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9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工商管理论文,笔者认为工商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其主要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记录和总结。今天该网站为大家推荐一篇工商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X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设计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 世纪末期,在政府机构以及少数的非盈利机构出现了全面预算管理。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中,全面预算管理无论在理论或是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21 世纪以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各大公司,特别是在跨国公司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全球知名的杜邦公司、通用电器以及通用汽车公司都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全面预算管理依附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逐层分解,进而下达到各级部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从外部来看,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规避不稳定的市场环境带来的风险,从内部来看,还能够深化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因而备受各种公司的推崇。纵观当下的经济格局,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众多公司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1.1.2 研究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公司内部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能够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营销计划、公司资金预算目标等。同时还可以使公司资源达到最优化,使公司管理者知晓如何对公司发展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考核,对公司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通过对 X 公司现行预算管理现状分析,并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设计,这一系列的行为有助于发现公司管理的不足,为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提供基础信息,进而有助于公司资源的整合和绩效的提高;此外,对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设计也可为同类型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改进、改革提供参考。

........................

1.2 研究框架及方法

1.2.1 研究框架

本文想通过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本文想通过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通过对 X 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的研究,树立系统的、正确的全面预算理论和认识,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制。其次,通过对X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运用理论指导、联系实际等方法来解决X公司目前存在的难题,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的框架如图1-1所示。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2.1.1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主要是用于合理分配公司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公司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

公司未来一段特定时间内(通常为一个经营周期)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基本都可反映在全面预算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为:从销售预测出发,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出“预计损益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它切实的反映了公司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利用预算对公司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考核以及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换言之,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预算实施的集计划、控制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预算管理过程。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分类

全面预算管理通常被划分为投资和生产经营两大类别。

投资预算管理是指针对公司固定资产的购买、建设、改造、新建等事项,经过可行性的研究后,对于公司将在何时投资、投资资金大小、资金来自哪里、能够获得多大的投资回报等等内容进行管理。

生产经营预算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公司产生的各种实际的经营活动的计划。这种计划是对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预期的收入及成本收益等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及全方位安排。生产经营预算既可以有效的控制预算期限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对公司内部各个部门进行管理。生产经营预算的编制需要以公司的目标盈利为依据,经过各方面测算达到平衡,再编制销售、生产、原料采购、员工薪水、生产费用、生产成本的预算。依照横向和纵向都没有遗漏的原则,逐层分解至各个责任者,合理行生产经营。公司预算编制的作用,就是可以把诸多项目的目标具体化,进而将各项预算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和部门,以便公司可以实现各种预算目标。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麦金西(James Oscar Mckinsey)所著的《预算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出版标志着全面预算管理的形成。此后,国外绝大部分的学者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通过调研和案例分析进行的研究。美国学者 Argyris(1952)通过与公司的经营人员和预算人员深入交谈的方式,发现了传统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缺陷,即公司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公司内部无法团结一致,Argyris 创造了“预算参与”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Hofstede(1968)对多家制造业工程的预算过程的研究,发现“参与式预算”即便拥有使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紧密和频繁的特点,并且也同时拥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但负面效应是预算压力的增加,压力会导致人员冲突的事件,从而阻碍企业健康发展,于是,Hofstede 大力推行“游戏精神”以缓解此类现象的发生。Kerry Jacobs(1995)强调了预算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提出全面预算管理是组织变革的媒介,可以有机统一外部变化与内部结构。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2000)通过对 400 家大型企业的数据调查,发现有九成以上企业都在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它们的内部管理水平都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理查德·皮克、笛恩·杰士维尔德和马格列特·图恩、三位学者(2001)用调查访问的方式对香港的一家大型公共设施组织中的多位经理级人员进行数据采集,并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研究,发现这样的行为——“拥有合作目标的预算团队在预算目标遇到冲突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彼此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 相互协调并解决问题”,能够切实的提高团队合作及工作效率,并最终促成高质量的预算。

第二方面,从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方面进行研究。Becker 和 Green 两位学者(1962)正式将预算管理研究列入行为科学理论。H·O·Rockness(1977)根据期望理论建立假设,并通过实验研究法,检验了“强加式预算”的刚性以及“奖金频度交互”影响业绩和满意度的机制。Weitzman(1976)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型,这种计算模型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基于预算的报酬,并且从证明了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下级隐瞒或低报业绩能力的现象的发生,有助于促进私人信息的披露,从而有效引导下级选择正确的业绩标准作为预算。Birnberg(1990)总结了权变理论下的预算研究,并对影响企业预算模式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组织特征、个体特征以及经济激励。Shields 和 Young(1993)基于代理理论,设定了这样一个假设:假定引起参与程度不同的关键因素是——从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为双方带来的好处,简而言之,参与制定预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委托人如何引导代理人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并从中获益,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

第三章 X 公司预算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8

3.1 X 公司简介 ................... 8

3.2 X 公司预算管理的现状 ........................ 9

第四章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与实施 ................ 12

4.1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编制 .................. 12

4.1.1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 .................. 12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33

5.1 主要结论 ............33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33

第四章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与实施

4.1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与控制

4.1.1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反馈系统建立

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预算调控”的实现以及全面预算管理能否最终见效。与此同时,预算控制过程也是以预算信息反馈为基础的。那么,预算信息反馈系统如何构建便成为研究预算管理调控体系的架构问题的首要任务。

就理论探讨而言,预算信息反馈系统可通过双轨制和单轨制两种不同模式来构建——双轨制模式是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预算信息反馈系统则是按照责任会计的要求,就各预算责任主体的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等所进行的核算)和独立于财务会计反馈系统(财务会计反馈系统是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账簿),两种会计核算各成体系。

单轨制模式被有效的应用于 X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信息反馈,它是“责任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结合体。“仅设置一套账簿,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的核算”,这种方式通常是基于传统的产品成本核算法来设置账簿,并以此计算产品成本。以此为基础,剔除掉各责任中心本阶段所发生的不可控费用,再计算责任成本。这样的设计具备以下特点:省去了大量重复工作,使公司更容易接受和推行;再则,加强了产品成本和责任成本之间的关联性,以便合理考核主体的工作业绩,因此,其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在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的时候,除了以上两种模式的选择外,预算反馈报告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其在预算信息反馈系统中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基于责任预算,系统地记录和计量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形成责任报告。对于 X公司这样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责任中心的公司,自然就需要有不同的责任报告。在 X公司,一般是以底层为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直至公司最高决策层,形成整个公司的责任报告系统。

总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的构建,关键步骤是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选择。X 公司则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实际抉择。健全和完善定期报告制度,与此同时,预算信息的反馈职能也能够得到优化。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 X 公司当下业务发展情况,借助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分析 X 公司的管理现状,为 X 公司在预算管理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方案,促进 X 公司资源最优化,提其抵抗风险能力。得出的结论如下:

其一,通过对目前 X 公司预算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 X 公司存在“预算目标与战略不够统一”、“组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预算执行控制不足”、“预算调整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以此说明有必要实施预算管理方式的变革。

其二,结合现行预算管理的不足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确立了 X 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建立了相应的预算管理体系,并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系统和控制系统。

其三,为 X 公司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与激励的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该体系的方式。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工作特征与新生代员工幸福感关系——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在行业的生态圈里保持一定的竞争力,首先要平衡好企业内部的生态圈,即企业的员工、制度、流程等方面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的良性发展关系。企业生态圈的管理讲究的是圈内企业的一种价值共享,一个生态圈里包含了产品从上游到下游完整的价值链的企业。然而在整个价值链当中最难管理的是员工,例如目前社会和和企业对新生代员工的议论较多,他们有着独有的特性,过去激励老员王的一套对他们作用不大(Marston,2010)。新生代员工是独生子女,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成长于市场经济中。新生代员工们时常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很安静很宅、有的追求创业和冒险、有的希望一切随缘(傅红和段万春,2013)。新生代员工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给企业和化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尤其是激励上的挑战。

近几年大批90后涌入劳动市场成为求职队伍中的主力军,而这时的80后已经在职场中经过数年的历练,有的甚至已经进入企业的核也岗位。在2014年《智联招聘80/90后职场生态大调查》中的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80后已经担任公司重要岗位,其中有超过15%的人己经担任了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然而在这些员工中有超过80%的80后在平均工作的6-8年间己经有过多次跳槽经验。更让人惊讶的是作为最晚进入职场的90后有超过70%的人有多次的跳槽经验。如果通常在一家企业2-3年才能够对这个企业的基本运作有着一定了解,并且可以开始进行自我能力素质提高的话,那么这么平凡的跳槽率说明了他们要么对自己人生要实现的目标还不清楚,要么企业能够给予他们的王作条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在《智联招聘80/90后职场生态大调查》的数据中还可以发现(如图1-1所示),企业与80/90后员工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最大的认知偏差:传统观念淡薄、自律性差、过度自我、挑战权威、不稳定、也理承受能力差。正是企业人力资源与新生代员工的这个认知偏差,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企业的管理难度。

......................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第一,验证工作特征是影响新生代员工幸福感的前因变量。工作特征是工作设计中的重要属性。在人力资源部口进行工作设计的时候,岗位的工作特征对工作有效性和产出有着直接的影响。Ferris等人(1988)为了寻找出人力资源与组织间有效性的突破口,在1998年提出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有效性的社会情境理论。社会情境理论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与组织有效性的关系。Ferris等人通过对大量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有效性研究的查阅,整理并总结出人力资源系统与组织有效性的社会情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直接能够影响到员工态度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及组织氛围。从人力资源系统的角度来说,员工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对组织氛围的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里包含了与人力资源工作相关的工作,例如工作特征、工作设计,而组织氛围又包含了企业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例如雇佣关系)、奖惩措施、任务支持,及对员工的情绪支持。然而从本文的角度,一个人产生了某种情感之后必定产生某种行为(Fredrickson,2000)。本文认为员工在产生某种态度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或者企业氛围,更重要的是员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或者企业氛围产生认知的情况下,结合了自身的需求,而形成了么后的行为。因此如图1-2所示,本文的第一个目的,是以Ferris的社会情境模型为背景,通过分析工作特征对新生代员工幸福感的作用,找到能够解释中国新生代员工认知形成的关键点。而将幸福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新切入点,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员工的身也健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研究者也把幸福感纳入到组织行为的研究中。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员工幸福感

2.1.1幸福感的前因变量

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无论是从生理结构还是情感需求上,一个人就代表着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本文对幸福感这一种情感体验做出界定之前,首先需要对幸福感的前因变量进行探讨。学术界对于个人情感(emotions)的研究起始于1960年代。有学者认为,当一个人对发生过的事件进行评估时,会产生一种"个人-环境关系(person-enviommentrelationship)",这种关系就是情感产生的开端,因为在这个评估过程中个人会有主观的体验、产生面部表情和心理变化(Lazarus,1991a;Fredrickson,2000)。而情感与也情(mood)最大的区别在于情感的产生基于着意义的体验,而也情则不是(Fredrickson,2001)。Hilgard(1980)认为,情感的产生是基于一种动机和认知的理论。在这个所谓的"心灵三角(Trilogy of Mind)"中,认知作为动机的情感的中介存在着。Novacek和Lazarus认为,如果要研究情感的前因变量,那么还需要对不同的人产生情感的不同动机和认知进行测量。

幸福感是积极的情感表达。Avey等(2010,2011)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积极的情感和幸福感,那么这个人会有更好的健康及工作和生活结果。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幸福感的强弱,并且各种因素会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综合性的影响,部分因素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幸福感的构成部分不同,受到的各因素的影响也会有差异。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国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均较深入。如表2-1所示,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可以把国内外研究中与员工幸福感关联程度较大的因素归纳总结为四大类:工作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与氛围、领导力与人际关系。

.......................

