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工商管理论文,笔者认为工商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其主要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是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记录和总结。今天该网站为大家推荐一篇工商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银行投资评估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用于住房、商业用房和其他房地产幵发建设的中长期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房地产业自从发展以来就与金融产业密切相关。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信托等等方式。2012年在资金总额为56807亿元的三大资金来源中,房地产开发资金占到了来源总额的79.1%。
从另一方面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和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贷款可以促进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同时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息和利润收入,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银行。因此,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准入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滥和严格的审批程序。
对于银行来说,房地产业务的开展可以为银行带来大单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可观的利息收入,同时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2010年以来,国务院进行了三次调控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例如2010年4月17号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2011年出台的“新国八条”,在政府出台了相关调控政策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房*幅较同期有相应回落,投资性购房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相应地增加了商品房的供给和住房供地的供应。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商业银行重新制定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准入门揽,较之之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实行的是双紧缩的政策,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房地产行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经济大形势的双重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最终的成交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回落,成交数量也出现了下滑。房地产业直接关系和影响到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并且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政府在2011年及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同时也会根据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应对措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努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不动产登记,维护的长效机制,继续促进住房建设工作,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多由当地政府决定。针对不同的城市市场走势的不同,政策取向也不同,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出台措施稳定房价的预期,以及针对温州,宪湖市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在调控不破的底线的前提下,微调当地的监管政策,以促进需求释放。调控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是稳定的,稳定的发展。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评析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近几年来对房地产行业方面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于房地产的价格。国内外研究者及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分别做出了相关的论证。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和通过研究发现,土地供给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到房价的上下波动,而地价和房价的共同上涨又直接会受到土地本身供给的不足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的双重作用的影响。和同时证明了房价上涨幅度与利率的关系是呈负相关关系。得出了名义利率只在房地产市场增值预期形成时产生作用,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化可以用实际利率的变动来解释这一结论。1990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关于银行信贷、利率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负向关系的观点产生质疑。沈悦和刘洪玉通过研究认为我国的住宅价格水平受经济基本面的城市特征的影响。周京奎得出了宽松货币政策是影响中国房价的上涨的原因这一结论。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银行利率高低的与房地产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明显。平新乔认为地价的上涨导致了房价的上升。严金海认为两者在长期来看,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在短期时间内,地价对房价的影响不明显,主要还是由房价决定地价。况伟大提出,房价与地价的关系与供求关系相关,在房子供给小于需求时成线性正向关系,在房子供给大于需求时成负向关系。王爱检、沈庆劫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由经济结构的复位导致的。董志勇、官始、明艳通过选取一些主要的货币政策变量来构建数据模型来分析可能影响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各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周京奎;周建军,宋勃、高波,张措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来对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展开了激烈讨论。
张燕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三大发展趋势,第一是走节约资源和能源道路,第二是改善低收入人群和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三是保证和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徐平通过分析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走向,认为房地产价格回归理性是房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丁军对如何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他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只有实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才能实现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中改革的对象主要包括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财政分税体制、单边垄断的土地供给制度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吴利华论证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对房地产幵发经济特性、房地产市场竞争特性以及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李杰、曹玉华从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规律等方面来阐明城市化与我国各省房地产业的互动关系,并针对房地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失调的负面效应方面提出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发展策略。宋春兰认为,针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应采取措施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样才能发挥发挥房地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张亚辉认为,融资渠道拓展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融资风险的防范。得出结论,现有房地产市场中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均不合理,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融资方式进行创新,进而替代传统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余孝娟认为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刘青、高聚辉认为未来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个:第一,宏观经济走势。第二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态度。第三,宏观调控政策。第四,人们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心理预期。
第二章项目投资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概述
2.1项目投融资理论及评价方法
2.1.1房地产项目银行投资相关研究方法
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较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不成熟,房地产行业的起步业相对较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仍然依赖于银行贷款,所以我国的房地产项目银行投资评价方法也不够完善。所以,通过对以下两种发达国家房地产项目银行投资评价方法的说明,来介绍下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
(1)传统评价分析:主要集中在评价三项指标,第一项是最重要的,是客户的信用等级;第二项是借款人的债务与收入比例,第三项是借款人申请的抵押贷款价值与房地产价值比率。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关政策比较灵活,对于贷款定价的自主决定权较大,所以较为看重项目所能够带来的投资收益和企业自身的成长性,所以会有贷款发放的金额大于抵押物自身的价值。
(2)金融创新下的分析评价:银行的资金是有规模的,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发达国家实行了贷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程序将贷款转化为证券发行的过程。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性的融资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库,这些资产库是由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成的,然后由融资公司发行资产抵押证券,同时以这些资产库作为担保。同样可以以证券市场发行或者私募的方式将这种资产抵押证券推销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可以将出售证券所收回的资金作为新的资金来源,利用这些资金再发放其他贷款。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银行将缺乏流动性,但巨头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将其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是一个融资的过程。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在于通过贷款资产证券化可提前收回贷款本金,随着债券的转让,借款者违约和利率波动也一同转让给了证券化资产的持有者。
2.2建行房地产项目贷款研究体系
2.2.1定义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指用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需建设资金的贷款。
2.2.2对象
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对象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其他企事业单位。
2.2.3借款人条件
借款人除符合公司类客户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借款人应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及具有承担贷款项目开发的资格;如接受其他单位委托进行房地产幵发建设,还应与委托单位正式签订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合同;
2.借款人主要财务指标应达到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较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我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不良信用记录;
3.借款人在行业系统内无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等不良行为记录;其主要股东及关联企业经营正常,关联交易规范,无重大法律纠纷及风险隐患;
4.住宅类客户为级(含)以上;非住宅类客户为级(含)以上,或实际控制人为级客户的级(含)以上子公司。房地产开发资质为三级(含)以上(新设项目法人除外)。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5%。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借款人实收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其它住宅类客户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非住宅类客户净资产不低于1亿元。不属于国土管理部门查处的有闲置土地、有炒地倒卖行为的房地产企业,或建设部门查处的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无挪用银行贷款缴纳土地出让金行为。所开发房地产项目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5.符合中国建设银行客户准入的其他相关要求。
第三章“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的环境分析............16
3.1项目公司情况.............16
3.2我国及陕西省房地产行业发展态势.......17
3.3西安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及前景展望........19
第四章“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机构评估.........22
4.1项目公司经营情况..........22
4.2项目公司财务情况.........23
4.3整体评价..........25
