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加速推进,快递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黑马”。在 2014 年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市场监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快递业务实际处理总量 2014 年全年达到了 139.6 亿件,日处理量最高超过 1 亿件,日平均服务人数超过 7600 万人,当年人均快件使用量超过 10 件。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出,快递,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加速流通、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吸纳就业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 截止到 2015 年 10 月,有 570 家企业取得了跨省(区、市)经营国内快递业务或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牌照,主要快递企业分为四部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电商自建物流。2014 年邮政法颁布以来,快递业竞争越发激烈,特别是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依附于电商的高速发展,价格竞争激烈,多采用成本较低的加盟商方式扩大经营网点,快递业大而不强,使用满意度不高,企业品牌效应低,品牌力量弱,更谈不上顾客忠诚度。 全国邮政业消费者申诉中心数据显示,快递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情况下,消费者申诉量也在不断增长,2014 年全年共受理有效消费者申诉 71.9 万次,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投递时间的延误、快件丢失、损毁和投递服务不满意。2014 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2014 年快递服务总体满意度为 73.7 分,较 2013 年增加 1.0分,虽然满意度逐年有所提高,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满意度是感知质量的基础,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因素。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快递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大多企业以低价、同质的服务进行竞争,快递业务总量的确很大,但是利润率却很小集中于国内快递业务,在国际上知名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不仅是很多学者,快递企业本身也意识到,这种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市场战略无法带给他们持续的利润来源,因此很多企业谋求不一样的经营路径,其中,品牌的作用越发被重视。
.........
1.2 研究目的
快递业感知质量是基于现实服务质量和感知而言的,本文从提升整体快递产业感知质量的角度出发,利用实证分析快递业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得出具体提高快递业感知质量的办法,促使快递企业差异化竞争,摆脱低价困境,帮助整个产业走上良性竞争的健康发展之路。在整理文献后,借鉴前人对于“感知质量的内涵”分析、“感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快递业感知质量研究现状”的研究后,在对比国外快递业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参考已有的快递业感知质量模型,设计问卷,采集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将快递服务质量模型与实际质量得分与预期质量得分之差对总体感知质量影响有效性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各因素在快递业感知质量的影响。 结合实证得出的影响快递业感知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在与国外优秀快递企业现实情况对比过程中找出的我国快递业发展的不足,分析快递业感知质量低的原因,最后为快递业如何提高感知质量提出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感知质量理论概述
质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质量,与实际产品或服务相关,二是消费者通过感知得到的质量,具有很强主观性。感知质量的定义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研究,由于早期的服务业较少,学者们的研究多为针对产品。 Zeithaml(1988)3提出认为顾客对于产品的评价是基于自身所获收益与付出的成本比较后来感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产品的客观质量、性能、价格等。认为感知质量具有主观性,会随着消费者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将所有消费者获得的价值与付出的成本相比较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例如 Philip Kotler(1994)4将感知质量定义为顾客总价值与总成本之差。 也有学者在定义时强调了顾客感知的经验性。Woodruff(1997)5从顾客感知质量变化的角度认为,感知质量是顾客根据产品属性、产品作用和使用结果三方面,在特定的使用情境下是否达成或阻碍其目标的评价。Steenkamp(1990)强调了感知质量的定义是基于消费者在使用过后的事实上的,从体验产品或服务这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的质量高低,并且也认为即使是对于同样的产品,不同的消费者的实际感知并不相同。 国内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毕雪梅(2004)7在给感知质量下定义时结合了事前收集信息的过程。认为感知质量是指消费者在分析其自身对于产品或服务在使用后所要达到的效果和实际需求情况后,有目的地搜寻各种途径可以获得的信息,在对市场上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后所得出的主观心理评价。成海清、李敏强(2007)8认为,感知质量是指消费者在和生产企业、产品本身、产品销售的全部相互接触活动中,消费者对企业与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现实情况、使用效用及未来变化趋势,同消费者的需求情况相接近程度的感知。
..........
2.2 快递业感知质量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快递业感知质量的研究较少,主要将其视为物流业的分支来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Mentzer 团队于 2001 年提出的 LSQ 快递服务质量模型25。在该模型中快递服务质量被视为和传统的服务质量相类似,应综合考虑订货、取货、订单处理情况、人员合理安排等每个过程的质量。将快递服务感知质量划分订货感知、收货感知两个部分,以顾客的角度评测有关快递服务质量的 7 项指标: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质量、信息过程、订货过程、订单准确率、货物完好程度、订单处理质量,具体如图 2.1 所示。虽然 LSQ 模型指标的选取和分析相对于一次快递服务比较完整,但此模型的指标测评体系过多的注重了快递的“技术质量”,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服务特性,与当代对于服务性行业的要求不是很适应,而且在时代性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我国的快递业感知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满意度”、“服务质量”的研究,同时快递业品牌角度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对推进快递业品牌建设解释力量不够。近年来由于快递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很多学者对这一新兴产业给予了关注,对于我国快递业的现状,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好的归纳。 张彦红(2014)、欧阳琴(2015)分析了我国快递业面临着诸如快递业市场混乱,快递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快递业服务质量较差,快递业技术装备落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加强监管,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差异化战略,强化特色;提升快递服务质量;提高物流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员工素质的建议。 高金城(2013)从品牌建设角度出发,以民营快递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这部分快递企业在品牌意识、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和突出问题,从规划品牌、企业规模、网络宣传、服务策略、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六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对策。
..........
3 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11
3.1 我国快递业发展现状 .......... 11
3.1.1 我国快递业发展总体情况 .......... 11
4 快递业感知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21
4.1 感知质量模型 ......... 21
4.1.1 Gronroos 感知质量模型 .... 21
4.1.2 SERVQUAL 感知质量测评模型 ....... 22
4.2 快递业感知质量影响因素 ...... 23
4.3 快递业感知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与问卷调查 ...... 24
4.4 快递业感知质量影响因素模型 ......... 29
4.4.1 因子分析 .......... 29
4.4.2 回归分析 .......... 34
4.5 实证结论 ...... 34
4.5.1 从服务质量方面提高快递业感知质量 ....... 34
4.5.2 快递业提高感知质量的另一种方法——信号传递模型 ....... 36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38
5.1 提高快递业感知质量的建议 .... 38
5.2 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建议 ........ 39
4 快递业感知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感知质量模型
在回顾诸多学者在快递业感知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一研究方向主要用到的模型有早期的 Gronroos(1982)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Mentzer 团队于2001 年提出的 LSQ 快递服务质量模型和实证研究中参考最多的 SERVQUAL 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第二个模型在文献综述部分已经有所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感知服务质量”的提出者 Gronroos 将感知质量定义为顾客对期望服务的质量与实际体验的服务质量之间的比较。这是一种从消费者而不是企业角度提出的价值理论,该模型从消费者评价的角度将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定义为技术质量、功能质量和企业形象。技术质量是关于指消费者最终得到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功能质量是指服务过程中消费者与提供服务的单位接触过程中的感受,也就是说,如何获得的服务,这一项评估具有更多的主观性。企业形象包括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如正式的广告宣传、服务人员的素质等,还包括消费者之间的非正式信息,如企业的口碑等。在这个模型中,如果实际体验的质量满足了消费的期望服务质量,那么,感知服务质量就是好的;如果未能满足消费者期望,即使这种服务的技术质量以客观标准来评价是好的,消费者的感知服务质量仍是差的。由于此模型提出较早,其适用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此在当代感知质量测评的文献中,多将其视为一种参考。
..............
结论
要提高快递业感知质量,不仅需要快递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使整个产业整体的有目的的调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除了在交通体系、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方面不断改善外,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支持。要提高快递业感知质量,就首先要提高快递业服务质量,就必须解决好快递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快递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诸多努力,如社区代理点、菜鸟驿站、智能快递柜等,但是仍由于很多政策的限制,这一难题解决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政策支持方面,各方仍需努力,加快国家政策、城市建设、社区物业规划与快递业发展的配合。制定快递业专用运输工具标准,配合城市交通管理和社区物业要求;规划快递临时停靠派件点,方便消费者实际需求;将传统邮政基础设施和现代智能快递柜相结合,将快递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快递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行业总体人员素质不高,中高级物流人才紧缺,是快递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导致了我国快递业科技水平、信息化水平总体落后的局面。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快递相关专业,培养对口人才迫在眉睫。在人员培养过程中,由于快递业实际情况变化较快,应更多采用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在人才考评中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帮助快递业人才选拔,提升整体人员专业素质。在对于快递服务人员服务素质的提升中,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建立人员服务质量考核制度,邀请消费者对于所接触的服务人员进行服务满意度考核,监督服务人员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感知质量。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二
1 引言
电子商务自上世纪 90 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凭借其高效的传播手段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化浪潮的推进,电子商务这一新型产业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电子商务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中,“第三方交易平台”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为电子商务提供展示、询价、支付的平台,它作为第三方只为商品交易提供软硬件设施、规则和服务,本身并不提供交易的标的。可以说,这些交易平台塑造了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并且定义了全球经济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和命题引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线电子支付手段的日益成熟,传统市场的边界日益模糊。以往需要熟人圈子之间进行的交易纷纷转向线上网络交易平台,通过万维网世界上各个角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快速建立了联系,潜在的交易市场被无限放大。或许正是看到这种崭新模式蕴含的市场潜力,许多具有资金实力的企业纷纷开创在线交易平台,以图在市场被完全引爆之前斩获优势。这其中有以淘宝、京东、当当网、亚马逊等为代表的老牌交易平台,也不乏唯品会、聚美优品、贝贝、苏宁易购等发展迅猛的后起之秀。在市场不断更替的过程中,e Bay、易趣网、当当网、凡客网等老牌平台逐渐出现没落,被新的竞争对手赶超,也有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蘑菇街等新的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归集大量人气,成为市场的新鲜血液。 这其中,淘宝的发展很是值得我们深思。2003 年,马云旗下阿里巴巴集团出资一亿元成立淘宝网,开始进入 C2C 市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淘宝网平台全年成交额从 3000 万激增至 80 亿元,增长了近 270 倍,并一举赶超老牌的 C2C 平台 e Bay和易趣网成为国内 C2C 网购的引领者。此后淘宝网更是发展成为一种“现象级”平台,发展势头有增无减,2006 至 2009 年淘宝网年度交易额始终保持 15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等到 2010 年淘宝网以年 4000 亿的交易总量成为全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不仅如此,淘宝网近年来更是将“双十一”打造成为全民购物狂欢节,开场一分钟成交破亿元,2013 年“双十一”单日成交额 350 亿元、2014 年达 571 亿、2015年突破 900 亿,单日交易“神话”不断被刷新。
.........
