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国家及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北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推动作为基础模式的同时,在本省全面实施了六大创新,即产业、产品、技术、组织结构、管理和业态的创新,会使企业发展效益和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力争全省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得到明显进展,将初步形成以绿色、低碳、环保、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河北智造转变。 在国内经济形势下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转为了中高速,但 2015 全年经济增长率低于河北省“十二五”时期确立的 8.5%的预期目标,也低于全国 6.9%的经济增速,更低于甘肃、新疆、贵州等内陆省份。 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的封停、过剩产能化解及效益的大幅度下降,其他产业由于多种原因效益大不如前,而作为经济重要增长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等重要问题而发展受挫。从以上这些角度来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越 7%已非常不易,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河北省针对本省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通过了《关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意见》、《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河北省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项目管理和实施细则》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还有众创空间发展 15条、知识产权 18 条、创新河北 28 条等。同时,河北省各地域、各地市针对本区域内的科技型企业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及实施细则。河北省期望通过科技和金融的融合,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整个行业,甚至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在科技金融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型企业金融政策。
..........
1.2 研究现状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发展及其机制运行上,部分研究者,如张炜(2007),通过商业模式、人员、技术、风投以及渠道等几个方面对成长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上这些因素对企业发展有着明显的正效应。吕一博(2008)等人从企业能力组合的角度出发,把关于成长发展的问题分为风险取向、环境不确定性、创新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4 个方面。 这些学者认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上,这些影响因素不可能是单独作用的,而是复杂的协同合作下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研究者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Graham Beaver(2001)认为创新和管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创到成功的关键。张保胜(2008)在核心能力方面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基本驱动力。曹兴(2010)指出技术创新能力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绝对的核心和支配地位。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和有限性,企业的发展成长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外界,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加拿大学者 Jorge Niosi(2009)认为美国的 SBIR 计划是政府支持帮助政策模式中最好的模式。叶飞(2006)通过对美国、德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的研究,归纳了这些国家的扶持模式。章卫民、劳剑东(2009)等人认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于政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并且企业对政策的熟悉程度较为普通。
.........
2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新三板
2.1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是指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中小企业标准,在科技人员的比例和研发投入经费方面满足要求,拥有企业自身的独特技术或者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通过各种创新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中小型企业。 只要符合“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在 1000 人以下或者其营业收入在 4 亿元以下;科技服务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在 300 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在 1 亿元以下;具有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 2%以上;具有专有技术或者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专科(包含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 20%以上”的这些基本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经济下行、经济新常态情况下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培育和创造新技术、新业态以及提供新供给的强大动力源头。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会对企业自身有巨大的帮助,还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更会对整个行业、对整个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数量上看,截止到 2016 年 2 月 24 日,在河北省经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9 万家,较 2014 年相比增长了 107%。“科技小巨人”企业(指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成长型好、体制机制完善、经营情况良好,且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数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目达到 1413 家,比 2014 年翻了一番还要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到 2017 年争取达到 4 万家以上。企业拥有专利 4 万多项,占 2014 年全省总数的 77%的河北著名商标有 2300 项;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超过一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布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地域分布来看,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唐山和廊坊等这些优势明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到总数的 70%左右。
.........
2.2 新三板企业
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标准主要有:依法设立,存续期两年以上;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业务明确;企业体制机制完备;股权清晰;主办券商推荐并且持续督导;其他规定的条件;新三板上市需要满足的要求有:主体资格上市的要求;经营年限的要求;盈利的要求;主营业务的要求;成长性及创新能力等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相关规定得知,新三板的设立主要是为创新型、成长型、创业型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服务。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数目约占总数的 95%,民营企业数目约占总数的 96%,即目前新三板挂牌的企业里面,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占据绝对优势。 新三板挂牌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身份需要真实。这意味着拟挂牌新三板企业以及挂牌新三板企业基本上都是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数目约占总数的 95%,民营企业数目约占比 96%,即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里面,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是主流。并且我们已经知道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是新三板服务的重点对象。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基准 ......... 9
3.1 数据来源 .... 9
3.2 研究基准 .... 9
3.2.1 研究基准指标设计原则 .......... 9
3.2.2 研究基准指标设计 .............. 9
3.2.3 研究基准指标含义 ............. 10
4 河北省新三板科技型中小挂牌企业整体、行业和地域分析 ......... 12
4.1 河北省新三板科技型中小挂牌企业整体分析 ...... 12
4.1.1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 12
4.1.2 其他评价指标分析 ............. 22
4.2 河北省新三板科技型中小挂牌企业行业分析 ...... 34
4.3 河北省新三板科技型中小挂牌公司地域分布 ...... 40
4.3.1 地域分类 .......... 40
4.3.2 地域分析 .......... 44
5 河北省挂牌新三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题分析 ...... 50
5.1 企业整体相关的问题 .... 50
5.1.1 主要评价指标相关的问题 ....... 50
5.1.2 其他评价指标出现的问题 ....... 51
5.2 行业相关的问题 ........ 53
5.3 地域相关的问题 ........ 54
5.4 其他宏观问题 .......... 54
5 河北省挂牌新三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题分析
5.1 企业整体相关的问题
从数据指标上来看,河北省新三板企业有关盈利能力的销售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指标相比于全国水平略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数据中得出,河北省的新三板企业相比较于全国来说只能是中游水准,企业还需要努力向发达省份学习,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在盈利能力方面,尽管河北省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指标中出现的问题,如净利润未能同销售额同比例增长、资本运营效率有待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一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极大地影响河北省新三板挂牌企业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高盈利能力方面的努力。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试图扩大生产、提高销售额的同时,销售、财务、管理等成本费用也在增长,使得净利润的增幅未能赶上销售额的增速,甚至导致净利润转为负增长;由于河北省很多企业公司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公司对股东投入的资本利用度不高、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制度不完善,此外,可能还出现过资金挪用等恶劣的情况。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很多,比如说是税收政策、成本费用、资产利用率和营业收入等,都会对盈利能力指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多种方面,运用多种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
结 论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配套法律法规体系有待持续完善,新三板作为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新三板市场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起到了较大的金融扶持作用,但其融资功能和后续发展情况尚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本文是在新三板全国扩围的背景下撰写的,对河北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挂牌新三板的现状进行了阐释说明,总结了一定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河北省新三板挂牌企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无论是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还是员工素质、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而且引人注意的是,临近的河南省在相同的时期内跟河北一起发展的,但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河北省,发展程度上也要好于河北省,值得河北细细品味。
(2)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但要实现企业后续的长久发展,仍需要从完善公司治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吸引外部投资者,提高财务能力、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入手完善自我以从而满足公司快速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3)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在股份制改造和新三板挂牌过程中存在的整体问题、行业问题、地域问题须加以重视,此外还有宏观问题更要认真应对,深刻分析上述问题的潜在风险以及对公司挂牌新三板产生的不利影响,并系统地、多角度地分析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二
1 绪论
1.1 调研背景
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小农户规模化经营的大趋势,它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农业部 2013 年我国首次家庭农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 2012 年底我国家庭农场达 87.7 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 1.76 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 13.4%,平均经营规模超过 200 亩。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 6.01 人,其中家庭成员 4.33 人,长期雇工 1.68 人。而伴随着全国各地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融资难题日益凸显出来,它已然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与扩大规模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家庭农场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购买原材料、增加机械设施、打造品牌等)和雇佣农业劳动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大部分却仍以传统小型农户的贷款需求来给家庭农场提供贷款,小农户的经营规模和特点决定了其贷款需求较小,这些额度较小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需求。二是农业的弱势性、金融的逐利性以及家庭农场本身的特点等因素导致我国家庭农场面临着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 近几年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在全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趋势下,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及政府有利政策的促进下,家庭农场得以迅速发展。如今,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石家庄地区的家庭农场无疑又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与大部分地区家庭农场一样,融资难题也成为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的一大障碍。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到底面临着怎样的融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都成为迫切需要了解和分析的问题。
........
1.2 调研意义和目的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对家庭农场的基础理论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评价和分析,并以石家庄地区为例,具体探索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问题,可以为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和河北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家庭农场金融支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理论和完善农业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具体研究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问题,加大对其资金支持,也对培育发展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促进其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场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对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还有助于河北省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
2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调查与分析
2.1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石家庄市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户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家庭农场快速、规范、健康发展, 石政发〔2014〕9 号提出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2015 年河北省农业厅又印发了《河北省农业厅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对家庭农场加大政策支持。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石家庄市家庭农场得以快速发展。截止到2015 年底,石家庄地区新乐市在注册家庭农场 6 个、晋州市 6 个、藁城区 272 个、行唐县 130 个、正定县 96 个。而伴随着石家庄市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融资问题也如约而至。为了解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情况与问题,本文从中选取三十个家庭农场(石家庄地区新乐市 3 个、晋州市 3 个、藁城区 14 个、行唐县 1 个、正定县4 个)进行了走访调查和分析。家庭农场与传统农户相比,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等显著特征。家庭农场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购买原材料、增加机械设施、打造品牌等)和雇佣农业劳动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据调研结果显示石家庄市三十个家庭农场或多或少都有资金需求,其中 2-5 万、5-10 万、10-20 万及 50 万以上的资金需求量分别占比为 6.67%、20%、30%、30%、13.33%(见表 2.1)。 家庭农场根据其经营规模,资金需求量大不相同。普遍情况是规模越大资金的需求量越大:50-100 亩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为 2-5 万的占比 13.34%,5-10 万与 10-20 万的占比同为 33.33%,20-50 万的占比 20%;100-300 亩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为 5-10 万的占比 12.50%,10-20 万的占比 50.00%,20-50 万的占比 12.50%;300-500 亩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为 20-50 万的占比 66.67%,50 万以上的占比 33.33%;500-1000 亩的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为 20-50 万的占比 50%,50 万以上的占比 50%(见图 2.1)。
............