第五章“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技术经济评估..........27
5.1项目基本情况........27
5.2项目经济效益评估..........34
5.3项目市场分析.........36
第六章“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投资效益与风险评估
6.1项目用还款评估
6.1.1项目用款计划
“中冶长安大都”项目向我行申请房地产开发贷款35000万元,期限3年。在贷款存续期间,由我行监管借款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我行对其进行专用账户管理,以此来确保借款人将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我行贷款发放35000万元,是以借款人的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权做抵押担保,抵押率50%。在项目开盘后,我行将严格按照银监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实时监控其项目销售资金的回到我行账户上,并要求借款人开立专门的贷款资金监管账户,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进行监控并根据施工进度、工程合同和发票投放,分次发放贷款,严密监管其贷款资金用途的使用,切实做到实贷实付,严格执行《中国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500万元以上支用釆用受托方式支付,且贷款发放前对贷款用途相关的合同发票进行审核,确保其支付对象与提交的交易资料一致,与约定的贷款用途一致;针对自主支付部分,在每月末或每季末,要求借款人汇总报告实际支付情况,并予以审核,确保专款专用。
6.1.2还款来源与还款计划分析
1、项目还款来源情况
根据我行项目评估情况,项目可实现销售收入114422.01万元,其中,项目住宅可实现销售收入96501.16万元(按95%销售预测,住宅销售单价约9500元/平方米,商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7920.85万元(按90%销售预测,销售单价约35000元/平方米),暂不考虑车库销售收入,总收入计算结果如下:
总收入住宅销售收入+商业销售收入
=96501.16万元+17920.85万元
=114422.01万元
第七章总结和展望
7.1研究的主要结论
对银行来说,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银行信贷余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房地产项目的授信也是公司评级授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银行对房地产项目有一套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较高的准入门槛,所以其风险是可控的,可以为银行带来较为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润,房地产开发贷款在银行对公信贷余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13年10月,中冶建研地产向建行西安曲江支行申请3.5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用于开发曲江“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贷款申请期限为3年,抵押担保方式为项目用地和在建工程中冶置业有限公司是与我行长期合作的客户之一,作为一名对公客户经理,该客户一直由我进行曰常关系的服务与维护,并且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合作关系很好。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列举国内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结合项目投资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结合项目自身发展情况,对“中冶长安大都”项目进行项目环境分析和项目机构评估,接着从项目公司的发展情况,所属集团公司的情况同时结合公司财务数据对项目进行了项目经济技术评估,接着结合项目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运用建行省分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所设计的评估模型对项目所能够产生的效益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相关评估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再次主要从该项目能够给银行带来的利息、存款及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对项目的贷款用途、分期还款计划、项目抵押担保情况的落实以及项目贷款投放后所面临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证明了银行对该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投资的可行性,最后完成了本次建设银行对“中冶长安大都”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评估,最终得出了曲江建行对该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综合性结论及投资方案中冶置业有限公司是与我行长期合作的客户之一,作为一名对公客户经理,该客户一直由我进行日常关系的服务与维护,并且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合作关系很好。在该客户提出贷款需求之后,我仔细研读了建总行对房地产幵发贷款的相关政策,同时深入了解了客户的经营状况及工程及销售进度,之后积极与省分行行业客户经理及评估评价中心的老师们联系,去项目上进行了实地了解和评估,后结合我行的评估评级系统,在第一时间内得出了该项目的评估结论,我的研究结论表明。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二:完美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优化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带来经济贡献的同时,他们在管理理念、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也组成了一道特色的风景。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企业管理学界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的应用等方面。但进入21 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发现,虽然所做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这一切都还必须靠“企业文化”来黏合、盘整,否则,仍然矛盾重重,内耗不断。如何使成长中的企业有源源不断的“营养供给”,如何使成熟的企业能持续“保鲜”,符合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推陈出新的挑战中,完美公司以自己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乘风破浪,将东西文化整合、优化,取得了 20年的稳步发展。基于此,文章以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对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现状研究,整合与梳理、分析其在二十年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经验和问题,结合公司战略发展,提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优化方案,使企业文化在完美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最大正能量;希望此案例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经历二十来年的发展,完美公司在不断成长中,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文化建设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说,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完美公司的改进空间和发展空间都还很大。本研究就是通过对完美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案例,建立一套适应完美公司实际情况的文化体系。
1.2.2研究意义
对于国内为数不多从事直销的公司来说,完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上下一心、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完美是一个二十岁的新老公司:说是老公司,二十年不短;说是新公司,公司在产品研发上不断推陈出新,涉及领域越来越广,距离其企业愿景“百年完美,全球完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对其企业文化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能促进公司在企业文化与事业发展中进行良性循环,稳步前进。
第一,有助于提高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公司的顶层治理充分考虑文化的因素,做到真正形神兼备,决策和管理中有效体现具体企业的文化,能使员工更清晰地了解公司,形成相同的价值观。
第二,有助于增强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完美公司员工数量大、部门分支多,密切的关系和信任是企业内部和外部文化的基础。和谐的工作氛围,员工心甘情愿地工作,甚至义务工作,积极主动参与事务,是企业文化作为“心灵鸡汤”的最好表现。
第三,有助于企业上下达成共识,更好地贯彻企业目标。企业的大目标分解成各个部门、各个人的小目标,在优秀文化的环境中,通力协作,方能促使公司稳步前进。
第四,有助于提升品牌认同度,提高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日化品和保健品的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理念更新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是最好的验证。顾客对品牌的认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份额,具有文化内涵且深入人心的品牌,不断创新的理念才能屹立。
第2 章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
2.1企业文化的涵义
文化“culture”一词在韦氏词典中的第一释义为“the beliefs,customs,arts,etc.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group, place, ortime”,即特定社会、群体、地方、特定时间的信仰、习俗和艺术等;第二释义 a way of thinking, behaving, orworking that exists in a place or organization(such as business)”,即存在于在一个地方或一个组织(例如企业)内,一种思考、行为和工作的方式。第一释义范围较广,强调一种有形或无形的结果,可译“文明”;第二释义较狭义,译为“文化”,强调了特定的组织和方式。企业文化可以认为是,一个企业组织内部有着自己信仰、有一种独特的思考、行为、工作的方式。放到现实中,企业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在企业创始人和员工们达成共识的,内部存在的一种潜在或有形的思考、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
如果说企业除了具有追求利润的物质属性,还有精神与文化属性,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基因。企业文化这一基因既是与生俱来、因人而异,又具有可塑性。比如,国有企业的全局意识、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级思想、“大锅饭”思想是突出特点;民营企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忧患意识较为凸显。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有的企业文化也会发生“变异”。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基因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规模、效率、品牌影响力,也决定着企业的寿命。
企业文化是多元的、矛盾的综合体。它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超前性与滞后性的统一、吸收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2.2企业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2.2.1 企业文化的结构
自 20 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纷纷对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或者说是结构进行划分,以便更针对性地建设、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层和外层因素。并以此扩展到具体的项目。例如,埃德加·沙因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表象层,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表现出来公开的产品、技术、语言等;第二层为表达的价值层,得到认同的价值判断;第三层为共同默认的假设,企业人无意识的信念、理解、思维和感觉。王成荣将企业文化体系分为四部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属于表层文化,企业伦理道德处于体系中的中层文化,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处于体系的深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方向和本质,决定着表层和中层文化。
使用最广泛、最直观的结构分层则是企业文化四个层次的观点。企业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由外及内分别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物质文化主要包含产品、企业工具、企业环境、企业标志等,它是体现文化的最表层,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行为文化,指员工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企业整体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精英人物和企业员工群体的行为。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受到制度规范、企业精神所影响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制度文化一种具有共性和约束性行为规范,它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依据,是员工和企业自身的“紧箍咒”。它一般包括:企业财产制度文化、决策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人事制度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员工守则。如果把制度文化看成是硬条件、刚性文化,那么企业精神文化则是软性、真正需要企业巩固到每个企业人脑海中的思想。它处于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和精髓,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
本文的主要部分——优化设计也是依据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展开。
第3章 完美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与问题....................15
3.1 完美有限公司简介....................15
3.2 完美公司企业文化现状...................15
第4章 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优化方案设计..................24
第5章 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45
5.1实施前的准备...........................45
第5 章 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5.1实施前的准备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完美公司进行企业文化体系优化应首先考虑到的员工的接受程度,要在保障公司稳定运营的前提下进行。然后,从完美公司的现实特点出发,捉住时机,推进企业文化优化实施。
(1)员工心理的前期引导