1.2 可能的创新点
本文将交易平台这一产业组织形式纳入到双边市场的分析框架之下,通过分析交易平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环境,利用双边市场理论模型分析其在不同阶段应采取的竞争策略,文章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1)首先是分析方法的创新。以往针对交易平台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很少能有从平台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交易平台作为典型的双边市场,其盈利模式必须要考虑双边用户规模的影响。通过双边市场理论入手,我们强化了双边用户网络外部性的影响,这对于准确分析交易平台的竞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其次是研究内容的创新。群体间网络外部性是双边市场的典型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决定了双边市场不同于传统单边市场的分析思路。以往在双边市场理论研究过程中,大多数围绕产品定价理论展开,更多的是从静态视角的切入,而对平台的发展关注较少。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通过一个两阶段的竞争模型来分析交易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 (3)再就是对双边市场理论的扩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双边市场理论得到极大丰富,并在银行卡、媒体、视频游戏、中介、黄页等诸多产业获得应用。对于交易平台这种市场,现有的双边理论应用还较少。首先,我们结合交易平台用户的实际情况在模型中提出了“拥挤效应”这个概念,并将其在模型中进行了一定的论证。其次,与其他学者单纯的静态分析不同,我们考察了初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的市场竞争策略,这极大的丰富了双边市场的内容。 (4)文章最后,我们通过对淘宝网平台发展情况的分析从侧面印证了文章的结论。
..........
2 文献综述
双边市场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现实生活中早已有之,只是之前缺乏对其系统性的论述。从所包含的产业形式来看,双边市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类似于房地产中介、软件、零售、银行卡、搜索引擎、广告、操作系统等都可以归为双边市场的范畴。新世纪之初,双边市场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少数学者的个人兴趣领域,进入 21 世纪之后,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经济学的发展,双边市场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迅速成为国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和聚焦热点。结合学者(Caillaud&Jullien,2003;Parker&Alstyne,2005;Choi,2010;Hagiu&Wright,2011)在该领域所做的工作,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2.1 什么是双边市场
早期的双边市场研究中,西方学者的目光主要停留在一系列针对信用卡产业的反垄断诉讼案例上。此后伴随网络外部性和多产品定价理论的发展,双边市场理论才逐渐向平台结构与特征、竞争策略和用户定价等维度展开,并在银行卡组织、软件产业、操作系统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双边市场”这种提法最早可追溯到 Rochet 和 Tirole 于 2003 年联合署名发表的一篇名为“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的论文中。对于双边市场的准确定义,目前学者们之间还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基本上认同 Evans(2003)定义中提到的三方面内容:(1)两边类别相异的用户群组;(2)两个群组之间是供需匹配关系,并且彼此具有协同效应;(3)需要存在一个中介组织来协调这种双边需求。虽然这种描述在一定程度为我们刻画双边市场提供了框架,但过于语言化的描述还是太过表面化,并且容易陷入“看见就能知道”(You know a two-sided market when you see it.,Rochet&Tirole,2006)的笼统表述。特别是伴随着此后一系列发生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涉及双边反垄断案例的增加,如何公平判定双边平台市场主导地位的滥用、倾斜式定价结构的合理性等问题都需要对双边市场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义。于是,学者们开始尝试利用数理工具对双边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定义。Rochet&Tirole(2004)率先从价格结构的角度对双边市场进行了解释。他假设平台对两个边用户的收费分别是 Pa和Pb,当总的价格水平 P(P=Pa+Pb)不变时,平台的交易量 D 也不变,即 D 是 P 的一元函数,交易总量只受总价格水平的影响,而与两边的价格水平(Pa和 Pb)没有关系,此时 Rochet&Tirole 认为市场是单边的,否者,就是双边的。事实上,如果依据这种方式来判定一个市场是否是双边的,就等同于默认了双边市场的价格非中性特征,因为 P 在 Pa和 Pb之间的任何一种分配方式都会对交易总量产生影响。
...........
2.2 研究焦点
目前,双边市场理论体系已经得到极大丰富,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问题上:“价格结构”(Rochet&Tirole,2003,2006)、我们将逐一进行阐述: 由于传统单边市场定价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苍白无力,对于双边市场的研究就需要找到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双边市场的定价问题。早期的双边市场理论来源于西方国家对信用卡行业的反垄断诉讼案例中,所以早期的双边市场定价理论也主要集中在对银行卡产业的分析中。Rochet 和 Tirole(1992)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银行卡产业制定垄断性定价机制和政府征收额外反垄断费用两种情况下的社会福利问题,发现:政府的反垄断收费将会降低社会福利的总剩余,所以反托拉斯定价并非最优结果。Rochet & Tirole(2004)紧接着从双边价格结构的非对称角度考虑平台的定价情况,发现由于双边用户的需求弹性很大,平台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非对称定价策略。Schmalensee(2002),Wright(2003,2004)等也针对银行业组织的垄断性定价了分析。不过他们只仅仅考虑了固定定价模式(即只收取注册费或会员费)的情形,而对于两部制收费(即收取一定的注册费用,又按照交易次数收取交易费用)的情形很少涉及。Armstrong(2006)沿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成员外部性的“垄断-竞争”理论模型,分析了在两部制收费情况下,平台为什么对一边采取高于边际成本定价,而对另一边采取低于边际成本定价甚至免费,平台的定价策略事实上是在强化双边的网络效应优势。Hagiu(2009)通过建立一个具有多产品偏好的双边市场竞争模型分析得出:如果存在不可替代的厂商,那么平台制定的最优价格将会是从生产商处获得利润,转而会对消费者边进行补贴。
..............
3 交易平台的双边机制 ........... 13
3.1 交易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 ............ 13
3.2 网络外部性的重新思考 ...... 14
4 交易平台发展阶段划分 ....... 16
4.1 交易平台竞争目标 .... 16
4.2 初期和稳定期的划分 .......... 17
5 两阶段竞争策略分析 ........... 19
5.1 初期的竞争策略分析 .......... 19
5.1.1 理论分析 ......... 19
5.1.2 初期竞争策略小结 ............. 22
5.2 稳定期的竞争策略分析 ...... 22
5 两阶段竞争策略分析
文章这部分,我们将按照交易平台竞争目标的不同构建一个包含两个发展阶段的Hotelling 竞争模型,并以此考察交易平台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竞争策略。众多的双边市场文献在讨论平台厂商的竞争策略时,往往都喜欢划分成垄断和竞争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得到的竞争均衡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处于竞争初期的平台厂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吸引到足够多的下游用户形成双边的网络外部性,所以在竞争初期,平台面临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彼此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经营手段提高已有用户的粘性,而非同其他平台展开竞争。只有到了稳定期,平台在规模和经营模式上存在差异化特征时,平台之间的竞争才会成为一种常态。
5.1 初期的竞争策略分析
在竞争初期,交易平台两边的用户数量都不是很多,一旦有用户加入平台,就会带动其他用户加入,所以这个时候的网络外部效应比较大,双边的正反馈效果比较明显。与单纯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不同,在双边市场初期,双边之间的直接网络外部性也比较明显,符号也是正的。比如,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往往会选择那些销量比较大、评价比较好的商品,因为商品的销量直接反映了一种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近几年火热的团购市场更是凸显了这一效应,团购过程中商品的销量、人气、评价和其他信息会直观的反映在网站页面的突出位置,消费者会优先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参与消费的消费者可以在事后对商品进行评价,从而吸引其他消费者前来消费,所以无形之中,消费者之间会形成一定的从众效应,在消费模式上存在路径依赖。其实,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卖家,比如卖家会参考同类别产品去制定价格、按照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去安排库存等,这些都是卖方之间产生的直接网络外部性,只不过在竞争初期,买方市场的数量还很少,同类商品的提供者较少,卖方市场还未达到饱和,卖方之间的直接网络外部性还不明显。所以在初期竞争模型中我们主要考察了消费者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和直接网络外部性,对于供应商边只考虑了交叉网络外部性。
...........