2.2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的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内已经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机构体系,石家庄地区农村金融 机构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见图 2.4)。但从上述满足石家庄市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调研情况了解到,仅有 3 家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名义从邮政储蓄获得贷款,1 家从农业合作社获得资金,其余全部来源于私人放贷者和亲戚朋友。可见即便是家庭农场区域内有一些金融机构,家庭农场也难以从这些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严重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乏力、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不够。首先,大部分商业银行由于农业的先天劣势(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利润较低;农业资金回笼较慢、风险较大),以及缺乏信贷交易所需求的财务信息和抵押资产,不会放贷给家庭农场,即便是放贷也会要求各种担保条件和房产抵押等。其次,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家庭农场附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覆盖率为 63.33%,并非太高,而且其中不规范、不支农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占比非常大。最后,除银行金融机构外,家庭农场区域内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以下原因家庭农场也不能获得金融服务:其一,家庭农场不能够满足其抵押要求;其二,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合规、不合法,了解情况的家庭农场主不会去融资。总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是十分狭窄的。
...........
3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制约因素分析 .... 15
3.1 政策层面 .......... 15
3.1.1 相关家庭农场信贷政策 .......... 15
3.1.2 相关财政补贴政策 ...... 15
3.1.3 相关农业保险政策 ...... 16
3.2 经营层面 .......... 17
3.2.1 经营风险大 .... 17
3.2.2 经营利润低 .... 17
3.3 融资层面 .......... 18
4 发达国家家庭农场融资实践经验 .......... 22
4.1 荷兰家庭农场融资经验 ...... 22
4.1.1 荷兰合作社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链商业信用融资 .......... 22
4.1.2 荷兰合作银行对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链金融信用融资 ........ 23
4.2 美国家庭农场融资经验 ...... 23
4.2.1 政府补贴支持家庭农场发展 ...... 24
4.2.2 完善的信贷体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 24
5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建议 ...... 26
5.1 完善家庭农场政策保障 ...... 26
5.2 培育家庭农场及推进信用评级 ........ 28
5.3 积极探索家庭农场信用融资 .......... 29
5 石家庄地区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家庭农场政策保障
首先,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上文分析显示,石家庄地区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旧以银行主导,类型较少的金融机构严重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迫在眉睫。政府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等的成立,是立足于支持农业的。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风险高收益小,很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建设方面力度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等农业放贷更多的优惠政策或补贴。 其次,要明确涉农贷款的确定办法和针对家庭农场放贷的指标。如 2014 年 3 月 11日,财政部以财金〔2014〕12 号印发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对符合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村镇银行的年均存贷比高于 50%(含);当年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余额占全部贷款平均余额的比例高于 70%(含);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政部门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 2%给予补贴。有关涉农贷款的确定和权衡应该更加明确,对于家庭农场等的放贷指标更需要明文规定,因为如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都更多的倾向于大型农业企业,却并未真正服务到家庭农场的话。那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对于受金融排斥的家庭农场等弱势群体来说,意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最后,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府应该指导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向家庭农场等融资主体倾斜,规范其放贷的合法合规性,取缔不法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安全、放心的融资环境。
...........
结论
家庭农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及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太过依赖抵押质品,造成家庭农场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现状,完善家庭农场抵押方式及担保制度,将有效缓解家庭农场面临的融资压力。美国政府信贷机构为家庭农场制定农产品抵押贷款计划,提供贷款担保;社区银行为农场主提供多种金融产品等方式值得借鉴。完善家庭农场抵押担保方式,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一是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增加林权、土地使用权、联合担保、贷款担保等多种抵押方式。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根据自身特点和风险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多种抵质押方式,推广家庭农场联合担保信用担保方式等。 二是建立配套的抵(质)押品评估体系。地区政府应当明确林权等抵押品的评估机构及收费标准,简化抵质押品的评估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并建立相关家庭农场融资担保机构。此外,金融机构在审核家庭农场是否能够获得贷款资格时,应灵活把握贷款流程。如美国社区银行出色的“软信息”方式,就十分值得学习。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可以在家庭农场采用信用担保方式的情况下,利用区域性优势,获取家庭农场“软信息”情况,灵活贷款流程,提升家庭农场贷款申请的通过率。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三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商业信用是企业间的信用借贷关系,从债务方角度讲属于融资行为,从债权方角度看是授信行为。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一些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可能会受到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市场的排斥,而在商业信用中,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能低于从银行的借款成本,因此商业信用深受融资企业的喜爱;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以赊销为主体的商业信用授信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往往通过授信吸引客户、稳定市场,达到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如果把所有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商业信用从供求总量上应该是相等的,即一定时期所有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需求应该等于商业信用的授信供给。但就单个企业来讲,企业的融资与授信在数量上一般是不对等的,企业既会因为赊销或预付行为成为商业信用的授信方,也会因赊购或预收行为成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方,而就企业的资金运营或经营行为的商业化的本质属性讲,企业一般都希望自己成为其他企业资金的净占用者,希望商业信用融资大于授信,而不愿意其他企业成为自身资金的净占用者,即商业信用融资小于授信。单个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在数量上往往会呈现为非对称性的特征。 商业信用产生于不同企业之间,同时也是不同行业产业间价值流转的必经渠道,因而,商业信用随行业类别不同以及产业价值链上地位和优势的不同而改变,进一步地导致不同行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非对称性差异程度也不同。 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驱动要素的转变,电子信息行业将成为我国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一支主力军,而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之电子信息行业的自身固有属性,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呈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规模小,行业进入门槛高,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强,具有高创新、高成长性,周期性波动弱但季节性特征明显。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是电子信息企业重要的资产与负债,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表现出来的非对称性差异,优化电子信息行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从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基础理论入手,选择我国沪深交易所 2006 年之前上市的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表现出的非对称性差异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充分利用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对策。 论文共分为 6 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分别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及其非对称性差异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内容及方法、核心概念(电子信息行业和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非对称性差异)、文献综述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介绍了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基础理论,包括商业信用融资理论和授信理论,这部分内容为接下来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相关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二者的非对称差异进行了特征描述分析,包括样本选取及特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净融资平均规模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商业信用融资率、授信率及净融资率呈现出波动特征及样本公司个体之间对商业信用行为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别。 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从企业规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及经济运行状况六个方面对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非对称差异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 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指标说明、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模型选择及输出结果分析三大板块。实证研究是重中之中,验证前文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利用 Eviews7.2建立合适的数据模型,并对输出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找到影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非对称性差异的关键因素,同时说明原因,为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明方向。 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建议,根据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描述性特征和实证检验,总结导致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非对称性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改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的建议。
..........
2 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商业信用融资理论
理想的资本市场下,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高,银行等债权人掌握着企业相当多信息,那么银行能够较理性地,充分参考企业的收益与暴露的风险确定贷款利率,另外相对企业来讲,作为专门的金融机构,银行有规模效应,因此能够提供比授信企业更低利率的贷款,此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会选择银行借贷来弥补增加经营现金流量。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低,不会暴露财务信息,此时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往往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之上,目前有信贷配给理论 Nilsen(1994),Petersen&Rajan(1994),Danielson&Schott(2002)等和融资比较优势理论 Petersen&Rajan(1997)来解释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指的是就市场交易双方而言,任何一方很难了解或掌握对方的行动和信息或者必须付出相当高的成本,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所持有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用来说明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市场运行效率及交易行为产生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性在宏观上降低市场效率,造成市场失灵,微观上导致个体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承担风险,蒙受损失。而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在电子信息行业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往往受到银行信贷约束,同时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信用授信方具有三种优势,从而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
.......
2.2 商业信用授信理论
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的逆方向是商业信用授信,从企业资金运营或经营行为的商业化的本质属性出发,企业希望更多地占用其他企业的资金,获得融资,但复杂的经济业务往来也经常导致企业必须对其他企业进行授信,下面对商业信用授信的理论进行总结。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是指企业为了减小成本、增加销售,为完成当前利润最大化及远期的战略目标,依据经济市场的变化而做出的行为反应,经营性动机包含了四种动机。Schwartz RA(1974)创立了商业信用的降低交易成本动机理论,之后 Ferris SJ(1981),Raymand Fishman(2001)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理论把交易作为为时间的随机函数,不具有确定性,供应商不能准确地计算产品发出的准确时间,采购商不能明确确定收到产品的具体时间。商业信用的融资或授信在时间上将经济交易中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分离,即买卖双方的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或者在确定时点对期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进行集中结算,这样,有利于卖方企业肯定款项到账的时点,可以按计划安排交易性资金和预防性资金,降低经营活动开支。
..........
3 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其非对称性差异 ....... 16
3.1 样本公司的选取 ...... 16
3.2 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非对称性差异的特征描述 ..... 16
3.2.1 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净融资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 .... 16
3.2.2 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净融资水平呈现出波动特征 ........ 18
3.2.3 商业信用融资、授信及非对称性差异水平的个体特征 ...... 19
4 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非对称性差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21
4.1 企业规模 ............ 21
4.2 短期偿债能力 ........ 22
4.3 长期偿债能力 ........ 22
4.4 营运能力 ............ 23
4.5 盈利能力 ............ 23
4.6 资产抵押价值 ........ 24
4.7 经济运行状况 ........ 24
5 实证分析 ....... 26
5.1 指标说明与研究假设 ........... 26
5.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 27
5.3 模型选择及输出结果分析 ....... 28
2.2 商业信用授信理论
企业进行商业信用融资的逆方向是商业信用授信,从企业资金运营或经营行为的商业化的本质属性出发,企业希望更多地占用其他企业的资金,获得融资,但复杂的经济业务往来也经常导致企业必须对其他企业进行授信,下面对商业信用授信的理论进行总结。 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是指企业为了减小成本、增加销售,为完成当前利润最大化及远期的战略目标,依据经济市场的变化而做出的行为反应,经营性动机包含了四种动机。 (1)降低交易成本动机 Schwartz RA(1974)创立了商业信用的降低交易成本动机理论,之后 Ferris SJ(1981),Raymand Fishman(2001)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理论把交易作为为时间的随机函数,不具有确定性,供应商不能准确地计算产品发出的准确时间,采购商不能明确确定收到产品的具体时间。商业信用的融资或授信在时间上将经济交易中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分离,即买卖双方的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或者在确定时点对期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进行集中结算,这样,有利于卖方企业肯定款项到账的时点,可以按计划安排交易性资金和预防性资金,降低经营活动开支。
..........