2.2工作特征

2.2.1工作特征的概念界定

多年来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尤其是个人能力与工作需求的匹配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自Hackman首次提出工作特征理论么后,他们的五因子工作特征模型一直沿用至今。工作特征主要指的是工作本身具有的价值,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及反馈是典型的工作特征因素。运用这几种工作特征因素对进行工作设计,企业才能够更好的确定员工的任务职责范围、工作环境及工作执行方法,以便工作的结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图2-4所示,Hackman和Oldham认为积极的员工和工作结果(高内在工作动力,高工作满意度,高绩效,低缺勤率和离职率)是在3个关键的也理状态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够产生。而这3个关键的心理状态是在5个核心的工作维度推动的情况下形成的,即工作中的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任务重要性可以帮助形成员王在工作中体验的的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权可以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体验到对工作结果的责任;而员王在工作中获得的反馈可以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了解工作活动的实际结果。Hackman和Oldham还认为工作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们认为当一个员工在工作中对于自己关心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了结果并且体验到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会让员工更加愿意去更好的工作。他们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员工如果认为复杂的工作能够给予自己更多的机会和也理上的奖励,那么员工会有较为积极的反应。

.........................

第三章理论与假设.............50

3.1研究假设与理论依据.............50

3.1.1工作特征与幸福感

第四章研究设计..............57

4.1研究问卷的设计................57

4.1.1工作特征的测量..........57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78

5.1样本数据基本情况.................78

5.2同源方差检验..........79

第五章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5.1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正式调研的数据基本情况如表5-1所示。从性别上来看男性为354人,占总样本的50.6%;女性为346分,占总样本的49.4%。从年龄的角度上来看,25岁以下为75人,占总样本的10.7%;26-30岁为230人,占总样本的32.9%;31-35岁为214人,占总样本的30.6%;36-40岁为92人,占总样本的13.1%;41-45岁为47人,占总样本的6.7%;46-50岁为25人,占总样本的3.6%;55岁以上为16人,占总样本的2.3%。从教育程度来看,高中及以下为11人,占总样本的1.6%;中专或职业高中毕业为18人,占总样本2.6%;大专毕业为106人,占总样本的15.1%;本科毕业为482人,占总样本的68.9%;研究生毕业及以上为81人,占总样本的11.6%。

从测量题项的统计性描述来看,本文共使用了6个量表,一共84个题项,各题项的均值、标准差、偏态和峰值的统计量如附录五所示。从表中可知所有题项偏态绝对值均小于3,峰度绝对值均小于10,服从正态分布,符合分析数据的要求。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性,需要在分析之前对变量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本章的信度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同上一章,且使用lisrel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拟合优度、区分效度和构建效度。相关系数表见附录六。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在研究初期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即工作特征是否影响新生代员工幸福感?对于新生代员工企业应该激励还是应该赋能?面对新生代员王人力资源应该如何变革?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特征对新生代员工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新生代员工与非新生代员工的主要幸福感差异在于外在理想重要性对于必理需求满足和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对于新生代员工而言,外在理想重要性对于他们也理需求满足的生活满意度或享乐幸福的调节作用显著;而对于非新生代员工而言,外在理想重要新性对于他们的必理需求满足与实现幸福么间的调节作用显著。以下几个要点是对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

第一,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Waterman等人(2010)提出的幸福感量表的三维度模型。本研究通过对广州、江苏、北京、山东、安徽等地的实证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整合了主观幸福感和也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在QEWB的基础上,参考了Diener和Pavot在1993年开发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最终形成生活满意度、实现幸福感、享乐幸福感三个维度。如前文所述,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情绪体验,并且幸福感通常以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来定义幸福,但是在对员工幸福感进行测量时,还需要对员工在工作中所感受到整体生活满意度进行测评。因此本文认为对员工幸福感进行测量时可以使用生活满意度、实现幸福感、享乐幸福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送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员工在工作中对于工作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与氛围、领导力与人际关系等一系列与组织相关的情感体验,并预测员工的行为。

第二,工作特征是影响新生代员工幸福感的一个前因变量。过去研究认为,提升员工幸福感可以通过绩效和薪酬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在绩效与薪酬挂钩,及可变薪酬的占比的增加方面(陈丽,2015)。但是工作特征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前因变量,本文使用的工作特征变量包含了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及反馈这五个维度。因此如果企业仅仅通过工作特征中的某一个维度去考量对于新生代员工工作内容的设计,和工作结果的激励,还是不够的。本文研究发现工作特征对新生代员工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以考虑通过工作再设计可以提升新生代员工的幸福感,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内蒙古GH发电厂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产业,电力工业在发展国民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电力企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达,及各种产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量的需求也呈逐年增长之势,全国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不断攀升,各类电厂如雨后春努般涌现。自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中大型机组不断建设、投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基本上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

然而,电力工业的不断扩张带来的是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指标要求也越发严格,这对国有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兔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20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标志着我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环保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也对火电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煤电为主要发电形式的基本格局,是由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所决定的,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与国际上主流的一次能源利用有着显著不同。与此同时,我国的火电发展还存在两点突出问题:高能耗、重污染,较国际先进电力工业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对我国的电力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在"十一五"规划中对火电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大力发展600MW及上超(超)临界机组及大型联合循环机组;"十二五"期间要降低煤的使用,让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70%以上,下降到62%左右。为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全国开始推行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实施"上大压小"和小机组淘汰退役,新建电厂均600MW和1000MW大装机容量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为主,应更是让装机容量小、能耗偏高及环境污染偏重的电厂不得不做出事关存t的选择。

....................

1.2研究意义

目前在全国抱围的火电行业中,能耗高和污染重是两个突出问题,"节能减排"是各个电厂持续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但因为设计初期的各种差异,导致如今机组改造的技术路线选择也各走一方,可供借鉴、成熟使用的方案凤毛麟角。本文充分借鉴现有的、可供参考的治理方案,按照"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价值创造、创新驱动"的指导思想,根据内蒙古細发电厂的现状,在机组不具备扩容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制定了兼顾节能环保、经济效益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1.符合时代环境,适应市场需求,给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通过建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多维度、多角度的对电力市场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建立SWOT模型对战略选择进行分析评估,有利于細发电厂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战略重点的选择,对适应市场形势、系统安排工作、科学进行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全面规划在严苛的环保要求和严峻的市场条件下甜发电厂的节能减排路径,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2.示范代表性强,具备行业特点,可供同类型机组借鉴。当前电力行业300丽等级机细普遍面临着机姐容量小、环保压力大、电力负荷下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全面规划了在严苛的环保要求和严峻的市场条件下甜发电厂节能减排的路径,用于改变甜发电厂煤耗、水耗偏高的现状,降低单位度电的发电成本;同时设计除尘、脱硫及脱销工艺在300丽等级机组的应用,增加单位度电的售电收入,从而实现小容量发电厂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3.研巧针对性强,具备可操作性,具有实践参考价值。本文构建了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的两条技术路线一一"节能技术路线"和"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路线",这两条路线从火电厂的运行调整和末端治理两个方面为甜发电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方案,为細发电厂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依据。同时提出了对于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的技术改造实施措施和企业管理实施措施,为細发电厂顺利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体制机制、技术能为方面的建议和保障。

此外,本文的研巧还有利于推进内蒙古細发电厂发电机组在2日15年完成"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219万吨标准煤的节能任务,在2017年率先实现供电煤耗297克/千瓦时的全国先进目标。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优于国家环保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燃煤机近排放绩效优于燃气机组的目标。对公司发展、社会民生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

第二章内蒙古GH发电厂发展现状评述

2.1内蒙古GH发电厂简介

内蒙古甜发电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6年7月确定的"千家节能企业",始终认真贯彻落实"烟齒不冒烟、厂房不冒汽、废水不外排、噪声不扰民、灰渣再利用"的"四不一再"环保目标,树立生态文明、主动环保意识,确保污染物排放真实达标,杜绝任何形式的环保事件,维护公司良好形象。公司至今未发生环境信访案件,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未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多次被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主要污染物环保工作先进企业奖"。截至2014年底,公司全部机组完成脱硝改造,节约标准煤278450吨,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节能量目标;累计发电76.6亿千瓦时,实现利润总额%076万元,经济增加值14905万元,累计实现利税41.8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117.7%,位列蒙西网第一,荣获G电力"绿色发电贡献奖"。

内蒙古細发电厂作为S集团G发电公司第一家独立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电厂,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利用地区资源、优化电源点配置、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秉承更安全、更可靠、更先进、更经济、更规巧、更环保和创建国际一流火为发电厂的"六更一创"建设宗旨,依托"小业主、大咨询"的模式开展基本建设工作。一期(1、2号机姐)于2002年4月、9月相继投产,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集团公司首个获得国优工程称号的发电企业;二期(3、4号机狙)扩建工程于2007年9月双机投产,投产后双机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内蒙古細发电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如下:

..........................

