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国内理论动态与研究状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近代哲学相对于传统哲学,学界对此关注较为薄弱,无论原著的整理、集校、注释还是研究专著都凤毛麟角。笔者以为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文革十年”的影响;二是历史相距太近,有些观点难以定论;三是“双百”方针未能真正贯彻。之后,有关近代哲学的研究工作大有起色,原著的整理、集校、注释及专著、论文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过一阵。但自80年代后,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个人的思想整理研究,而对近代哲学的宏观研究甚少。当然,有关近代哲学史的整理、编写工作有所进展,如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哲学史》、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等。近几年来,这种趋势有所改观,关于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正蒸蒸日上。研究者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演变轨迹及特征分析上,以及对近代哲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上。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并且对此作了初步的探索,主要是从转型的动因与结果方面,阐明了中国哲学的近代化的必然性。总体而言,近十年来有关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于近代哲学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方面关注不多。
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一直备受中国哲学界的关注。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早己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更是“炙手可热”、“方兴未艾”。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近代哲学的现代化问题是相一致的。某种程度上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主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己经有大半个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引起学术界乃至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广泛关注,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最初目的是为了批判20世纪幼年代中后期“文化热”户风行一时的“西化”思潮,而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重要性,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日趋高涨。........................
........................
第二章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历史文化背景
2.1中国近代的思想格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什么样的时代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而有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也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中国的近代是一个风雷激荡、天翻地覆的时代,中国近代哲学舞台上也就出现了流派纷呈、光怪陆离的现象,各种哲学流派纷纷登台亮相。他们的哲学观点时有冲突,时有贯通,共同推进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化。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近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中无不烙上时代的痕迹,那就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始终与国计民生相联系,与“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共命运。
黑格尔曾说:“哲学的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觉醒。”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正是这种不断觉醒的过程中,跨越时空,尝试着中外结合,古今并用。中国人民及其先进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推动下日益觉醒,不断进行着思想启蒙和哲学的探索。
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而向前推进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动。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一步步被外国列强吞噬,清王朝也在屈膝求和中沦为列强的傀儡。中国社会形态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下脱离了由其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缓慢转变的轨道,而开始了在外力压迫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沦丧。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由于主权的丧失与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在一种不情愿的状态下受到猛烈冲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官办、官督商办等形式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传统的农业文明开始沿着一条崎岖的道路向半工业文明迈进。
哲学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下进行的,所以它是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法律和道德的反映为直接前提的。
中国近代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的现实与经济的事实反映在哲学意识形态上,就出现了中国近代哲学舞台上纷繁复杂的局面。.......................
............................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第一章绪论....................................................................(1)
1.1国内理论动态与研究状况......................................(1)
1.2研究目的、意义...................................................(2)
1.3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3)
第二章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历史文化背景................(4)
2.1中国近代的思想格局...........................................(4)
2.2中西之争与中西合流..........................................(8)
2.3小结...................................................................(10)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新学”的转型............(12)
3.1维新运动与“新学”的形成..................................(12)
3.2辛亥革命与“新学”的总结...................................(15)
3.3“新学”的反思........................................................(17)
3.4小结............................................................................(22)
第四章从“新学”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23)
4.1“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点..............................(23)
4.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双重启蒙”.....................................(25)
4.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渐趋传入.................................................(27)
4.4小结...................................................................................(29)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对近代“新学”的超越.......(31)
5.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近代“新学”的必然取向...............(31)
5.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近代“新学”的超越.................(34)
5.3小结.....................................................................................(37)
结论..........................................................................................(40)
参考文献.....................................................................................(42)
结论;
哲学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它的流变、沿革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中国近代哲学由封建传统哲学开始向资产阶级“新学”转型并最终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取代,也决非偶然,它是由当时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事实上,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无论哪种哲学形态的出现与变迁都折射出当时社会实践的要求和中华民族面对外来挑战、重构自己生存方式、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
从中国近代“新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这段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时期,是中国新旧文化演进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一直处于文化强势地位的封建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哲学在此时己是老态龙钟、步履蹄姗。以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高潮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运动,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代“新学”的转型。................
当前世界文化已不能再以过去那种简单的方法来划分,而是呈现多元化相互繁荣的现象。多元文化的比较、对话己经成了各国思想界的热门话题。作为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的哲学也不能例外。而哲学的比较、对话则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它的目标在于融合与创新。“哲学不论从其历史渊源、文化传统还是从其存在的现实条件看,它的创新都是通过不同哲学的汇合与交融来实现的”,“任何一种哲学通过和不同哲学的比较,都要借鉴与吸取其既适合自身发展又适合现代实践需要的内容,以实现自身的创新,因此汇合与交融必然要重新整合和有所突破或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2
[2]谢龙.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人民出版社.北京,1995
[3]方克力.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4]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方军.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
[5]曾乐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历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1
[6]宋志明等.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
[7]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8
[8]杨生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首都师大出版社,1998
[9]从启蒙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杨宪邦.哲学研究.1984.10
[10]彭明、.程谦.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变;探究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近代哲学,转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