结论
本文以商业信用融资理论及授信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沪深交易所选取 23 家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 2006~2014 年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在客观描述了样本公司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非对称性差异的前提下,从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考虑,以公司规模、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抵押价值及GDP增长率为解释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的非对称性差异的影响。 从电子信息行业商业信用的非对称性差异的特征描述看,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净融资规模为正且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净融资率为正且呈现出与融资率同升同降的特点,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的净融资率为正或浮动在零附近。可见,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能够利用商业信用的融资功能来补充日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增加企业所支配的资源,实现了融资大于授信的,“应付”大于“应收”。那么,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应扩大这种有利的局面,合理运用商业信用融资与授信,改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改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促进企业良好地发展。 通过实证检验,分析得出: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与净融资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抵押价值与净融资率呈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及经济运行状况与净融资率呈显著负相关。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四
1 导论
“倒按揭”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简称。因为现金流向方面与传统的按揭贷款业务正好相反,故被称为“倒按揭”。通常的做法是符合一定条件的房屋产权拥有者,将产权房抵押给特定机构,后者在对借款人的相关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后,支付给老人资金。资金按照双方的约定可以一次性支取或者按月固定领取。抵押人去世或是自愿搬离房屋后,贷款机构将房产出售,以此来弥补之前的本息支出,至于房产升值的部分,按照双方之前的约定归属一方或是共享。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截止到 2015 年底,全球 60 岁及以上人口约 9.01 亿,占世界人口的 12.3%。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有 2.09 亿。①与此同时,老龄人的生活质量也堪忧。中国老年人口中大约有 1899 万高龄人口,其中多半处于半自理或无法自理的状态。农村有超过 4000 万的留守老人,大中型城市中甚至 70%是空巢家庭。②养老问题的加剧,使得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公立养老组织的床位严重不足,而民办养老机构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政府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 老人的晚年生活费用大概由三部分组成:儿女赡养费、早年储蓄、社会养老金。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独生子女和少量二胎式家庭比重加大,特别是 4-2-1的家庭模式的增多,使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形成倒金字塔型。这表明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逐年增长,而且老人一般缺乏合理的理财观念,加上年轻时的工资水平有限,使得储蓄养老这一模式也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不断增大,而且养老金结余在各个省市差异明显,部分地区养老金水平低于每月必要开支。总的来说,老人很难依靠现有的养老方式保持较高的生活品质。
........
1.2 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在“倒按揭”模式是否具有市场前景和效用方面,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论述。Jacobs(1986)使用 AHS(American Housing Survey)数据分析“倒按揭”模式在美国的开办效用。他的研究表明,年龄在 65 岁以上的老年房主中大概有四分之一能够参与该模式并达到改善生活品质,脱离贫困现状的目的。Davidoff和Welke(2004)通过构建模型发现在美国“倒按揭”这一做法对期望改善晚年生活的老人很有吸引力,因为这项业务可以将自己拥有的房子变成现金流。Olivia S. Mitchell 和 John Piggott(2004)专注于研究日本“倒按揭”业务的发展情况,结论是:“倒按揭”业务的推出使得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老人的消费能力提升了,生活更有保障,但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对这部分房产的转让出售收入进行税费减免、加快资本市场信息流通率、完善房地产市场以及建立“倒按揭”业务再保险制度等等。George Liondis(2005)就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他指出因为澳大利亚养老金水平较低,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很难达到退休前水平。因此,认为在澳大利亚“倒按揭”业务大有前景。并且认为该项业务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关于金融机构对风险规避的研究,Szymanoski(1994)认为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流动性风险。Rasmussen(1997)认为贷款机构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贷款的总额来确保借款人拥有一定比例的房屋净值或者通过对利息收取保险金的方法来防范维护风险。Robert J. Shiner 和 Allan N. Weiss(2000)为贷款机构应对道德风险提出方案,他们指出房产价格一般会随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变化而变动,因此把未来房产的部分或全部价格与之相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风险。Thomas Davidoff和 Gerd Welke(2004)认为“倒按揭”业务中贷款机构面临的长寿风险可以通过大数定律分散,但这实现的基础是贷款机构与老人签订大量的“倒按揭”合同。
........
2 “倒按揭”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1 “倒按揭”业务相关主体的特殊性
需求者也就是业务的申请方。“倒按揭”这一业务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在养老市场上存在着需求,所以无论是希望享受更优质的老年生活还是出于保障晚年基本生活费用的老年人是该业务不可缺少的参与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可以参与到“倒按揭”业务中来。各国对这类需求者都规定了年龄、自有房屋产权等条件。例如,澳大利亚“倒按揭”业务借款人必须符合的条件是:澳大利亚居民且已年届 65 岁或以上;拥有自己的房产;贷款的目的是个人使用;没有其他借款(信用卡贷款等除外)。对借款人资格条件的规定,一方面是基于该产品的设计初衷,即它作为社会养老资金不足的一种补充,具有一定的政策属性,因此贷款对象应有一定针对性;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贷款机构风险控制的考虑,因为贷款期限需持续至借款人去世,借款人越年轻,贷款期限就可能越长,而向特定年龄以上的居民放款可以缩短整体贷款期限,减少贷款风险。 “倒按揭”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其顺利开展除了有需求的老年人和直接提供资金的运营机构外,相关的中介和职能部门也是必不可少的。房屋的价值是老人可获资金多少的决定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房产评估机构的参与。房产评估机构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第三方可以给出相对合理的房屋评估价格。除此之外,法律咨询机构也是重要的中介参与方。“倒按揭”业务的合同持续期较长,而且涉及到产权转让等方面的问题,必然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持,所以专业的法律支持必不可少。提到法律支持,就必须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国家职能部门完善相关的法律,减少业务开展中遇到的法律纠纷。因为该业务涉及到产权的转让,必然房产管理局、民政局也是重要的参与方。
.....
2.2 “倒按揭”的属性
“倒按揭”业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申请人有明确的资格规定,开办机构需要协同合作,相关部门需要保障该市场的秩序,同时还有房地产二级市场参与保证市场流动性。“倒按揭”业务除了这些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特定的属性。“倒按揭”在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商品。广义的商品可分为有形的产品外和无形的服务。“倒按揭”业务显然是项目承办者提供给老年人的一种金融产品。产品的受众是期望改善老年生活品质的房屋拥有者。那么,产品设计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老人的参与热情,而且商品的利润诉求是商业银行参与的出发点。因此,商业银行改进产品设计,并找到合理的风险分散方式,对确保该商品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只有产品的“质量”得到保障,该项业务才能得到老年人的认可。远期合约是指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刻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金融资产。“倒按揭”业务开办之初借款人与资金提供者需签订合同,要明确规定每月或是一次性给老人的资金数,这个数目的确定必然来自于房屋的价值估计。但是房屋需要老人过世时才能转让出售,而这时的出售价格是不确定的,而合同相当于把未来要售卖的房产价格在签订合同之时提前约定好。从这层面来说,合同具有远期合约的属性。既然具有远期属性,商业银行就必然承担相应的风险,例如房屋的价值变动等。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参与之初,识别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
3 “倒按揭”是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以房养老”模式 ...... 13
3.1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试点情况 ........... 13
3.2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试点的运营特点 ..... 14
3.2.1 业务供给方可分为银行型和非银行型 ............ 14
3.2.2 老人房产权属转移状况不同 ........... 14
3.2.3 供给主体利益诉求有一定差异 ......... 14
3.2.4 需求方都反应淡漠 .......... 15
3.3 失败的案例给予未来“倒按揭”业务开展的启示 ...... 15
3.4 “倒按揭”业务在我国发展远景乐观 ....... 16
4 商业银行应继续完善与推广“倒按揭”业务 ..... 19
4.1 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 ....... 19
4.2 商业银行开办“倒按揭”业务的 SWOT 矩阵 ........... 21
4.3 今后商业银行“倒按揭”产品改进要点 .... 26
5 商业银行“倒按揭”业务的可能风险及风险源剖析 ........ 29
5.1 开办“倒按揭”业务的风险 ...... 29
5.2 风险源探讨 ........... 30
5 商业银行“倒按揭”业务的可能风险及风险源剖析
尽管商业银行开展“倒按揭”业务存在着可行性与必要性,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参与该项目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因为“倒按揭”业务具有远期属性,开办机构就必然承担相应的风险,例如房屋的价值变动等;另一方面老人可能存在逆向选择,使得开办机构面临道德风险等。
5.1 开办“倒按揭”业务的风险
商业银行开办“倒按揭”业务盈利的前提处置房屋时的收益大于此前支付给老人的资金总额。因此,房屋是否具有升值空间,房价上涨的程度是商业银行决定是否开办“倒按揭”业务的关键性因素。虽然,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房产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涨速,未来国家是否还会加大力度控制房价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老人参与“倒按揭”业务之初,正赶上房产价格被高估之时,而等到商业银行出售房屋时,房产价格又回到理性状态,商业银行收回成本都不可能更不要说实现盈利了。因此,房地产价格波动是商业银行开办“倒按揭”业务要面临的风险之一。而且,从老人角度看,担心自己的房产被低估或是享受不到未来房子的收益也会致使其放弃“倒按揭”这种养老方式。因此,房地产价值波动这一实际存在的情况会影响商业银行开办“倒按揭”业务。目前,我国居民平均寿命 71 岁,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存活寿命问题也就非常复杂。由于老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多于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会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预期自己会长寿的老人会比身体不健康的老人更加愿意参与“倒按揭”业务。随后,商业银行意识到这一点,降低每月给老人的资金额度。再后来,身体不健康的老人意识到自己在这种交易中不合算,会退出交易。久而久之,“倒按揭”业务就会无法运营。就算不存在老人故意隐瞒健康状况的现象,寿命这一方面也是不能完全预测准确的。如果商业银行与老人签订的合同约定一直给付资金到老年人去世,那么预期寿命短于其实际寿命时,商业银行就因多支付了老人贷款而亏损。若是双方合同规定贷款额的总数而且在一定年限内发放完毕,在合同终止时老人仍然健在,商业银行又面临艰难抉择,不处置房产得不到收益,处置房产让老人搬去他处会受到社会谴责影响其社会形象。总之,长寿风险是商业银行开办“倒按揭”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因寿命长度的不可预测,该风险不可完全避免。
.........
