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赵孟頫音乐美学思想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75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
本文缘起在学习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过程中对于古人思维结构模式内在类比性的好奇,在阅读《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一书中,发现在中国古人论述琴五调的问题上,赵孟頫有相关音乐文献做了更为细致的论述。最初,在笔者记忆中,赵孟頫的历史定位时常会是书画家,对于其音乐著述,让笔者顿时有被吸引。
罗艺峰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家的知识结构》一文中提到:“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家的知识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其思想同时既是外展的也是内敛的,常常外展到其他领域,又必然内敛为音乐的观念,这是与今天的思想家颇相异趣的。”
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领袖,同时又是宋太祖的十一世孙,这样的身份,在元朝入官,可想而知,其内心的痛苦,而或许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他的为官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第一次去大都任职—申请补外—再赴大都任职(除过申请补外阶段的两次回京著书),心理活动伴随着由“高”到“低”再到“平和”的过程,而艺术上的创作与成就却一直持续而上,这或许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在艺术领域提出了“古意”说,在诗文、书画方面重视“师法自然”,主张“以书入画”,强调“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创作思维,这些都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的。但是,赵孟頫在音乐上提出的“古意”说,就少有人所知,他在音乐上的思考不仅体现出其重要的思想成就,同时也表现出了古人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的特点,从这一角度来看,赵孟頫的音乐思想研究就的确是不可忽视的了。
目前,对于赵孟頫音乐领域的研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音乐研究者对赵孟頫《琴原》中的“琴五调”问题的引用,如王耀华等编的《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一书,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上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一文。另一种情况就是非音乐专业的人士在对赵孟頫的研究中,看到这两篇专门性的音乐论著,提及或是涉及到部分的音乐思想,如任瑞金的硕士论文《赵孟頫美学思想研究》一文,对“古意”说的分析,就提到了《乐原》中“必欲复古,则当复八清”的问题。这些对于笔者在要研究赵孟頫的音乐美学思想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性和思想性的一些帮助。
因此,笔者就以赵孟頫的《乐原》、《琴原》两篇仅有的音乐专门性论述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导师的指引下,从《乐原》、《琴原》的注解开始做起,通过对赵孟頫论作中的技术性知识的分析,来看其音乐美学思想,并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人思维结构的内在模式及其思想精神。笔者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元代赵孟頫,用简短而蕴有丰富内涵的两篇音乐论述,向我们传递了元初除了民间元杂剧外的另一种声音,作为这样一位在历史中被人们时常定位为书画大家的人物,其音乐思想尚有研究的空间,为中国音乐史和中国音乐美学史增加了新的文献资料。
第二,作为精通书画、篆刻、音乐的赵孟頫,从他的身上反映出了中国古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为我们了解古人的文化精神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见的例本。
第三,对于当下多元的文化交流与跨学科学习,我们或许可以从古人的思维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并且对于赵孟頫《乐原》、《琴原》中的技术性知识分析确实是有实际价值意义的。