总结
本文从双边市场的分析框架入手,结合网络外部性这一特征对交易平台的发展、成长和竞争环境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 Hotelling 模型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不同竞争阶段交易平台的竞争环境和主导策略,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交易平台这类双边市场中,双边网络外部性是第一特性。就目前的双边市场理论来看,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定价、双边网络外部性、差异化这三个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基于买方市场的现实,交易平台在竞争过程中越来越强调用户体验,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机制极其便捷的情况下,双边反馈效应已经成为平台竞争中关注的焦点。
(2)平台初期的首要问题是实现最小网络规模效应。双边市场与传统市场的区别在于,平台可以协同双边价值,实现正反馈效应,但是这种反馈效应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最小用户基础。所以在市场竞争初期,平台必须通过竞争策略吸引用户加入到平台之上,迅速实现最小网络规模,通过网络效应的反馈机制,平台才能不断激发、巩固和扩大自己的规模。
(3)交易平台的定价因素更加复杂。无论是在单边市场还是在双边市场,获取利润的手段都是通过价格实现的。只不过在传统的单边市场中,定价与需求相关,而在双边市场中,网络外部性、需求弹性、平台差异化程度都会影响定价,价格的确定更加复杂,一般来说网络外部性越大,需求平台的定价能力就越小,价格结构非中性是一种常态。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三
1 引言
1.1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蔬菜以及粮食、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是人类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主要副食品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品质和蔬菜品种消费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蔬菜价格的变化关系到每个蔬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蔬菜价格的变化也同样关系到广大蔬菜生产经营者的切生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市场机制的激励和政府的引导下,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蔬菜生产不断发展,以河北省为例,近几年来,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2014 年蔬菜播种面积、蔬菜产量分别为 123.7 万公顷、8125.7 万吨,分别比 2009 年增长了 12.4%、20.5%。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蔬菜生产不仅供应本地区消费,还向京、津等周边城市、南方城市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供应蔬菜。目前蔬菜产业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蔬菜价格的合理波动可以对蔬菜的生产与消费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然而近几年来蔬菜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显示,从河北近几年 12 月份的大白菜价格来看,2011 年大白菜价格同比下降 47.9%,2012 年上涨 5.3%,2013 年同比上涨 17.9%,2014 年同比下降 27.2%,2015 年同比上涨 9.0%;①从河北蔬菜零售价格指数来看,2011年同比下降 0.5%,2012 年同比上涨 15%,2013 年同比上涨 8%,2014 年同比下降 4.4%。②蔬菜价格的上涨增加了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了蔬菜产量的盲目增减,收益不稳定,菜价下降时,菜农收入下降,甚至亏损,菜价上涨时,虽收益增加,但伴随生产资料的上涨,抵消了部分收益,“买难”、“卖难”问题反复出现。为此,近几年蔬菜价格的波动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 从实际调查研究入手,到有关价格信息部门和蔬菜市场搜集河北省蔬菜价格历史资料,同时搜集梳理有关蔬菜价格波动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河北省蔬菜生产、消费情况。
2. 整理归纳蔬菜价格波动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 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相关年份、月份的价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蔬菜价格的波动状况和规律,并提出稳定蔬菜价格的对策。
1.2.2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探讨河北省蔬菜价格波动特点和规律为主线进行研究,在阐述了蔬菜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的前提下,以蔬菜年度价格和月度价格为重点分析河北省蔬菜波动规律、合理的波动范围,并从年度和月度角度分析了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以及地区间蔬菜价格的相互影响,最后,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稳定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内容、创新点与不足以及蔬菜价格方面相关的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蔬菜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包括价格波动一般理论、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等,为本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从年度和月度两个角度对蔬菜价格运动趋势、波动规律、波动区间,分类蔬菜价格波动特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展示了河北省蔬菜价格波动规律性。 第四部分:探讨了影响年度和月度价格波动的因素,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年度价格波动的因素,应用 Census X12 方法分析了季节因素对月度价格的影响,并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河北与北京地区大白菜价格的相互影响。 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建立蔬菜信息平台、合理引导生产和流通;建立蔬菜价格稳定基金、降低蔬菜市场风险;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蔬菜生产者适应市场能力等平抑蔬菜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
.........
2 蔬菜价格波动相关基础理论
2.1 蔬菜市场与蔬菜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进行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转让,蔬菜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作为商品由于其本身属性的特点,有些蔬菜由于储存时间较短,生产出来后就会直接进入零售市场销售,与消费者见面,有些蔬菜不仅本地销售还需要调往外地市场进行销售,要经过不同的环节,也就会形成相应的市场。按照蔬菜从生产到消费流转环节过程所经历的环节不同,蔬菜市场可以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产地批发市场是建立在蔬菜产地,进行蔬菜大批量交易并可供进一步转售的市场,是蔬菜进入流通的第一环节,也是蔬菜进入下一环节市场的基础,主要参与者包括蔬菜生产者、蔬菜批发商、蔬菜经纪人和零售商;销地批发市场是建立在蔬菜消费地,进行大批量蔬菜交易并可供向零售商转供的市场,参与者主要是蔬菜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蔬菜经纪人或零售商;零售市场是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零售商与消费者。此外,还存在介于蔬菜产地和销地之间,具有集中、分销功能的集散地批发市场,是蔬菜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蔬菜流通的重要组织形式。 蔬菜价格在市场中形成,按照蔬菜从生产到流通的环节不同,蔬菜价格可以分为生产者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 蔬菜生产者价格指生产者出售给经销商的价格,是蔬菜进入市场的初始价格,也是后续价格的基础。生产者价格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和合理收益要素构成。 蔬菜经过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形成产地批发价格和销地批发价格,产地批发价格是指产地批发商与销地或本地经销商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它由产地批发商进货价格、流通费用和合理收益构成;销地批发价是指销地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它由销地批发商进货价格、流通费用和合理收益构成。蔬菜批发价格是中间环节价格,其变化既反映蔬菜生产者价格的变化,又对蔬菜零售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
2.2 蔬菜价格波动与价格指数
蔬菜价格波动是价格波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价格波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上下波动的现象。从价格理论上看是指商品价格或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现象,或者是市场价格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的现象。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在不断的波动之中,合理的价格波动对生产和消费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如何来观察和测量价格的波动,在经济现象分析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观察价格的变化情况。价格指数按期计算的范围不同有:个体指数,其反映某一种商品(如大白菜或萝卜等)价格水平升降程度的指数;类指数,即反映某一类商品(蔬菜类或生产资料类等)价格水平升降程度的指数;总指数,即社会全部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或下降程度的指数。价格指数按照选用基期标准不同有:定基价格指数、环比价格指数、同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是将计算期的价格与固定基期价格相比计算得到相对数,即为定基价格指数;环比价格指数是指本期价格与上期价格相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数,即为环比价格指数;同比价格指数是指计算期某一时点价格与上期同一时点价格相比计算得到相对数,即为同比价格指数。 在本文在研究,运用环比价格指数来分析蔬菜年度、月度价格变化的特点、规律;运用了定基价格指数分析影响蔬菜价格变动的因素。
........
3 河北省蔬菜价格波动分析 ...... 13
3.1 河北省蔬菜年度价格波动实证研究 ........ 13
3.2 河北省蔬菜月度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 ...... 17
3.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17
3.2.2 15 种蔬菜月度零售价格特征分析 ...... 18
3.2.3 分类蔬菜月度零售价格特征分析 ...... 19
3.2.4 分类蔬菜月度零售价格波动范围分析 ......... 21
4 河北省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4.1 河北省蔬菜年度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
4.2 河北省蔬菜月度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4.2.1 理论分析 ..... 35
4.2.2 实证分析 ..... 35
4.3 河北省蔬菜价格波动地区间传导的分析 .... 37
4.3.1 理论分析 ..... 37
4.3.2 实证分析 ..... 37
5 平抑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对策建议 ..... 41
5.1 建立蔬菜信息平台、合理引导生产和流通 ......... 41
5.2 建立蔬菜价格稳定基金、降低蔬菜市场风险 ....... 41
5.3 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蔬菜生产者适应市场能力 .... 42
5.4 稳定蔬菜价格的其他措施 ......... 43
5 平抑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对策建议
“菜篮子”价格是关系国计民生大事。蔬菜价格的合理波动有利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促进蔬菜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蔬菜合理流动满足居民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蔬菜价格的运动中始终伴随着价格的异常波动,要平抑蔬菜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平抑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长效机制。在此提出以下对此建议。
5.1 建立蔬菜信息平台、合理引导生产和流通
充分的市场信息是引导生产和流通的前提。虽然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蔬菜批发市场以及有关农业合作组织,建立了相应的蔬菜市场信息发布渠道,对指导蔬菜的生产和流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蔬菜发布的信息分散、真假信息交织,还缺乏一个较权威的蔬菜信息发布平台,此外农村信息网络相对滞后,是蔬菜生产经营者信息获得不完整、相对滞后。 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权威蔬菜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第一,整合农业、物价、商务、气象部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权威的蔬菜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信息,提高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对市场动态的把握;第二,蔬菜市场信息发布内容应包括:蔬菜本地产销量、外地市场产销量,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蔬菜库存量、品种变化情况,影响蔬菜供求因素(特别是消费需求变化、天气变化、病虫害等)的变化情况及趋势预测等与蔬菜价格变化相关的信息;第三,考虑到河北省与周边省市蔬菜市场间的密切关系,建议华北地区蔬菜产销信息沟通机制,联合发布权威产销信息;同时,加强我省与外来蔬菜产地政府的沟通,向省内及时通报外地蔬菜产销状况及价格变动情况;第四,在推进河北省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要根据我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导生产者调控蔬菜种植面积(特别是设施蔬菜建设面积),防止蔬菜面积的盲目扩张,相关政策应立足于在保持蔬菜总量适度增长的同时,优化蔬菜生产结构,提高蔬菜质量;第五,加大对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使广大蔬菜生产经营者及时获得准确信息。
.........