结 论
“倒按揭”业务是我国养老方式的重要补充,它在我国能推行主要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老化严重,养老压力增大,社会养老金存在的缺口迫使政府积极寻求养老的解决方法;二是居民住房自有化率较高,老人可以通过参与“倒按揭”业务将自有住房抵押换取资金的流入,从而实现老年生活品质的提升;三是“倒按揭”业务在国外已有成功的试点,既然该业务可以在其他国家实施,如果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进,相信会对整个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虽然“倒按揭”业务很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资金的新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产品设计的改进来扩大销量。但必须清楚认识的是“倒按揭”业务毕竟是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纳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对贷款人条件的限制导致该业务只能是我国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不能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倒按揭”业务开办之初,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这是因为政府的公信力最强,最能打消老人对自身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疑虑。除了宣传引导外,政府还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的法律来对此项业务监管,进一步完善“倒按揭”业务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开办“倒按揭”业务时,除了建立风险应对机制来合理规避风险外,还应意识到,短期内“倒按揭”业务的收益不会特别明显,因为老人思想观念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市场环境的完善也需逐步进行。虽然“倒按揭”业务在短期内无法大范围地推广开来,但是如果能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辅以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在满足小部分群体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发挥项目示范效应,将能够逐步调动潜在市场需求,使“倒按揭”的受益面逐步提升。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五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有关房地产方面的问题在中国一直保持这很高的热度,国内外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的波动,房价一直不稳定,在此种情形下,房地产公司所面对的财务风险也更加突出,人们对房地产商们的资金运作情况和所能面对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关心。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就是一方面许多房地产公司的销售方式变为降低楼盘的售价来对楼房进行促销,并且他们大多数的的现金流量为负值。房地产商们纷纷降低手中的房地产库存量,用来回笼资金以防止公司爆发财务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针对房地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有效的对该公司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不仅仅有很好的理论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国外的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在早已开展,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现实的观点。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缓慢了许多,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已经开展的研究也仅仅针对部分公司和部分行业,而从实际上来说,行业的差异性也就影响了不同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但是这样的差异性也就导致该种企业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出它行业本身所独有的特点。 本文之所以对如何建立我国上市房地产财务风险机制进行深入而有详细的研究,原因在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走势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在房地产行业看似美好的画面的同时,也暗藏着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体现在有关楼市的泡沫问题。并且,国家近些年也加大了对房市监控的力度,相应的也出具很多相关政策来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所以说房地产公司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警惕潜在的风险,反映在报表上就是资金链的不稳定。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越来越快,这个“蛋糕”越做越大,其中房地产行业就贡献了很大的一部分贡献,房地产公司的稳定就会代表着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就会使得国家经济的稳定。这正是由于房地产公司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是可以从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指标体现出来。所以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的看到企业在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尽可能的阻止财务风险的爆发。从此角度来看本文的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房地产业的背景,总结出影响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爆发的因素,设计出合理的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通过 logistic 模型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理论,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通过对数据统计和归纳,检验了模型的合理和有效性,最后得出结论,总结经验和教训。
.........
2 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模型
2.1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理论基础
房地产公司有关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对我国的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把控能力评价的延伸。本文在公司有关的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房地产公司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和企业诊断理论③,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预警。危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公司可能遇到的危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进而可以预防和规避,使处在危机中的公司或者公司经营着能够在所处的危机中挣脱出来,挽救自己。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于 1960 年,是由一位美国的学者提出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理论在商业界的经营者中流行开来。这种理论主要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对小细节的把握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对这种理论的一种精辟的概括。简单说来就是大到一个公司,小到一个公司的经营着,在从事商业活动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以及有可能造成危机之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一个较好的评估与预警,在危机爆发之初就让它消失在萌芽状态。 策略震撼管理也称不可预期环境中的管理,它是策略性管理理论的延伸,也为了应对不可预期的震撼而产生的。不可预期的震撼一般是指一个问题突然地、不可预期的出现,并且它代表着一个新发生的问题,没有先例,不能以正常制度、程序或策略来分析和处理,在组织内产生普遍的威胁,促使员工的注意力由生产、销售或分项作业转移至其他方面,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使威胁降低到最小,则需要特别建立一套策略管理系统来发挥作用。
..........
2.2 几种常见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奥特曼教授是通过选取 1945 年后的 20 年间的 33 家因爆发过财务风险而倒闭的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另外还相应的选取另外同等数量的能够正常经营下去的公司作为对比样本。然后通过对这些个公司样本数据的提取检验,最终确定 5 的指标用来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Z 值的大小可以很好的反应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该公司的 Z 值得分很低,则表明该公司极易爆发财务风险,因此公司经营者需要提高警惕,要对公司近期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中找出经营漏洞,同时该模型也可以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爆发的概率能够有效的判断,是现在较为流行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逻辑分析法即 L 模型,该模型的原理就是通过求出一个样本指标发生的条件概率,通过这个概率的大小意味着该公司爆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的高低,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对于变量的要求条件比较宽松,这个变量的概率分布可以不服从正态分布,这种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所研究的各个变量之间是非线性相关的;第二,所选取的样本数据的个数必须是回归参数。该模型建立的主要原理是:逻辑分析模型是在以假设事件发生的概率符合标准逻辑分布的前提下才成立。
...........
3 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的内涵与形成原因 .... 14
3.1 房地产公司基本特征分析 ........ 14
3.2 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现实性 ...... 14
3.3 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17
3.3.1 系统风险的成因 ....... 18
3.3.2 非系统风险的成因 ............. 18
4 实证分析 ............ 20
4.1 理论假设 ...... 20
4.2 研究设计 ...... 20
4.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 23
4.4 模型预警效果检验 .......... 30
4.5 本章小结 ...... 30
5 宏观经济变动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影响 ...... 31
5.1 保证性住房政策对房地产财务风险的影响 ............ 31
5.2 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的影响 .......... 31
5.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 31
5.4 税收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 ............ 32
5.5 外资政策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 ...... 32
5 宏观经济变动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影响
5.1 保证性住房政策对房地产财务风险的影响 该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影响上市房地产公司。一方面,从土地供应的角度来看,国资委在 2010 年 1-3 月份发出一份文件,在文件中着重强调了要严格监管和审批房地产公司的用地申请,全国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建造,棚户区的改造以及利用自有土地的住房建造的用地面积要大于所有房屋供应面积的十分之七,坚决杜绝将这些土地用于商业性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在此种情形下,对房地产开发商们来说,迫使他们放弃高利润的商业性质房地产开发,转而向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开发。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有着开发成本较高,利润较低的缺点,这就会使大多数的房地产公司的盈利迅速下降。 另一方面就是从对住房的需求角度出发。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出现,是本来就已经饱和的房屋供给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大部分的消费者偏好于价格相对低廉的保障性住房,这就使得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得不转向盈利较小的保障性住房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房会是消费者觉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大部分的消费者选择隔岸观火,由于消费,这就会使得大部分的商品房闲置,严重影响到了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流的回收,这也加大爆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
结论
