呼应,同时也是百年后欧洲各国音乐所强调的民族性内涵与大众精神的端倪。
而在法国,喜歌剧是经由17世纪末,巴黎的集市上流行的一种兼有歌舞、说话及器乐伴奏的戏剧逐步演化,采用听众熟悉的民间或流行曲调添新词而形成的一种歌剧。其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卢梭、格鲁克、杜尼、蒙西尼、戈塞克以及格雷特里等人。其中,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是法国喜歌剧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在这一时期,还包括德奥的歌唱剧和英国的民谣剧。其中德奥歌唱剧影响了同时期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他们的某些歌剧创作中,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传统德奥民族歌唱剧的艺术影响。


第二章声乐艺术反映出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5
第一节在质朴与自然中寻求情感表现的最佳效果.....................5
第二节主体情感表现的进一步强化——观念内容的淡化...............6
第三节人性自觉.................................................7
第三章在情感论音乐美学关照下对古典主义声乐作品的演唱……….10
第一节质朴、自然的古典主义情愫对演唱者呼吸技术…………10
第二节声乐作品的主体情感表现对歌者音量控制的要求..............12
第三节声乐作品的理想主义人性自觉性表现对演唱的总体风格.….14
结论..................................................16
参考文献.............................................17


结论


声乐艺术在整个音乐艺术中是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门类。也可以说情感的表达是声乐作品创作和演唱的“灵魂”所在。因而每个时代的声乐作品,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而在声乐艺术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对我们准确表现作品内涵,充分展示作品的艺术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到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声乐在内的音乐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启蒙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18世纪欧洲专业音乐创作活动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一时期情感论音乐美学的最大特征是:在人性解放的普遍的、一般的观念中融入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自觉意识和民主思想。而这种美学观念在这个时代的声乐艺术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古典主义时期声乐艺术的基本状况、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以及在古典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的关照下对古典声乐作品的演唱基本要求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古典主义声乐作品的学习和演唱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邢维凯.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7月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1月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0月
4.储声虹、徐郎、余笃刚.外国艺术歌曲选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5.周小燕.外国歌剧选曲集上、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6.胡向阳、周雪石.音乐欣赏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7.萧韶.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8.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9.刘璞.音乐大师与世界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
10.何平、邱晓枫.外国作曲家及其音乐名作[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年10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