首先要考虑员工的心理接受程度,完美员工80%都是青年,员工接受变化的能力尚可。但心理认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完美公司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一是要做好宣讲,让员工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件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好事的理念;二是要将文化优化具体实施纳入员工考核,如此一来,员工就会逐渐认同和支持公司的企业文化变革,这样的企业文化优化实施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企业文化优化的时机选择
企业文化优化要学会利用企业危机这个关键点,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只有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危机,才能使他们感到焦虑感和不安感,产生对原有文化的怀疑,从内心产生对文化优化的需求和动力。完美公司的企业文化优化导入需要领导层建立团队,善于发现和利用、创造危机,在恰当的时候导入企业文化,降低优化的阻力。现今完美正处于寻求稳步发展阶段,面临产品的转型升级,完美公司可以此为契机,总结和继承优良的企业文化传统,抓住根基,进行优化实施。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文章针对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现状,分析其优秀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对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进行了优化,同时阐述了优化后公司企业文化具体实施过程和实施的保障措施,文章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通过对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企业文化体系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上下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不一;二是企业文化建设配套机制不完善;三是组织结构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发展;四是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不明显。
第二,根据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文章分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完整的层面对完美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行了优化。在精神文化上,分别从传统文化的扬弃、公司精神追求、公司核心价值观、公司经营理念和公司道德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在制度文化上,着重从绩效考核及激励制度、高效组织机构、公司文化建设机制和特殊制度展开优化;在行为文化上,特别突出了管理者行为、员工群体行为和企业英雄行为的规范;在物质文化上,主要强调产品服务特色化、品牌标识系统化和环境建设融入传统文化三个方面。
第三,文章还对完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优化后的具体实施做了相应的计划。实施步骤分为宏观实施阶段、阶段实施阶段和微观实施阶段三步走。宏观实施阶段分为导入、深化和固化三个子阶段;阶段实施阶段将实施各阶段划分为具体的时间表;微观实施阶段则是具体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三:我国高铁建设中PPP融资模式借鉴及推广应用研究
第一章 导 论
1.1选题背景
在万众瞩目的 2014 年 APEC 会议上,最后达成的亚太自贸区路线图,为未来 10年描绘了一幅亚太蓝图。但是更加让人瞩目的应该是在 APEC开会前的财长级会议,在本次亚太财长会议上通过了《APEC 区域基础设施 PPP 实施路线图》(下称《路线图》),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在亚太区域内,对公共基础设施开发进行的融资渠道被打通,亚太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携手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开拓了有良好前景的新领域。数据显示,截止 2014年6 月,基础设施需求的缺口,仅亚太地区资金需求约为8 万亿美元。而如此巨大的财政缺口给予了PPP模式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了各方的共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当这些民营资本参与到 PPP建设竞争中的时候对于提高民营资本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有着极大地帮助。而高铁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收益期长等问题,更适合民营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时,由于我国铁路部门长期形成的垄断,通过PPP模式可以打破垄断使民间资本更好的进入到原来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开阔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空间。从而有利于为高铁建设带来有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对于高铁建设的施工周期、技术、质量等各方面提供了保障,对我国高铁网路的快速组网运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首先,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多次要求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研究PPP 模式下高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预期 PPP融资模式的引入能够起到引入民资、加大投资、减轻地方政府负担等具体作用。其次,关于PPP模式在高铁建设下的应用,之前的研究更多的是探讨 PPP模式在国外的运用的可行性和效果,而在政策已经许可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 PPP模式解决我国高铁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 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的定义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模式。指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或者服务,政府部门同私人部门之间,建立在特许协议基础上的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以项目融资和实施为主要内容,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和约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目的是权责分明形成一种各方参与的“多赢”局面,从而提高原有融资方式的效率,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通常采用这种融资合同具体的形式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
2.2 PPP模式的分类
PPP模式的运行基础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系列合约关系。在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具体设计到的 PPP模式的表现会不同,从高铁建设来看,PPP组织结构及高铁项目的融资分析合同关系,包括特许经营协议、股东协议、工程承包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工程咨询合同等。具体PPP模式在高铁建设方面的应用,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服务协议(Service Contract):有一些特殊的高速铁路项目,政府公共部门依然会对其进行运营维护,并承担对项目风险进行把控,将其中高铁服务转包给私营企业管理。
(2)经营与维护协议(Operate& Maintenance Contract):该协议主要内容为高铁项目的经营与维护。政府公共部门同私营企业签订运营和维护协议,由私营企业负责运营和维护并获取盈利。此种方式通过私营企业的介入,提升铁路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租赁-建设-经营(LBO):该协议一般属于长期租赁合同,即私营企业租赁政府公共部门已建设的高速铁路,并对设施进行融资、扩建、运营、维护,获取新的利润。
(4)建设-移交-经营(BTO):这种协议私营企业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参与,第一个步骤是私营企业获取特许经营权,负责项目的实施建设,验收成功后移交给政府部门;第二个步骤是政府部门收到完工的项目,将该铁路线路租赁给企业进行运营。私营部门在政府授权的范围内获取收益。
(5)建设-经营-移交(BOT):这种模式即为附带期限的协议,私营部门从政府公共部门获取特许经营权,在期限内有权利对项目进行筹资、项目开发、建设实施、运营获取利润。期限结束后,政府部门根据协议约定采取无偿或支付一定比例资金从私营企业手中收回高速铁路项目,双方完成移交的过程。
(6)扩建—经营—转移(Wraparound Addition):这种模式多用于已运营项目的再开发,政府公共部门授予私营企业特许权,由私营企业负责融资扩建已有的高速铁路设施,项目完工后由私营企业在特许期内对整体高速铁路设施进行经营和维护,期限结束后按照合同约定移交给相关部门。
由于公共设施建设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同,组织结构较为复杂,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包括政府机构、代表政府的股权投资机构、股权投资人、咨询机构、承包商、银行、保险公司等。通过PPP 模式,能够引导和制约参与方注重利益的均衡。政府方面,政府会对项目设定相应的质量要求,且保证该项目的社会属性;私人部门方面,希望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项目的适当支持和资助,并确保能够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贷款提供方面,贷款方希望能够在适当保障的情况下,保障其贷款及利息回收的安全性。
第3章 我国PPP模式项目投资运行现状及政策演变.............7
3.1 我国PPP 模式早期运行案例.....................7
3.2 我国PPP 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演变..................7
第4章 国外高铁建设PPP的运作模式及启示................11
4.1 国外高铁建设的运作模式..................11
4.1.1日本..............11
第5 章 我国高铁建设中PPP模式选择与优化................16
5.1 高铁建设PPP模式推广的必要性................16
第 6章 推进 PPP模式推广及应用的对策建议
6.1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PPP立法方面,有很多人认为PPP是一种商业模式,可以适用于商法或者更确切点说,是合同法范围内。只要在原有的法律中稍作增减就可以实现 PPP模式的法律覆盖。而另外一些人认为PPP已经是一种新的模式需要单独成法,以前的法律及时作出修修补补也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新的模式。本文倾向于后一种,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一些 PPP项目做的特别好的国家有经验的国家,都是为PPP单独成法。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都对PPP模式建立了新的更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虽然英国没有专门出台针对PPP的法律,但是,英国政府在鼓励PPP模式发展中不断推出具有权威的各种引导文件,如英国财政部早在 2003 年就公布PFI (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私 人 融 资 活 动 ) 里 面 的Meeting the Investment Challenge 这个白皮书里面详细的列出了 PPP 中民间融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视作英国政府在PPP模式中的主要态度。随着我国民间资本的越来越充实,更多的民间资本有意愿进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而 2015 年初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说明,要下放更多的稳定盈利的项目到民间,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其中,那么关于PPP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论
高铁建设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投入资金多、规模大、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因素多、易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而随着我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交通需求迫切提升,高铁需求和供给的重要矛盾之一就是投资。本文在国家大力推广PPP 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重点对 PPP在高铁建设领域的应用及推广做了相应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通过分析日本、法国,美国国家高速铁路 PPP模式,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之所以能如此利用PPP模式实现并复制高铁项目的建设实施,得益于国家有运作PPP 模式的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高速铁路项目应用PPP模式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包括: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政企分离路网分离等。
二、PPP模式应用于我国高铁建设是迫切的和可行的。从高速铁路建设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 11.2 万公里,其中高铁 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我们已接近完成“十二五”里程计划,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资金需求的缺口却越来越大,而地方债务高企,原有的单一投资模式需要升级。从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方面来看,PPP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盘活民间资本,对高铁建设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对高铁投融资结构的优化,分别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个角度来看。以北京地铁四号线的成功案例分析,股权比例是决定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合理且具有约束力的股权结构,才能促使项目平稳运行。而债权融资,要跳出原有单一银行贷款的方式,增加债券发行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四、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PPP中,加大高铁建设投资的活跃度,应该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模式、加强项目的监管和激励、建立风险和问责机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等角度,提高软实力。
