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银行业传统的存贷差收益收紧,商业银行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也呈现出一些发展特征,其中不良贷款率的变化颇为明显,如图 1.1。据银监会统计数据,从 2011 年到 2016 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由 2011 年的1%上升到 2016 年的 1.75% 。2014 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8462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2015 年不良贷款余额达 12744 亿元,较上一年又增加了 4282 亿元,不良贷款率也较年初上升 0.42 个百分点。这组数据清楚的说明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在不断恶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未彻底完成经营模式的转型,为应对利率差收紧的盈利困境,许多银行通过扩大客户群稳定收益。然而,随着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日益增长,信用风险成为银行信贷经营的最大隐患。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下行趋势,到 2016 年仍然未见明显回升,产能过剩、工业和投资增速放缓,前期高速发展积累的一些风险正逐步显现,这些风险涉及到房地产企业、工业企业以及实体经济的各行各业。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出现了不小的经营危机,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进一步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越来越突出,不良贷款率连续攀升。在此宏观背景下,农行 A 支行的公司信贷业务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农行是我国的四大国有行之一,农行 A 支行是农行在 XX 地级市的基层行。XX 地级市是省内新兴的工业区,支柱产业有煤炭、金属镁、运输、汽配、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是农业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3 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6 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21 个,初步形成了五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 XX 地级市的经济背景,农行 A 支行一直致力于以准确的市场定位积极开发各行业企业客户,现已有多家 XX 市核心企业成为 A 支行的授信客户。随着 XX 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农行 A 支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支行的对公客户越来越多样化,涉及焦化、运输、汽配、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但是伴随客户的多样化以及 X 省经济的缓慢运行,农行 A 支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在逐年攀升(如图 1.2),信贷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管控成为支行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然而经考察了解,农行 A 支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控制体系至今还没得到完善,客户信用状况评价多形式化,信用风险的管控措施也不到位,更加重了贷款回收的不理想状态。因此,在这种严峻背景下,农行 A 支行加强对其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价及控制,运用科学的方法动态监控法人客户的信用风险情况,并基于信用风险的评价严格落实各项信用风险管控和防范措施,完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以有效缓释和化解信用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
1.2 研究意义
研究农行 A 支行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问题,完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控制体系,对于 A 支行、中国农业银行乃至整个宏观金融业都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成果有利于 A 支行拓宽信贷管理思路,加强信用风险防范,在严峻的信贷形势下保持稳健经营,实现支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A 支行通过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升社会形象,取得客户好感,进而能够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 A 支行作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地级市分支机构,成立多年,经历了农行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该行在信用风险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具体完善对策,对于全国的农业银行都有借鉴意义,对农行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金融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关联,并有资金往来,这样一家银行的信用问题很有可能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因此,一家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完善和严格落实,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还间接减少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避免金融危机,进而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带来有益影响,最终促使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
第二章 银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理论概述
本章对银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的特点、来源和成因,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定义及特点
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可以理解为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以及损失额的大小。而银行风险就是指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受到内部因素或者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一些未预知事件,这些事件无论是发生的概率还是事情的发展程度都无法预知,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从而导致银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三大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也还有流动风险等,但是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信用风险是指融资方在贷款规定期内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发生于贷款到期时。而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现代意义的信用风险成为一种动态概念,是在贷款放出后,借款人的任何经营变化等都引起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现代的信用风险在包括违约风险的基础上,还包括了价差风险,即借款人在借款期因为其信用情况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风险的变动[2]。广义上,由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拓展,银行可以用自有资本或理财资金做证券、基金、信托等投资,这些投资也会遇到交易对手无法如期履约的风险,也要将其包含于信用风险之内。本文研究的是银行面临企业客户时的信用风险问题,只与企业客户的授信业务有关,因此采用狭义概念,将银行对公客户的信用风险定义为融资企业授信后由于信用状况发生变化或者还债能力的变化而无法履行还款约定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
2.2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来源及成因