2.2内蒙古GH发电厂发展中存在的战略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内蒙古細发电厂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被暴露出来。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企业战略定位。目前,公司战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成本问题

2.2.1.1维护成本

内蒙古細发电厂于2000年正式开工建设,投产及运营初期,设备效用高,故障率较小,投入的设备维护成本也相对较小。随着时间推移,虽然机组都有计划检修,但仍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进入寿命后期,容易引发机姐故障,造成更多部件的损伤,更换部件的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在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路的进程中,老的设备与新装设备是否能够完美兼容,技术论证实施后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对己进入衰退期的部分设备、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都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2.2.1.2发电成本

在发电成本方面,2014年内蒙古細发电厂售电量为69.43亿千瓦时,售电总成本为1479郎万元,售电单位总成本为213.15元乃兆瓦时;2015年上半年售电量为24.52亿千瓦时,售电总成本为56970万元,售电单位总成本为232魏9元兆瓦时,较2014年升高了19.14元/兆瓦时。2015年天然煤价较2014年降低24.82元/吨,影响燃料成本降低3703万元;平均水价上涨0.63元/吨,影响水费升高337万元(地表、地下、中水水价自2014年4月分别上涨2元/吨、2元/吨、1.2元/吨,备用水水价自2014年9月上涨0.46元/吨)。综合来看受电价下调,售电单位总成本升高的影响,内蒙古細发电厂在完成年度经济利益目标方面承受巨大压力。

2.2.1.3人工成本

内蒙古細发电厂因编制精简,生产人员的配置仅仅足够应对日常的正常运作,管理人员却存在超编的情况,在人才梯队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储备方面明显不足,人工分配合理性不够。技术晉干人员流失严重,员工队伍具有明显的年控化特点,技术成熟仍需时日,目前人力资源的储备很难满足公司下一步技术创新路线发展的需求。而作为国有企业又不能大范围哉员,人工成本仍然较高。

.....................

第三章内蒙古甜发电厂发展环境分析...............15

3.1宏观环境分析..............15

3.1.1政策环境分析................15

第四章内蒙古GH发电厂绿色技术创新的条件分析...............34

4.1资源条件分析..............34

4.1.1人力资源条件分析..............34

第五章内蒙古細发电厂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43

5.1SWOT分析..............43

5.2内蒙古排发电厂发展战略定位................43

第六章内蒙古GH发电厂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措施

在明确了細发电厂的企业使命、目标,确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后,如何能够使绿色技术创新战略得有效落实,成为了細发电厂发展战略能够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科学的制定实施计划,选择适当的实施措施,并从企业管理上予以支持保障,才能够实现"战略落地"。

6.1实施计划安排

6.1.1总体安排

按照科学引领、整体策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内蒙古細发电厂年度机组检修、停备等停机时间,针对节能、大气治理、环保综合等三大类工作,计划到2017年,完成四台机组的绿色发电项目实施,预计投资2.135亿元。绿色发电计划项目按专业分类统计(见表6-1)。

6.1.2机组改造安排

内蒙古甜发电厂按照优于新标准特别排放限值进行绿色化改造。安排电除尘提效改造、脱硫提效改造等,4台燃煤机组大气污染物全部优于特别排放限值。治理设备噪声,实现环境和谐。机组循环水处理回用,达到节水效果。进行机组汽封改造,凝累变频改造等,提高机组效率,扩大机组供热能力。

........................

第七章结论及展望

7.1结论

本文首先对文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概述,引出了内蒙古細发电厂在当前环境下要选择一项适应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战略,这是企业下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必要的。其次,本文介绍了GH发电厂目前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战略问题,客观的说明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制约企业发展。随后对細发电厂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利用波特五力分析法对竞争环境进行了详实的分析研究,认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分析了将会影响甜发电厂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能力条件、优劣势的分析,为能够给甜发电厂做出更为科学可行的战略决策做了基础。而后的SWOT分析更是明确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和机遇、威胁,确切提出了要制定围绕"绿色""技术"两方面建立的战略架构,并最终选择了绿色技术创新战略,配套制定了企业战略的实现途容和保障措施,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综上,通过对内蒙古GH发电厂发展战略的研究,有利于企业能够适应环境、遵循规则、发现机会、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优化整合、合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角保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并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扮演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创新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已经显著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中小企业 2013 年度报告》显示,截至到 2013 年,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 99.7%,创造了 60%的 GDP,提供了 80%的就业岗位。在创新方面,中小企业占据了专利申请的 65%,技术创新的 75%,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创新型国家的主力生命军。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取得创新成果―量‖的增长,但仍缺乏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依然十分薄弱,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资源不足等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绊脚石。当前我国经济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国家需要转型必然会落到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即企业这一层面上来,那么中小企业如何能够做大、做强,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家如何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是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

诚然企业家是企业制定战略的主要决策者,是企业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是连接企业和社会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家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到各种资源,进而能够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建立的一种联系是企业获取外部环境中关键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直接作用,企业建立的社会联系越多,其涉取的社会资源能力也就越强。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转型时期,法律制度、信用环境、社会规范以及经济制度体系尚未完善,致使社会资本成为企业获取资源的一种非常重要手段,且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文献都是围绕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研究,这与企业家在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和战略实施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分不开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不仅仅需要与其他企业建立的商业联系,而且更需要政治关联的支持。那么,是不是就是说中小企业仅仅依赖于企业家社会资本来寻求外部帮助,而忽略其实质能力建设诸如研发创新行为呢?企业家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在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会导致企业过度地依赖于社会资本所带来的资源,而忽视了其自身的能力建设。Adler 和 Kwon(2002)亦指出社会资本是具有两面性的,不单为企业带来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会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关系”的社会环境中,关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企业家社会资本作为企业获取资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绩效之间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

(1)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刻画出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微观作用机制。从理论上梳理清楚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是进行相关检验的基本前提。

(2)研究我国普遍存在的三种企业家社会资本(政治关联、商业协会以及技术协会关系),厘清在不同情境下(所有制形式、区域环境)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微观作用机制,并探究企业的不同所有制形式和企业所处的区域环境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间调节作用。

(3)揭示企业家社会资本(政治关联、商业协会以及技术协会关系)是如何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探析技术创新能力是否能够作为中介途径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间起到桥梁作用,为揭开企业家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黑箱”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与研究工具。

1.2.2 研究意义

1.2.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是以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在中国转型期经济情境下,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其理论意义:

(1)比较透彻地揭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微观作用机制,并从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特质入手,着重分析了区域环境和企业不同所有制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间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丰富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

(2)从技术创新视角入手,挖掘出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中介途径,并对企业家的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政治关联、商业协会以及技术协会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拓展了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创新理论。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演变而来的,古典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分为三种形式:土地、劳动和资本。皮埃尔·布迪厄(1980)认为社会资本是真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的不同的实体。福山(1998)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规范构成了社会资本,信任度越高的社会,社会资本就越丰富,人们越乐于合作,商业交易成本也就越低。李路路教授是中国学者较早提出企业家社会资本思想的学者,他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揭示了社会资本对私营企业家的影响。张其仔教授(2004)从功能和社会网络两个角度给社会资本下了定义,只有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才可以称得上是社会资本。厉以宁(2013)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体现于人际关系之中,个人在创业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者缺一不可。

鉴于中国特有的文化情景,中国企业企业家社会资本必然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行动中有着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加复杂。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一种无形的网络资源,这种资源是嵌入在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一切可以被利用和被调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家可以利用其拥有的社会网络中可以被利用的个人的各种社会网络的关系来帮助企业获得稀缺资源的一种能力。

2.1.2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技术创新能力内涵进行了定义。例如,Tidd and Bessant(2009)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应该被评估,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创新投入或创新产出的活动。技术创新是通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寻找的阶段,选择、实现和获取价值和一个现实的评估技术创新活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应该包括创新过程作为一个整体。Lawless 和Fisher (1990)认为,新产品的成功推出可以为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并有可能更长远的回报。Evangelista 等(1997)认为研发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无形支出。魏江和寒午(199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非常重要环节,技术创新能力的生成,扩散和利用经济价值创新,应该统称为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并认为是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两个部分整体而成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学习、研发、制造、市场营销、资源利用、组织和战略能力等。夏维力和吕晓强(200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创新意识到转变成创新成果实现活动的能力。而李向波和李叔涛(2007)、刘海涛和孙明贵(2009)则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仅单单指产品的研发或生产能力,而是在企业创新这一过程中能力的耦合。

........................

2.2 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

2.2.1 资源观理论下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

辨识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绩效,首先是需要清晰的认识到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绩效的先决条件,其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寄希望于依赖这种社会资本来获取资源,这就是企业家为什么要建立社会资本在企业中进而得以实施的原因。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企业家为了更多的掌握周边环境中的资源,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来对周边环境进行影响进而获取资源,这就是企业家为什么要去建立社会资本,并利用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 Penrose 在 1959 年最早提出企业资源观理论,他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是生产并利用企业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流程、知识信息等的一种有形或无形资源。企业的特质资源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Barney(1991)认为资源大致分成三类:物质资本资源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人力资本资源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员技能、教育水平等、组织资本资源包括组织文化等。Simon,Hitt 和 Ireland(2007)认为原来多是从相对静止的对资源基础观进行研究,仅仅将企业内部特定资源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过程看成一个黑箱,而缺乏对资源转换更加深入的分析。围绕着资源观所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开始挖掘并区分资源与能力,开始关注于资源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过程。诸如 Newbert(2007)对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行研究,试图从资源的特征转向资源利用的过程,并试图打开资源观静态截面的方法所导致的因果关系黑箱。该理论学派认为企业配置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行动、过程和能力是企业战略性竞争优势的来源。

资源观理论的核心就是企业要拥有或者控制其异质性资源的能力。资源和能力常常结合在一起,随着资源观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能力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企业家是具有建立、管理和承担公司责任和风险的个人,企业家需要信息、资源和能力来运作企业。企业家精神本质是整合资源,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技术和相应的资源,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来帮助获取。随着对企业家研究的深入,将社会资本纳入进来为企业家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资源观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四个条件,因此,下面将重点放在企业家社会是否来满足这些条件进行分析。

.........................

