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低”“矮”所指的情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54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无论形式和功能研究,都离不开语言事实的描写,一切问题的探讨都基于对具体翔实的语言事实的把握之上。我们要研究“低矮类”词汇,保证所得结论客观、真实、可靠,就要直接从语料出发来观察现代汉语中“低矮类”词汇的使用情况。而要全面、充分地把握“低矮类”词汇的所指面貌和系统属性,唯有追溯并描写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弄清楚系统中各成员在系统中的地位与对系统的影响,才能达到研究目的。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本文试图填补对现代汉语“低矮类”词汇研究的空白,将“低”“矮”的所指对象系统化、历史化,从词汇系统出发,尽可能详尽而客观地描写其共时平面的所指面貌,并探究其历时层面的演变过程,为进一步认识汉语历史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贡献一己之力。加之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人机对话的实现,抑或国际“汉语热”的时代需求,均使得常用词演变的研究成果受众更为广泛。此亦为本文的研究意义。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语料:

本文的研究语料主要有三个来源:

1)有代表性的部分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巴金的《家》;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我是你爸爸》等共计 36 位作家,88 部作品(详见附录 1)。

2)部分应用文作品,如阴法鲁、许树安《中国文化史》;方富熹、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郑人杰的《实用软件工程》以及部分报纸杂志、辞典等。

2.2 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以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为基础,汲取现代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实现对现代汉语中“低”“矮”的所指面貌及其历史渊源的专题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吕叔湘先生(1982)认为从材料中考察形容词的形式与功能会受到限制,不能全面反映形容词类的使用情况,如其各种用法的实际情况、各用法有无条件限制和联系等,因而采用了“选取若干形容词作为考察对象,把它们的形式和功能逐一分析,加以比较”的方法。因此,本文建立一个封闭性的语料库,通过对该语料库中“低”“矮”使用情况的定量描写与其语法功能的定性分析,对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指称对象进行分类。

2)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依据索绪尔提出的“共时”和“历时”概念,本文的将现代汉语作为共时研究平面,结合古汉汉语作为历时研究背景,通过观察现代汉语中“低”“矮”的使用情况,描写其所指对象,进而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低”“矮”的观察,解释其历史演变成因。

3)对比与分析相结合。刘叔新、周荐在谈及同义词语研究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时,说道:“这种研究除了采用归纳法和局部使用演绎法等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须要着重于作意义成分或义素的分析,特别要求将类似而异质的单位作严格的比较,从比较中确定同义词语、反义词语的性质和范围。”(刘叔新、周荐,1992,)

4)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系统属性,是指同一系统中成员之间在指称功能上时排斥与互补的关系。在系统中,成员之间的形式差异与意义差异互相反映、表现,因而系统成员间的意义关系必然与形式关系相一致。

5)系统义与指称义相结合。所指分布情况就是其指称义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指称义与系统义的联系来描写其系统属性。系统可分为聚合系统和组合系统两类。聚合系统反映为词语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使“低”“矮”进入同义或反义系统,观察其指称义的分布情况;组合系统反映为词语的搭配关系,我们可以从“低”“矮”的搭配关系观察其指称义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指称义的考察结果分析并归类,力求对“低”“矮”的系统属性进行较全面细致的描写。

2 研究材料和方法..........8

2.1 研究语料..........8

2.2 研究方法..........8

2.3 有关说明..........9

3 现代汉语”低矮类”词汇的所指面貌..........11

3.1 现代汉语“低”语料调查............11

3.1.1 现代汉语“低”的指称域分布..........11

3.1.2 现代汉语“低”的聚合情况..........47

4 “低矮类”词汇所指面貌的历时考察..........84

4.1.1 先秦语料调查...........85

4.1.2 两汉语料调查............90

4.1.3 六朝语料调查..........95


5 结 语

我们相继完成了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低”“矮”语料库的调查和分析,描写了现代汉语中“低”“矮”的所指面貌,揭示了“低”“矮”的历时演变机制,得出了“低”“矮”所指关系十分密切,二者构成一个词汇系统的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低”“矮”系统的所指面貌;
2.“低”“矮”系统的历时演变情况;
3.“低”“矮”的系统属性。

参考文献

1.丁声树(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2.[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2007):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

4.符淮青(2004):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A].北京:商务印书馆.

5.郭 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6.黄晓冬(2003):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7.洪成玉(2008):汉语词义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8.蒋绍愚(2000):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A].北京:商务印书馆.

9.蒋绍愚(2005):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10.李宗江(1999):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