结论
本文在阐述蔬菜价格波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年度和月度两个方面揭示了蔬菜价格波动的规律以及蔬菜价格合理的波动范围,并对影响蔬菜价格的波动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从而提出平抑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对策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河北蔬菜价格波动分析中,从年度和月度两个方面分别详细的分析了蔬菜价格波动的特征、规律及合理范围等。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年度蔬菜价格波动呈现为升降结合的波浪式运动走势,并且蔬菜价格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经过对蔬菜价格的波动特征分析,在总结出波动规律的基础上,计算了蔬菜价格波动的平均范围区间,并对 1990—2014 年蔬菜价格波动进行周期分析;其次,蔬菜月度价格波动在年内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具体到某类蔬菜的价格变动,茎菜类、果菜类呈“一峰一谷”型运动,叶菜类、花菜类呈“两峰两谷”型运动,根菜类蔬菜的运动趋势为“峰谷不明显型”;同时根据五类蔬菜的月度价格数据,计算出每类蔬菜价格在 1—12 月的平均波动区间、波动范围,作为合理区间的参考。
第二,在河北蔬菜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中,分别从年度、月度以及地区间蔬菜价格波动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年度价格波动的各因素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蔬菜年度价格波动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本因素的影响大,受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不明显;其次,在分析月度价格波动的因素中,季节性因素与天气因素对蔬菜月度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再次,在大流通环境下,本文以河北与北京大白菜批发价格为例,分析出地区间蔬菜价格的波动也是相互影响的。
第三,提出平抑蔬菜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建立蔬菜信息平台、合理引导生产和流通;建立蔬菜价格稳定基金、降低蔬菜市场风险;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蔬菜生产者适应市场能力以及健全蔬菜价格波动预警机制等其他措施。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四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自 1992 年 10 月,日本 7—11 连锁便利店进入中国的内地后,外资的连锁便利企业便开始纷纷占领中国的零售市场,直到 1997 年中国本土的连锁便利店才开始发展起来。虽然我国的连锁便利店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结构的变化,连锁便利企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统一化。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零售业的应用,使连锁便利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此时单纯的电商也面临自身的发展瓶颈,急需“接地气”发展线下规模,而 O2O 商业模式正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模式,这无疑是连锁便利企业新的机遇,运用 O2O 商业模式从原先的单一经营业态转变为实体店与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的业态方式,利用线上电子商务为商品做信息展览,为顾客订制服务,利用线下实体店让消费者有亲身体验,即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仅在 2014 年“O2O 元年”连锁百强中就有 60 多家进军网络零售,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已成为传统连锁便利企业在迎接“互联网+”时代,改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模式。在 2015 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工作报告当中,为经济布局转型把脉:让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消费方式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变得红红火火。 我国将在 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消费也将发生改变,相应的消费者需求也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传统零售业信息化、现代化、多样化将是我国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关系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发展及转型升级后的发展方式,针对定位新业务模式、定位新渠道模式、定位新方式三种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相应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模式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对推动连锁便利店O2O 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广大尚待转型的连锁便利企业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使其在产业转型时期抓住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发展策略上,研究者们大多数从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环境变化、企业营销及品牌运作等方面综合考虑。然而在连锁便利店线上线下基本模式的形成过程中,O2O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其在连锁便利店具体应用的研究文献大多是近两年的创作。国外文献对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研究相对较早,数量也比较多,但是大多是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因素、对接技术及商品定价的研究,也有部分外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Hertog 和 Brouwer(2009)通过对荷兰连锁便利店的研究,从顾客需求和连锁便利店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其转型背后的动力提出了独特见解,提出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应对新兴模式带来的竞争压力是推动连锁便利店转型的主要力量;Hristov (2007)对连锁便利店转型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一是在连锁便利企业转型过程中,作为主体的零售商,同时把消费者和供应商纳入进来,展开合作转型:一方面向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把有关市场需求的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由此成为双向扩散网络中心的转型;二是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零售组织与顾客的直接接触促使连锁便利店转型要以顾客为中心;Reynolds 和 Jonathan (2007)通过对英国连锁便利店的研究发现,连锁便利店转型当中的业态转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探讨了企业如何进行整合业务、市场竞争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Kaufoian 和 Forsyt(2009)通过对美国连锁便利店发展情况的研究发现,其转型中的商业模式会极大地提升连锁便利店的竞争力。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连锁便利店,所以本章首先对连锁便利店 O2O商业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概念、特点阐述,并对模式构建、融合发展所运用的理论进行论述。
2.1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概述
O2O 商业模式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其进行了宏观梳理和系统回顾,先阐述了 O2O 商业模式的概念,接着引出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O2O 商业模式①就是指处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在消费性市场通过线上的网络市场与线下的实体市场互动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简单用一句话定义 O2O 商业模式:O2O模式就是一种虚实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 O2O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 Alex Rampell 在 2010 年 8 月提出来的,起初 Alex Rampell 定义的 O2O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O2O 即 Online To Offline,原本只是从线上到线下的方向性的模式。在 2011 年被引入我国,尝试和热议的潮流从此开始。随着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具体应用,目前 O2O 的概念已经脱离了仅仅是“线上—线下”的定义,增加了“线下—线上”、“先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线上”等等新的定义,由此可见 O2O 模式已成为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新形式。 回顾我国 O2O 商业模式的演变过程,其中团购行业在 2012 年发展的如火如荼,也曾给零售企业的销售量带来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发展团购仅仅是我国 O2O 市场极小缩影,团购并不能为商家带来持续盈利,支付后商家服务与消费者预期脱节,消费者价格敏感习惯的养成,以及团购配送质量的不过关等因素,导致团购商务效益不明显,团购行业开始回落。在 2013 年的时候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许多零售商借助本地化优势以及移动网络设备的整合,O2O 商业模式又进入了发展的飞速期。
........
2.2 相关理论基础
产业之间分工明确是现代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正是依赖这一特征,生产效率才得以不断提高。然而隨着上世纪年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本严格的产业边界渐趋模糊,跨越原有产业边界的产业融合大行其道。同时,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催生出了更多全新形式的产业业态,并且此种业态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的助推力量,甚至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产业融合现象由来已久,但是关于产业融合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论述。美国著名学者罗森伯格,在美国机械工业及其发展演变的研究中对产业融合的内涵有一个最早的定义,即将相似的技术应用于不同产业中去,这个过程称为技术融合;之后日本学者植草益则认为产业融合实质为:各产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行业间的壁垒,从而加强了彼此间的竞争或者合作关系②;李美云则对产业融合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初期相互独立、性质各异的几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这样产业内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的动态发展过程③;胡永佳则从产业分工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分工转化为产业内部分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④。 产业融合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技术决定论,即认为技术条件的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部动因,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政府管制的放松是其外部条件;第二产业发展规律论,即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基本规律,是产业机构优化和生产力提高的必然要求。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他的前提条件是产业间的关联,他的催化剂是科技创新;第三需求决定论,即认为推动产业融合发生的最终动力是消费者的需求。综合来看,产业融合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自身发展规律、管理创新(组建战略联盟)等;外因则包括技术进步、政府规制的放松、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从产业融合的具体方式上来说,包括:新型技术渗透融合、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和产业之间扩展融合这三种方式。新型技术渗透融合主要是指新兴技术的产业向与其相关的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式;产业内部重组融合是指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融为一体的过程;产业之间扩展融合是指原本在产业中独为一体的部门组织,在集合下重新整合成为一体的过程。产业形式上的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与产业之间比例调整达到平衡、传统产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本文在分析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发展机理部分,运用此理论解释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形成动因。
...........