第 3 章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33

3.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维度 ................. 33

3.1.1 政治关联 .................... 33

第 4 章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 69

4.1 技术创新能力 ............... 69

4.1.1 创新投入能力 ............. 69

第 5 章 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97

5.1 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97

5.1.1 创新投入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 ................ 97

第 5 章 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5.1 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5.1.1 创新投入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

创新投入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投入包括:科技人员、财力等多种要素的集合。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优质人才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最重要的资源,Brofman Epelbaum 和 Garcia Martinez(2014)认为人力资源在技术创新主要来源是可持续改善性能,无论对企业短期和长期期都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且多数学者认为 R&D 投入是有利于企业提升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竞争越加激烈,中小企业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投入才是提高中小企业绩效的根本。Griliches(1986)发现,更高的研发投资会导致美国公司更高生产率的增长。Lichtenberg and Siegel(1991)使用美国公司 1972 年和 1985 年之间的面板数据发现研发投资对公司绩效有显著正影响。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其他国家,Goto and Suzuki (1989)发现,日本制造业公司生产力的发展与积极研发投资的增长亦有显著的正相关。Wakelin( 1998)发现,英国公司研发强度对生产率增长具有正向且显著影响。Adamou 和 Sasidharan(2007)研究印度制造企业表明研发强度对销售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孙维峰和黄祖辉(2013)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在小企业中更加显著。R&D投入是有利于中小企业研制出新的产品,改善产品的工艺流程,完善产品的服务流程等,能够通过产品的独特优势,增加产品的销售额,从而提升了中小企业绩效;其次,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融资较难,技术落后限制了中小企业成长,但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中小企业合理有效的利用科技人才,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迅速的成长起来,并促进中小企业绩效的提升。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5.1:创新投入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

假设 5.1a:R&D 投入对中小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 5.1b:科技人员投入对中小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

结论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和梳理,提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及研究维度,依据技术创新理论,界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研究维度;并基于理论与现实背景,提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研究”这一主题,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成果如下:

(1)以资源观和制度观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和中小企业绩效进行整合研究,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理论架构。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定性研究,集中阐述了企业家所具有的社会资本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税收优惠、融资便利和政策性补贴等好处。然而,关于企业家政治关联、商业协会关系以及技术协会关系对于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缺乏全面的解释和论证。本文综合运用了资源观和制度观理论,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绩效进行理论分析;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资本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前提条件,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较好地刻画企业家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

(2)基于内生性视角下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情境下企业家政治关联、商业协会以及技术协会关系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国内外学者大多直接考察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后果,而较少地探究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内生性问题,以及未深入分析不同情境下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差异。本文在明确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维度的基础上,从内生性视角,不同企业所有制形式以及区域环境三个层面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绩效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企业家社会资本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各种利益和好处,中小企业的绩效越好,企业家越有动力和能力去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国有企业政治关联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加强烈,国有企业家更注重政治关联,中小企业绩效对于企业家的晋升更加有利;商业协会或技术协会关系对民营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大;地区发达程度越高政治关联影响越小,商业协会和技术协会发挥的作用越加明显,随着各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发挥,导致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动机有所降低,而商业协会和技术协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地方政府行为、财政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选题背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被外界称为“增长奇迹”(图1.10。平均经济增长率从1978年以前的4.4%增长到1978年之后的9.5%,更令人惊叹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11%上升至40%。同时,中国减贫成果也是世界罕有的,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增长了8倍。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许多传统工业生产原料与高新技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与最大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一直高度关注,并努力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中国并不具备经济增长所必需的优渥的自然资源禀赋、物质、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司法制度、政府的结构与权力约束、产权保护等都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遗憾的是,中国在多项度量政府质量与司法制度的指标中,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中国何以保持3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呢?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在过去30多年间,中国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官员寻求一切可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机会,对地方经济增长投入的精力与热情是世界罕见的。实际上,在改革幵放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是改革的发起者、推动者与直接参与者,例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创办乡镇企业等等。然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政府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甚至还有学者指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政府的无能、腐败与低效率是“头号杀手”。

.......................

1.2主要内容

1.2.1研究思路图解

如图1.3所示,本文研究思路围绕地方政府行为、财政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这个主题层层展开,实证分析与政策分析并重:在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之后,梳理及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地方政府管理模式,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与实施;与此同时,从地方政府的异质性为突破点,探究地方政府之间的差异与转移支付、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政策建议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

2地方政府行为、财政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一文献综述

本章分别从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的威权政治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与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与财政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回顾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一节介绍了在财政分权的威权政治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的背景与成因;第二节综述了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并评述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缺憾和在此基础上寻找未来研究的可能;第三节简单回顾了国外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重点关注有关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经济学文献;最后总结归纳了国内学者在转移支付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

2.1财政分权的威权政治体制下的地方政府

截止到2012年,中国共有31个省级单位(市、自治区),333个地级市单位(其中地级市285个),2852个县级单位和40446个乡镇单位。图2.1和图2.2分别描绘了从1978年以来地级市单位与县级单位数量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发现,1983年“市管县”改革之后地级市单位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1993年之后有一个巨大的跳跃,从150个左右上升到333个,之后持续保持这一数量不变。县级单位在2002年以前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2002年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幅度,保持在2860个县级单位数左右。地方政府在中国行政体制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平均9.5%左右,外界称之为“增长奇迹”。地方政府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分别从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区域合作、基础设施投资、吸引企业投资;张莉、王贤彬和徐现样,等方面竭尽一切可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学界认为地方政府这些行为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激励体制促使他们推动经济增长。那么是何种激励机制、何种制度安排在影响和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这些激励和制度又是通过哪些途径发挥作用的基于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的威权政治体制下,现有文献分别从财政激励的“财政联邦主义”与政治激励的“政治锦标赛”两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2.1.1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假定中央政府能够依据居民的偏好、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如果现实情况真是这么理想,世界各国都不再需要层级政府也不需要政府间财政分权了。财政分权的存在与持续发展吸引了经济学界的关注,“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是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假定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目标是追求全体公民的福利最大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依此来划分财政职能包括税收、公共支出与转移支付等问题。在财政职能方面,财政联邦主义认为地方政府更加了解本辖区居民的效用与需求,同时地方政府面临的约束更少,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地区公共物品的效率更高。中央政府相较地方政府拥有更强的财力和更大的责任,因此中央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等政策的推进。在政府税收与公共支出方面,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征管那些辖区内流动性较低的经济单位和经济要素,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经济单位和要素应交由上级政府征管,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应主要征收财产税,州政府负责消费税等,中央政府则主要征收收入税。

.......................

2.2地方政府与地区经济增长

无论是面对财政激励,还是政治激励,地方政府总是有极大的热情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激励“政治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官员的年龄、学历、任期、调任信息、来源、是否为政治局委员等等都与当地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市场整合、区域竞争、招商引资、土地供给等手段不断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本小节将集中梳理相关文献并评述这些研究的得失。

地方政府官员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偏好能短期迅速取得成效的方式,这就形成了大量的与市场竞争、土地财政等相关的推动当地经济的政策与行动。地方政府官员在以经济绩效为考核目标的政治晋升压力下,可能会选择市场分割保护本地经济,也可能会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能力。在地方官员努力发展经济有正向溢出效应时,地方官员倾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正向的溢出效应内部化,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增长;而当地方官员努力存在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时,地方官员则会选择市场分割,把负溢出效应外部化,以免累及自身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皮建才从发达地区利用市场整合的角度考察了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体制与地方官员所面临的政治激励对全国市场整合一体化的影响。地方官员是否倾向于市场整合一体化取决于市场整合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取舍,市场整合的收益来自于“地理集聚效应”和市场范围扩大所带来的各个地区之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市场整合的成本则来自于地区间收入的差距大小,收入差距越大相对应的市场整合一体化的成本就越高。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不同激励机制会对官员是否选择市场整合一体化产生影响。同时,该研究建议中央政府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设定不同的考核机制和目标,以此来促进全国市场的整合统一。进一步,周黎安和陶婧通过研究两省交界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非交界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考察地方政府在相同的晋升激励下的不同行为模式。他们发现位于各省交界线上的县级人均要显著低于非各省交界线上的县级人均位于各省交界线上的各县,若其交界的省份越多,其交界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处于交界线附近的县级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这是因为在以经济增长为考核目标的晋升激励下,地方官员推动交界地区经济发展有正的溢出效应,这种正的溢出效应不利于自身的晋升,因此在交界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演进与干部人事制度变革.........35

3.1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演进...........35

3.2干部人事体制...........43

4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政治因素...........48

4.1引言.............48

4.2转移支付制度背景简介...........52

5财政转移支付实施的政治资源诅咒..........71

5.1引言...........71

5.2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与理论基础...........71

6地方政府官员异质性与地区经济增长

6.1引言

领导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制度结构和政策法规相对不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更显得至关重要。在中国经济以奇迹般高增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体现的兴趣和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也是罕见的。之前的研究认为在中国特色的体制下,面对来自中央不同阶段的激励政策,官员的行为模式是相似的,很少关注到地方官员个人的能力与个人异质性。本文从地方官员个人特质的角度出发,探讨官员过度自信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多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许多重要的改革都是由地方政府发起,推动和直接参与的,在这些改革实践的背后,政策的最终实施与推广都凝聚了地方官员的智慧与汗水,例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以及年代中后期的经营城市”。关于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一种广泛的理论研究是“为增长而竞争”,是指官员为了其个人的政治晋升而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形成了“政治锦标赛”模式,这也为我们开辟了研究地方官员的路径。地方官员在中央的晋升激励下致力发展地方经济,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从地方官员相同的行为模式中去解释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差异。一部分学者试图从官员任期,异地交流和不同的来源等任职信息研究官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研究试图从官员任职经历的异质性来研究地方经济增长的差异,但是并没有从官员自身的个人特质来研究其个人理念与行为模式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官员就有个人的政治追求和政治抱负,自身的政治理念与个人性格特点会在工作过程中影响其政治行为与表现。《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正是反应了官员之间不同的“为吏之道”。本文填补了这部分研究的缺憾,从官员个人特质中选取过度自信这个角度,研究官员过度自信是否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

7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研究结论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三大主题的研究中,暗涵这样一个假定:地方政府拥有而且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财政收入)和工具(财政支出)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必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那么,地方政府行为将会如何影响转移支付的分配、实施,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呢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地方政府行为与转移支付的分配、评估转移支付的实施情况、再从官员异质性的角度研究官员个人特征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增长这三个问题,试图刻画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有如下主要结论:

(1)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命和晋升有中央政府决策,地方官员在中国特色的人事管理体制下,与中央政府有不同的政治关系和议价能力,地方政府会通过自身的政治能力和行为影响转移支付的政策分配与实施。在第章中,我们发现与中央政府有紧密联系的地方官员会影响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分配,使其任职的辖区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省委书记和从中央直接调任的官员会增加其任职省份的转移支付。第章中,当中央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转移支付时,地方政府并不会完全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缩小地区间的地方公共物品差距,而是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腐败程度。

