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曲硕士论文参考范文:论《音乐会组曲》的作曲创作中的深刻文化内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81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本从安捷列斯的代表作《音乐会组曲》的曲式及演奏分析入手,详尽分析了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及作品本身所涵盖的专业学术相关信息内容,以便深入了解法国巴扬发展的风格体系与历史传承性。安捷列斯本人对于巴扬音乐的贡献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十分显著的,其作品代表了浪漫法国的一方音乐特色。基于此,笔者作为一个自由低音巴扬①专业的演奏者,就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掀起的法国流行音乐热潮为背景,怀着对安捷列斯这位法国最知名的巴扬专业作曲家的崇敬之情,各方收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写下了此篇论文。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手风琴演奏者与爱好者能够在较全面的了解这位年轻而又资深的专业巴扬作曲家的同时,多演奏他的作品,并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及技术特点。并结合自身特点,多发现或多改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巴扬演奏的作品,以推动巴扬在我国的发展,并为世界手风琴事业在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中争取到全新的契机。

第一章《音乐会组曲》------一部巴扬音乐创作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一、作品简介

《音乐会组曲》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品,它的题材涵盖面广,风格多样化,旋律中大量地采用古典与民族因素,各个乐章均有独立的乐思及素材来源,和声处理手法新颖,曲式结构多样化,整部作品无论在演奏效果还是创作意图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将巴洛克的复调、浪漫主义的和声、我国的民族调式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形成一种独有的组曲特色。虽然诞生于现代,但却是一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历史坐标性的承上启下的作品。

二、作品分析

就笔者现有的资料概括得来看,现代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手法,大致可概括为两种:第一种多以民间民族音乐为土壤,予以大型的曲式结构,将乐曲的表现性及演奏技法充分展示,使作品多为繁声促节的热烈场面,左右手的和声结构努力突破传统的和谐与规整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声多韵少”的气势及力度节奏的丰富多变性;第二种受到西方现时文化大环境的影响,音乐创作中出现一些“声少节缓”的“跨文化”愁神思苦。此类作品在器乐型语言的表达上更为独特和自由,作品的情感表达多沉浸在深刻的哲理性氛围中,以散板、慢吟长休止符等不确定的协作方式为表现手段。安捷列斯的《音乐会组曲》正是将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全曲共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立的曲式结构,并且各个乐章都是依照不同的时代特色进行创作的,在风格特征上有“古为今用”的风范,既能将多元文化下的音乐特性相融合,又兼有“东方民族风”,无论从曲式特征或创作风格上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一)第一乐章

使用了简单再现的单三曲式结构。在追忆中将目光逐渐拉回,略带忧伤,高潮迭起。主题以级进下行的方式出现在低声部,加上中声部的迂回下行,确定了乐章整体的风格基调。始终围绕着传统和声的功能圈进行写作:(s)----t----tsVI----sn7----t。整个乐章都使用a小调,只在各乐段间在小调内部加以变化。

(二)第二乐章

曲式结构更为简练,只采用了由平行再起的三句体组成的简单乐段。情绪上好像忽然转入平静,陷入回忆之后的深刻沉思中。以A大调开始,好像整部作品的中段慢板乐章,无论在情绪、调式、风格上都与前后两个乐章做以鲜明的对比。在复调创作的技法上仍然使用“单对位”,并且三句的骨干音基本保持,和声功能也没有作太大变动。a乐句共七小节,在和声的编配上已经加入许多和弦外音,并在固定旋律声部保持的情况下做以简单的装饰加花,转调频繁,第二小节就转到下属方向的D大调,并在乐句结尾处用降六级的和声大调做引,继而为a’乐句出现在降A大调做以属准备。

第二章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让乐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今国内巴扬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各国作曲家及其作品风格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品内涵,正确的表达作曲家的意图,并将乐器的优良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适者生存”是现代自由低音手风琴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而对作品进行技术领域方面的分析,是深入作曲家创作心灵的必然途径,也是解释音乐作品深刻的技艺的重要手段。一部音乐作品的建构都是以乐器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简单局部到复杂整体的由浅入深的叠加过程,因此通过对整首乐曲的有机“解剖”,可以揭示在巴扬的演绎下,作品内在的演奏奥妙。

一、“器乐化”的风格是乐曲演奏的关键:

从发挥巴扬的演奏特性方面来看,《音乐会组曲》不仅可以作为标志,还可以将乐器的演奏发展到近乎理想化,使演奏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将乐曲表达的酣畅淋漓。下面笔者将从音域、变音器、指法排列等方面谈起,并揭示演奏得“器乐化”风格一—及旋律演奏的歌唱性特征。