本文以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采取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所介绍的因子分析法结合 SPSS16.0 这个现金的分析软件,经过对该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所研究选取的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是科学的,实用的,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经过本文的详细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 第一,本文通过对上市房地产公司年报的数据进行样本的确定和指标的选取,利用科学的分析软件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后,认为结论是合理的,为了本文研究所选取的数据是客观有效的,该预警模型是很有说服力的,也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第二,在建立该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公司偿还债务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共识能否正常的运营下去。房地产公司的经营者要时刻关注公司财务信息的变化,如果发现公司负债与资产的比值又逐渐增大之势,就要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有可能爆发的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三,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的行业关联性较高,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单个房地产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决定着整个行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单个公司进行风险预警的必要的。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六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分级基金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它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结构化产品,改变了市场上单一的投资方式和盈利模式。与此同时,分级基金的结构形式和盈利模式也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论善和创新,交易形式也更加的灵活多变。 分级基金作为一种投资标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结构化设计,它按照不同的风险收益将分级基金切割,分为两类子份额,满足了不同投资作的需求,激进的投资作可以选择 B 类份额,利用 B 类份额的杠杆性特征获取更多的收益,但面临的风险也会偏高;而 A 类份额更适合追求稳定收益的保守的投资作进行投资,可以定论获得收益,风险系数相对较低。 自 2015 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形势遭遇了很多冲击和挑战,在经济下滑的市场背景下,2015 年 7 月、8 月和 2016 年 1 月,分级基金也出现下折潮,使很多投资作损失惨重,指致了投资市场的恐慌,同时也为投资作敲响了警钟,分级基金的杠杆机制重新引起了各界学作的广泛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着重分析分级基金的折算机制和折算论间交易的盈亏情况,为投资作投资提供更多的参考性意见,从而达到稳定投资作情绪、稳定市场经济的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赵恒珩(2010)主要研究了分级基金的套利策略,首先介绍了分级基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有关分级基金的一些基础性概念,然后以银华深证 100 指数分级基金和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基金为例,一方面阐述了分级基金的杠杆效应,另一方面介绍了利用配对转换机制套利的可行性和具体步骤,最后分析了投资过程中折溢价率、杠杆等因素对投资作收益的影响。 王晶(2010)首先介绍了我国分级基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利用配对转换、分拆合并等机制进行套利的方式,同时还对分级基金 A 类份额的交易策略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一些可行性的盈利方式。 曹建海(2010)结合分级基金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分级基金产生的缘由,并将国内正在交易的分级基金与普通的基金进行对比,突出了分级基金在迎合投资作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随后以兴学和润分级基金和银华深证 100 指数分级基金为例,结合其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交易的时滞性和交易费用等影响因素,介绍了分级基金套利的方式,最后阐述了市场因素在分级基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为基金的创新型设计提供了一些参考性意见。 张良才(2011)首先对分级基金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两只具体的分级基金详细阐述了分级基金的配对转换套利机制,并通过数据研究了分拆和合并套利的过程,最后给投资作提供了一些利用配对转换机制套利的建设性意见。 高海清、镇嘉(2012)首先简单介绍了指数分级套利的流程,包括溢价套利和折价套利,然后结合 2011 年论立的 6 只基金介绍了分级基金可能存在的一些套利机会,例如在折算,行情上涨等情况下进行交易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最后说明了影响分级基金套利交易的各种因素和套利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投资作论后的套利交易提供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
2 分级基金概述
分级基金是我国参照国外基金产品的分级理念并结合本国基金的发展形势经过创新而形论的结构型投资理财产品。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正在交易的分级基金来看,分级基金通俗上来讲就是一种投资作可以根据自身对风险收益的喜好选择投资标的进行投资的基金,它不仅具有一般股票型基金特征的母基金份额,还有按照不同风险收益区分的两种子基金份额,优先份额(A 类份额)和进取份额(B 类份额)。根据收益分配机制,具有低风险特征的优先份额具有优先获得基金收益分配的权利,相当于一个永续年金债券,约定在某个时间按约定收益率获得收益,进取份额相当于向优先份额融资,并承诺支付优先份额约定收益,而获取剩余投资收益,其高风险特征和高收益特征都是因为 B 类份额存在高杠杆,杠杆会随着投资标的的走势影响投资作的收益,也就是说高杠杆在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还伴随着高风险,这就是分级基金最大的特点。
2.1 分级基金的起源和现状
分级基金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由于其人性化的结构设计更能满足不同投资作的需求,因而在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种分级模式也逐渐被更多的基金所采纳,以目前来讲分级基金在美国和英国更为发达。我国则是为了突破封闭的资金模式,扩大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在 2007 年发行了第一支分级基金,即国投瑞银瑞福分级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分级基金的出现为我国基金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丰富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基金品种,为投资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国外分级基金的发展模式比较论熟,就美国来讲,其分级基金获得杠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将原本的基金份额按比例进行分级,相当于低风险份额获得稳定的收益,高风险份额向低风险份额融资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种是通过发行债券或作优先股融资从而提高杠杆;第三种是通过投资金融衍生品来提高杠杆。
.........
2.2 分级基金的分级机制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分级基金的分级模式主要为两种,融资分级和多空分级。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分级基金大都呈现出融资的分级模式,而且随着分级基金市场的飞速发展,分级基金的收益分配模式也出现了许多创新,例如将两份子基金份额都设为高风险品种,不进行分级,双方共同承担损失和收益,代表型基金是瑞和小康和瑞和远见;又如混合盈利的收益模式,即在母基金净值低于 1 时,两种子基金份额共同承担损失,在母基金份额净值高于 1 时,两类子基金份额按约定比例分配收益,其代表型基金是国投瑞银瑞和分级基金。由此可以看出分级基金的分级模式正在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其不仅丰富了基金市场的品种,也使分级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渠道更加广阔,更重要的是给投资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分级基金的结构类型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划分,按投资标的可以划分为股票型和债券型,其中股票型分级基金又可以分为主动型股票分级基金和被动型股票分级基金(也被学为指数型分级基金);按存续论限可以划分为永续型和固定论限型两种;按运作方式可以分为主动管理型和指数型等。从表 2.1 中可以看出,债券型分级基金的初始杠杆倍数一般会高于股票型分级基金,而且它的投资对象稳健性比较强,这类分级基金的风险系数就相对较小,所以更容易受到投资作的关注,对投资作的吸引力更大。
............
3 分级基金定价机制分析 ...... 13
3.1 分级基金净值与价格的关系 ......... 13
3.2 有关 A 类份额定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14
3.2.1 A 类份额的隐含收益率 ......... 14
3.2.2 整体折溢价 ........ 16
3.2.3 产品规模变化 ...... 16
3.2.4 A 类份额的折算价值 ........... 17
3.3 有关 B 类份额定价影响因素的分析 ... 18
4 分级基金折算论间交易盈亏分析 ......... 20
4.1 影响分级基金下折盈亏主要因素的分析 .......... 20
4.2 影响分级基金上折盈亏主要因素的分析 .......... 28
4.3 其他影响分级基金交易盈亏因素的分析 .......... 32
5 结论和建议 ..... 36
5.1 有关交易制度方面的分析 ........... 36
5.2 有关 B 类份额交易的总结 ........... 37
5.3 资本市场需要分级基金 ............. 38
4 分级基金折算期间交易盈亏分析
4.1 影响分级基金下折盈亏主要因素的分析
以富国中证移动互联网指数分级基金(基金代码:161025)的子份额互联网 B 发生下折的情况为例,分析分级基金的下折机制中投资作的盈亏情况。 在 2015 年 7 月 7 论,互联网 B 的净值低于 0.25 元触发下折机制,根据分级基金网统计的数据,可以得到互联网 B 在折算过程中的净值和价格变化,如下表 4.1:由图 4.1 可以清楚的看出杠杆损失比率与互联网 B 折算前的溢价率呈正向相关,也就是说溢价率越高,杠杆损失比率越高,这是因为溢价率越高,购买互联网 B 的论本越高,在总盈亏不变的情况下,杠杆带来的损失就越大。在折算当论和折算后的第一个交易论,因为互联网 B 刚刚出现大幅度折价的现象,市价相对来说还不稳定,一般情况下,不适合在这个时间段内卖出互联网 B,所以选择在复牌的次论卖出,互联网 B 的溢价率在此时会趋于平稳,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互联网 B 溢价率在 0~20%的范围内可以得到对应的杠杆损失比率的值,见表 4.3:
........
结论
首先,分级基金 B 类份额的高杠杆性对于普通投资作来说很难驾驭。B 类份额的价格杠杆随着其交易价格一直在变化,且二作论反比,B 类份额的价格越是接近下折阈值,其杠杆率越高,投资作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大。目前,大多数的分级基金条款都是约定当 B 类份额的净值低于 0.25 时触发下折机制,也就是说下折时 B 类份额的杠杆率会高达 5 倍左右甚至更高,折算论论后会回归初始杠杆的 2 倍,这样就指致投资作的资产净值部分消失,打击了市场投资作的激情。 其次,A 类份额并非论全的无风险投资。在下折过程中,A 类份额投资作会获得一定比例的母基金份额,其资产的风险性质发生了改变,而所获得的母基金会因份额缩水存在可能的被动减持的压力,进而给分级基金的投资作造论冲击。 再次,涨跌停板制度会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增加分级基金的投资风险。涨跌停板制度会限制分级基金场内交易的价格,在市场变化幅度较大时时,分级基金 B 类份额的价格会较大程度的偏离其净值,投资作可能利用折溢价套利,也可能因其高溢价在分级基金下折时承担更多的风险。 最后,在分级基金的交易过程中,两类子份额在触发下折的次论仍然能继续上市交易,而且交易软件中并没有任何标志区别于其他正常交易的基金,这就会给投资作造论一个误区而追低买入,造论损失,同时下折是以触发论次论的 B 类份额净值来计算,其中存在更多的风险和变数,可能扩大投资作的损失。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七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商业信用授信是指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行为,是企业间由于商品的赊销和预付而形成的企业流动资产,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为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以及预付账款,是衡量一家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规模的量化指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链上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截至 2014年,在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后,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提供商业信用授信总额达5,827.64 亿元,同比增长了 15.5%,商业信用授信总额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的比例分别达到了 32.8%和 19.2%。商业信用授信形成的债权构成了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 与主板市场的企业相比,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客户认知度也相对较低,这类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商业信用授信来扩市场、增客户、创品牌。商业信用授信作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一种商业手段,不仅能帮助企业扩大销售、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稳固优质的客户,还能有助于企业加快产品周转,降低仓储成本,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但是,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的影响是双面的,它既能帮助企业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也会因企业授信政策制定或落实不当,风险管理不到位,导致企业应收款质量下降,资金周转受阻。如果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或者拖欠上游企业的货款来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将提高企业资金成本或造成“三角债”的发生,这样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该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本文把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商业信用授信指标做为解释变量,以销售利润率、资产周围率、资产负债率和 GDP 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探析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业绩的综合影响;二是探析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基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形成的业绩指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据此推断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形成的债权资产质量,企业是否存在利用商业信用授信虚构利润,粉饰业绩的行为,最终为完善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信息披露、促使企业合理授信提供对策与建议。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以中小板上市的制造型企业作为样本,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论述企业商业信用授信绩效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相关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包括商业信用授信,企业绩效和中小板制造业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介绍了商业信用授信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绩效正效应理论,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绩效负效应理论,以及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理论三部分。其中商业信用授信正效理论包括促销动机理论、存货管理理论、市场竞争理论、降低交易成本理论等;商业信用授信负效应理论包括:机会成本理论、管理成本理论、坏账成本、再融资成本;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理论包括:财务指标绩效评价理论与非财务指标绩效评价理论。这部分内容为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作用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析中小板制造业企业商业信用授信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本文以 2004 年在中小板上市的 34 家制造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构造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以及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营业现金流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探析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基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形成的业绩指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以第四部分的实证检验结果为基础,得出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合理利用商业信用提供意见与建议。
.....