3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发展机理 ...... 13
3.1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动因分析 ........... 13
3.1.1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形成动因 ....... 13
3.1.2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形成条件 ....... 15
3.2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路径分析 ........... 15
3.3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发展评价 ........... 17
4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的运营方式分析 ........... 18
4.1 定位新业务的 O2O 模式 .......... 18
4.1.1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发展模式 ........... 18
4.1.2 模式运营 ......... 18
4.2 定位新渠道的 O2O 模式 .......... 19
4.2.1 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发展模式 ........... 19
4.2.2 模式运营 ......... 20
4.3 定位新方式的 O2O 模式 .......... 21
4.3.1 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模式 ...... 21
4.3.2 模式运营 ......... 22
5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 24
5.1 典型案例企业的选择 ............ 24
5.2 典型案例企业的对比分析 ........ 25
5.3 案例总结与讨论 ....... 33
5 连锁便利店 O2O 模式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连锁便利店融合电子商务实施 O2O 模式的发展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无论是定位新业务 O2O 模式、定位新渠道 O2O 模式还是定位新方式的 O2O 整合。都为企业发展带来了竞争优势的提升,同时也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风险和劣势。本文结合三类模式推选出相应的典型案例,美宜佳便利店对应定位新业务 O2O 模式,好邻居便利店对应定位新渠道 O2O 模式,唐久便利店对应定位新方式 O2O 模式,通过对这三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找出各类模式的具体发展特点,以为待转型的连锁便利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5.1 典型案例企业的选择
美宜佳连锁便利店作为相对典型的定位新业务 O2O 模式企业,早在 2007 年就开启了电商项目,在传统零售业里面属于比较早的尝试互联网的转型,从开始试水到现在基本认清适合自身的模式,美宜佳连锁便利店也曾自建网络商城,因为线上线下不匹配无法完成有效互动而失败,而后他又实施了代收包裹、移动支付等多种新业务,在其探索O2O 模式的道路上有些项目仍在继续完善,而有些项目则刚刚挖掘,由此可见美宜佳连锁便利店一直走在转型 O2O 模式的探索路上。美宜佳连锁便利店在 2012 年开始与线上电商平台签订合同,开始在线下门店代收包裹,并利用这些客流量增加线下的销售量,这就是从线上引流到线下的 O2O 闭环的体现。美宜佳连锁便利店又在 2013 年底成为第一家提供互联网支付宝钱包和移动互联网条形码支付的连锁便利店,完成 O2O 模式的最核心的环节-支付环节。作为便利店 O2O 模式的首屈一指的美宜佳连锁便利店,层尝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具体分析商品的销售情况、营销策略等信息,从而更好的引导消费者、促进销售量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利互动。 好邻居连锁便利店作为相对典型的定位新渠道 O2O 模式企业,在 O2O 商业模式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好邻居连锁便利店通过销售渠道的分发提供了本地化一站式的营销服务。主要是为区域内固定商圈的消费者提供长期性的服务,解决零售终端的长尾效应;运用大数据的技术统计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以更好地配合线下实体店,通过本地化的区域服务和线上品牌的宣传实现“全渠道”的场景模式。其“全渠道”的销售系统于 2014 年 12 月正式启动并配有全方位的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服务,这是好邻居连锁便利店在 O2O 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性尝试,为达到预期的业绩而迈出了成功的关键一步。以后就由其线下实体店、线上商城、移动客户端以及运行的云端 ERP 构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全渠道 O2O 服务模式。
..........
结论
2015 年是我国颁布有关电子商务发展最为紧密的一年,政府从政策上积极推进 O2O模式的发展,尤其是传统零售业的 O2O 模式更受政策所鼓励,同年 9 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对 O2O模式的支持,关于推动线上线下促进贸易流通做了明确指示,连锁便利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创新服务、国家给予的财税金融支持、以及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来促进自身商业模式的转型。关于促进互联网 O2O 模式发展我国政府还出台了大量文件,比如《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此项《意见》支持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其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最突出的着力点就是连锁便利企业 O2O 模式的发展。 尤其是政府报告把“互联网+”写进政府的工作报告后,进一步地催生出市场活力,政府制定“互联网+”计划,连锁便利企业在实施 O2O 模式中是直接的得利者,能够利用发展健康蓬勃的电商环境以及更广阔的零售市场,同时在“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进行创新转型可以获得国家设立的 400 亿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同时在政策支持帮助下,连锁便利企业能够更好地选择时机、方向、市场,更具有信心,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O2O 模式。当今国家消费品政策也在日趋的完善,相信在 2016 年还会有更多有利政策出台,进一步推动连锁便利店发展 O2O 模式。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五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制度安排。由于合作社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实行农产品供给管理、充当竞争标尺、提供市场缺失的服务)、维护农民利益、追求有吸引力的社会公平目标,所以各国政府是鼓励和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与存在的。但是由于合作社具有先天的弱质性(农民实力弱以及集体行动的困难),所以各国政府会采取不同形式的扶持政策,例如向合作社提供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和无偿补贴,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援助和教育等,这样可以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同时也拓宽了合作社的生存空间。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从 2004 年开始,几乎每年的中央 1 号文件都会专门提到对合作社的扶持和发展,扶持手段包括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涉农项目支持、流通加工项目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保险、人才支持多个方面。然而,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局限以及政府规制手段的不健全,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名实分离”现象很严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现出明显的迅猛发展与失范发展并存的现象,合作社的“二元化”发展格局与分化路径,把以小农为主体的合作社排挤出我国的财政扶持体系,从而催生出大量的大农和企业控制型的农民合作社,同时加剧了合作社对政府规制资源的依赖,导致政权软化,削弱政府合法性,陷入了政府权力失范与合作社发展低效率的“锁定”②。本研究进行农民合作社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以找出政府规制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关系。掌握政府规制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关系对农民合作社未来发展政策的定制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法律完善,政府很少直接干预资源的配置,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合作社异化问题。中国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是对欧美日韩等为何没有出现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很少,需要查阅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学者对合作社政府规制失范的现象和原因也有很多总结和分析。然而,对当前合作社政府扶持的内容、手段以及政府规制的内容和方法尚缺乏更细致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本研究则试图在以上方面做出努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Viscusi 等(1995)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运用制裁的手法,对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的自由决策施展的一种强制性的限制行为。政府运用其政权的强制力来限制经济主体进行相关的决策,使其不至向任意的方向发展,这时强制力就成了政府对经济主体的主要资源。同样认为政府规制属限制性行为的学者中,萨缪尔森(1995)把政府规制限定在政府对产业行为的限制上。在各国学者对政府规制的研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政府规制的研究有较深的影响,其中,植益草(1992)认为,政府规制是社会上的某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进行制约的活动。相对 Viscusi 等人对政府规制的认识,Spulber(1999)对政府规制持有不同的认识,他认为,政府规制是有关的行政机构制定的并行使执行权的能够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者可以间接地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给和需求政策的行为,该行为属于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而斯蒂格利茨(1997)则将所提到的规制扩展到更广范的层面,认为政府对各产业进行的保护、扶助、合理化以及转换等,都应该看作是政府微观规制的范畴的。 以上内容体现出了,国外学者对政府规制的界定是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政府规制论强调的是政府制定限制性规则而并不是在讨论有哪一方来具体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
2 合作社政府规制理论概述
2.1 政府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合法性分析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和保护合作社的发展,也出台了许多有关扶持合作社的政策。中国亦不例外,其中 2007 年中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的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简称《合作社法》),对中国合作社的发展尤其重要。该法中第七章对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定(见表 2.1)。表 2.1 中所列内容均出自《合作社法》中关于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条目。在《合作社法》中列明政府扶持合作社,等于明确了政府扶持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自此,政府扶持合作社是有法可依的,也是属于合法的范畴里的。 从《合作社法》中关于扶持合作社的相关条目来看,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从多方面多渠道来扶持合作社的,政府会为有条件的合作社提供好的项目,这主要是为合作社的带来相关业务,以保证其能持续发展下去。政府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并在提供培训、开展信息等方面支持合作社,也为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支持。政府对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体现出了政府对特殊合作社的优待。 以上所讨论的仅是我国政府扶持合作社的部分政策,在扶持合作社方面我国政府还有许多相关内容,大致来看政府是从财政支持、教育和培训、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来扶持合作社的。
...........
2.2 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纠正市场失灵,依据法律和法规,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限制和规范市场中特定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特定市场主体是指,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或中介机构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执行政府规制的机构及其人员。),确立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稳健发展⑤。 在市场经济国家,往往把市场机制看成是“看不见的手”,而把政府干预或管理经济的行为称为“看得见的手”。政府规制则是“看得见的手”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际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市场机制不同,所以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会产生市场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站出来管理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政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看得见的手”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这互补的“两手”共同去纠正市场失灵。一方面,政府以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或调控宏观经济,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运用规制,以微观规制政策规范市场的微观经济行为,对微观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⑥。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是“看得见的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地纠正市场失灵。宏观调控从宏观视角出发纠正市场的宏观失灵;政府规制则立足于微观视角以纠正市场微观失灵。 在西方国家中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中,占主要影响地位有三个理论,分别是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
........
