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创作技法特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80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舒曼的作品以抒情、幻想的手法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探寻个人的内在感受、情绪特征以及心理变化。在舒曼的音乐作品中,钢琴音乐闪耀着特殊的光芒。

本文以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为核心,以历史学方法为前提,通过对((C大调幻想曲》创作技法特征的研究,去理解舒曼的创新性的思维特征,理解他的钢琴音乐,感受他钢琴音乐作品中幻想性的审美追求。

第一章罗伯特·舒曼的生平与创作

1.1时代背景

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人。了解浪漫主义艺术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和研究舒曼的音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是占有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从十八世纪的末期开始,浪漫主义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孕育发展了,它的基本形成是在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浪漫主义艺术打破了古典主义艺术的规则和束缚,以一种极端个性化的方式生长起来。浪漫主义根源于古典主义,二者并不是对立的,浪漫主义艺术是古典主义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从十八世纪末期开始到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几年的时间,二者处于同时并存、相互交融的状态,有时候甚至是难以区分的。在这个阶段,古典主义艺术以其纯熟的技巧,严谨、规整的艺术形式,崇高的精神气质及其所包含的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的状态。在这个时期,受当时政治背景和文学艺术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浪漫主义以崇尚“艺术自由”为旗帜,树立了新的艺术理想和追求目标。浪漫主义时期的复杂的社会因素微妙地影响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式要素,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突出个性的时代。在这一阶段,欧洲音乐有了蓬勃的发展,作曲家层出不穷,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精品。

1.2创作历程

1810年6月8日,罗伯特.舒曼(RobertSehumaxm,1810一1856)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兹维考的一个书商的家庭。他的父亲Augustschulnann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的母亲JohannaSchumann是一位聪慧、美丽并且充满浪漫气质的女人,她对小儿子罗伯特·舒曼倍加疼爱,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舒曼认为:“我所受到的教育是最细致、最富有爱心的”①。舒曼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舒曼自幼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舒曼也承袭了母亲身上敏感的性格,这对舒曼日后的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确立和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1817年,舒曼师从管风琴演奏家约翰·哥特弗里德·昆奇学习钢琴演奏,并且在即兴创作方面初步显露出才华,这次学习持续了七年,为舒曼日后的音乐生涯打下了重要基础。

1819年,舒曼看了莫谢莱斯的演奏之后激动不已,立志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从此开始了他不懈的努力,并且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
1826年5月,舒曼的父亲去世,他的姐姐在一年前自杀,舒曼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情绪陷入极度的悲观矛盾之中。

1828年,在母亲的要求下,舒曼前往莱比锡学习法学。这对于舒曼来说是个痛苦的决定,枯燥的法学让他感到厌烦。

1853年,青年作曲家布拉姆斯前来拜访舒曼。舒曼非常欣赏他的音乐作品,并对他的小提琴、钢琴的演奏技术大加称赞。舒曼预言布拉姆斯将会在音乐界掀起巨浪。1854年,舒曼由于精神病情发作在莱茵河桥上投河自尽,被人救起,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
1856年7月29日,舒曼孤独地辞世,身边没有一个人,时年四十六岁。

第二章《C大调幻想曲》的创作技法特征

2.1《C大调幻想曲》的创作背景

1835年,李斯特发起筹建波昂市贝多芬纪念碑的活动。舒曼积极响应,开始创作这首《C大调幻想曲》作为对此次活动的捐献。在当时创作这首乐曲时,舒曼使用的笔名是“弗洛雷斯坦”和“埃塞比斯”。舒曼最初对这首作品的标题为:《废墟、凯旋门、桂冠,钢琴大奏鸣曲》,并注明为贝多芬纪念碑而作。贝多芬纪念碑的筹建工作并没有坚持到底,经过长期的拖延,最后取消了。1838年,该作品完成,命名为《C大调幻想曲》,编为作品第17号。于是舒曼将这首作品献给了长期以来给了他莫大支持的好友李斯特。在《C大调幻想曲》中,出现了贝多芬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作品第98号.1816)中的第6首中的旋律:

以及“克拉拉动机”的使用—连续五个音的二度下行。这是克拉拉的《夜曲》(作品第2号)中的主题。舒曼把这一主题看成是他对克拉拉的爱情的倾诉,看作他们之间传达达爱情的语言。在舒曼将这一动机运用在很多作品之中,以表达他对克拉拉的爱意。

第二章《C大调幻想曲》的创作技法特征...........9以上素材的使用,一方面表达了舒曼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舒曼对克拉拉无限的热爱。因为在当时,舒曼的钢琴老师维克严禁舒曼和他女儿克拉拉来往,舒曼很难见到克拉拉,于是他把无限的思念寄托到了这首《C大调幻想曲》之中。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曾经写道:“这首幻想曲,只要你想起我再也无法接近你而不得不把你忘记的1836年不幸的夏天,你就可以理解了。”①舒曼在最后出版这首作品的时候取消了最初确立的各乐章独立的标题,附加了斯莱格尔(Fr.schiegel)的诗句:“在纷繁的尘世之梦里,震响着一个小小的声音。它透过一切的声音,传向那暗地窃听的人。”

2.2曲式结构

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感性特征。舒曼作品的曲式结构同样是以古典主义的结构原则为核心,但是古典主义要求规整、严谨,而舒曼则努力突破这种结构形式上的束缚,从而体现他追求自由的愿望。舒曼对古典主义结构原则的突破首先反映在他的曲式结构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主题素材的变化,各部分曲式功能的转换和结构、规模上的增减等等现象,那么这些变化就可能是同一乐曲由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所构成,这样就会产生一些边缘曲式。

在音乐的创作实践过程中,这种不采用规范化曲式结构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远不是所有具有重大艺术价值的音乐文献,或伟大作曲家的代表作品都采用规范化曲式结构。在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中,往往作品的特定内容结合着独特的表现方法,冲破一般定型化的结构框架,使曲式获得新的素质和面貌,给听众强烈而深刻的感受。”“作曲家超人的创作才能正是常常通过他们以极为完美而生动的形式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体现出来。正是他们才令人信服地表明曲式结构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严整性和灵活性—在创作中所应有的高度完美的结合”①舒曼《C大调幻想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带有回旋特征的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为复二部曲式。

2.1《C大调幻想曲》的创作背景...........9

2.2曲式结构...........10

2.3旋律形态...........17

2.3.1旋律的基本构成方式...........19

2.2.1.1同音反复...........19

第三章《C大调幻想曲》的艺术特征...........68

3.1幻想性的美学特征...........68

3.2继承传统,追求创新...........69

结语...........71

结论

本文在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和舒曼的生平与主要创作历程,并且归纳了舒曼在钢琴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创作技法的角度对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曲式结构、旋律形态、节奏特征、和声构成形态、调性特征以及织体形态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曲式结构形态方面,舒曼将对置原则、回旋原则、组曲原则等曲式原则同时运用于《C大调幻想曲》之中,使幻想曲呈现出自由的个性化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杨儒怀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2】吴祖强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n月第l版。

【3】钱仁康钱亦平著,《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美】约翰·怀特著,张洪模译,《音乐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

【5】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7】吴式楷著,《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8】吴式揩著,《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9】【苏】尤·霍洛波夫著,罗秉康译,《论西方的三种和声体系》,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9月。

【10】陈铭志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