此外,无论是高铁建设还是 PPP模式,作为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限于本人的能力和时间,本文对于其他模式下高铁的建设暂不做讨论和比较。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四:株洲城发集团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战略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片区是城市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片区开发已成为国家、政府及人民关注的焦点。枫溪生态片区地处株洲城区东南边缘,空间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利。自2012 年,株洲市政府将此片区开发提上议程,成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发集团作为株洲市目前资产规模最大、信用等级最高的政府投资类企业,是枫溪生态片区项目的建设单位,而笔者作为城发集团的员工,有幸参与此项工作。在工作中,笔者逐渐认识到确定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战略至关重要,它既对片区开发实施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片区开发实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导师指导下,结合工作实践和读研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笔者将《株洲城发集团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战略研究》作为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1.1.2 研究背景
因城市转型和内城复兴的需要,我国许多地区的片区开发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探索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的片区开发实施战略,有助于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目标的融合,促进片区可持续发展。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的研究背景主要是如下两点:
(1)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发展模式提升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株洲城市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背景下的株洲城市新区开发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尊重和保护低丘生态资源本底,片区开发活动需不损害现有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湘江、河道等资源景观条件,营造友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活动空间的质量。依据该新要求,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发展模式。
(2)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心环境出现问题、地价飞涨、交通拥挤,促使城界消失,城市片区化发展,形成城市群。株洲市,作为 5000 年中国第一代农业城市,以及 50 年代中国第一代真正工业化城市,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强大的机遇和挑战。株洲枫溪生态片区开发运营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孕育而生。它位于株洲城区东南边缘,空间区位条件良好,东西向快速路南环线从生态城中间穿过,南北向主干道枫溪大道与北部株洲老城中心、南部株洲县联系的主要通道。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该片区的开发实施有助于新时代株洲的城市定位。
综上,株洲枫溪生态片区的开发实施战略研究是在大的时代背景和城市发展规划背景下产生的,将将对长株潭地区发展、株洲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本次文献查询主要依赖电子检索工具获取文章和书籍名录,检索时间范围为1999 年至2014年。中文资料论文类主要查阅工商管理类核心期刊,附带使用“中国学术期刊检索系统”;书籍类使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网络资源主要使用百度学术搜索引擎;外文资料主要借助 spring-link、Eric 等数据库。从已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片区开发实施”相关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度:
1.2.1 城市综合体的片区开发实施相关研究
邢燕和刘云胜(2012)以浙省江平县鳌江滨江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综合体开发进行分类,认为城市综合体包括“商业主导型”、“商务主导型”、“交通枢纽型”、“居住主导型”、“特定功能性”以及“混合型”五种,并规定了城市综合体项目选址的三个标准:“有营造园林景观的基础”、“有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有齐备的生活系统”;同时提出综合体建筑要设置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按照各种功能引进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来管理项目,为业主提供舒适的服务。
徐新巧(2010)在分析我国大城市飞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日趋严重的“城市病”的基础上,以深圳市华强北片区为例,提出更新地区内地下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着重从资源评估、规模预测、详细规划设计以及公共政策等几个方面研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更新改造应关注的问题和侧重点等等。
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化。城市综合体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是个开放式的交流中心,融汇城市各种资源,不间断地与城市交流自身的资源。城市综合体片区开发逐渐形成“融汇、交流、影响”的“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地产开发模式。
第2 章 城市片区开发实施相关理论和概念阐述
2.1片区开发相关理论
2.1.1 片区开发相关理论
片区是城市区域政治、经济中心,对片区的开发早已成为国家、政府及人民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及我国对城市片区的开发已久,故而,片区开发的理论基础比较完善。20 世纪以来,与片区开发相关的主要理论有:区位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趣味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区位理论体系涵盖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而中心地理理论是本研究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心地理理论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是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城市片区。中心地商品、劳务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均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密集程度、居民收入水平、交通设施状况等关系密切。规模不同,中心地需求和销售范围不同,中心地通过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人类的经济活动,形成有序的市场级体系。
2、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土地集约利用起源于农业生产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首次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提出。在土地利用报酬递减的作用下,集约利用度是有限的。理论上来讲,对土地的资本和劳动力连续投入导致经济报酬递减时,土地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此临界点称为集约利用,反之则为粗放利用。由此可见,土地集约利用实质说明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应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高的产出。城市片区开发主要是根据有限的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2.2企业运营战略
企业战略指在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结合自身优势、行业发展趋势等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等目标,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决策。企业运营战略是在企业战略的总体性框架下,决定如何通过生产运作活动来达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
企业运营战略由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大师威克汉姆·斯金纳教授(WickhamSkinner)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多数企业未转换经营方式,不注重运营战略问题,只关心大量生产产品供应市场等状况,提出企业应开发运营战略以作为已有的市场营销和财务战略的补充。后由哈佛商学院的埃伯尼斯(Abernathy)、克拉克(Clark)、海斯(Hayes)和惠尔莱特(Wheelwright)等进一步研究,强调将运营战略作为企业竞争力手段的重要性,指出企业运营战略与可持续性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应以一种长期的战略眼光去开发运营战略。
2.2.1 战略特点
企业运营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企业并未从战略高度去考虑运营管理问题。如今,企业运营战略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运营战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向上要遵循企业的经营战略,通过运营战略环节把经营战略细化、具体化;向下要推动运营管理系统贯彻执行具体的实施计划,以实现经营战略的目标。因此,运营战略具有如下特征:
1、从属性:企业运营战略是总体战略的下属面度,从属于总体战略,是生产部门的职能性战略,把企业经营战略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在生产运作方面具体化,从较具体的面度如:产品选择、生产组织等进行规划,成为更加明确的经营目标和战略。
2、相关性:企业运营战略与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等密切相关。企业运营战略与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运营战略既不能脱离财务、营销战略等独立存在,同时又是实现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产运营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关系如下图(见图2.1):
第3章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现状........................18
3.1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背景.......................18
3.1.1社会历史文化条件...................18
第4章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战略设想..........25
4.1战略模式......................25
第5章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战略保障...........49
第5 章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战略保障
在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株洲市近年来“两型”现代化工业特征日益明显,传统的有色冶炼、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城市“十二五”发展提出“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 四大战略。枫溪生态片区开发以自然要素为基础,生态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方向,与株洲市城市发展战略契合。然而,枫溪生态片区开发,有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建设,也有大量工商企业和房地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牵涉到拆迁安置、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政策、组织、人员、融资渠道等诸多方面走出一条符合枫溪片区特征的创新之路,才能保障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顺利完成。
5.1政策保障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是一项大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关系着数以千计的百姓拆迁安置。因此,综合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是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合理的政策对开发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1) 整合枫溪片区的行政管辖权限,以便枫溪片区能够在统一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
2) 生态环境是枫溪片区发展的依托,是开发得以实现的自然环境体系,必须加以立法或政策的形式加以保护。否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破坏,那么旅游、观光、度假、养老等理念都将成为一纸空谈。
3) 枫溪片区开发牵涉数以千计的居民拆迁安置问题,这不仅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安排,还需要由政府制定明确的、合理的政策,规范拆迁行为,对拆迁安置措施、资金流向等进行监督。
4) 枫溪片区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将无疑给财政带来极大负担。近年来,株洲市经济飞速发展,开放投资领域,引进外部投资或者民间资本是实现多方共赢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一手段的实现也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由政府引导完成。
结论
片区开发是一种整体开发,涉及经济开发、社会开发、文化开发和社会开发等。因此,对片区开发实施战略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各级政府、土地开发商和学者致力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探讨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片区开发实施理论以及企业运营战略等相关理论,得出如下结论:
1.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应依据我国“两型”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旨在促进该片区生态环境与人口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区高质量发展。
2.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的指导思想应依据集团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按照土地开发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企业运营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进行。
3. 枫溪生态片区目前面临着我国“两型”社会发展、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以及湘江风光带与枫溪大桥建设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片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位交通以及环境条件良好,历史文化悠久的枫溪生态片区所在地建设应克服其片区内交通不便利、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以及部分拆迁户的问题,在国家政策提倡和鼓励的范围内,以城发集团强有力的企业资本为依托,响应社会号召,克服困难,为株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做出贡献!