3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的政府规制 ........ 16
3.1 政府扶持与河北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 16
3.1.1 政府扶持政策 ..... 16
3.1.2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 20
3.2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政府规制政策 ........... 21
3.3 河北省深州市农民合作社政府规制实例 ..... 23
3.3.1 深州市农民合作社概况 ...... 23
3.3.2 深州市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相关政策 ............ 23
3.3.3 深州市农民合作社存在的缺陷 ......... 24
3.4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政府规制效果评价 ....... 24
4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的政府规制失灵及原因分析 ............ 25
4.1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政府规制政策执行过程......... 25
4.2 河北省农民合作社政府规制失灵原因分析 ............ 27
5 发达国家合作社政府规制的实践 ...... 30
5.1 美国农业合作社 ....... 30
5.2 法国农业合作社 ....... 31
5.3 德国农业合作社 ....... 33
5.4 日本农协 .... 34
5 发达国家合作社政府规制的实践
自从国际上产生农民合作社以来,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程,现如今合作社也已经遍布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河北省的农民合作社更是出现的比较靠后,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河北省需要借鉴国际上好的发展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其教训,以探索出适用于河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道路。所以本章旨在从各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及其政府规制中提炼一些可供河北是农民合作社规制优化的经验。欧美和日韩的一些关于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经验,对于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所以本章将逐一介绍美国农业合作社、法国农业合作社、德国农业合作社和日本农协的政府规制情况。
5.1 美国农业合作社
美国号称是“农业世界冠军”,是因为美国的农业非常发达,它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也非常之高。美国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农场模式,在美国农业领域有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以家庭农场形式存在的。所以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农场主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基础上为了寻求自己所需的服务而与其他农场主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是自有自享的法人团体⑩。合作社在美国是以“民办、民管及民受益”的原则来运行的,也就是政府不对合作社的内部管理进行干预,而是由合作社自行管理内部事务。且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不存在政府比合作社等级高的问题,政府对于合作社的作用是服务合作社,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为合作社提供适于合作社发展的空间,为合作社提供健康快速发展的法律保障。
.........
结论
监督机制是政府对农民合作社进行有效规制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合作社本身还是政府机构都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这是合作社和政府机构各司其职的非常有必要的保证。所以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应从两方面出发。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社的监督机制。过去,中国的政府规制机制存有“重管理,轻监督”的特点。规制机构应该加强对各环节工作的监督,保持部门间的职能能够相衔接、信息可以共享,以提高监督的效率。建立外部审计制度也是农民合作社的监督机制的一部分。采取第三方对合作社进行审计监督,可以更有效地对各方面进行审计。农民合作社的监督机制除了包括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督和第三方审计,还包括合作社的内部监督,所以应该大力加强合作社的内部规范化,发挥合作社的内部成员的监督作用。由于外部监督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且外部监督成本比较高,所以内部监督在实践中才是合作社监督机制的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对规制者的监督机制。为了能够保证规制的效益,要对制定规制内容的主体及其政策进行监督。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六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如韩国和美国。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选择。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大国,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们开始需求更多的精神满足,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文化消费时期已经到来。自 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为了快速实现经济复苏的目标,2009 年 9 月26 日,我国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使发展公益性文化和振兴文化产业同时进行,以多个层面多种样式和多个角度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从而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产业的集聚发展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产业的集聚式的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创新效应和成本节约效用等,能够促进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为富裕。江苏省为中国吴越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发祥地,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优势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而便利的条件。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要将江苏省发展成为文化强省以及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总体目标。这不仅给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随着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不断建成,文化产业的集聚式发展的优点不断显现出来,其不但提高了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文章分为六个章节,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如何推进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的问题。文章按照“什么是文化产业集聚”“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集聚”“怎样衡量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如何推动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的思路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寻找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相关数据以及运用区位熵测算公式测算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区位熵,以定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水平和追踪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动态。本文从六个方面寻找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对各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并根据灰色关联度的大小对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大体了解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状况以及国内目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比寻找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欠缺之处。然后通过阅读江苏省文化厅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所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进行探索,从而更加明确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确定及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确定
文化产业的最早被称为文化工业,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及,距今已经有 60 多年的历史,他们秉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精神,认为文化产业不同于以大规模复制为特点的传统工业,文化产业与人类创意的结合是其独特的性质。英国学者奥康纳按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思路出发研究文化产业,他认为文化产业是那些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文化价值决定了他们的商业价值,澳大利亚学者索斯比2以商品性和创造性的方向定义文化产业,他认为文化产业是创造性的生产,结合一定的知识产权形成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美国文化产业又被称为版权产业,是指生产拥有版权的产品的产业,类似于文学创作产品和科学知识产品等注重产权的产品的生产、复制、传播都包括在内。2004年中国统计局是这样定义文化产业的:提供社会公众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相关联的产业活动的集合。所以,文化产业主要还是以文化为主,辅之以产品和服务通过工业化手段的生产方式,形成的拥有娱乐性和精神性的产业形态。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进行分层,分为核心层,相关层以及外围层,具体如图 1-1 所示: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个营利性产业,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文化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中用于交换。生产商生产文化产品是为了将其与金钱交换,从而获得利润。而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则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效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极其注重文化性的产业,文化产品中融合了大量的文化与创意,因此文化产品属于高档消费品,人们消费文化产品时不仅是满足自身的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追求。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最早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于 1890 年提出,马歇尔认为集聚这种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聚区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以及生产配套设施,这大大节约了长期成本,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或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汇集于此处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工业区位理论也是早期的产业集聚理论的起源,韦伯2于 1909 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中解释了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其中心思想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企业为了节约费用以获得最高收益会选择生产费用最少的地区进行产品的生产。因此为了节约生产费用,生产相同产品或位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会自主地汇集到同一空间范围内。而工厂会根据集聚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而选择集聚还是分散。熊彼特选择了从创新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理论,他认为经济的周期变化和波动是因为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而产业集聚的发展应与技术创新联合起来进行分析。熊彼特认为,企业不断进行空间集聚的直接因素是进行相互学习,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传播新的技术,而在企业相互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又不断促进技术的创新。 竞争优势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员迈克尔.波特3于 1980 年提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区域集群竞争力的大小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会不断向特定区域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之间为了提高经济利益以及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又会相互竞争,从而不断促进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根据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状况,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其竞争力的来源,从而形成了闻名世界的“钻石模型”。
.........
第三章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测算与比较 ....... 17
第一节 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测算指标 ..... 17
一、区位熵 ......... 17
二、行业集中度指数 ......... 17
三、空间基尼系数 ........... 18
四、赫芬达尔-赫希曼系数 .... 18
第二节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 18
一、纵向分析 ....... 18
二、横向分析 ....... 20
第四章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竞争力分析 .... 22
第一节 九要素模型 ..... 22
一、物质要素 ....... 22
二、人力要素 ....... 23
三、外部因素:环境变化 ..... 23
四、一个整合的竞争力模型“ser-M 模型” ..... 23
第二节 江苏省文化业集聚竞争力分析 ..... 24
一、九要素模型 ..... 24
二、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阶段分析——基于“ser-M”模型 .... 27
三、结论 ........... 28
第五章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29
第一节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 29
第二节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测度—灰色关联分析法 ......... 35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评价 ......... 38
第五章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拥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如政府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等,而这每个大因素下又可以细分成很多小因素,本文最终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情况,科学技术水平,政府政策因素和外部文化环境等六个因素为一级影响因素,其下又分为多个二级影响因素,从而构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省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就越富裕,经济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集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能够给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条件,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文化人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有多种,其中有 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亿元)以及证券市场交易量等。GDP 能够衡量一省生产能力和总体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能够表现出某省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从而识别该省的经济转型情况;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年末余额能够反应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而证券市场交易量可以表现出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投资意识和资本流通程度。故本文选取人均 GDP 为二级因素x1,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 x2,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 x3,证券市场交易量为 x4。