2 商业信用授信绩效的基本理论
2.1 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绩效正效应的基本理论
商业信用的促销动机理论指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授信是刺激企业销售增长的有效手段,当产品市场的竞争处于比较激烈的时候,企业可以允许客户延期付款,以此来增加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胜出。Emery(1994)的研究观点进一步说明商业信用授信的促销动机理论,即企业能够利用商业信用销售占比的变化规律来缓解商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当企业产品销售处于旺季时,该企业可以提高商业信用销售的价格,或者减少商业信用供给;相反,当处于销售淡季时,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商业信用的折扣力度,或者增加延期支付的销售比例,来增加销售收入。Uchida 等(2013)的研究认为:如果供应商的顾客拥有较多的选择时,产品供给市场的竞争就变得激烈,供应商就会明显增加商业信用授信的比例。企业持有存货不仅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而且还面临很多销售不确定性问题,例如存货水平太低,供不应求,则会出现脱销的风险,因此,企业会在商业信用供给与存货管理之间进行权衡,而对于融资约束较大、存货管理能力较弱的企业更愿意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授信,通过这种方法减少存货投资。
...........
2.2 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绩效负效应的基本理论
机会成本是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而放弃生产另一些产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价值。企业为上下游合作商提供商业信用授信所占用的资本金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与预付账款的形式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流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很大一部分,而流动资产中占重要比重的一般是商业信用授信形成的应收账款。虽然应收账款也是企业的资产,但是何时变现,变现多少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收账款想要创造利润,变成银行存款才能实现。因此,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企业承担的机会成本越高。如果应收账款超过一定限度,并且商业信用授信的提供并不能为企业带来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就会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丧失竞争力。企业为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商提供商业信用授信产生应收账款形式的流动资产。企业为了防范商业信用的风险,会采取诸多措施对其应收账款加以控制和监管,例如组建商业信用调查部门,成立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人员,如信贷分析员、信贷控制经理等。企业为了顺利的收回应收账款,需要通过这些举措来予以强化,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消耗。企业的商业信用授信越多,其所面临的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难度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成本的增加。
............
3 中小板制造业商业信用授信特征分析 .......... 15
3.1 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授信的影响因素 ..... 15
3.1.1 行业特征 ........ 15
3.1.2 企业经营策略 .... 15
3.2 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授信与绩效的特征 ............ 16
3.2.1 商业信用授信总体占比高 ............ 16
3.2.2 商业信用授信时间延长 ..... 16
3.2.3 经营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7
3.3 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18
4 实证分析 ....... 19
4.1 实证目的与样本选取 ........... 19
4.1.1 实证目的 ........ 19
4.1.2 样本选择 ........ 19
4.2 变量的选取与相关假设 ......... 19
4.3 模型的设定及实证过程 ......... 22
5 结论与建议 ..... 29
5.1 结论 ....... 29
5.2 建议 ....... 29
4 实证分析
4.1 实证目的与样本选取
通过对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信用授信在流动资产和总资产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资产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作用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至今还存在争议,理论界还没有得到实证检验。本文运用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两点: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探析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企业业绩的综合影响;二是探析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对基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形成的业绩指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据此推断企业商业信用授信形成的债权资产质量,企业是否存在利用商业信用授信虚构利润,粉饰业绩的行为,最终为完善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信息披露、促使企业合理授信提供对策与建议。原则上,归属于中小板制造业的 613 家上市公司都应该作为本文实证的研究样本,但是由于本文的实证研究需要对企业基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形成的绩效指标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而制造业商业信用授信的回收期又比较长,同一笔经济业务,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形成的应收款项起码需一到三年才能变现为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因此要尽可能多的选择样本企业的研究年度。因此本文选取 2004 年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其 2005—2014 年的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的财务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对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经筛选,最终确认有效样本数为 34 个(证券代码分别为 002001-002038,剔除 4 家非制造业上市公司,共 34 家)。本文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深交所的创业板市场网站、wind 数据库,最后采用 Eviews6.0 软件建立两个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
结论
首先,确定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原则的信息披露政策。市场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最根本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上市公司,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极易出现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证监会要建立一套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企业披露相关信息,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其次,针对信息披露政策增加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信息披露政策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是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效率低下造成的。在我国证券市场,证监会作为政府代表是主要的监管主体,但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来看,虽然有的监管活动是由政府监督实施完成的,但是有些监管活动却是由行业组织,利益共同体联盟以及非政府机构来完成的,资本市场越发达,其非政府监管主体的监督作用越大,越能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增加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完善市场的信息披露政策。 最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大违规违法处罚力度,防止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层出不穷,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从根源来说是违规成本低于其利益驱动。因此应建立有效的诉讼机制,不断完善证券行业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保障广大投资的合法权利; 加大处罚力度,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中有关个人,应通过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三管齐下”,增加其违规成本。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八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河北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 7200 万以上的人口其中包含农村人口达近 4000 万,农作物耕种面积高达 870 多万公顷。从全国范围与其他省份的横向对比来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方面还属于比较落后的行列。虽然由于地理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河北省农村城镇化程度落后,但是在中央“三农”政策的号召下,河北省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从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其他先进省份差距不断缩小。 资金筹措与投向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健康持续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一直以城市经济为主体,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农村地区发展相比较城市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体系尚不完善的农村金融越来越制约着城镇化的建设进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的落后,市场化进程缓慢,导致了出现农户存贷款难的情况和一定程度的资源错配。金融创新,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视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其他资源和要素有着优化配置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将某一区域内的各种金融资源和要素加以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金融资产配置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①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向着正规化繁荣发展,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中国银监会于 2006 年颁布了《意见》表示:“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条件下对农村金融组织适当灵活掌握,合理的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在农村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形式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增设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理论伴随着金融业的繁荣不断的充实起来,金融的不断繁荣发展造就了一个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神话,也进一步促进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而层出不穷的金融事件和金融危机不断也严重冲击着经济社会。关于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最早产生于国外,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诞生了很多这方面的系统分析,众多的国外学者都对这些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其中有些学者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经济发展以金融的发展为前提,在金融发展情况不足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这是因为金融发展能够在增加居民储蓄,风险的分散与管理,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交易便利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虽然这些专家学者认同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但是金融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着经济增长却仍然各自坚持不同的意见。以 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的发展使得资本的快速集聚成为可能,而资本的形成又是通过金融资产直接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实现的④。在另一个角度以 Mckinnon(1973)与 Shaw(1973)为代表,提出了资本的形成不是通过金融资产直接增加储蓄的方式实现的而是由利率所决定的。⑤换句话说,这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市场是通过利率的调整对经济起作用的。最终他们要想更好的实现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应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自由的调节利率。虽然在现实当中绝对的利率自由并不存在,但是该类学者的研究结论为如何改善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方向。Gupta(1987)在其研究的文献中以亚洲和拉丁美洲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利率自由化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为上述假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
2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金融创新对经济社会很多方面都有影响,金融创新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深化、推动金融发展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金融发展相对来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而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部门通过资源配置以提高金融效率的组合方式。金融创新将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金融资源和要素加以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更为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从而提高区域内的金融竞争力。因此,金融创新更加强调的是对金融资源的分配方式的优化过程。
2.1 农村金融创新概念的界定
通过查阅关于金融创新的文献可以发现,对于“金融创新”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并未统一,主要是由于各自所研究的层面和角度不同。有些学者只是研究微观层面,其将金融创新简单的定义为金融制度或金融产品的创新;有的则将其定义为金融组织的结构变动。无论是以何种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都可以从中找到这两种解释的异同点。经过归纳总结本文从以下两个面进行阐述。 宏观层面的解释:无论是金融产品的革新还是金融制度的变化甚至是金融结构的改变都是金融创新的过程。宏观的理解金融创新,其时间跨度较大,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对资源的一种重新配置的方式,只要是能够改变资本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都视为金融创新。所以说金融创新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金融业技术、服务、产品、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甚至金融体系、货币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变革也被包括其中。 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无可厚非指的是金融产品或者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创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信用创新型,通过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或者票据发行便利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形势;风险转移型,当经济机构中存在着头寸时,通过相关的金融工具做反向交易能够平掉头寸从而规避风险。具有这一功能的金融工具有: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各类期货期权等;增加流动型,将流动性不足的资产或者是不动产转化为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如:股权创造型,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
..........
2.2 经济增长中的金融过程
现代金融理论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了金融的发展是如何对经济其促进作用的。帕加诺模型—AK模型(Pagano,1993)是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较为简练一个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基本边际产出是递增的。储蓄率和投资转化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巨大的。金融中介最为基本的功能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但是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影响再加上金融中介从中获得的利润,所有居民储蓄S并不能够完全的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进入金融市场后会出现资金漏损(1-θ )S。而漏损的部分的大小能够直观的反映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储蓄转化投资过程中的漏损。因此金融发展水平高低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呈正相关关系。
..........