4.枫溪生态片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打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枫溪新城;枫溪生态片区总体功能定位旨在形成以创新、环境、宜居为导向原则的四大产业体系——都市休闲、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和低碳居住。
5. 枫溪生态片区开发实施工作应包括区块结构设计、用地设计、绿地资源设计、道路交通设计、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设计、开发强度、建筑高度设计、开发用地研究设计,以及开发投入产出经济分析等多个项目维度,具体因地制宜,开发运营建设。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五:基于知识地图的异质型人力资本隐性知识挖掘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发达国家企业开始对企业的组织流程进行改革,企业的主营业务由组装和制造转向研发和渠道。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世界还未从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完全恢复,企业因金融危机受到的损失也尚未弥补,为了给国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主要国家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同时,为了应对技术创新的革命浪潮带来的竞争,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成为了各个企业的战略重点,更多的企业将资源向研发活动倾斜,纷纷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试图在新的一轮技术革命中,占领技术制高点。2011年,博斯咨询公司对世界排名前 1000的公司研发投入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这 1000 家公司的研发总投入高达 6030 亿美元。2010 年,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世界各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意愿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我国企业对于研发投入的乐观指数比悲观指数高出 52%,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出27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企业对加大研发投入的意愿非常高。在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在提高我国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研发人员在企业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发人员是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中坚群体,也是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企业能否维持其竞争优势,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与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和一般员工相比,研发人员对自己的专业和技能会有更高的忠诚度,而对企业和组织的忠诚度则相对较低。与在企业和组织中的发展相比,更好的专业和技能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就导致了研发人员潜在的离职倾向,也是研发人员流动性较高的原因之一。51Job 统计了 2010 年全国研发人员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研发人员的流动情况非常活跃,离职率高达 26.7%,虽然人才流动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但离职率太高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隐性知识国内外研究现状
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隐性知识具有强烈的内隐性,只有拥有隐性知识的异质型人力资本本身才能运用,对企业来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其隐性知识进行挖掘,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隐性知识,从而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隐性知识挖掘的最终目的,尽管这种显性化的工作不能完全描述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但却是一个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最佳途径。国内外学者冯·科若赫深入研究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挖掘路径和策略,并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需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首先,与隐性知识的携带者达成相同的知识愿景;第二,与隐性知识携带者进行知识谈话;第三,刺激隐性知识携带者进行相关知识活动;第四,给隐性知识携带者创造良好的显性化环境;最后,形成知识的全球化。Hedlund研究了隐性知识的传播途径,认为隐性知识传播需要经理知识编码及自我内化、自我应用形成自己的独有知识和形成新知识三个阶段。此外,Hayes、Seaton 等通过一些组织研究,也提出了循环式的 4A 隐性知识转移挖掘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意识、联系、深化、应用四个部分组成。阿拉杰特以及卡瓦等研究了组织层次的特点及性质对组织内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移的影响,并提出扁平化的、活跃性高的组织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移,严格的、层次森严的组织反而不利于隐性知识转移。Danielz.L 认为人际关系网络是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并提出强关系网络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点额挖掘和转移。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异质型人力资本概述
2.1.1 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提出
马歇尔、舒尔茨在对人力资本的概念、性质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本的类型也进行了研究,并首次提出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即异质型人力资本,他们能创造比普通员工更多的价值,因而应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舒尔茨还探索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专业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源泉。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而企业家则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革新者”,这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西方学者研究了企业家的才能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认为与传统的物质资本相比,企业家的才能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学者丁栋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本边际报酬生产力的规律,并通过实证证明了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并且递增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削弱,由递增变为递减,最后成为同质型人力资本。
2.1.2 企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
一个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异质型人力资本,他们决定着企业的核心性质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都非常注重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引进和培养。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是资本的长期积累的结果,其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复杂而漫长,相比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异质型人力资本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承担更高的风险,当然预期的收益率也会更高。王书瑶最先提出了同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其过程主要包括了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和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劳动创造的价值三个方面。廖泉文和宋培林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认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是由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决定的,与学习者先天的特殊天赋关系不大,先天的天赋只决定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升值空间,但不能决定异质型人力资本最终的价值。鄢平认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受到资本积累和增值在提升过程中的综合作用;积累是指个体知识存量的不断增加,是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在提升;而人力资本的增值是指,受到知识存量增加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增值会呈递增的状态动态变化。廖泉文进一步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供给视角研究形成机制,认为受到文化、制度、投资与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异质型人力资本通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2.2 隐性知识相关理论
2.2.1 隐性知识的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展,隐性知识对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明显。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知识好比一座冰山,所拥有的现行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占据知识总量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隐藏在海面下的知识,这些知识以隐性知识存在,更具有开发价值。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总是无意识的驱动着个体的行为,甚至连个体本身都难以察觉到。例如,个体的信仰、心智和思维模式等。他还指出,用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直觉和灵感能够帮助表达那些难以言传的东西,也是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力方式之一。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来解释,只能通过实际行为表达出来,因此若要学习隐性知识只能通过领悟和练习的方式。Nelson、Spender、David 等认为隐含性知识分散存在于企业的各个角落,依附在个体、团队、决策方式甚至协作关系等不同的载体中,构成了企业组织能力的重要部分。Peter 强调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而日本学者 Nonaka 认为,组织层的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隐性知识,且是组织中所有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经过复杂的组合和作用形成的,对企业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起着巨大作用,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共享和作用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的基础[47]。王众托院士认为隐性知识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内化,二是个体对知识的自省和领悟,并在大脑中进行重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进行创新的重组接口。
第3章 知识地图的挖掘机制 ............. 16
3.1 异质型人力资本隐性知识的特征 ............ 16
3.2 知识地图对异质型人力资本隐性知识的挖掘机制 ............... 17
第4章 企业应用与评价 ............. 24
4.1 企业背景 ............. 24
4.1.1 QNEW 公司情报中心的运行现状 ............. 24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38
5.1 研究结论 ............... 38
第 4 章 企业应用与评价
4.1 企业背景
4.1.1 QNEW 公司情报中心的运行现状
本文以QNEW 公司的情报中心运行体系开发为案例,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知识地图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并运用到企业员工的能力培训。QNEW公司创立于2005年,总部在北京。QNEW 公司是一家在线旅游服务公司,一方面为中国的旅游消费者提供包括机票、酒店、度假等产品的全面旅游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旅游行业的合作伙伴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中国旅游行业的在线化和移动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近10年的发展,QNEW 公司已经拥有机票、酒店、旅游度假、门票、智能住宿、无线、目的地 7 大事业部,业务范围基本涵盖旅游市场的全部价值链,员工数量达到 9000多人。
QNEW 公司作为一个信息平台网站,市场信息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着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以及产品定位,是企业占据市场优势的重要依靠。QNEW 公司非常有需要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的信息搜集系统,因此公司筹建了情报中心。按照公司的业务需求,情报中心由新闻中心和竞争分析中心两个模块组成。新闻中心主要任务是收集行业新闻,包括:国内同行的重要新闻信息、国外同行公司或者行业整体相关信息。竞争分析中心主要负责监测竞争对手的搜索热度(主要对手的近期热度趋势)、对手产品的售卖情况(跟踪主要竞争对手产品的售卖情报)、对手的景区覆盖水平。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知识的加速更新,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隐性知识只有进行交流和更新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隐性知识的价值,否则将沉淀、固着、阻滞和老化,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企业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是隐性知识挖掘的最终目标。知识地图不仅能够帮助提高知识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有助于知识的流动、更新和应用,辅助企业各部门制定决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帮助构建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虽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但如何构建能力素质库却是该方法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按照通用版本的能力素质库建立的模型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身经验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能力素质库,从而限制了能力素质模型的效果。基于知识地图的隐性知识挖掘能消除经验主义的不足,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企业员工的能力素质库,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力素质模型的优势。