...........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比较低。从纵向比较来看,区位熵指数常年在1 以下,这说明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指数自 1996 年以来无明显增长趋势,这说明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或者缺乏战略指导。从横向比较来看,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在全国来说处于较低水平,这由两部分原因造成,第一是因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本身发展较慢,文化产业产值较低。第二是因为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快,高于绝大多数省份,而其文化产业产值所占的 GDP 份额较低,而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产值却在 GDP中占有较大份额,故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九要素模型与“ser-M 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聚的竞争力较强。首先,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给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便利的辅助设施。其次,江苏省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其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江苏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文化产业对外贸易频繁,这给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最后江苏省正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时代,世界经济正在复苏,这给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但是如今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度过了萌芽阶段,已经进入成长阶段,政府应当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充当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导者,而适时地转变为守护者的角色,注重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让文化产业接受市场的洗礼,从而培养文化产业集聚的抵抗力和竞争力。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七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寿光市是山东潍坊辖下的县级市,总面积 2180 平方千米,总人口 120 万。它地处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渤海莱州湾西南岸,小清河由羊角沟流入海,黄济清水渠横跨市境中部,还有丹河、弥河等 16 条河流,北部沿海,地势辽阔,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并且年均气温 13.2 摄氏度,年均降水量 708.4 毫米。这为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 寿光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的称号,也是我国著名的蔬菜种植基地、集散基地和批发市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六万公顷,蔬菜年产量四十多亿公斤,每年为全市带来五十亿的销售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300 元。寿光蔬菜销往我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210 多个大小城市,并且远销韩国、日本、俄国、委内瑞拉、美国等国家,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称赞。有着蔬菜产业的支撑,寿光综合经济一直有着可观的发展,已连续多年排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行列。 寿光市作为最早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地区之一,其蔬菜产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寿光加快了蔬菜产业化经营的步伐,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摒弃过去单户种植的小作坊生产组织形式,而且种植技术也逐渐走向了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实现了蔬菜产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平稳的发展。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寿光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蔬菜产业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分散化、组织化程度低的单一模式向集中化、产业链化的农业模式转变,涌现出一批分工协作、关联紧密、功能又互补的大型蔬菜产业集群,以及拥有全产业链的大型蔬菜企业集团。众多大型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公司以及农资公司等积极围绕蔬菜产业链推进一体化发展。寿光市企业和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践,创新推出蔬菜价值链融资业务,并形成了多种有效模式,如银行+农户(寿光模式)、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与蔬菜生产销售、存储加工和蔬菜食品深加工等农业产业链环节匹配,促进了各环节的协调运转。同时,寿光积极推进订单融资引导蔬菜产业发展。这些价值链融资模式结合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信用、订单、抵(质)押、联保等担保方式规避了信贷风险。据统计,2014 年寿光市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 3.3 亿元,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超过 16 亿元,订单融资达到 9.7 亿元,直接支持了7066 家蔬菜种养户和 23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此时,价值链融资方式已成为蔬菜产业融资新的探索。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研究分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理论方面,价值链的定义最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 Michael E·Porter 在其 1985 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波特对价值链这一概念的定义已被公认为价值链的传统定义。随着对价值链研究的不断深入,价值链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活动,而正逐渐应用于分析产业等更为宏观的研究对象。Rodolfo Quiros (2006)分析了现有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案例,总结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经验,提出创新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并加大第三方金融支持。Wirmen (2011)提出将农业价值链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并提出要对农业融资工具进行创新,相应提出了订单农业、贸易融资以及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Miller(2011)提出内部融资有助于降低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外部融资是以价值增值基础,并依托于融资双方的并存的利益。Tom Shaw(2009)介绍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机理以及价值链融资的潜力,提出整合价值链金融融资服务。 实践方面,国外更多地将农业融资价值链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MumbiKimathi (2008)介绍非洲地区农产品价值链融资情况,分析了应用价值链帮助农户融资的可行性。Richard (2009)结合了肯尼亚肉类、奶制品、水产品、鸡蛋以及饲料产业的实际融资情况,提出了构建农业价值链替代传统融资方式。 ClarkETal (2011)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价值链融资案例后,阐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的重大作用。Ivana Fertziger和 Nathanael Bourns (2008)研究了墨西哥的芒果价值链后发现,金融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价值链上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改善他们的合作关系。并且强调了不能过度依赖信贷,可以加强基于生产技术的合理竞争。Tushar(2010)介绍肯尼亚和印度的价值链融资以及价值链融资的交易环境,提出了通过信息通信和移动通信创新支付方式,从而改善价值链融资。Rodolfo Quiros (2010)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农产品价值链的融资经验,并提出了促进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方法。Ramiro(2009)研究了玻利维亚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提出融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Curtis (2006)研究了乌干达甘蔗价值链中的资金流向,并提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农户的不动产纳入到融资抵押物的范围,并利用所获融资扩大甘蔗的生产规模,促进甘蔗的出口。
...........
第二章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农业信贷补贴论早期在我国的农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这理论假定农村居民没有或者拥有很少的储蓄水平,再加上农业生产的风险大、收益低以及周期长的特性,使得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不愿意将农业作为投资对象,造成农村地区长期资金不足。该理论认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注入大量的低息政策性的资金到农村地区。虽然这理论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过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贷款回收率低下、偏好向农村中上层融资、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储蓄动员不足等问题。这种措施最终削弱了农村地区自力更生的动力,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负担。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学者批判了农业信贷补贴论的同时结合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是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的,金融市场本身的机制就可以调动人们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农村金融市场论发对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和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它注重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市场机制和农村地区金融利率市场化,这点恰好与农业信贷补贴轮相反。但是很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是,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利率自由化会减少对资金的需求,很多农户和中小企业鉴于自身的局限性得不到理想的资金支持,此时还是需求政府特有的机制来管理农村地区的信贷,满足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
.........
第二节 现有主要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根据不同分类方式就有不同的融资模式类型。本文以参与主体为分类标准,将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分成四种:“农户+银行”模式、“农户+龙头企业+银行”模式、“农户+专业合作社+银行”模式、“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银行”模式。“农户+龙头企业+银行”融资模式中龙头企业的参与,大大改善了银行与农户的信贷关系。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存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凭借着龙头企业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龙头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或者农户以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农业订单与对龙头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为抵押,从银行获得外部资金;另一方面,为了不影响自身的经营,龙头企业也会为农户赊销生产资料或者直接提供资金信贷,以促进农户的农业生产。并且当龙头企业自身资金紧张时,依靠自己在价值链中的领导地位也能轻松从银行获得融资。“农户+专业合作社+银行”模式是借用专业合作社来达到融资的目的。专业合作社是农户们一起建立,为了促进农户们的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经营基金,由社员定期缴纳,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社员资金缺乏的备用资金。而且合作社代表的一定数量的农户,整体信用等级度高,更容易帮助农户从银行获得外部资金。当前合作社参与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有三种:“三方协议+互保联贷+统一账户+贴息保险模式”、“专业合作社下的资金互助社融资模式”和“合作社内部担保的银社合作模式”。
..........
第三章 山东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分析 ...... 14
第一节 “农户+银行”模式........ 14
第二节 “农户+龙头企业+银行”模式...... 16
第三节 “农户+专业合作社+银行”模式.......... 18
第四节 “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银行”模式........ 21
一、模式运行的机制.......... 21
二、模式运行的绩效.......... 23
三、模式运行的不足之处.......... 24
第四章 山东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效率的评价 .... 24
第一节 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效率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25
第二节 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 26
第三节 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效率的实证分析.... 30
第五章 山东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的优化 ........ 34
第一节 融资模式向最优融资模式的转化.... 34
第二节 最优融资模式的改进...... 35
第五章 山东寿光蔬菜价值链融资模式的优化
第一节 融资模式向最优融资模式的转化
模式的直接转化是指“农户+银行”模式直接转化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银行”模式。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形成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后,同时参与到蔬菜价值链融资中。这种机制形成的一方面是龙头企业是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或者龙头企业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因此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影响龙头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之间存在蔬菜订单。龙头企业为了节约谈判成本,选择合作社作为自己的交易对象,订单也是直接和合作社社签订。而合作社的成员多是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代表了农户的利益,因此需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之间建立互利共赢的机制,共同发展由于农户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农户很难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这就需要一个自身经济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的融资主体的参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就很符合这一融资主体的特征。“农户+银行”模式向“农户+龙头企业+银行”模式的转化需要龙头企业的参与,寿光市蔬菜产业龙头单位达到 95 家,其中大部分与农户之间都签有订单,这订单就成为模式转化的纽带。订单农业可以促使龙头企业加入到融资模式中,因为要保持订单供给,龙头企业就需要积极参与到蔬菜价值链融资中,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问题,保证农户的蔬菜生产。相反,如果农户的生产资金短缺影响蔬菜生产加工,也会影响到龙头企业的经营。
...........
结论
价值链的管理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通过整合农业价值链各环节,实现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最佳匹配,降低了整个系统的交易成本,可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很多发达国家都构建了农业融资 IT 系统,寿光可以加以学习和借鉴。在农业价值链融资过程中,寿光金融机构应依托信息技术,增加寿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有效的推进寿光的农业价值链融资。一方面,在价值链上的各关联方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应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机具等实现价值链上企业和农户资金的实时归集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寿光农业银行“惠农通”工程的作用,建立遍布农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网络平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寿光市可以建立农业价值链融资单独管理信息系统,对参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企业和农户进行闭合式的系统管理,并对他们行为进行追踪和记录,完成过程管理的相关信息。同时,应该加强这网络监测系统的建设,对价值链上所有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降低潜在的风险。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八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990 年山东省首次提出“海上山东”概念,为实施“海上山东”战略,山东省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努力打造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完善以渔业、化工、交通运输、旅游、能源、机械制造及服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海洋产业体系,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海上山东”建设可谓成果辉煌。2008 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5000 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20.6% ,极大的促进了山东省经济发展,同时山东省海洋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达到了 18% 。在这个大背景下,山东省根据省内经济形势现状和省内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构思,2011 年 1 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经济区,这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山东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的提出是山东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标志着山东省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重心的双重转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沿海七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尤其是 20 多年“海上山东”建设,沿海七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带,具备很强海洋产业基础,也具备了发展蓝色经济区的基础,其基础具体表现在以高度聚集的海洋社会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基础、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以及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基础。但另一方面,虽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高,各方面基础良好,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经济增长长期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本投入,这种较为粗犷的经济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巨大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诸如环境破坏、资源分配不公以及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经济以往增长方式过于看重总量增长而相对忽视质量增长的体现,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引擎,对山东省内、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性的经济增长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其省内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拉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维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跨越性增长的关键。
.........