(2)在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的体制下,不同的地方政府对财政转移支付、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会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第章中,省长和省委书记对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影响不同,省委书记由于是直接是中央政府任命的,与中央的联系更紧密对转移支付分配的影响更大,省长更多是负责省政府常事务性的工作,对转移支付的影响没有省委书记大。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治考量不同,在中央政府的政治考量中,国家稳定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转移支付分配中会倾向给予存在潜在动荡的地区,在本文研究中会更加倾向给予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更高的地区。在第章,本文研究县级政府收到意外的转移支付之后是否会努力达成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与省级政府努力完成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以获得晋升不同,县级政府并没有完成中央的政策目标,而是加剧了当地政府的腐败程度。在第章中,我们考虑了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特质是否会影响地方经济增长,我们发现不同个人特质的地方官员的行为模式是不相同的,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追求晋升,而是有个人的政治抱负的。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基于KPI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以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为例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公约》中确定的减少烟草需求和供给的税收和价格措施、烟草成分管制、烟草制品的包装和标签管制措施、促销和赞助限制、全面禁止烟草广告等条款,对烟草行业的的产业格局已达到一定的影响,未来的卷烟市场销售份额将会受到大规模的牵制和挤压。国际烟草的四大巨头——菲莫国际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公司和帝国烟草公司面对新形势,已纷纷采取措施,在发展战略、组织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而中国烟草也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市场营销策略,在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下,努力保障利税收入。然而面临新的挑战,作为统一的分销机构即烟草公司如何分解越来越难以完成的销量和利税指标,使其合理匹配企业发展战略,能够成为有效的绩效管理手段,成为了当前困扰公司的一个难题。作为区县公司,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负责朝阳区内卷烟的销售和监管工作,作为第一大区,肩负的销售任务压力也不断增大,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评价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绩效反馈给员工,使其能力提高,持续改进,并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但能够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更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其中基于关键绩效指标而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将企业宏观的战略目标,经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然后根据指标全方位的对组织和员工进行跟踪、监督和反馈。一套优化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同时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绩效沟通和改进上,以达到有效激励员工的作用,实现企业短期效益的同时,又兼顾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发展。

1.1.2.2 现实意义

本文的应用意义及价值在于,以战略为导向,通过构建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改进所在企业目前关于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除一线部门有量化的指标外,其余部门员工月度绩效考核指标全由员工自己编写并逐级上报至人力资源部门汇总。

第二,在新的政策环境影响下,当前工作重点和管理市场的方式已发生调整,而现行的考核体系中部分考核指标过于陈旧,不适应新的发展战略。

第三,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不同岗位之间缺乏横向可比性。

第四,员工不知道自己每月的绩效考核结果,对上级的评价一无所知。

第五,月度考核流于形式,员工之间差距不大,年底绩效奖金兑现的时候主要依靠年度出勤情况和部门领导的主观评价,绩效考核无法作为依据。

最终通过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在岗位调整、职级聘任、薪酬调整、年底奖金、优秀员工、培训计划等方面,解决一线员工和非一线员工之间的考核矛盾,强调结果反馈和保持持续改进,综合以上各方面构建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通过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调查,发现现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基于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通过国家烟草总公司、北京市公司的战略目标,明确朝阳烟草公司的战略目标;其次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和设定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第三将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二级分解,结合岗位说明书、管理流程图、鱼骨图等确定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第四,将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三级分解,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确定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第五建立评价标准、权重等,并进行 KPI 指标的修正;第六,最终形成一套适应本企业各岗位的 KPI 考核体系,以起到改进和激励作用。

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绩效模型之后,结合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本文选择构建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利用鱼骨图、管理流程图等方法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并采用权值因子法确定权重,实现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帮助企业实现短期效益,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实现以下应用价值:一是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借助研究方法,建立公司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并根据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和部门职责及业务流程,确定部门关键绩效指标,最终根据岗位职责分解到具体岗位或个人。二是根据当前工作重点,依据 SMART 原则重新梳理、分解和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形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内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三是运用研究方法合理设定权重和绩效考核标准,通过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观测考核结果的分布是否和企业、组织和个人目标导向一致,体现不同岗位之间的横向可比性。四是根据考核结果建立绩效反馈机制,与员工沟通考核结果,协商下一个考核周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帮助员工持续改进。五是形成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职级聘任、工资晋档、培训等管理和开发应用中,通过考核结果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作为评聘晋级,年底绩效考核兑现的依据。

1.2.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汇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调查研究对同行业或相同性质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进行研究,了解同行业或相同性质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公司在岗职工范围内发放,了解员工对绩效考核系统的认识程度和满意度,从而分析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把相关理论资料和实际采集的信息相结合,通过对回收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绩效考核的执行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 SWOT 分析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为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提供依据;

收集主营业务相关的数据资料、有关专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行业期刊、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为设定和提取 KPI 指标提供决策。利用 SMART 分析法建立战略导向的 KPI 体系,确定设计的维度并划分组织层级,用权值因子法确定指标权重。 通过综合的分析,利用因果关系、管理流程图、目标分解等方法,分析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炼,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 KPI 指标库,找出适合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

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1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经历六个基本阶段,分别为:绩效计划、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改进和绩效结果的应用,如图 2.1 所示。

2.1.2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一种根据制定好的考核标准和既定的工作目标来评价员工绩效完成情况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考核主管来说能明确员工的工作产出和过程,正确了解部门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于被考核者来说能够得到正确评价和发展的机会,为优秀员工提供了凸显业绩的机会,实现自我需求,对于效率低的员工给予改进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加强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了解员工对组织的贡献程度,建立起信赖的关系,使员工明白组织的目标并更好的服务于组织。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绩效管理是完整的管理过程,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而绩效考核注重反馈与总结;绩效管理由计划开始,具有监督和控制功能,而绩效考核只是一种考核手段;绩效管理注重事前的沟通和组织承诺,而绩效考核强调判断评估和事后评价。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绩效考核的相关研究开始较早,首先对于绩效本身,最传统的观点认为绩效是一种产出,应根据结果来定义和衡量。而随着发展,Murphy 和 Campbel(l1990)等人开始提出绩效是一种行为,能以个人的贡献水平来衡量,形成了绩效行为说。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倾向于,绩效应是产出和行为的综合,产出和行为均是绩效定义中的一部分,只关注产出或只关注行为必然考虑的太片面。绩效包括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每一个重要部分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涉及绩效考核体系有效性、绩效访谈、实施绩效管理所处情境、KPI指标的选取、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评估以及绩效考核满意度等方面的应用。

Koen Dewettinck, Hans van Dijk(2013)将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联系起来,基于期望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和控制理论,探讨公平性的作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评估和反馈的频率,从而检验了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Pekka Palli 和 Esa Lehtinen(2014)在研究中提出了制定绩效访谈的重要性,通过构建建议-批准或拒绝的模式,让员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通过会话分析,构建问题-回答格式访谈,或概要格式访谈来设定绩效目标,实现目标设置的互动模式。

赫尔曼阿吉斯(2013)在研究中,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绩效管理所处情境的重要性,认为组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同样对于信任、沟通、人际交往和其他能够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因素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因此,某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有的组织中可能会非常奏效,而在换了其他组织可能就收效甚微。

Aleksander Janes, Armand Faganel(2013)研究了对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整合的工具和方法, 探讨了战略目标与关键绩效指标(KPI)之间的关系,文章建立了微观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了应用,评价了指标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结果。最终依据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因果关系等方法实现了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监控改进。

Daniel Podgorski(2015)研究了基于层次分析法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应用,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指标权重,从而实现将指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进而分解为若干层次,为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提供多层次优化的分解过程。

......................

3 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 9

3.1 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概况 .................... 9

3.1.1 组织机构设置 ..................... 9

4 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的应用 ................. 16

4.1 明确企业的战略导向 ............... 16

4.1.1 优势.................. 16

5 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结果的运用 ................. 29

5.1 制度保障 .................... 29

5 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结果的运用

5.1 制度保障

企业的各个有机组合交互影响着工作成果的优劣,业绩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兼顾平衡,就要建立因地制宜的制度,来帮助实现企业的愿景并给予明确的引导。制度本身应能够弹性运用,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够弹性变化,使企业具有创新的能力,才能够令绩效考核体系循环起来。

5.1.1 整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规划

为有效实施绩效考核,还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来支持公司的绩效考核办法,使各方在理念方面达成共识。以绩效考核为中心,首先应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支持,通过整合企业文化,将精神寓于管理之中,为绩效考核的执行提供无形的保障。公司应形成凝心聚力的企业文化,打通沟通的桥梁,通过企业文化来融合考核中的矛盾和冲突,打造“工作上水平”的价值观。其次,应该建立各级主管人员都肩负绩效考核管理责任的思想,在分解与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各级主管也必须承担一定责任,并与职工自上而下讨论通过后实施,建立全员参与的模式。

同时,还需完善岗位胜任模型,修改岗位说明书,将工作职责、工作能力等要求按岗位的不同和工作业务流程的不同划分清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系统将人员情况摸清,能够提供准确的人源结构,以人才为中心,充分利用绩效考核体系的结果应用来做好人力资源的全面规划,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

6 结论

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实行烟草专卖管理制度,中国卷烟市场对外相对封闭,对内竞争有序。本文通过研究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理论,为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通过与国内外烟草行业的横向对比,发现本企业自身的不足,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专卖垄断商业企业自身的特色。

在研究中,本文首先明确和梳理了企业发展战略,通过综合各种因素对企业进行SWOT 分析,为明确企业的战略导向提供参考。其次,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出发,分析达成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关键成功因素,利用鱼骨图法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从而确定出公司级的关键绩效指标。第三,在公司级的 KPI 确定了之后,对每一个公司级 KPI 进行分解,利用任务分工矩阵的方法来确定部门级 KPI。第四,由部门级KPI 分解、从岗位说明书中的岗位职责分解和从工作业务流程中分析得到各岗位级的KPI。为了使权重更科学、更能准确的反映出员工对工作的贡献程度,采用了权值因子法来对岗位 KPI 进行权重设置。接下来,根据北京市朝阳烟草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烟草总公司对市公司的考核重点和市公司对区县公司的考核重点,将指标分为:核心指标、重点指标和一般指标三类。且对指标进行了分级,采用了二级目标的设计,即设定年度目标值和年度挑战值,达到有效激励作用,使有能力的员工不仅能够达到目标值,更能努力实现挑战值。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了制度保障,突出考核结果的运用,重点根据当前的销售形势和面临的压力解决一线员工和非一线员工之间的考核矛盾,强调结果反馈和保持持续改进,综合以上各方面提出了基于 KPI 的绩效考核体系。