(2)为企业制定招聘目标。企业招聘,尤其是针对高层人员的招聘往往面对信息缺失的风险。造成信息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无法为自身需要的高层人员绘制“人才图谱”。基于知识地图的隐性知识挖掘能帮助企业寻找其所需人才的关键特征,企业依据“关键特征”进行招聘,保证了被招聘者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从而改善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3)完善企业员工的培训体系。通过知识地图挖掘的隐性知识能够反映企业优秀员工的知识结构,从而建立员工的知识能力标杆。企业通过标杆对比,能发现现有员工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或与业务要求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员工培训方案。一方面,提高企业培训工作的效率,减少无效培训导致的工时浪费;另一方面,提高培训方案的针对性,真正弥补员工能力的不足。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六:HB省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得到长远发展,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员工的工作目标,通过考核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分析每位员工在工作中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用下,提升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这样一个过程。绩效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市场竞争力。科学而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地竞争条件。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推动“三农”发展的引擎,是县域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力量。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在支持“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农村信用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不仅要面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压力,而且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必须面对邮政储蓄银行及村镇银行等新兴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是农村信用社应当思考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为分析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发达国家,绩效管理理论在企业中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绩效管理理论大多是在国外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许多企业也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对金融机构绩效管理的研究中,研究商业银行的较多,研究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问题的相对较少。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管理者和员工经过绩效计划、辅导沟通、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这样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从而达到组织目标。
1.2.1 国外研究综述
“绩效管理”的概念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 80 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早期,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并非常流行的观点。发达国家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开始较早,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经过了企业的实践检验。
除上述主要的绩效管理方法工具外,还有欧德伟法及情境模拟法等。欧德伟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欧德伟等人首先提出,该方法是先为员工设定一个基准分数线,由管理者根据员工在考核期间的表现,在基准分的基础上加分、减分,得出最终考核得分,并根据最终得分情况对员工进行奖惩。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等人提出的情境模拟法,是安排员工在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其完成预先安排好的工作,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其表现,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心理素质等。
2 HB 省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HB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市级分支机构绩效管理现状简述
2.1.1 HB省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HB 省是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的诞生地。1923 年,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香河诞生,继该社成立后不久,农村信用合作社就遍及华北,并发展到长江一带。50年代初期, HB 省在全国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形势下普遍试办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HB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现HB省农村信用社共有1家省级联社(以下简称“省联社”),3家市级联社、8家市级办事处、1 家市级农商行(以下简称“市级分支机构”),149 家县级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县级联社”),全省近 5000 个营业网点、5万余名员工,为HB省1970个乡镇的居民提供无缝对接的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在县域及以下,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0%以上,已发展成为HB省营业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 HB 省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 2005 年 6 月,HB 省联社成立以来,HB 省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做实县域这个生存之本,推行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巩固了农村信用社的传统优势,发挥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强力推进农商行改制和股份公司改造工作,着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使全省农村信用社1/3的县级机构完成了“双改”工作,并成立了市级农商银行——TS农商银行,在全国开创了股份公司改造的先河;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 HB 省农村信用社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HB 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额均居 HB 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存、贷款总量均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总量的 20%左右。全省农村信用社总资产突破万亿大关,成为 HB 省首家资产过万亿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全国第 6 家总资产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级农村信用社机构。
省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项指标的负责部门根据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取得成效情况分别打分,根据各项指标考核得分之和计算挂钩指标考核总得分。履职质量相关考核指标及评分权重详见表2-1:
2.2现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上对省、市、县三级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承担职责和性质的不同,不同层级的农村信用社考核的方法与考核指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其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 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只是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其他工作,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农村信用社绩效水平提高的作用有限。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有很多区别: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循环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具有前瞻性,关注的是绩效管理整个过程,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绩效考核是事后评价,侧重于评估结果,反映的是成绩的好坏;绩效管理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绩效考核却较容易使管理者与员工站在对立面上,造成关系的紧张。管理者不能认识到上述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就不能很好地运用绩效管理来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绩效水平。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还不够重视,认识还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部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认为绩效管理就只是用来计发薪酬的依据,没有意识到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绩效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二是部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略显落后,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常规性工作,没有从农村信用社的整体角度考虑,不重视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三是部分具体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具备从事此项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也不愿为此付出过多的努力,且缺少相应的培训,工作起来无从下手。
3 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及启示........ 21
3.1 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及启示 ........... 21
3.2 国内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及启示 ............. 22
4 HB 省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改进建议.......... 24
4.1 改进目的及目标 ....... 24
4.1.1 改进目的 ...................... 24
5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38
5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涉及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在组织领导、系统设计、综合配套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与完善。为使绩效管理工作实现预定的目标,在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使各项管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5.1 保障措施
HB省农村信用社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重考核结果、轻沟通交流;绩效考核手段单一,主观性较强;对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滞后及运用不足等问题。由于上述状况的长期存在,HB省农村信用社实施绩效管理问题的改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推行改进意见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5.1.1 统一认识
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的管理者及员工要统一认识,深刻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促进作用。管理者应该使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尊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使员工意识到绩效管理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制度建设,使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的提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5.1.2 明确战略,统一目标
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并将发展战略分解为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的经营目标及任务,各级农村信用社再将经营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目标。各级机构、各部门、每位员工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下,按照分解到的具体工作目标及工作标准完成工作任务。