3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现状概述 ...... 13
3.1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 13
3.2 河北省农村金融创新情况 .... 14
3.2.1 农村金融制度与产品的创新 ...... 14
3.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 .... 15
3.3 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 16
3.4 本章小结 .......... 18
4 农村金融创新指标体系的创建 .... 19
4.1 当前已有指标的述评 ........ 19
4.2 农村金融创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20
4.3 农村金融创新指标的内涵及测定 ...... 21
4.4 农村金融创新水平综合指标 .......... 22
4.5 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创新综合指标对比 .... 23
4.6 本章小结 .......... 25
5 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 .... 26
5.1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26
5.2 模型的构建 ........ 27
5.3 研究方法介绍 ...... 29
5.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29
5.5 本章小结 .......... 36
5 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
金融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经济中金融逐渐成为其核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加深,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的相继建立大大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建设进程;温州设立的民间金融服务中心以及浙江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的金融专项改革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建国以后,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大量的社会资源全部优先工业领域使用,这无形当中掠夺了大量的农村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不断被推出,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得到了可靠的政策性保障。 在本章,我们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的现实背景,认真探讨河北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农村金融创新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的规避其可能引发的风险与问题。
5.1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当前还没有统一的农村金融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是参考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成果,数据选择以 1998 年为研究基期,截止到 2014 年。在前一章当中我们已经对相关的指标以及指标的意义进行了解释此处不再赘述,下面将对指标相关的数据及其特点进行说明。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河北省各指标的中值大都出在中间年份 2007 年(选取数据为 1998-2014 年),而最值方面,除了劳动力数据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他指标均是正向增加的最大值在 2014 年,最小值在初始年份。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总体来说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最大值出现在 2010 年到 2011 年此后略有降低,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大概与政府的农机下乡补贴等相关,近两年来宏观经济的周期的问题导致出现短暂的下滑。以上各指标的偏度值均为正值,表示个数据有分布有偏右的拖尾。从而显示各指标的增(减)的速度加快。
..........
结论
在经济社会中农村经济由于比较分散的原因,无论是在面对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处在弱势地位。借助金融的力量,能够通过将农户和农产品下游企业结、产业链贸易公司和农资公司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将会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中小金融机构也许并不能完成,这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了契机。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投资基金,开发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资金来源,同时分散了投资风险。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化肥农药和农机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政府要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在信贷政策上进行倾斜,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支持。农村资源的优化需要借助社会当中的贷款在农村经济中投放比例的增加。农村经济领域中虽然在资金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空缺,但是由于各个需求方的资金需求量较小比较分散,因此农村经济领域中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为了有效地拓展融资路径,政府要鼓励各种融资形式进入金融市场。合理的使用政策性资金来调整农村金融资产的分配格局。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户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己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促使金融需求有了新的改变,农民不单单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一些商业经营、加工业等非农产业。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就是这些从事特色农业或者非农业的农户和企业。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的要求农村金融资源分配格局的调整,这一需求将会引导金融产品向着更加快捷更加便利的方向转变。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九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非法集资活动手段多种多样、以高额回报当作诱饵、涉案受害者众多、金额普遍巨大是它的显著特征。非法集资活动影响甚广,不仅会增加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控性,扰乱金融秩序,还会导致大量的非理性投资,极易给受害群众带来直接损失,由此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民间借贷的扭曲发展造成了非法集资的频繁爆发,虽然目前还是局部性的,但非法集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相互纠缠,反映出的体制性缺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与深思,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引发整个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已有研究文献的不足之处:一是从非法集资微观主体的角度考虑非法集资犯罪主体的性别差异,分析犯罪主角性别差异因素对非法集资的影响;二是特别关注女性在非法集资中的特殊表现,并通过搜集案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女性微观特征如文化程度、年龄、采用的作案手段、选择的作案地区等对她们的作案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遏制非法集资发生的政策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以非正规金融理论为指导,并结合社会学原因,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我国非法集资主体的性别差异、文化程度、作案手段等微观个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通过对所搜集的非法集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女性和男性犯罪主体在非法集资案中的不同特征。运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对女性和男性非法集资案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他们在作案年龄、文化程度、作案地、作案时间、作案手段等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其次,探讨非法集资犯罪主体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因素是否为显著影响非法集资的重要原因。因为女性历来地位都比男性地位低,虽然近年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双重转型,女性地位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仍得不到公平对待,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相较于男性,女性由于各种原因更容易遭到信贷限制,再加上由于她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她们会更多地转向于民间借贷,甚至进行非法集资。性别差异就很可能成为了影响非法集资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运用实证数据对此进行检验分析。最后,探讨女性犯罪主体大量进行非法集资的微观影响因素。近年来的非法集资大案有不少都是女性主导的,研究女性为什么能主导这些非法集资大案很有必要。在前文进行了非法集资性别差异检验之后,为了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女性能够进行大额的非法集资,本文着重分析女性主体的特征性优势,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实证回归分析,研究女性的年龄、文化程度、采取的作案手段、作案地、担任职位等对非法集资规模的影响。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近年来,许多民间资本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温州、鄂尔多斯等都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民营企业,究其原因,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正常运转,这突出了民间借贷非法集资问题在这些地区的严重性。非法集资活动手段多种多样、以高额回报当作诱饵、涉案受害者众多、金额普遍巨大是它的显著特征。非法集资活动影响甚广,不仅会增加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控性,扰乱金融秩序,还会导致大量的非理性投资,极易给受害群众带来直接损失,由此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民间借贷的扭曲发展造成了非法集资的频繁爆发,虽然目前还是局部性的,但非法集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相互纠缠,反映出的体制性缺陷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与深思,并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引发整个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对非法集资活动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对此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一节 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非法集资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焦点问题,他们进行了众多研究。较多的是关于非法集资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非法集资的概念、特征以及危害等的研究。李微(2009)认为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并没有经有关部门批准也并未按照法定程序发行金融产品来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筹资,其中以非法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权证的方式居多。李有星(2012)则以非法集资概念的历史沿革为研究角度,对非法集资概念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并指出学界对非法集资的狭义概念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而正确把握非法集资的狭义概念对于构建完善非法集资的法律规制体系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现行非法集资刑法机制探究和重构方面,彭冰(2008)则批判了司法实务中运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性和处理绝大多数非法集资行为的现象,他认为现有的刑事规制路径需要考虑融资的不同方式和各自的特点,才能精确打击不同形式的集资行为。而张明楷(2006)则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自己的观点,从规范层面就非法集资类犯罪的主要罪名进行了详尽的学理解释。以上的这些研究都主要是从刑法的角度对非法集资进行的探讨。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状况
许多学者都研究认为私人企业普遍受到正规金融的排斥(Tsai, 2002; Vicziany,Zhang, 2005),因此他们不得不转而依赖非正规金融来获得资金(Allen, Qian, 2005)。Lloyd Blanchard,Bo Zhao 等(2007)则发现中小企业在向资金互助公司或放贷公司借款时会面临更高的利率限制。Shoji 等(2012)也认为穷人由于与缺少担保抵押物,所以常常被正规金融渠道拒绝,同时 Ray(1998)发现考虑到风险因素,若给穷人贷款,则他们更可能违约,因此他们则更可能转向非正规金融,以此来减轻他们的信贷限制,以获得所必须的资金(Guirkinger, 2008)。而与通常所说的人们是在受到正规金融的排斥才选择非正规金融的看法不同的是,Mayada M. Baydas(1995)通过调查埃及的一个大的农业银行,发现许多银行职工他们并未受到银行信贷的排斥,但他们都广泛的参与非正规金融,因此这篇文章认为埃及提供的正规金融并没有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所以大家才会广泛地参与非正规金融。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理论假设 .......... 10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10
第二节 理论假设 .... 11
第四章 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获取 ....... 14
第二节 样本基本情况 ......... 14
第三节 分析研究方法 ......... 16
第五章 计量实证与结果分析 .......... 19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19
第二节 多重共线性分析 ....... 26
第三节 实证模型设计 ......... 27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29
第五章 计量实证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研究非法集资案中的涉案女性的分布特征以及探寻女性主体在非法集资案中的作用,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所有非法集资案例的分布特征,再以男性非法集资案例为对比,着重统计分析了这些女性非法集资案的事发地点和事发时间以及涉案女性的年龄分布层次和文化程度概况。结果如下表所示:本文通过所搜集的 250 个非法集资案例进行总体的统计分析,发现除了西藏地区没有发现有非法集资案爆发外,其他全国各地区都有非法集资发生,同时这些非法集资案的事发地点集中趋势比较明显,其中北京地区最多,达到 37 例,占比达 14.80%,其次是浙江和河南地区,占比分别达到 12%、7.6%。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总体来看,250 个非法集资案主要是发生在 1996 年、2010 年至 2012 年之间,其中 2012 年发生的案例最多,达到 37 例,占总共案例的 14.57%,其次依次是 1996、2010、2011 年,这三年的比例都在 8.5%以上。这四年案例合计达到 107 例,占所有案例的 42.13%,接近半数。
..........
结论
本文以通过网络搜集的非法集资案例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非法集资与性别的关系以及女性非法集资的微观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与男性主导的非法集资案相比,女性主导参与的非法集资案的微观特征有较大的不同。具体地,非法集资女性案例分布地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北、北京三个省市;案发时间也主要集中在 2008 年、2010 年、2012 年,这说明女性非法集资案很可能和宏观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宏观经济环境的偶然剧烈变化会导致女性参与非法集资的集中爆发;涉案女性年龄集中在31-40 岁之间,较男性而言偏年轻化;女性文化程度也偏低,高中及中专段比例较大,而男性则是大学及大专以上的人数最多。?同时,经过模型回归实证分析,可知性别确实是影响非法集资的一个显著因素,在其他相同条件下,女性比男性的非法集资规模要大。 其次,从统计结果来看,女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低于男性,在保证男女文化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女性的非法集资规模会比男性的更高,所以非法集资主体的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非法集资规模的一个正向因素。因为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是对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是影响个人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历来比较看重文化的氛围里,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都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也更容易让受害者降低戒心;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越高的人,一般来说所接触的知识更多,眼界也比一般人开阔,在诱导投资者方面有更多技巧。
.........