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有限,在专业性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对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和修正以及一些考核工具的应用方面可能还理解研究的不够深入,对于访谈和问卷调查可能也存在不完善和不够专业的情况,以上的这些问题将通过继续深入的研究学习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七:BY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阶段,①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3 年,我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拥有国有资本及权益 22.9 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资产总额达 85.4 万亿元,②是 1978 年国有资产总额(4488 亿元)的190 倍。但是同样引人注意的是,改革过程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有曲折与徘徊,有失误与冒进,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甚至不堪承受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以国有制造企业 BY 公司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引入外商投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通过对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 BY 公司的混改过程进行剖析,深入探讨混合所有制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内在逻辑,提炼出国企混改的若干建议,希望对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有所裨益。

1.1.2 研究意义

1994 年,国企亏损面超过 40%,共计有 6232 家国企在 1996 年宣布破产。到 1997年,甚至出现了国企全行业净亏损的局面。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引起了社会深层的思考: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将如何进行?十四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了国企改革迈入正轨的理论基础。自从实施允许国内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国有企业纷纷焕发活力,大量上市,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进步。2013 年 12 月 19 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已经达到企业总户数的 52%,2005 年至 2012 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吸引民间投资累计达 15146 亿元。2013 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 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达 95 家,国企占到 79 家,而在 2003 年上榜的中国企业仅有 13 家。2013 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 24050 亿元,其中央企实现利润 16652亿元,增长势头迅猛,形势良好。

BY 公司成立于 1996 年,隶属于 1952 年创建的中国五大电气设备企业之一 BK 集团,专注绝缘产品生产,主要为 BK 集团的其他子公司提供配套零部件。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BY 公司管理和控制非常松散,缺乏先进技术,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在 1999 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指导下,BK 集团果断引入具有设备和技术优势的绝缘产品生产企业 MK 公司,对 BY 公司进行重组改革,以期通过 MK 公司的技术等优势促进 BY 公司的发展壮大。本文就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可以有效激活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效率。但同时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现状依然存在,国企运营管理的机制没有消除,这些又制约着 BY 公司的迅速扩大。本文就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建议,供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实操者参考借鉴。

...................

1.2 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以 BY 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案例,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2)文献研究法。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搜集大量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分析,对主要概念和理论做出明确,阐述了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进展;

(3)比较研究法。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法和历程,加以比较研究,以期寻找到中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

(4)访谈法。通过对参与 BY 公司改革过程的关键对象进行访谈,核实改革相关细节。

(5)专家小组讨论法。组织 BY 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并对文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和建议进行完善。(专家小组名单见:附录 A)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如图 1.1 所示:

........................

2 文献综述及国有企业改革实践

2.1 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马克思应当是第一位系统建立产权理论的学者。马克思关于产权问题的说明博大精深,其卓有远见的思想对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意义深远的作用。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关系,指出产权所蕴含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决定着在生产领域中所有者支配、使用生产资料,以及在流通领域中所有者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成果的利益关系。他指出:“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揭示了产权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体现。马克思将财产权(产权)看作是一系列权利的组合,他研究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支配权、索取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权等等,产权所包含的权利可以统一到一个主体 之下,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马克思通过宏观和阶级层面的分析说明了所有权的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则从微观和效率层面对产权做了定义:“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损的权利” ;“产权是社会的工具,其意义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个人与他人做交易时,产权有助于他形成那些他可以合理持有的预期”。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对产权和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尤其是企业所有权与剩余索取权、控制权的关系,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2013 年 11 月 15 日,《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认同吴敬琏先生关于公司治理的定义:“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④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所有权与控制权的进一步分离,尤其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机协调。

...................

2.2 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理论综述

2.2.1 国外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与实践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扩大政府机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相互合作”。这是西方国家关于“混合经济”论点的最初由来。①阿尔文·汉森在 1941 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指出:从 19 世纪末期以后,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一、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同时并存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从而形成“公司混合经济”或称“双重经济”。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提出了混合经济理论。萨纽尔森说:“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财政刺激得以实现。”②混合经济的产生在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也决定了它运行的产权基础——混合所有制的出现。③在西方国家,混合所有制很大程度上只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后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实体,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市场化的商品经济,而混合所有制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④尽管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西方国家早已存在,但未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少量西方文献主要集中于国企改革的演变及针对案例进行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研究。

作者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检索篇名中含“西方”、“外国”或“国外”且含“混合所有制”的期刊,共搜索到 11 篇文章,这些文献的主要观点如下:

佟福全(2001)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大量采用混合所有制来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比如意大利通过出售国有企业非核心及严重亏损的业务,重组并优化核心业务,以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英国和日本也曾采用“分割”大型国有企业为若干小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或股份制改革解决国企的亏损问题。德国针对某些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采取职工参股的方式重组经营来挽救。美国则将城市公共服务和部分政府职能承包给私人企业,从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王恒(2007)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尽管在组织结构、宏观调控、微观管理方面存在差异,但采用混合股份制解决国企亏损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西方国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经验包括以下几点:克服国企政企不分的弊病,形成合理的所有权——控制权关系;改革要循序渐进,避免对国企简单的私有化改革;创造国企改革的法律环境,发挥监督作用;改革中重点考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避免产生社会矛盾。

...................

3 BY 公司的背景和“混改”实践 .......................... 11

3.1 BY 公司的背景 ................ 11

3.1.1 BY 公司“混改”前的政策及经济环境 ......................... 11

4 BY 公司“混改”前后的对比研究 ................... 20

4.1 BY 公司“混改”前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 20

4.2 BY 公司“混改”前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 21

5 BY 公司“混改”的总结与遗留问题 ............................ 24

5.1 BY 公司“混改”的总结................. 24

6 基于案例的理论探讨

6.1 国有企业改革综述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的改革亦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极大进步,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独立竞争主体的转变,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回顾总结中国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案例研究,在最新的政策和理论指导下,本文对于日后国企改革的深化提出一些理论探讨,尝试克服过去工作中的疏忽,完善机制体制,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监督的重点是党员干部。应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控股企业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即: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2 年 12 月 4 日召开会议确定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践行“三严三实” (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强化对各级领导人员履职的监督;在国有参股企业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引导监督企业合法经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要坚持和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创新企业中党建的工作机制,将党管干部与《公司法》赋予的出资人依法选派产权代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和党风廉政教育,重点落实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

7 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三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极大进展,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困难需要克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

本文在总结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以 BY 公司引入外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深度剖析改革过程和遗留问题,并提炼出若干结论建议,希望能对当下的国企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结合《中国制造 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性纲领文件,以国有制造企业的实际状况为例,为同类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借鉴性参考。

(2)为了深入了解第一手资料,本文对参与案例企业混改的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基层员工分别进行了访谈调研,从不同的视角对案例企业的改革进行研究,使文章的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选取的企业案例,仅代表制造业某一领域的个案,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细节具有特殊性,不可复制。改革要循序渐进,对症下药。

(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绝缘制品生产企业,而笔者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均有不足,理论认知和深入了解有限,相关指标和生产实际的评判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进而有可能影响实际评价结果。

(3)本文财务历史数据来自于资料搜集和访谈整理,因 BY 公司后来经历搬迁,大量历史资料遗失,造成改革初期数据不精确,会导致数据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八:A公司基于ERP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统计,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倒闭,每小时倒闭的企业超过 110 家,各行业中中小企业在平均经营寿命不足 3 年,大的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仅 7-8 年。占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 2.9 年。

而在我们的近临日本,经营周期超过 200 年的企业有 3146 家,甚至有 7 家企业的经营时间已经超一千年;在德国,有近 850 家企业的经营周期都超过 200 年;在荷兰和法国,经营时间超过 200 年的企业分别为 222 家和 196 家。相比较日本和欧美国家而言,中国企业和经营状况另人担忧。

大中型企业和那些已经上市或者具备上市资格的民营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的成功对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而企业经营不善最终走向倒闭的命运,除了市场原因外更多的源于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失败。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如何在沉重的经营压力下,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保持企业的良性一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约束管理者的行、健全监督机制、规范企业运营的安全屏障。

1.1.1 背景分析

2015 年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对于这点中国企业体会的更为深刻。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明显 ,中国产业内部结构加快了调整步伐,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新产品层出不穷,以计算机通讯、新能源等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煤炭、钢铁、水泥为代表的资源类、重工业类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还处于调整探底的发展阶段,短期无法走出困境。随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国内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对于国内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压力更加明显。主要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订单的急剧减少、应收账款压力大、回收困难、内部经营成本高、信息沟通不畅、库存压力大、生产车间领退料不准确、员工考核难度大等等情况。面对严重的经济压力,企业无法改变外部市场的环境下,练好内功成为企业保持利润、甚至逆市增长的必修课。

.....................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 A 企业通过实施 ERP 系统,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主要理论依据是 ERP 的原理、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等;本文主要通过观察企业内部的管理现状,根据公司的管理要求详细了解各流程执行情况与管理难点、痛点,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为实施 ERP 系统制定详细的计划与具体的步骤。另外,通过企业一些关键运营指标的分析和实施 ERP 前后比较 ,研究企业在实施 ERP 前的内控问题及弊端和实施 ERP 后的改善,来阐述企业通过实施 ERP对内部控制管理改善作用。最后,通过归纳总结方式,详细的论述了企业实施 ERP的一般性方法及在各阶段的应对策略,及在企业内部控制的一般性问题及流程的控制点。

1.2.2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理论及 ERP 系统作了简要的阐述,指出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 ERP 系统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接着分析了企业实施 ERP系统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着重分析了 ERP 系统在企业信息传递、流程监控、风险评估、监督检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出针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实施一款合适的 ERP 系统提高自己的管理,以及在实施 ERP 系统中应该规避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本文的最后在企业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 ERP 系统后取得的效果及后续改善建议。

本文思路框架图见下图: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

2.1.1 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

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管理要求越来越强的今天,内部控制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管理要求越高,内部控制在企业日常经营中越重要。

首先,内部控制体系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持续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也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的过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搭建与实施。

其次,内部控制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它不仅是制度表格,涉及到的也不只是管理层,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的完善与推都息息相关。只有在企业中树立“内部控制人人有责”的观点,才能把各个岗位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推动内部控制不断前行。

最后,内部控制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内部控制是基于现行的企业管理进行设置的,无论设计多么完善,总有考虑不到的问题,何况企业的经营是持续的,不能要求内部控制达到绝对的保证。

2.1.2 内部控制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指用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组织的经营控制过程,属于控制论中经济控制论的一个分支。

1) 内部牵制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

在这一阶段,通过授权和审批、职责分工、双重记录、核对记录等手段,做到钱、物、账分管,以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和财产的安全。

该阶段的内部牵制缺乏全局观念,没有流程控制与系统控制。

2) 内部控制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该阶段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体系。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范围包括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

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末

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内部控制体系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同时把内部控制环境也作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2 ERP

2.2.1 ERP 的概念

Gartner 咨询公司在 1990 年提出正式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概念,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统一化平台。

ERP 系统集成了企业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是企业日常管理与沟通的平台。包含了企业经营中的:产品研发、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一款恰当的 ERP 系统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包括但不仅限于)

1) ERP 系统是一种管理思想;

2) 是一种网络化的管理系统;

3) 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高度统一;

4) 依托流程,实现流程处理自动化;

5) 有着良好的完整性、可扩展性。

........................

