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消费者信任工商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5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在前人对消费者信任的前因性研究和机制性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以社会认知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现有共享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存在的消费者信任问题,分析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消费者信任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消费者信任对其租借意愿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合共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特点的信任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得到较好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不断增多。在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达到 7.51 亿人,手机网民达到 7.24 亿人,网民规模非常庞大,在半年内共新增加网民近两千万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 54.3%,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4.6 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互联网+”经济得到较好发展,“互联网+单车”使得以摩拜、Of O 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产品出现,共享单车进入全国各个城市, “共享”成为全国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我国的共享单车甚至进入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共享经济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共享单车外,还有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服装等新的共享形式,共享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势不可挡。2017 年初,我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2017》,2016 年共享经济在我国市场交易额为三万四千多亿元,与 2015 年相比,增长了一倍左右,共享经济融资规模约为一万七千多亿元,与 2015 年相比,增长了 1.3 倍,参与共享经济的人数超过 6 亿人,增长了 20%左右,预计共享经济在未来几年的增长率将保持在 40%上下,到 2020 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预计可达到 GDP 的 10%以上比重,到 2025 年达到 20%。共享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所占 GDP 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人类社会离不开信任,信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本文的研究将围绕消费者信任展开,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存在的特点及消费者信任对其的重要性分析
分析共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产生和操作方式,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获得消费者信任对于发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重要性,说明构建消费者信任模型的必要性。

(二)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消费者信任模型分析和研究

现有的信任研究集中在信任影响因素和信任的形成机制两个方面(高杰英,2013)。本文在前人对消费者信任的前因性研究和机制性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以社会认知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现有共享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存在的消费者信任问题,分析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消费者信任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消费者信任对其租借意愿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合共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特点的信任模型。

(三)实证分析

根据以往研究建立适合共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信任模型,借鉴已有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采用 SPSS 和 AMOS 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去判定建立的模型的适用性,是否可以用来预测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中的客户信任以及匹配情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信任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任的含义

19 世纪 20 年代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 Simmel)对信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人们彼此享有的普遍信任为基础,社会将分化瓦解、四分五裂”,充分说明了信任的重要性,他认为信任是社会的基础,近现代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从他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信任问题在 20 世纪 50 年代得到广泛研究,信任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对信任的研究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充分发展(方明珠 等,2010)。不同学科对信任的研究各有侧重,心理学主要考察信任的人际特征,社会学主要关注信任的制度方面,经济学更多关注交互的期望和弱点的暴露、接受两个方面(林家宝 等,2015)。

心理学家 Rotter(1971)认为信任是个体或组织认为信任的另一方会遵守双方约定、履行双方诺言的一种期望。Farris,Senner &Butterfield(1973)把信任定义为“与组织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人的个性特征”。社会学家 Luhmann(1979)认为信任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社会变得更简单,他认为,如果对别人的行为不了解,不能预测甚至不能控制时,双方的关系就会很复杂,如果有了任的存在,可以打消人们的顾虑,才有可能去实施某一行为,因此,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Cook &Wall(1980)将信任定义为“一个人愿意将善意归属于他人,并对他人的言行有信心的程度”。

郑也夫(1999)将信任定义为一种相信他人和环境与自己预期相符的态度,信任可以体现为三种期待,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存在秩序的期待,对合作伙伴履行义务的期待和对某角色能力的期待,不同于认识论的理解,信任是在处于全知和未知之间时,抛却存在的不确定而选择去相信的态度。

................

第二节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SCT)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关于人类动机和行为的理论,分析了在心理活动中认知、替代、自律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强调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使以往只强调个体因素或者只关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得到完善。社会认知理论得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认同。

朱镇、赵晶(2011)总结了社会认知理论,发现存在三个作用机制:(1)人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人的行为受到思维影响,思维变化将影响人的行为;(2)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体现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行为也可以改变环境中社会形态;(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意识与认知并不是不变的,也会受到环境中社会影响而改变。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行为决策受到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陈冬宇,2014)。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行为,人们的个体因素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刘满成,2013)。班杜拉认为个体为了学习和发展会主动地利用有关信息,同时环境结果也可能会对个体动机产生影响,主动作用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如果花更多努力构建有利的工作环境,主动的过程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满足,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有效地建构其经验,就不能将个体与社会分开,个体的行为要有意义,就要考虑其发生的环境(纪海英 等,2006)。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4

第一节 模型构建............24

第二节 变量定义......................28

第四章 实证分析.............32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32

一、性别..........32

二、受教育程度................3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0

第一节 研究结果讨论..............40

一、研究具体结果.............40

二、对策与建议..................40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 SPSS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性别、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驾龄的分析结果,具体数值如表 4.1。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果讨论
一、研究具体结果
经过 SPSS 效度分析,问卷总体 KMO 值为 0.963>0.8,对于各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各变量 KMO 值处于(0.671,0.756)的范围,适合性较为适中,量表具有代表性,问卷的效度较好。经过 SPSS 信度分析,Cronbach α=0.966>0.9,信度非常好。然后用 AMOS 进行路径分析,各路径的标准回归系数都大于零,变量间呈现正向关系,且 P 值显著,验证了变量的相关关系,模型的拟合度达到相应指标,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因此,本文 H1、H2、H3、H4、H5、H6共 6 个假设全部得到验证。

本文还借鉴前人文献,总结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企业品牌和网站质量五个因素作为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探究。经假设检验,绩效期望-->消费者信任路径的标准回归系数为 0.10﹡,努力期望-->消费者信任路径的标准回归系数为 0.28﹡,社会影响-->消费者信任路径的标准回归系数为 0.19﹡,企业品牌-->消费者信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21﹡,网站质量-->消费者信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30﹡﹡﹡,企业品牌会正向影响消费者信任,网站质量也会正向影响消费者信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