根据银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的相关性可知,风险来源和成因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的。我们以风险的来源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类:商业银行授信于融资企业后面临的信用风险是由企业的主观还款意愿和客观履约能力的变化而引起。一旦他们的还款意愿或履约能力出现问题,就会引起信用风险[4]。还款意愿是企业在特定期限内履约的主观意愿,与其道德品质有直接关系。企业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而不愿偿还贷款或者逾期偿还给银行造成损失。这些影响企业履约意愿的因素可因其经营出现问题,财务恶化导致,也可能是由于想骗贷而主动违约,还有可能是投机因素而促成不愿履约等[5]。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道德品质因素理论上是无法量化的,只能通过借款历史纪录和相关评价取得。履约能力是企业在特定期限内履约的经济能力,与其经营状况密切相关,贷款者会由于遭受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导致经营失败,从而缺少资金不能如期履约。导致借款企业履约能力降低的原因一是企业负债逐渐增多,而资产减少,导致风险吸收能力减弱,还款能力也减弱;二是企业经营问题,市场定位不准、产品销量不畅、售后服务不佳、企业战略不科学等都可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恶化,资金难以循环或者直接断裂,企业难以偿还贷款而严重影响偿债能力;三是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如并购重组、领导层调整或者媒体曝光负面事件等。这些事件对于公司的经营影响很突然且影响程度较大,也会影响其偿债能力。银行面临的对公客户信用风险程度也与银行自身密切相关。首先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6]。在交易过程中融资企业在授信决策前,对于贷款利率、还贷方式、资金投向、项目经营情况和预期收益率等已有全面的了解,能够获得银行和自身全面的信息,而由于贷款企业的刻意隐瞒或银行的自身管理问题,银行对于企业的资金投向、经营预期收益情况都很难获得全面信息,或者获取的信息可能并不真实,处于信息劣势方,信息劣势可能会导致银行不能准确识别信用风险,只能将资金投向行业风险相对较小的企业,且通过对高风险行业制定较高的利率水平来弥补损失,也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造成信用风险的概率加大。
..........
第三章 A 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现状分析........ 13
3.1A 支行公司信贷业务概况.....13
3.1.1A 支行概况........13
3.1.2A 支行公司信贷业务概况....13
3.2A 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现状...... 16
3.2.1 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情况............17
3.2.2 对公信贷流程及流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18
3.2.3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19
3.2.4 对公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和缓释措施......21
第四章 A 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及控制中的问题分析..........22
4.1A 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评价中的问题分析............ 22
4.1.1 部分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不合理..........22
4.1.2 缺少对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动态评价............22
4.2A 支行对公客户信用风险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23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 A 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构建.....25
5.1A 支行中小企业客户特征描述.......25
5.2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25
5.2.4A 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8
5.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32
5.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35
5.5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说明....... 42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构建
由上一章可知,支行在评价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时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客户评价方法不合理以及缺少动态评价的问题,本章就此提出解决建议。针对问题,本章根据农行 A 支行的中小企业客户特征,将构建基于供应链金融的 A 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适合农行 A 支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的合理方法,给出具体评价步骤。最后选取 A 支行的客户数据进行测算,通过对比新旧方法的评价结果以及实际情况证明方法的合理性,并说明方法的适用性。
5.1A 支行中小企业客户特征描述
要对支行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动态评价并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首先必须掌握支行中小企业客户的特征,从实际特征出发提出更为合理的评价方法。农行 A 支行 2013 年开始在大企业客户的基础上拓展了 9 家中小企业客户,2015 年拓展到15 家,通过对这 15 家中小企业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 A 支行的中小企业客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中小企业客户多为大企业客户的上下游企业。15 家中小企业中有 11 家企业均是 A支行的四个大客户上下游的相关贸易企业,A 支行的企业客户构成了三条以四家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一条醋生产产业链,一条超市物流产业链,还有一条煤炭产业链。第二,中小企业贷款多以质押为主。15 家中小企业中有 8 家贷款方式为质押,质押物都是与大企业相关的应收账款,3 家为保证贷款,担保方也是与其有业务关系的支行大客户,还有其余 4 家非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授信。第三,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不完整也相对不真实。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单一,尤其是小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凌乱不完整,报表可信度很低。第四,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较差,还款能力依赖与其合作的大企业以及其领导层的个人信用等因素,还款能力会随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而随时产生变化。
.........
结论
农行 A 支行现有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还很单一,最依赖也最有效的就是传统的抵押担保,过分地依赖一项风控措施对于 A 支行日益发展的公司信贷业务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需要多种手段配合,加强支行的信用风险控制。可以考虑加强的风险控制措施有净额结算、信用衍生品对冲等,限额管理、补偿性定价以及分散贷款集中度,这些手段也应真正运用于 A 支行的信用风险控制之中,而不能停留于表面形式。若多种手段未来合理配合运用,A 支行的信用风险控制中水平必会有效提升。此外,信息化风险控制也是银行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生存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信息化风险控制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人机控制系统。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农业银行科技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2012 年农行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系统建设,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报告等功能得到构建。在总行系统的支持下,A 支行应积极认真学习系统的操作使用,将系统合理运用于支行的风险控制中,提高支行的信用风险控制效率。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