全文总结与展望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而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制、机制,才能真正把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励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绩效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更快地提升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和服务功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也能够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而巩固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
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的研究,深刻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农村信用社战略目标实现、风险控制、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绩效水平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通过对 HB 省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如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管理者不够重视、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够科学、忽视员工参与、没有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 HB 省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优化管理流程、加强沟通、积极参与、加大培训力度、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做好考核结果的反馈及面谈、广泛运用考核结果等方面予以改进。同时,为保证这些改进建议的顺利实施,还从认识、目标、组织、技术等层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及从成立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与专业咨询公司开展合作、绩效考核与薪酬改革同步进行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 HB 省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问题的改善与优化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希望本文可以为其他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在绩效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七: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研究
第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二战前,汽车制造业以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为主,其追求的是规模效应。源于各种思想浪潮与科学技术的冲击,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产品多样化逐渐取代产品单一化,进而成为市场的基本特征。为顺应市场需求,日本丰田公司首次将“精益思想”引入企业生产,由 50年代初年产量不及福特公司天产量的状况提升到80年代年产量1300万辆的水平,成功超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改变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自此,精益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如:通用全球制造系统、福特生产方式、德尔福制造系统等。
精益思想诠释了对价值的完美追求,其核心思想是消除一切不存在价值增值的浪费。James·P·Womack 和Daniel·T·Jones 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将精益方式扩大到所有领域,精益物流就是精益方式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体现。物流被称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好企业最后的边界成为各企业关注的重点。物流发展水平,作为评判一个国家产业发展水平和国家实力的新指标,受到各国重视。企业要想在世界这个大战场中获得自足之地,必须重视对“第三利润源泉”的建设与开发。
我国汽车制造业虽在近十年来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其产能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人工成本在十年间翻了三倍,而其主要材料价格翻了五倍,为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保持较好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企业成本最后的处女地不得不成为企业开发的重点区域。因此,对精益物流体系的优化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人力资源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给我国汽车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精益物流为切入点,对 X 公司精益物流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 X 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使公司管理层准确认识目前公司精益物流的状况。其次,在对 X 公司物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 X公司自身的特色,为其设计精益物流体系优化方案,以解决公司目前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对“第三利润源泉’进行合理开发的目的。
1.2.2选题意义
物流是把企业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送到消费者面前,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需要的必要途径。[1]物流是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活动,实现对物流的精益管理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和顾客满意程度。
1.理论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精益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虽然对物流方面的精益管理也有相关介绍,但其研究层次不深,尤其对具体行业的深入研究比较欠缺。本文主要结合 X 公司精益物流管理的特点,通过对其现状分析,指出 X公司精益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具体的方案。借此以丰富汽车制造业精益物流相关的理论研究,同时希望给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提供理论思考方式。
2.现实意义
目前,对物流的精益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成本,通过精益管理思想来消除浪费。X公司要想在汽车制造业中赢取市场份额,必须优化精益物流系统。文章在对 X 公司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帮企业管理层准确把握精益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精益物流组织结构的优化、精益成本管理的优化、精益仓储物流的优化、精益客户管理的优化和精益配送物流的优化来实现 X 公司精益物流体系的整体优化,从而帮助 X 公司赢取市场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并对其他制造业企业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第2 章 精益物流的相关理论
精益物流起源于精益生产,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领域的运用。精益生产最早被日本丰田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由于它成功打破当时的汽车工业格局而倍受企业关注。随后,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对日本丰田生产系统进行研究和概括,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中,首次提出 “精益思想” 的概念。
2.1精益思想的基本概念
2.1.1精益物流的内涵
詹姆斯·P·沃麦克和丹尼尔·T·琼斯在《精益思想》中指出了精益思想的概念,并将精益思想扩展到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精益生产给企业物流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要立足于客户需求来创造价值;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存在价值增值的节点,以消除浪费;采用拉动式生产模式;在生产中,实现价值不间断流动,即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停工损失及迂回工作,避免废品的产生;持续改善物流管理,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思想主张运用现代管理思想与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消除一切浪费,最大限度谋求经济效益。精益思想要求企业达到零库存的状态,但同时又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
精益物流建立在企业管理手段不断改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进和评价,持续改善企业当前存在的非价值增值现象。精益物流的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由此可见,精益物流不再停留在 JIT 的思想上,其远远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范围,而是从整个供应链出发,实现供应链上价值最大化。
2.2 精益物流的目标与方法
2.2.1 精益物流的目标
1.精益物流的基础:定义产品的价值
精益思想的出发点是价值,而产品中包含的价值的最终定义者是用户。企业在获取客户信息的基础上,为满足其特定需求而为客户生产的、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以特定价格提供给客户的产品。产品中包含的价值是建立在客户的评定的基础上,即客户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程度的评价。因此,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是企业定义产品价值的基础 ,也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必要手段。
2.实现精益物流的前提:识别价值流
价值流是代表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流程,包括产品从概念到投产,从订单到运输过程中所有增值的和非增值的活动。价值流实质上就是从概念阶段到销售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识别价值流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并分析每个节点中存在的不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势必存在没有价值增值的环节或是负增长的环节,只有了解作业流程,对每个节点进行考核与分析才能找出价值流中被覆盖的问题,为提升价值提供基础。
传统的优化经营管理观念,将企业自身作为改善的起点与终点,主观隔断企业与外在的关联。价值流,突出反映了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关系,更强调“顾客”是上帝的观念,主张企业在消除浪费的过程中应当以供应链为起点,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创建一条处于持续改善中的价值流。
3.精益物流的保障;实现价值无阻碍流动
价值流动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价值流动,企业内部价值流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价值流动。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价值流动中,主要是材料、设备供应是否及时的问题。企业为了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往往不会有较多库存;这时,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否进行,关键是上游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因此,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得以持续正常进行,必须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消除该节点上价值流通不畅的因素。企业内部价值流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各部门间协调性差、材料的迂回搬运、常有次品与废品、停工等料等。任何一种等待或重复都是浪费,精益物流不允许非价值增值因素的存在。因此,消除企业内部的各种浪费是实现精益物流的重要步骤。最后,及时为客户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是企业与客户之间价值流畅通的表现,也是提升企业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第3章 X 公司精益物流现状及问题分析..........15
3.1X公司的简介...........15
3.2X公司精益物流现状.......15
第4章 X 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方案设计..........25
4.1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的目的与原则............25
第5章 X 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40
第5 章 X 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
通过对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设计后,需要有效的对优化方案进行实施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本章将对 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要点和实施保障进行分析,保证优化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到位。
5.1精益物流体系优化方案实施重点
精益物流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实施精益物流中,X公司不应该急功近利,而是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方法、有步骤地实施,X公司实施精益物流优化方案应该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5.1.1 开展精益物流宣传工作
精益物流体系建立以后,X公司首先应该做好优化方案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宣传,目的是让全体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对精益物流体系形成认可,积极参与到精益物流体系实施过程之中。
第一,公司领导需要起到表率作用。要想让员工接受精益物流体系,转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惯性,公司领导必须站在第一线,身体力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到精益物流体系的实施过程中。
