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本论文拟以托卡塔这一钢琴体裁为基础,对 20 世纪音乐史上几位据此创作的作曲家的相关作品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研究这一体裁之于钢琴演奏技术的体现与发展。选择这样一个论题,笔者发现,托卡塔既是一种音乐体裁,又是一种键盘演奏技术,在钢琴演奏中,托卡塔节奏紧凑,手指灵活,技术性强,对这一技术的运用,把钢琴技巧发挥到了最大限度。作为一种器乐体体裁,托卡塔雏形于文艺复兴时期,历经四百多年的发展,在 21 世纪音乐的大变革时期,音乐创作道路和目标充满新的探索与追求之际,托卡塔正具备了这种需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演奏研究的艺术价值。
一、音乐体裁托卡塔及其在二十世纪早期作曲家中的运用
(一)托卡塔体裁发展历史概述
“Toccata”源自意大利文,原意是触键,是一种古老的器乐体裁名称,托卡塔是音乐作品中产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意义的常见的体裁和形式之一。所谓体裁,音乐理论家是这样定义的:“体裁是文艺作品的种类和样式。文学家创作诗文,音乐家创作乐曲,首先要考虑体裁的问题。”①托卡塔体裁的创作不仅局限于古钢琴和现在钢琴,托卡塔体裁所具备的多种特征表现在,它可以出现在歌剧音乐中,发挥托卡塔的引子作用,如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中开始的一段相当于序曲的托卡塔,采用铜管乐器演奏托卡塔段落。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为小提琴和乐队写的协奏曲体现了托卡塔体裁的伴奏自由化特点,因此,托卡塔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它所创作和应用的领域没有局限性。托卡塔体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成熟音乐体裁。从西方音乐艺术史中,可以发现,托卡塔的雏形出现于约十五世纪的德国音乐作品中,发展于十六世纪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时代,历经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末至今,在诸多体裁和形式并存的西方音乐历史进程中历经近 400 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同历史时期的托卡塔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托卡塔体裁的重要特点是不具有独立性,经常与别的体裁结合在一起出现,例如加布里埃利的学生荷兰作曲家斯韦林克《a 小调前奏曲与托卡塔》,此曲是托卡塔体裁较早出现在乐谱中的作品,这首作品吸收了意大利的作曲技法,前奏曲体裁与托卡塔体裁结合在一起,两种体裁相互融合又各具特点。此时期托卡塔与前奏曲相似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们的篇幅都不是很大,前奏曲的篇幅小,托卡塔曲的篇幅也不大。其次,托卡塔体裁和前奏曲体裁都具有引子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托卡塔常为教堂管风琴弥撒曲中作引子,而前奏曲一直就具有引子的特征。采用这种体裁创作的音乐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奏曲占了全曲的前四分之一部分,用四声部赋格手法完成,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前奏曲,常常是为管风琴、柳特琴或古钢琴而准备的,它们常常是“即兴演奏或具有即兴风格的自由曲。这种前奏曲的功用是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准备进入后面的乐曲”。②前奏曲采用赋格的模进、卡农等手法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为后面出现的托卡塔急速激烈的进行作好节奏和情绪上的铺垫。托卡塔部分运用大量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十度大跳和震音等效果,体现出作品活跃的风格,这首乐曲的托卡塔部分创新在于突破以往键盘乐曲的创作和演奏形式,出现流动和快速跳跃的十六分音符,造成了和声的紧张度,为当时的键盘乐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也为后来托卡塔风格的不断丰富注入了源泉。
(二)20 世纪作曲家创作的托卡塔运用与发展特点
在 20 世纪,托卡塔这一体裁形成了独特性的发展特点,成为作曲家创作中得以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体裁。很多不同国籍的作曲家都钟爱此体裁,在继承浪漫主义时期托卡塔技巧性和音乐性特点的同时,二十世纪托卡塔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民族民间音乐的配置手法相融合,使托卡塔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的特点。进入二十世纪,音乐语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音乐理论界对于界定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纪初期是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时期,调性的逐渐瓦解使音乐脱离原来的束缚,这种变化是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二十世纪新的音乐语汇带来了最直接的听觉感染力,创造性的和声充分体现了古典传统和声向现代和声转变,托卡塔也经历了这种转变,和声被淡化,新的色彩性和弦出现在德彪西和普罗科菲耶夫的托卡塔作品中。调性从有调性向无调性转变,不规律节奏与复杂节奏大幅度增加,多层次的复调织体形式及复拍子节奏的使用,力度和速度的范围扩大,出现在托卡塔创作中。除了托卡塔体裁外,各种音乐体裁在二十世纪风格各异,充满活力,出现了新的记谱方法表现新的音响: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微分音及偶然音乐,爵士音乐等现代音乐形式。托卡塔在二十世纪被注入新的活力。
二、从三首托卡塔作品来看 20 世纪早期作曲家对该体裁的创造
(一)德彪西的托卡塔创作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三托卡塔作品概述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印象主义音乐的一位重要代表作曲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堪称 20 世纪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和革新家。德彪西出生在法国巴黎市郊的小城镇,他很小就倾心于音乐,1875年德彪西考取巴黎音乐学院,在巴黎音乐学院生活学习了 12 年,其作曲课、音乐理论课、和声课、钢琴课及声乐课的诸多老师,大多是当时知名音乐家。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并且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虽然接收了古典传统的严格训练,但他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寻求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在钢琴上弹奏连续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不同类型的和声及其组合。所弹奏出的和弦,完全不按传统和声规则进行准备和解决。由于 1880 年到俄国担任钢琴老师,德彪西接触到了俄国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穆索尔斯基作品中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为德彪西后来开创“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1883 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获得罗马大奖,从此以后创作活动频繁,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德彪西于 1890 年之后加入了巴黎文艺沙龙,该沙龙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为首。