二、研究现状
赵孟頫作为元代的书画领袖,其在艺术领域的成就非凡是令人瞩目的。在已有文献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书画领域,涉及其艺术实践、艺术理论、艺术思想几个层面;从音乐领域出发来看,研究赵孟頫的音乐艺术思想的论著还是很少的,只是零散的分布在相关论述中,以下就主要对赵孟頫音乐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做一梳理。
(一)赵孟頫本人著述
赵孟頫论述音乐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其诗文集当中,赵孟頫生前将自己的诗文辑成《松雪斋诗文集》若干卷,并请戴表元作序,但此诗文集没有刊印。在赵孟頫去世后,其子赵雍请湖州总管何贞立为文稿作序,沈伯玉据赵雍所藏诗文搞整理为《松雪斋集》,并增加《外集》,又兼收赵孟頫行状、谥文一卷及编成《目录》一卷,合为十二卷。这是赵孟頫诗文集的最初版本,简称元沈氏刊本。现在可以看到的古人编纂版本有:《松雪斋文集》十卷,《外集》一卷(元花溪沈氏刻本,最早的版本,后明清所刻版本均属于这个版本系统);《松雪斋文集》二卷(明正德六年选刻本);《松雪斋诗集》七卷(明万历选刻本);《松雪斋文集》十卷,《外集》一卷(明万历崔邦亮刻本);《松雪斋集》二卷(明万历江元禧刻本);《松雪斋集》十卷,《外集》一卷(清德堂刻本);《松雪斋集》十卷,《外集》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本);《赵文敏公松雪斋全集》十卷,《外集》一卷(清康熙曹敬刻本);《抄本松雪斋文集》十卷(上海图书馆收藏)。《赵子昂诗集》七卷(元至正年虞氏务本堂刻本,与沈氏刻本差异较大);《松雪斋词》(清侯文灿编);《赵孟頫松雪斋词》一卷(清彭元瑞编);《松雪词》(清汪曰桢编)。今人点校版本有:黄天美点校的《松雪斋集》(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年版)、任道斌点校的《赵孟頫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赵孟頫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这些诗文集在内容上大致相同,本文采用黄天美点校的《松雪斋集》版本。
赵孟頫诗文前六卷中与音乐相关的诗文有:《古风十首》、《咏怀六首》、《岁暮和刚父杂诗四首》、《游弁山》、《寄题右之此静轩》、《奉酬戴帅初架阁见赠》、《寄鲜于伯几》、《春后多阴偶成三首用复无逸来贶》、《次韵齐彦学士中秋雨后玩月》、《和子俊感秋五首》、《听姜伯惠父弹琴擘阮》、《次韵韩定叟留别》、《庭前松》、《兵部听事前枯柏》、《题黄素黄庭后》、《谢鲜于伯几惠震馀琴》、《承贞居先生远寄周钟》、《奉和帅初兄将归见简》、《酬卫处士见赠》、《次韵刚父即事绝句》、《宿五华山怀徳清别业》。
卷六杂著中有《乐原》和《琴原》两篇专门性的音乐论作,序文有《送吴幼清南还序》、《左丞郝公注唐诗鼓吹序》;卷七记文有《贤乐堂记》。
(二)赵孟頫研究著述
笔者通过在国内出版的刊物阅读以及中国知网的网站查询,发现关于研究赵孟頫音乐思想的文章很少,涉及最多的是对赵孟頫《乐原》、《琴原》的文献提及,极少的文献会有之言片段去陈述其内容和思想。下文中将这些之言片段的文献做一整理,也是对于本文的一个借鉴参考。


第一章赵孟頫艺术思想来源探究......................7
第一节赵孟頫生平介绍.............................................7
第二节赵孟頫艺术思想来源探究.......................9
一、赵孟頫与儒家传统思想...................................9
二、赵孟頫与道的自然无为思想.........................12
三、赵孟頫与佛教禅宗净心思想............................ 13
第三节赵孟頫音乐思想文化背景探究............................14
一、元代社会的“汉法”政策.............................................14
二、宋代“正雅乐”与其复古思想倾向................................16
第二章赵孟頫音乐美学思想探究.....................................19
第一节《乐原》、《琴原》的知识性分析.....................................19
一、《乐原》、《琴原》内容概要及其思想原则............................19
二、《乐原》、《琴原》的技术性分析.........................................20
第二节赵孟頫音乐美学思想探究........................................31
一、“古意”说..............................................................31
二、礼乐范畴...................................................................39
三、同构为美........................................................................41
第三章中国古人思维结构模式.................................45
第一节赵孟頫音乐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45
一、取象类比的思维结构.......................................................45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47
三、“和”的审美理想..................................................................48
第二节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49
一、音乐家身份的赵孟頫.........................................................49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50
结语................................................................................53
参考文献.......................................................................... 57