第二,公司应该组建精益物流体系实施宣传团队,专门负责精益物流体系实施宣传工作。宣传团队可以通过丰富培训形式、创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途径,激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公司还可以设立基层宣传小组。公司精益物流体系推广是针对于全体员工的,所以不应该忽视对基层员工的宣传。公司设立基层宣传小组可以及时与一线员工沟通交流,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有利于公司精益物流进一步优化。
第四,精益物流体系宣传还要运用各种渠道。宣传渠道包括公司网站、刊物、宣传栏等内部渠道和电台、电视、报纸等外部渠道。
结论与展望
我国汽车制造业虽在近十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工成本的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为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保持较好的利润增长点,企业纷纷向物流领域挺进,走精益物流的道路。文章就是以 X公司为例,对其现有精益物流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提出优化方案。文章研究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X公司精益物流现状及问题分析。X公司是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非常适合实施精益物流管理。在目前的精益物流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X公司进一步发展。文章对 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充分证明了公司对精益物流体系进行优化的必要性。
(2)对X公司目前的精益物流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精益物流体系优化可以的实现公司物流资源整合、降低公司经营成本和提高公司竞争能力,所以文章结合公司精益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组织结构、生产、仓储、客户管理和配送五个方面对精益物流体系进行了优化。
(3)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的优化方案实施与保障。任何方案的实施都需要组织做好精心的实施安排和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文章在对 X公司精益物流体系进行优化后,对优化方案实施的重点进行了分析,为公司实施精益物流提供指导;从科学评估优化效果、建立信息化体系、鼓励员工参与和塑造精益文化提供实施保障。
参考文献(略)
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八:基于IPD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研究——以ST公司为例
第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背景
进入 21 世纪,全球市场经济演变成一体化的竞争格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技术以及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技术垄断。一方面国内企业面临着发展和机遇,但同时技术匮乏、研发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激烈是我国国内企业在面临的严峻考验。市场经济环境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产产品又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在人力成本提升的今天,“中国制造”优势进一步的减弱。国内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由原来的制造、营销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向产品研发。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制造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成为国内发展中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
1.1.2 目的和意义
(1)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产品战演变成了全球性的争夺。国家的边界不存在了,国内市场变成了国际市场,先进的科学技术,卓越的智力资本,快速的交付能力成为新的制胜法宝。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新产品的开发是现代公司最具风险、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无数公司的将其迅速的崛起归结于新产品的开发,如JVC开创了家用VCR的VHS模式;葛兰素史克公司发明的治疗溃疡的药物等。这些创新,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变成了商业巨头。因此,现代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现阶段,产品开发管理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论文研究的目的也就是为企业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搭建提供相关理论借鉴,以期能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打造坚实的基础。
(2)意义
论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理论意义:论文以企业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搭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指导,分析ST 公司组织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公司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搭方案,为相关企业开展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搭提供实际操作案例,进一步丰富了管理学、管理体系搭建的理论研究。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文章首先基于现代企业生存环境和现代研发管理理论方法的分析,认为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创新,进行研发管理体系建设,针对ST公司特点,引入IPD产品研发体系作为其研发体系建设的框架。结合研发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文章在第二章重点概述了IPD研发管理体系的概念、研发管理体系的类型、组织结构优化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结合ST公司的现状,重点进行了问题和原因分析,得出公司搭建产品研发体系的必要性。第四章基于前面阐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五章论述ST公司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几点展望。
1.2.22 研究方法
文章对ST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研究,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文献研究法
研发管理体系是一个来自国外的概念,我国企业在研发管理体系的搭建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对研发管理体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充分查阅国外研发管理体系建设及其优化的优秀文献对本研究十分必要。
(2)案例研究法
文章在充分调查ST公司组织结构的同时,引入IPD研发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导 ST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第 2章 ST 公司产品研发管理现状及问题
2.1ST公司简介
2.1.1组织结构分析
公司共有员工305人,其中管理人员23人,研发人员37人,生产辅助人员 33 人,生产人员214人,其组织机构如3-1 图
ST公司目现阶段组织结构的架构是直线职能式。整个结构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高层管理者,包括董事长、常务副总、副总经理。董事长是最高层管理者,副总负责公司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二层是中层管理者,主要是指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各职能部门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制造部、审计、招投标、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部门。第三层是基础执行层,主要是指各个职能部门的基层员工,他们负责各个部门具体事务的完成。
董事长:作为最高决策人,根据公司现状和发展空间,部署公司发展战略。
副总:根据董事长的指示,组织和协调各副总和总工程师完成公司经营目标,确保公司在正常运转中保值增值,发展壮大。
部门负责人: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安排部门员工保质保量完成部门的工作任务;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和沟通工作。
制造部:根据营销部的营销计划(订单)制订原辅料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并根据生产计划对生产进行认真排期,落实各部门的生产任务。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完善本部门的管理制度,并对各岗位职责进行修订,以适应企业发展。
研究院:负责开发新产品开发,制订汽车研发项目中涉及汽车产品开发、设计、改进的有关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汽车设计开发项目的委托试制和验收工作;
通过汽车样品生产,协助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过程,为现场失效分析、纠正措施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撰写分析报告;开发汽车新产品及工艺,完善现有汽车产品及其生产流程。
2.2公司研发管理现状调查
2.2.1 问卷调查
为了对 ST 公司的研发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 IPD 的理论予以优化设计,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匿名答题的形式和封闭式答题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研发团队、研发流程、项目管理等内容。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60份,参与人数约占公司员工总体的 21.3%。按照等比例随机抽取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工艺人员、质检人员和一线工人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分别为:4 人、6 人、10 人、10 人、10 人和 20人。(文件调查表见附件)
本次问卷调查由于得到了 ST 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因而进展较为顺利,发放调查问卷 60份,回收 6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 2份,有效率高达 96.7%,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调查目标的需求。
2.2.2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业务策略、研发流程、组织、工具、项目管理等内容,问卷是结合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设计的,问题选项分为五个等级。经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归纳如下:
(1)员工对公司业务策略的评价较差,表3-2 是公司员工对现在业务策略的的认可程度统计。大家普遍认为公司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路标指引,产品概念的产生比较随意,无长远的产品规划,无明确的业务策略。
第 3 章 ST公司产品研发管理现状及问题...........14
3.1ST公司简介.............14
3.1.1ST公司基本情况...............14
第 4 章 基于IPD 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优化设计.................24
4.1ST公司实施IPD 产品研发管理的思路与原则..................24
第 5 章 基于IPD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初步效果评估.......42
第5 章 基于 IPD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初步效果评估
5.1完善整体规划体系
完善的规划是 ST 公司研发体系优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具体来说,应该基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明确研发体系优化的关键点。对原有研发体系要有深刻认识,对即将推行的 IPD 研发体系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明确研发体系优化的方向和关键点。优化不可避免要触及一部分员工的利益,因而要做好沟通与疏导工作,减少优化阻力;引导员工认清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研发体系优化,配套的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监管制度和权力分配方式等都需要适当转化,因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是优化的关键点。
第二,确定优化参数。要对新的研发体系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对研发体系优化所需的时间、员工的态度和承受能力、风险的种类和大小、实施的成本等等,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好优化方案的规划和风险防范对策。如果难度较大,可以外聘相关专家和学者,引进咨询公司共同推进公司的组织结构优化进程。确定了这些参数,研发体系的优化推进起来就会做到重点突出。
结论与展望
研发是一个公司运转的灵魂,公司没有研发创新,就没有出路。因而,构建一个良性的研发管理体系是确保一个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研发管理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与组织发展和组织现状相契合,就是良性的研发管理体系。
文章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文章研究就ST 公司组织结构的研发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公司的研发管理存在很多问题,既包括难以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等宏观问题,也包括部门职能、沟通、岗位等存在的小问题,因而,充分分析了公司要进行研发管理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其次,研发管理体系结构优化的具体方案研究,公司要进行研发管理体系优化需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具体该如何操作,这样做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文章分别就流程、职能等项目分别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最后,具体介绍了ST公司研发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及初步效果评估。文章针对可能会影响研发管理体系优化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论文通过对研发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丰富和发展研发管理体系理论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进行研发管理体系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研发管理体系理论发展至今,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