(一)音域的纵深把握与复调的音乐性思维的极大满足

(1)乐曲在音域上右手的最高音可达到小字三组的b,而距离最低音大字组的A,相差四个八度,这样的写作不仅使乐曲从听觉上达到饱满的效果,还适时地发挥了新乐器(巴扬)的一大主要优势—宽广的音域。即由小于键盘的键钮,从体积优势上造成的密集排列,使几乎相同的右手键盘音位上,可以排列多于从前近两个八度的键钮音位。①(2)左手加入了自由低音拓宽了原有乐器的音域。②《音乐会组曲》正是按照巴扬的特性写作,在第一、二乐章中充分使用了左手的音域,最低达到了大字组的C,最高达到小字二组的f,涉及音域也多达三个半八度。乐曲左右手的音域合起来竟达到近六个八度,这样的创作不仅将巴扬的最显著的优势得以发挥,大大的提高了乐曲的可听性,还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演奏的技巧难度,将乐曲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作品。(3)复调音乐由于多声部交错、层叠、对答、模仿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要求演奏时要具有积极连贯的几条音乐旋律性思维并存。第一乐章中段模仿巴洛克时期复调作品的基调进行写作,这不但要求演奏者具有内心演奏的提前导入思维,可以纵观前后,把握线条更要求对于乐器特性的熟知。在乐器音域拓宽的同时,在右手键钮位置又增加了两排辅助音,它的音高与右手外侧两排实际音高完全相同,只是为了方便复调演奏而设计的。这样就普通人的手就可在保持一个声部的同时再演奏两个八度内的任何音,与此同时演奏者可以将内心构建的复调思维诉诸于实践中。安捷列斯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将作品复调部分的两个声部间的距离拉伸至两个八度,在追求音效的极端宽泛的同时使演奏者可以完整的将作品呈现。

(二)变音器的使用音色

就像绘画中调色板上的各种颜色,一成不变的音色就如同白纸黑墨一般缺乏美感的享受,更无法表达作品的深刻内涵,只有在演奏中融入多变而统一的音色,才能将作品的风格特质淋漓的显现。下颗变音器的转换设计极大的丰富了作品音乐的表现性和乐器的实用性。一般意义上的巴扬,都有13一14个普通变音器,这些变音器在演奏中常会大量使用,而要使作品在快速演奏中不会因变换音色而中断,设计者将常用的七到八个变音器安放在巴扬琴右手键盘的正上方,以便于用下领敲击,使音色能够快速转换而不中断乐曲。它们的音色分别模仿:风琴、双簧管、大管、单簧管、小提琴、管风琴和巴扬。这样的独特设计使现代的巴扬演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多样化,更加丰富了音乐形象的音色效果。安捷列斯正是由于自身对乐器的十分熟悉,而在《音乐会组曲》的创作中,多选用了既适合乐曲风格转换,又方便快速变换的下领变音器,而只在乐段的间歇处插入个别非常用变音器。

二、“l日法新用”

(一)风箱的使用技巧

我们每一位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必须明确的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手风琴是键盘管乐器,而风箱可以使呈示乐句和声音控制达到最完美,因为它是声音开始的地方。现代使用的巴扬教传统手风琴而言,无论在风箱的耗气量上,还是在风箱的敏感度设计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进步,无疑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平台,也为作曲家的创作增添了许多可实施性。

(二)完美的左右手的结合

手风琴的发音原理是依靠气流冲击簧片发音,气流太弱簧片振动不充分容易引起虚音,太强的气流容易使簧片在振动的同时产生杂音,从而影响音质及演奏质量。而我国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巴扬琴原产地多为意大利,虽然几大品牌各不相同,但簧片本身较厚重,所以具有一定的“迟鸣”性特征④,使风箱体内必须随时保持具有内在张力的气,以便在触键打开风门的同时,气流能及时冲击簧片,使之迅速并正确的振动,从而产生完美的声音效果。因此风箱的运用与手指触键的密切配合是正确而完美的演奏乐曲的关键。

第二章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9)

一、“器乐化”的风格是乐曲演奏的关键..........(9)

(一)复调的音乐性思维的极大满足..........(9)

(二)变音器的使用..........(10)

第三章作品的艺术潜质与其所包含的创作意义..........(16)

一、乐曲创作中的艺术性、表现性..........(16)

(一)优美的旋律和入耳的人性化乐音体系..........(16)

(二)运用内心听觉指导和检验演奏..........(16)

二、对于作品创作意义的深刻挖掘..........(17)

结论

在对作品进行了如此深刻的文本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剖析,就会让作品在审美意味和表现意象有了新的突破。作品即立足传统,又有所超越,乐音中保持着新鲜的法国流行音乐因素,浓郁的亚洲音乐风格和地域色彩,虽然也加入了作曲家的大胆创新和个性张扬,但仍然能深刻的突显出传统文化的基质和地域文化精神所形成的特定艺术风格。在正确的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创作、审美的艺术风格之后,二度创作才能够合理的进行。如果二度创作是对作品简单机械的传达和再现,那么它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简单而又机械的炫技性展示,并不能充分体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及演奏者本身的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毕竟技术不是表演的目的。只有技术服务于深刻的艺术理解和对作曲家及作品的客观评价与剖析之后,才能获得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才使作品的存在有了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l】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2】陈一鸣史汝霞《全国手风琴教学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3】998年笔者在成都观摩“美视杯”国际手风琴大赛,并参加专家讲学,得于专家示范现场笔录[4I马克利斯著《现代音乐概论》

【4】norton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5页陈文海《法国史》

【5】人民出版社出版封金重远《20世纪的法兰西》

【6】复旦大学出版社内封页

【7】申波《对现代手风琴音乐表演的文化思考》《天籁》2003年第一期79页

【8】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9】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10】金重远《2O世纪的法兰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