结语


元代是一个复杂又矛盾、动荡又开放、民族众多且宗教各异、文化有差、“儒、佛、道”并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突出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赵孟頫以宋室后裔的身份在元朝入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坚持着“经济天下”的理想,在援道、佛入儒的思想路线下,带来了其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他提出了“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诗书画印一体化”等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的创作思维,不仅如此,在音乐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
赵孟頫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其论著的《乐原》、《琴原》两篇论著中,虽然文字简短,但是包含思想丰富,从“律”的制定到“乐”的生成,反映的皆是礼乐思想文化下对待“乐”的态度。不仅如此,以琴器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从琴制到琴声再到琴律的制定,都提出严格的要求,目的在于制定好的“乐”,以达到稳定社会和安定国家,正所谓“观其声知其政”。考虑到元朝是非儒家文化的蒙古族建立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音乐建树正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中国音乐传统的承接和延续,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能忽视的。
本文的工作是:从这两篇音乐文献入手,解释了古人的技术性操作知识,包括了“同律度量衡”、“律历合一”、“琴五调”、“复八清”等,这些基础性问题对于了解赵孟頫音乐美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条件,他们所反映出的问题体现了赵孟頫思想中的多元知识交融的现象。
从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出发,可以看到赵孟頫音乐思想中的美学观念。受宋代以来主张恢复宫廷雅乐的影响,赵孟頫提出了“专以古人为法”的艺术主张。在《乐原》中提出“必欲复古”的口号,既延续前代音乐思想中的正统性,又提倡恢复西周文化中的礼仪音乐制度。在“古意”说的前提下,反映出了赵孟頫对于“古雅”、“气韵”、“传神”、“意”的审美范畴的追求,这是“古意”说提出的审美标准。进而,赵孟頫涉及了礼乐范畴的相关命题,包括了“乐以和为美、以秩序为美”的审美特征,并提出礼乐教化功能的作用。由于强调审美过程中的物我合一,心物感应,它们之间所潜在的同构(包括了天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和谐同构)之美成为了中国古人,也是赵孟頫对美的心理本质的认识。
最后,以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家的历史身份来看,赵孟頫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包涵的哲学渊源,即他具有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家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下,运用内在取象类比思维,将万事万物统一谐和起来,形成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这些正是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以“天人合一”作为向上的宇宙观念,以“和”作为向下的理性逻辑推理形态,通过内在同构、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将其上下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正是这样的结构模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稳定性。它们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借鉴、延续、创新,以非理性、直观、内在体验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是活跃着生命的立体系统”,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所在。
赵孟頫一生的矛盾是政治、文化的矛盾,其心理纠结是文化的纠结、情感的纠结,这一思想感情状态让他寻找到了艺术的精神,他对待艺术文化的态度,正如传统汉儒士的观念一般,没有因为元朝政治的关系,而影响到他作为一个儒士身负的责任与义务。徐复观认为:“中国圣贤立教,对‘士’自身的要求,常常远严格过对一般社会的要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权势时,应当坚守自己的权利,限定自己的义务。在面对社会时,则应当忘记自己的权利,扩大自己的义务。”
赵孟頫尽可能的恢复汉文化中的传统,在音乐中认同周礼文化的体质,继承宋代以来琴制体系,为“琴五调”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理论依据,其目的是要恢复正统的汉文化。这是他思想中的伟大之处,他在政治抱负中更多的无可奈何转换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是他思想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如此,在赵孟頫的身上,笔者看到了他对于音乐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停留于悬于上空的理论思考,而是能够从音乐的实践中出发,针对琴的音质与琴的调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与见解。和专业的音乐家相比,赵孟頫通过自己认识到的儒家传统礼乐观与对于琴的实践理解,直白、简单的记述了《乐原》与《琴原》这两篇内容丰富全面的儒家正统音乐思想著作,让后人心中多以其书画家身份的赵孟頫又添加了对其音乐家身份的了解,这样的赵孟頫也代表了中国儒家多元知识结构下的一群儒士的思想模式。


参考文献
[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赵孟頫著,黄天美点校.松雪斋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3]杨载.杨仲弘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CP/D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4]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梁连华、陈金生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郑玄注,孔安国传.汉魏古注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吕不韦等著,高诱注.吕氏春秋[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CP/D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9]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范煜撰,刘昭补并注.后汉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CP/D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