3 A 公司实施 ERP 前的内部控制体系分析 ......... 14

3.1 A 公司背景信息 ........................... 14

3.2 A 公司实施 ERP 前的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 14

4 A 公司基于 ERP 的内部控制体系方案....... 17

4.1 A 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 ...................... 17

4.2 A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17

5 基于 ERP 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效果及改善 .............. 44

5.1 A 公司基于 ERP 的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 44

5.2 ERP 给财务的内部控制带来的变革 .............. 45

5 基于 ERP 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效果及改善

5.1 A 公司基于 ERP 的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A 公司应用 SAP 系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系统的不断提升与完善在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A 公司通过实施 ERP 和业务流程重组,从公司从组织结构到业务流程处理有了很大的提升。SAP ERP 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财务业务处理平台 ,打通了各业务部门的沟通障碍,破除了信息“孤岛”。借助于 SAP ERP 的强大管理功能,把公司的销售、采购、设计、生产、财务等部门整合到一起,构建了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方便经营者能够实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时把握公司风险。

A 公司的基于 ERP 搭建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统一管理,减少错误与重复输入

通过对物料主数据、业务伙伴主数据及业务单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了 ERP 系统 上数据管理统一化,标准化。减少了不同人员录入的错误率,同时提高了效率。也为后期的分析报表提供了基础。

2)优化流程,提高内部控制。

A 公司通过在实施 ERP 时的流程重组,在 ERP 标准流程的基础上搭建了适合公司的业务流程体系。结合公司的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实现了关键业务的时时监控,保证公司的各项业务在既定的规则下进行。各项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使得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从单一的财务层面的控制提升到了全业务的监督控制。

3)内部效率提高

ERP 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收入提升公司经营业绩,但是通过订单执行效率、产品交付能力、平均毛利率、库存周转率、合同管理错误率、应收账款率、人均贡献率等指标可以侧面反映公司的经营效果的改善。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 A 公司实施 SAP ERP 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小企业在流程优化与ERP实施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ERP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从中总结出以下几个结论:

1) ERP 选择与实施要有一定的方法

ERP 系统工程的建立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原则。ERP 的选择要以合适为主。ERP 为是企业管理服务,不要一味追求品牌与宣传效应,适合企业才是首选。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方能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

2) 观念转变大于功能应用

ERP 是一种管理工具,其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远远大于其表现的管理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观念转变应放在首位,不要妄想通过一款软件产品就能改变企业的管理状态。只有管理观念转变,完成整个公司从上到下的思想统一,才能有利于 ERP 在企业的良好应用。

3) ERP 实施与内控管理提升要以流程为依托

ERP 的应用是建立在企业流程优化的基础上,流程优化的过程不仅是对流程再次梳理调整,更是对人员习惯与观念的触动,为成功实施 ERP 奠定基础。ERP 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化,即:实施前规范化、实施中固化、实施后优化。业务流程的优化与ERP 的应用密不可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以业务流程为实现手段。

4) 持续完善才能发挥 ERP 的最大效用

管理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企业的 ERP 项目实施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后要不断的完善与修正,才有真正发挥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完善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的明细、权限界定、报表分析等。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九:我国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研究——以LD公司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在企业施行发展战略时,整个企业的配合会更加流畅、高效。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不断颁布法律法规来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规范,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填补了相关法律空缺。尽管我国在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鉴于起步太晚,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实践经验明显匮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发挥的作用不大。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这种情况表现的更为突出,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内部财务控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高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支持。

LD 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的企业,企业的经营业务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开发、服装生产以及服装销售多个环节,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剪裁方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旗下已有 3 个服装品牌,分别为 LD、JT、SS。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在全国已经有拥有 100 多家专柜,并多次荣获各商场最佳设计奖、最佳销售奖等殊荣。在不断的发展中,虽然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在逐渐扩增,但是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面对LD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财务组织机构不合理、财务制度不完善、流动资金短缺、缺少全面预算、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监督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内部财务控制问题,LD 公司想要实现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完成对其内部财务控制相关问题的合理解决。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 LD 公司,在对其内部财务控制情况展开研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总结出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有哪些不足之处,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公司管理者对内部财务控制不够重视、限制专业人才的进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预算控制的错误理解和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等,并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给出财务组织结构优化设计、制定相应的财务人员激励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建立预算控制体系与预算编制流程、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等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法。

论文主要从如下几个部分对本课题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绪论,在绪论中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相关背景、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整篇论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作了简要的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财务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探讨 LD 公司当前内部财务控制的现实情况,找到其中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

第二个部分,主要是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目的、应遵循的原则、影响内部控制的各项要素进行解读,同时明确了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目的、参与者以及内部财务控制的具体方法,并深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两者之间的联系,得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细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财务控制占有重要地位等相关结论。

第三部分,对 LD 公司作了相关介绍,并对其内部财务控制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找到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财务组织机构不合理、财务制度完善、流动资金短缺、缺少全面预算、信息沟通不畅、内部监督不到位等。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公司管理者对内部财务控制不够重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预算控制的错误理解和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第四部分,是根据 LD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出应对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制定财务人员激励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等,对于以上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不足,主要对论文的总体进行综合与评价。本文的不足主要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分析不够深入,本文建立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提出的一些措施难免会有局限性。

........................

2 内部控制和内部财务控制

2.1 内部控制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对于企业内控制来说,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只有坚持相关原则才能确保控制目标达成。内部控制的五个原则分别是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是完成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企业目标又包含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与普通员工的工作目标,所以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有人都要参与的事情。内部控制的对象涵盖公司的所有经营业务和运行活动,贯穿到公司的日常行为和重大策略的施行,从公司决策、施行、监督以及评估等都由内部控制在参与。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虽然涵盖公司所有的活动,但是企业应该划分出内部控制重点,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避免重大失误的发生。基于企业的资源有限,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对于重要岗位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重点关注。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到企业发展与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其中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配置、岗位配置以及业务流程等,内部控制对企业的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内部控制采取相关措施让企业的各个机构相互制约与监督,主要是各个机构或员工之间互相制约,在职能上又相互分离。

(4)适应性原则。通过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运营效率,但是企业要想长远、健康发展仅凭合理的内控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与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有关,例如经营范围、规模大小、行业情况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持续做出相关的改进与修正。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也要随之进行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一定的精力和财力,企业为了长远考虑,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考虑到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带来的优势,不断使企业内控趋于合理,在内部控制工作良性开展的前提下缩减控制费用。

..........................

2.2 内部财务控制

2.2.1 内部财务控制的基础

对企业内部财务情况进行控制的基础条件,涵盖了这些方面的内容:(1)形成组织体系保证。建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是实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可靠保障,能够有力的推动内部财务控制活动有序进行。(2)建立健全的制度基础。只有制定出制度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才能够于良性轨道中开展。健全的制度能够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顺利实现,使控制工作事半功倍。(3)明确各级目标。对内部财务进行控制时,一定要以全面的财务目标当作参考条件,且对需完成的所有目标任务予以明确。(4)加强反馈信息。信息的准确及时是内部财务控制得以实施的最基本的保障,必须以会计信息为前提,对各个部门的情况进行跟踪,对存在的差役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时纠正。(5)完善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确保内部财务控制能够长期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应该建立公正、合理的奖励标准,并不断完善奖励机制。

2.2.2内部财务控制的特征

内部财务控制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内部财务控制是将内部控制理论应用于财务管理,使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更加标准化,财务行为受到必要的管控和客观的评价。通过实行内部财务管理能够推动企业达成预期经济目标。(2)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要缩减财务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其内在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内部财务控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相关控制理论在企业控制管理中的应用。(3)内部财务控制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照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但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4)内部财务控制关注的并不是某项具体的经济业务,而是总体财务优化目标的实现和对各责任单位的经营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种调控,它不但可以把不同的业务综合起来进行控制,还可以将不同管理部门的业务综合起来进行调控。

2.2.3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方法是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细化,主要包括: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业绩评价控制。

(1)职务分离控制,是指将处理某种经济业务所能涉及到的岗位职务,分别安排给不同的工作人员,防止不相容的岗位职务由同一个人担任。职务分离控制的目的是科学合理的给每位员工分配相应的岗位职责,使单个人员不得办理任何事务的全过程,使每位员工的职责都能够相互制约和牵制,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2)授权审批控制。就授权角度而言,其主要具有了两种方式,一是一般授权,二是特别授权。前者重点对平时的经营管理做出制空权,对公司时常涉及资金额度较高的业务比较适用。特别授权是针对特定的业务的处理,适合不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该由高层管理者掌握。相对健全的特权审批机制指企业全部工作者在尚未得到合法授权的基础上,禁止行驶有关权利,任一业务如果尚未得到授权,均禁止开展。而具备授权条件的人员,不能违规用权,且需要对其授权行为负起法律责任。

(3)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护控制是说企业经营活动中对于企业资产通过必要控制进行的保护。规定内容涵盖了财产登记制度,固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行保管,定期进行盘点等等。

(4)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对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预算安排,是企业对财务的收支和现金流量进行控制、是以全面预算为依据的一种财务控制方式,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能够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系统化、多维化,将更多的企业人员纳入控制中来,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公司整体竞争水平,实现公司的战略性目标。

(5)业绩评价控制,指公司创建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建立完全的考核制度,对所有部门及公司职工做出真实的考评,把过程、结果两个方面的考评有机统一起来。

..........................