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并深受这些艺术家(如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影响。他在欣赏艺术家诗歌的同时,开始为诗歌谱曲,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发展了其“印象主义”色彩的总体艺术风格。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创作主要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列出其主要作品,见表二。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双重影响,从此表可以看出,《为钢琴而作》创作于其风格转变阶段,此部作品在德彪西钢琴音乐风格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部作品之后,便形成了其独特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为钢琴而作》组曲由《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托卡塔》三首乐曲构成,三首乐曲采用了古组曲的名称,这首作品德彪西用了多年时间酝酿,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和《托卡塔》体现了作者创作时期的古典主义线索,展现了抒情细腻的情感世界,《为钢琴而作》中印象主义元素少于鼎盛时期的作品,在写作体裁方面保持了一贯的古典主义特征,而调式调性与和声色彩方面则用印象派的语汇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拉威尔的托卡塔作品创作
拉威尔《库普兰的坟墓》之六托卡塔作品概述法国作曲家莫里斯 拉威尔,印象主义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之一。拉威尔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一个工程师家庭,七岁开始学习钢琴演奏,1889 年,在他十四岁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科,系统学习音乐。对作曲十分热心的拉威尔,在学院环境中素来追求崭新音响的表现,并在早期创作了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和《百闻的景色》,显示出他追求标新立异的个性。青年时代的拉威尔,尤其倾心于现代主义音乐表现,十分善于在“死胡同的尽头找到通向美丽的新田野的敞开着的大门”,憧憬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之中。二十世纪初的巴黎,艺术生活十分活跃,极大地吸引了拉威尔与一批在艺术观念上追求创新的艺术家走到一起,追求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表现。拉威尔的早期创作受到过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与德彪西一样,也受到当时的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的美术画作的影响,研究东方的音调和节奏,同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他的作品较多地体现了印象派和世纪末的思想。到了后期,拉威尔以其对和声作曲规则的认识,与德彪西在美学观上形成区别,转而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①于是,他回到了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追求表现乐思的自由,同古典传统始终保持牢固的联系。拉威尔的音乐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精确,节奏上很少脱离节拍的约束;调性安排上有时是精致而大胆的移调,有时还会出现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的情形,但总的情况调性基础明确。特别是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走着一条与德彪西背道而驰的路子,他的音乐表达更加透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气质。拉威尔的主要钢琴作品及分期如表三所示。
二、20 世纪早期作曲家对该体裁的创造……………10
(一)德彪西的托卡塔创作……………10
1.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三托卡塔作品概述……………10
2.德彪西托卡塔创作特征分析……………11
3.德彪西托卡塔作品的演奏分析……………13
(二)拉威尔的托卡塔作品创作……………18
1.拉威尔《库普兰的坟墓》之六托卡塔作品概述……………19
2.看拉威尔的托卡塔创作特征……………21
3.拉威尔托卡塔作品演奏技巧分析……………22
(三)普罗科菲耶夫的托卡塔作品创作……………27
结 语
三首托卡塔作品是三位作曲家作曲技法和音乐特征的浓缩。托卡塔体裁在德彪西、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历史的传承中又各具特点。首先,从创作角度出发,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他在托卡塔的创作中首先考虑的是色彩的效果,较少考虑和声功能的逻辑性,他的托卡塔充满了光与色彩瞬间变幻的印象。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托卡塔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就是表达自己对英雄缅怀的爱国之情。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托卡塔作品创作也处于战争年代,他不仅要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托卡塔体裁已经成为他创作的特征之一。其次,德彪西和拉威尔同为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早期创作与德彪西革的音乐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他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但是拉威尔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变化,他把追求色彩性的音乐特点与法国古典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气质。
参考文献
[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 周薇.西方钢琴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5] 乔治 考切维斯基(美)著,朱迪译.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6]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7] 奥斯卡 汤普森(美)著,朱晓蓉等译.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8] 弗拉基米尔 扬科列维奇(法)著.巨春艳等译.拉威尔画传[M].2005
[9]沈旋.杰出的管弦乐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0] (俄)阿兰懦夫斯基著,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 20 世纪[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