参考文献(略)
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十
1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至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进出口持续萎靡,再加上国内严重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大顽疾,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投资者信心大为受挫,资本市场动荡不安。此外,A 股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投机氛围较为浓厚,股市系统性风险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以我国上证指数和沪深 300 指数为例,从 2010 年 4 月 16 日股指期货推出以来,上证指数从 2010 年 11 月的高位 3186.72 点,一路狂跌到 2013 年 6 月的历史低位 1849.65 点,跌幅达 42%;同期,沪深 300 指数从最高点 3557.99 点一路狂泄到历史低位 2023.17 点,跌幅达43%。在此背景下,众多投资者迫切需要利用股指期货来对冲股票市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锁定成本,实现预期利润。 20 世纪 70 年代,欧美国家经济出现“滞涨”局面,股票市场也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现象,面对风险如此巨大的金融市场,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有效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金融产品。在此背景下,世界上第一张股指期货合在 1982 年的美国堪萨斯交易所问世,它能规避股市的绝大部分系统风险,一经问世,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使用它。股指期货合约的成功推出,增强了股市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行效率。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股指期货在资本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它的研究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中国经济早就融合于世界经济。目前国际汇率大战仍在继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的波动,面对如此动荡的全球资本市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正在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A 股市场制度建设很不完善,市场投机氛围较为浓厚,股市系统性风险比其他国家(地区)高很多。刘景德( 2009)在对中国 A股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研究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平均比例达 43.82%,远大于 11.86%的香港市场和 6.8%的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日收益率的平均波动幅度高达 2.33%和 2.12%,而美国三大股指只有 0.95%、0.98%和1.41%,其值远大于成熟的美国市场。
........
1.2 文献综述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和套保效率的研究一直都非常关切。套保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恰当的套保模型以及利用恰当的估计方法精确地估计套保比率。通过梳理套期保值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最优套保比率的估计模型主要分为静态套保比率估计模型和动态套保比率估计模型两大类。套期保值模型按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为,简单套期保值模型、选择性套期保值模型和投资组合套期保值模型三个阶段。图 1.1 展示了套期保值模型的发展历程。 简单套期保值理论,指套期保值者对照现货市场,在期货市场上建立相同品种或相关性极强的品种、合约价值相同、期限相同的反头寸(即套保比率恒为 1),在未来某个时刻将期货合约进行对冲平仓,以一个市场的获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实现锁定成本和预期利润的目的。这种套期保值理论也称为“幼稚”或者“完美”的套期保值理论。虽然期现货价格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大体相同,而且价格变动方向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但是二者变动的幅度往往不相同,即存在基差风险。因此,若套期保值者按简单套期保值理论将套期保值比率固定为 1,实际上套保操作并不能完全消除现货市场的风险。为了消除基差风险,Working(1953)提出了基于基差预测的选择性套期保值理论,该理论认为套保者的目标函数是套保组合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套保理论认为的规避现货价格的市场风险。选择性套期保值理论建议套保者需要与交易对手签订基差协议,从而实现把基差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Johnson(1960)在 Markowitz(1952)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方法上,首次提出了以套保组合收益率方差最小化为优化目标的现代套期保值理论。该理论认为,将套保者的期货和现货资产看成一个资产组合,使套保组合收益率方差最小的套保比率就是最优套保比率。
......
2 套期保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了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研究的基础理论,为套保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第一部分介绍股指期货套保理论;第二部分在最小化套保组合VaR 风险的研究框架下,推导出基于 Cornish-Fisher 方法的股指期货市场最优套保比率公式;第三部分介绍衡量套期保值效果的方法。
2.1 股指期货的套保理论
股指期货,是指由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明确规定合约标的物、最小变动价位、最后交易日及交割日、交割方式、合约乘数和最小变动点数等要素,通过集合竞价方式形成交割价格的标准化合约。交易双方通过结合竞价,约定在未来某个时刻,按双方达成协议的价格,买卖未来某个股票价格指数的标准化合约。卖出股指期货合约的一方,叫股指期货合约的空头方,该方有义务在交割日时按约定好的股票价格水平卖出股票价格指数。买入股指期货合约的一方,叫股指期货合约的多头方,该方有义务在交割日时按约定好的股票价格水平买入股票价格指数。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通常是现金差额,交易双方经常采取对冲平仓的方式完成交割,这种现金交割方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股指期货的推出减弱了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但股指期货采用保证金和日结算交易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在经过两年的模拟交易,中国期货交易所在 2010 年 4 月 16 日成功推出了沪深 300 股指期货合约,该合约的推出结束了我国股市只能单边做多的问题,也为广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了管理资产配置的途径。该合约一经问世,受到市场的极大青睐,年均成交量达 5亿手。沪深 300 股指期货合约的基本要素见表 2.1。 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市场上大的券商提供的,它是将某个板块或某个地域的一揽子股票,以每个股票的市值占总市值的比率为权重的平均价格水平。它对市场总体走势的研判有一定的作用,当股价指数出现上涨时,可以说明当天市场上绝大多数股票是上涨的,同理当股价指数出现下跌时,可以说明当天市场上绝大多数股票是下跌的。这个指标在技术分析领域应用的比较多,利用日级别的股价指数可以形成均线之类的技术指标。标准普尔 500 指数、NASDAQ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日经 225 指数是世界著名的股价指数。中国的股票指数指数有上证综合指数、中小板综合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等。
.......
2.2 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模型及其比较
在投资者套期保值理论研究和实际交易中,套保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恰当的套保模型以及利用恰当的估计方法精确地估计套保比率。以 Johnson把套期保值研究看成期货和现货组成的资产的研究开始,套期保值研究进入了现代投资组合模型研究时期。学者们对套保模型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按套保组合风险的度量方法可分为:方差风险模型,下偏风险模型,其中下偏风险模型又可分为 VaR 套保模型,CVaR 套保模型和下偏矩模型。图 2.3 揭示了现代投资组合套期保值模型的分类。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套期保值研究的文献可知,静态的套期保值模型的套保效果不如动态套保模型的效果。并且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极大,常常出现暴涨暴跌的,因此本文将在最小化 VaR 风险的条件下,建立动态的套保模型来推导我国沪深 300 股指期货对上证 180ETF 基金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
3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模型的构建 ......... 31
3.1 EGRCH 边缘分布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31
3.2 混合 Copula 联合分布模型的构建 .......... 33
3.2.1 基本 Copula 函数的选取 ..... 33
3.2.2 Copula 函数的拟合优度检验 .......... 36
3.2.3 混合 Copula 函数的构建及参数估计 ........ 36
3.3 混合 Copula-EGARCH-VaR 套期保值模型 ........ 37
4 股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比率实证分析........ 38
4.1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 38
4.1.1 样本选取与说明 ....... 38
4.1.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8
4.2 混合 Copula-修正 EGRCH 模型套保比的估计与分析 ..... 41
4.3 混合 Copula-修正 EGRCH-VaR 模型的最优套保比估计 .......... 44
4.4 不同套期保值模型的效果评价 ..... 46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4
5.1 研究结论 ........ 54
5.2 政策建议 ........ 55
4 股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比率实证分析
根据上一节构建的混合 Copula-修正 EGARCH-VaR 模型,首先对指数现货收益率和期货收益率边缘分布的模型参数、混合 Copula 函数参数进行估计,然后得到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最后从组合收益最大化和风险规避程度两个维度,对混合 Copula-修正 EGARCH-VaR 模型、CCC-GARCH-VaR 模型、DCC-GARCH-VaR 模型、Clayton-Copula-修正 EGARCH-VaR 模型、Gumbel-Copula-修正 EGARCH-VaR 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4.1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本文以沪深 300 股指期货和华安上证 180ETF 基金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Wind 金融资讯。股指期货合约按到期月份分为当月合约、下月合约、下季合约和隔季合约,因为当月合约的持仓量和成交量最大,市场交易活跃,价格最能反应市场预期,故称其为主力合约。图 4.1 是样本期内指数现货和指数期货对数价格趋势图。从图上可以发现,股票指数现货与指数期货价格运行趋势高度的吻合,呈现“同涨同跌”的运行态势。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指数现货和期货价格相关性高达 98.62%;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股指期货价格变动是引起股指现货价格波动的原因,现货价格波动却不是期货价格波动的原因,这说明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良好。指数现货和期货市场如此高的正相关性,是研究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的理论基础。
............
结论
本文以上证180ETF基金与沪深3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构成的套保组合为实证对象,在最小化套保组合 VaR 风险的研究框架下,考虑到期货和现货收益率分布的非正态特性,推导出基于 Cornish-Fisher 方法的股指期货市场最优套保比率公式。结合期货和现货价格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及其收益率波动的强记忆性、条件异方差性、非对称性和非线性相关等特性,建立混合 Copula-修正 EGARCH-VaR 动态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研究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套保交易的规律。文章最后把本文模型的最优套保比率和套保效率与对比模型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在拟合收益率边缘分布时发现:?修正 EGARCH(1, 1)-Normal 能够很好地刻画期货和现货价格序列间的协整关系,以及收益率波动的强记忆性、自相关性和非对称性等特征,能够较精确的估计期货和现货收益率的条件波动率。?期货和现货市场收益率的波动都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意味着当某个行业出现一个国家层面的利好时,行业炒作与赚钱效应将会持续延续,从侧面揭示了 2013 年的“手游和传媒概念”、2014 年的“国产软件概念”和 2015 年的“‘互联网+’概念”市场疯狂炒作的原理,这为投资者配置资产提供了一个资产配置策略。指数现货和期货收益率的波动都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效应,利空消息引起的市场冲击比利好消息对市场影响更大。
第二,在估计不同套保模型的最优套保比率时发现:?混合 Copula 模型的平均套保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稳定。单一静态 Copula 模型的平均套保成本和稳定性都优于以线性关系度量收益率间结构的CCC-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可能因为我国股市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假定收益率成线性相关的套保模型的 最优套 保比率有偏 误并且稳定性不好。 ?Gumbel-Copula 模型优于Clayton-Copula 模型,CCC-GARCH 模型的平均套保成本比 DCC-GARCH-VaR 模型小,但稳定性较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