3 LD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0

3.1 公司基本情况及组织结构 ............. 10

3.1.1 基本情况................ 10

4 LD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建议 .................. 19

4.1 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 ............... 19

4.1.1 财务组织结构优化 ........... 19

5 结论与不足 .................. 26

5.1 结论 ............... 26

4 LD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建议

4.1 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

4.1.1 财务组织结构优化

LD 公司要不断调整组织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只有合理控制组织结构,才能解决 LD 公司发展缺陷。LD 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缺陷,在原有架构的基础上,对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进行了调整,使不相容的职务分离,如图所示,与原构架相比新的组织构架调整如下:(1)根据 LD 公司 3 个品牌的发展需要,分别设置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财务岗位。每个品牌下面都设有成本会计、销售会计、结算会计、预算会计和出纳 5 个岗位。(2)每个品牌下面新设有预算会计,主要负责各自品牌的预算工作,这样就能够对预算工作进行了规范。(3)每个品牌的财务经理都对相应品牌独立进行管理,这样就不存在 SS 品牌的出纳兼任 JT 品牌的出纳,使不相容的岗位分离。(4)原有的岗位设有是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各一名,新的架构合并了两个岗位,每个品牌都只配备一名出纳人员,负责管理现金和银行的收付业务。(5)根据实习工作的需要,JT 品牌发展规模较小,其成本会计工作和销售会计工作可以由一人担任,结算工作和预算工作也可以由一人担任,这样就使岗位设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本文利用内部控制五要素与财务控制方法,以 LD 公司为例,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大方面,对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论如下:

(1)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而内部环境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2)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全面的预算体系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风险无处不在,为了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必须采取的措施。

(4)利用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结合 LD 公司的真实情况,为其构建了新的财务组织结构、提出财务人员激励政策、构建风险控制框架、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设计预算编制流程、制定了相应的信息传递基本流程、为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提供建议。

由于本人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对 LD 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分析,大多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分析不够深入,本文建立的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提出的一些措施难免会有局限性。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018精选范文十:资源富集地区银行信贷风险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核心带,是全国少有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43万亿元,约占陕西省95%、全国三分之一,是国家确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成长型资源城市。多年来,榆林市在能源经济主导下,经济金融高速增长,成为陕西省发展的引擎。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榆林和大多资源富集地区发展模式十分相似,以能源或下游产业为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二产内部工业占比在90%左右,对矿产资源依赖很强。同时,榆林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以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为主,大部分信贷资金投放到大型国有或地方政府支持的能源产业项目或者相关加工、运输产业,形成金融紧密依靠能源产业的单一局面。

虽然“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是否实证存在尚有争议,但随着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及能源结构调整、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价格持续走低等影响,大量资源富集省份或地区经济发展滞缓,甚至陷入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以来,榆林经济主要指标多数下行,结构性矛盾凸显,单一产业结构造成的发展瓶颈制约、信用环境破坏造成的融资困难、能源行业低迷运行造成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成为榆林面临的难题,“资源诅咒”效应逐步显现。尤其在2014年以来,榆林市金融机构风险集中暴露,不良贷款呈现出井喷态势。

从全国范围看,榆林市并非个案。实际上,从数年前鄂尔多斯风险暴露开始,资源富集型城市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风险已受到广泛关注。房地产泡沫破裂、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信用体系崩塌等情况,已经成为此类城市共性的问题,以及风险共同的传导路径,与之伴随的信贷资产不良率快速攀升也难以避免。截至2015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达到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在全国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以榆林为代表的资源富集地区在当前及未来都必将成为不良贷款爆发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该类型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选取研究典型资源富集地区的样本,应当有三个必要因素:一是该地区与大多资源富集城市或地区在经济结构、发展路径方面类似,经历了高速期和下行期,具有普遍性;二是该地区相对问题比较突出,并且对资源依赖强,资源价格与经济增长相关性高,具有典型性;三是该地区银行信贷风险已经得到充分暴露,在研究上具备可行性。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榆林市与相关地区经济、金融对比,既对其经济发言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加以概述,更说明了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阐述榆林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着重分析其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路径,以此反映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及信贷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研的方法,选取重点地区、重点机构,实地走访榆林市经济结构、风险程度不同的六个县,与二十余家金融机构开展座谈,并具体分析了一家典型性法人商业银行的全部贷款结构,归纳总结出共性及突出问题。

另外,本文在分析时,将宏观数据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既从宏观角度入手分析经济层面、产业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也从商业银行微观经营角度分析了存在的弊病。最后,从两者风险传导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

2 榆林市作为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分析

2.1 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及放缓阶段

2.1.1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1998年榆林市获批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以来,其经济规模10多年来一直世纪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骤然加快,在2013年风险暴露前,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成为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2014年,榆林经济总量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005.74亿元,占陕西省的16.99%,较2010年的1756.7亿元增长71.10%,年均增长率达到12.62%;常住人口口径下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9005元,约合14546美元,其中最近四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加值为1048.07亿元,占全市年均GDP的38.25%。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业发展也非常瞩目,在2013之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榆林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仅为96.12亿元,贷款余额为82.96亿元。到201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0.93亿元,是2000年的25.3倍,其中2011年存款增速还高达26.8%;贷款余额1803.85亿元,是2000年的21.74倍,其中2010年增速达到29.6%。

2.1.2 经济放缓阶段

近几年,榆林市经济发展明显放缓。2013年GDP同比增长率为8.8%,2014年增长率为9%;2015年增长率仅为4.3%,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低于陕西省3.7个百分点。榆林市GDP已连续五年增速呈连续下滑态势,可以说提前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与国家和地区转方式、调结构总体发展目标及经济大环境相吻合。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主要工业产品库存依然处于高位,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2015年榆林市规模以上企业停产30户,较2014年增加7户,停产面达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达到244户,较2014年增加53户,亏损额达43.4亿元。相应地,金融业发展也转入中速发展,2014年开始银行存贷款均为个位数增长,2015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94亿元,较上年增长6.7%;人民币贷款余额2033亿元,较上年增长仅5.02%,存贷款增速均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同时,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双升”,不良率已远远超过全国,部分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2015年末,榆林市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比率同比提升了147.70%,较2013年末大增859.82%。

.........................

2.2 资源型城市特点突出,产业结构单一

2.2.1 二次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从产业结构看,榆林市多年始终呈现出“一产薄弱、二产独大、三产缓慢”的格局。二次产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且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能源化工领域,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也高度依赖工业增加值。2010至2014年,一、二、三次产业平均比例为4.80:70.72:24.48,最失衡的2012年比例为4.5:73.3:22.2;5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占GDP的67.42%,年均增长11.5%,在某种程度其决定全市稳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从发展模式看,榆林市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小且物价指数高。2010至2014年,榆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占GDP的61.01%,年均增长16.78%,高出经济平均增速4.16个百分点,对经济高速增长贡献最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占GDP的10.46%,年均增长14.16%,高出经济平均增速1.54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老百姓消费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期间CPI也从最高值6.6%连年下滑至2.1%,一定程度表明榆林市高成本的生活环境在进一步改善。就榆林市总体经济而言,虽然当地政府在调结构、转变方式上采取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但整体上仍属于投资拉动和工业主导的能源型经济结构。

2.2.2 与类似城市比较:榆林情况较为典型

与同在鄂尔多斯盆地、同为资源富集城市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延安市、山西省吕梁市相比,榆林市产业结构更加单一,经济增速也更快。

4个城市近年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各市GDP比2010年都大幅增长。其中,榆林市无论从总增速到单一年度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城市。

........................

3 榆林市银行信贷风险的宏观视角及微观视角分析......................8

3.1 宏观视角:信贷整体风险特点及危害..................8

3.1.1 银行及小贷公司信贷风险呈加速爆发态势......................8

4 信贷风险的成因及传导路径分析..................12

4.1 路径一:银行信贷集中度高遭遇资源价格下跌.....................12

4.1.1 煤炭价格成为经济动力,其他行业被挤出明显.................12

5 对商业银行经营建议................20

5.1 树立逆周期风险管理意识..........20

5.2 加强风险监控和管理............20

5 对商业银行经营建议

5.1 树立逆周期风险管理意识

金融机构、尤其是法人机构,应当重视市场长期波动的风险,完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战略的长远性和审慎性,建立逆周期管理。在经济上行期、发展期,重视风险管控,降低信贷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充分计提损失准备,切实落实绩效薪酬延迟支付制度;在经济下行期,迅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快速调整信贷结构和理念,积极拓展新兴行业客户授信,帮助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虽然从现阶段来看,各家银行工作重心在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上,但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审慎性应当是贯穿每一家银行始终的。在当前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向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和政策导向行业转移;毒刺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压缩贷款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地方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对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研究分析和预判研判,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来克服环境因素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并努力成为新常态的适应者和引领者。在完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基础上,深刻认识和清楚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坚守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坚持深耕精耕“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一金融服务的蓝海,通过适销的信贷产品、及时的金融支持、周到的流程服务、高效的风险管理来巩固老客户和发展新客户。加强产品和流程创新,不断提高市场渗透力,重视资金业务,可通过大额存单、优质债券、同业业务等手段和渠道,盘活闲置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

6 结论

虽然“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的实证仍有待研究,但在近几年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已成为经济、金融风险的重灾区,实体经济风险迅速传导至金融行业。从本文分析结果来看,这些城市的信贷风险虽然在爆发的时间点、起因、风险暴露速度以及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在传导路径上基本都呈现出能源价格上涨—企业效益提升、居民收入提升—引发投资热潮—银行信贷及民间资本大量流入—资源、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拉动投资过热—能源价格下跌—投资亏损、煤炭企业资金链断裂—民间融资、银行贷款形成不良—信用体系破坏—企业融资难、其他行业资金链断裂—信贷风险加剧的基本形态。

在资源价格上涨期,煤矿已不再是为了生产经营的实体经济基础,而是变成了一件被用来投机的商品。采矿权转让的价格迅速攀升,大大超过了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速度,泡沫十分严重。矿产热快速拉升了社会投资预期收益率,正规金融机构资金及民间融资资金因逐利性而迅速流入,其他行业因收益率低被挤出,资源配置的集中度高。资金和人力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房地产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也加大了对当地信贷规模的投放速度,经营的审慎性降低。

经济周期发生变化,风险迅猛爆发,矿产价格泡沫破裂难以遏制。银行信贷扩张期导致行业集中度的风险被充分暴露,矿产及其相关上下游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经济放缓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资金外流,房地产价格下跌,房地产企业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形成不良。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与银行信贷相互交织,风险迅速传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政府及金融机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都应当抑制扩张冲动,建立宏观审慎思维,加强逆周期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及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