1.2 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 Farrell(1957)基于生产效率测度思想的生产前沿面研究标志着技术效率研究新局面的开始,多年以来对于技术效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很多,但不同学者的研究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层面不同却有所区别,根据研究方法划分,分为非参数法和参数法,前者的代表方法是基于 DEA 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后者的代表方法是随机前沿法,而根据研究层面的不同,则又可细分为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 其中,企业层面的相关研究有: 白秀光、闻捷等人运用 DEA 的方法,对电信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响因子和经营效率的测算最终给出了电信企业调整的相关建议[1];苏宝财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相关数据,通过随机前沿函数测算了福建省茶叶企业的技术效率,并分析了对茶叶企业技术效率有较大影响的具体因素[2];黄薇通过改进三阶段 DEA 模型测算了保险企业的技术效率,得出了保险企业技术效率受内生风险和内部环境影响较大的结论[3];邵强、刘远奇利用 DEA 模型对石油上市企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最终研究表明石油上市企业技术效率较为理想,但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4];康见荣、丁富民对低碳上市企业技术效率差异性和收敛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碳上市企业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性[5];任娟等人运用 DEA-Tobit 模型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了技术效率测定,并从研发投入和专业产出等方面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制造业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研发战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效率[6]。
..........
2 技术效率研究理论
2.1 效率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源泉被分为三个部分,即资本增长、劳动增长和生产率增长,而生产率的增长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从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既不是由资本增长也不是由劳动增长而引起的那部分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被资本变动和劳动变动解释的那一部分经济增长,是一个“余量”概念。全要素生产率由两部分组成,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变动,而技术效率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余量”,它所衡量的是经济增长中非资本提高和人力提高所引起的经济增长,而这部分增长实质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因此说它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准确的测定全要素生产率,不但可以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还可以准确的分析这部分“剩余”经济增长具体是由技术效率变动还是技术进步变动引起的,进而把握未来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率为主还是以提高科技水平为主,这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2.2 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
根据技术效率的定义,技术效率从投入角度看是指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值,而从产出角度看则是实际产量与最佳产量前沿面的距离,因此,生产效率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联系密切,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对于每一投入,都有与之对应的唯一的最优产出,这种类似函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所构造出的曲线即为生产可能边界,一般实际投入产出都位于生产可能边界内,即该生产是非效率的,效率值不为 1,而只有当实际产出投入点位于生产可能边界上时,此时该生产是有效率的,效率值为 1[33]。因此,测度技术效率的前提是能够准确的构造生产可能边界,这是测度实际产出点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距离的前提。对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构造,目前来说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以随机前沿法(SFA)为主要代表方法的参数方法和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
......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效率测算 ...... 16
3.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 ........ 16
3.1.1 自然现状 ....... 16
3.1.2 社会经济现状 ...... 16
3.2 数据选择与处理 ..... 17
3.3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18
3.4 技术效率测算 ......... 22
3.4.1 技术效率横向分析 .... 22
3.4.2 技术效率纵向分析 .... 23
3.4.3 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24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效率趋同效应分析 .... 27
4.1 效率水平 σ 趋同分析 ......... 27
4.2 效率水平β趋同分析 .... 28
4.3 效率水平趋同演化分析 ....... 29
5 结论 ........ 33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效率趋同效应分析
关于趋同的概念最早是巴罗和马丁(Barro, Martin )提出的用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趋同的经济概念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反而比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地区发展速度快,从而使两地区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的现象,用统计学的角度看,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向变动关系。本节中所考察的技术效率趋同,其定义是技术效率值与技术效率变化速度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即技术效率初始值高的地区技术效率增长速度慢,技术效率初始值低的地区技术效率增长速度快,从而使原本技术效率发展不平衡的不同地区,技术效率水平逐步趋于统一水平。目前经济学中考察趋同性一般采用 σ 趋同分析法和 β 趋同分析法。本文将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城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的趋同性分别进行 σ 趋同和 β 趋同检验。
4.1 效率水平 σ 趋同分析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技术效率水平现状和本文研究需要,本文分别使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这两个指标来测定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 σ 趋同效应。其中,我们将技术效率的变异系数定义为 CV=δ/μ,其中 δ 为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标准差,μ 为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使用第三章关于技术效率计算的数据结果,我们分别计算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如表 4.1 所示: 由表格 4.1 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到,各城市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在 2003 年为 0.133,表明各城市之间技术效率差别较大,而在 2012 年技术效率标准差则变为 0.105,这表明各城市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别已逐步缩小,同时观测技术效率的变异系数 CV 值,2003 年为0.150,而 2012 年则为 0.123,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小,也表明相比于 2003 年,2012年各城市的技术效率差异是较小的。为了更直观的观测技术标准差和 CV 值的变化规律.
..........
结论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 2003-2012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和
第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效率水平偏低。经过测算后得出数据表明,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技术效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发展水平都偏低,尤其是技术效率水平更是处于低水平阶段,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力有限,甚至出现反向变动趋势,因此,技术效率偏低是制约全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问题所在,说明实际产出并没有达到最佳前沿面,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还很大;同时,金融危机导致效率水平起伏,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产业结构稳定性不足,是制约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从而导致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效率整体水平的波动。
第二,各城市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同时各城市之间效率水平存在差异。从纵向比较结果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城市普遍技术效率增速缓慢,而且整体水平较低;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城市之间的技术效率水平也存在差异,说明不同城市的技术效率发展并不平衡,不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经济、社会禀赋,从而造成了技术效率发展的差异化。
第三,从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外向度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明显,经济区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和外商投资带动,相对而言,金融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很小,促进作用不明显,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结构相对不合理,人力资本水平不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提高技术效率应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
第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城市效率水平趋同效应明显。经过 σ 趋同和 β 趋同趋同检验,证明各城市之间效率增长存在趋同效应,这也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城市技术效率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会在市场的自动调节下最终会趋于平衡。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九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年来世界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世界旅游业在市场格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轨迹。原本由欧美主宰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现已形成欧、亚、美三足鼎立的新市场格局。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世界旅游业的竞争如火如荼,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了提升本国旅游竞争力,纷纷挖掘并整合当地富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使当地旅游业在激烈的角逐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如果我国能准确把握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轨迹,确立科学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就能进一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出坚实的一步。目前国内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城市与城市间旅游竞争日益加剧,寻求地方特色,实现旅游差异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亦是旅游业发展大潮中一个特色鲜明的竞争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集中力量打造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扩大与其他区域旅游业的差异度,培养自身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具备参与旅游景点竞争的实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从古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运输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定统一、文化繁荣多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 年 4 月,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 标志着大运河申遗项目已步入倒计时阶段;2014 年 6 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了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会上正式宣布将中国大运河项目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 6 月 24 日在杭州召开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成立大会,会上沿线城市共同发表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杭州共识》。这一切都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此为契机,整合区域资源,挖掘区域潜力,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努力方向。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具体分析了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 13 个城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类比较和总体评价,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类级别,最后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出发,提出更加有效的一体化合作机制,以此实现单个城市主体和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同步提高。同时本文挖掘了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与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对策,为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
2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城市与区域的差异是在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之前必须区分清楚的问题。城市的定义一直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在不断演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但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城市是特定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集中之地,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聚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而区域是一个有别于城市的概念,由于研究范围不同,不同的文献所选取的空间尺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不同标准,各学科对区域有着不同的界定。在社会学中区域是拥有相同语言、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聚集地;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经济学将区域定义为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某种地域特征的社会综合体;地理学中则将区域看做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虽然以上学科对区域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有着三点共同之处:(1)组成区域的要素必须是同质的;(2)区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3)区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47]。1964年,斯坦斯菲尔德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市不平衡》中首次提出“城市旅游”的概念。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城市旅游逐渐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国内外发表了大量关于城市旅游的学术研究成果[48],跨入21世纪城市旅游已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课题。Page认为城市旅游是城市为旅游者提供专业化功能和一系列的服务设施[49]。袁俊指出城市旅游是在城市地域内,以城市为实体、城市现象为对象,组织并进行的所有旅游关系的总和[50]。现代城市不断发展演变,旅游业范畴也不断扩充,城市旅游作为一项城市功能其内涵与特征也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学术界对城市旅游还难于形成统一的界定。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为目的地,以现代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自然、人文景观和相关产业的旅游服务为基础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过程。
...........
2.2 城市旅游竞争力基础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中发展而来,于 1817 年由李嘉图提出,认为资源优势的大小于市场份额是相对应的。竞争力主要有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决定;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导致了相对成本的差别,进而成为国家间贸易往来的本质驱动力。比较优势理论在绝度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较前者有更广的理论适用性和实践应用性。但比较优势理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此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该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 20 世纪的日本,不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但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尽管如此,比较优势理论依然是研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
3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方法 ...... 14
3.1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要素分析 ....... 14
3.2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5
3.3 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方法应用 ....... 17
3.3.1 主成分分析法 ........ 17
3.3.2 聚类分析法 .... 18
4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分类比较和总体评价 .......... 19
4.1 研究区域概况 ........... 19
4.2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定 ........... 20
4.3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量化分析 ........... 20
4.4 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划分 ........... 25
4.5 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竞争力要素评价 ........... 27
5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 33
5.1 旅游竞争力最强城市提升对策 ........ 33
5.2 旅游竞争力较强城市提升对策 ........ 33
5.3 旅游竞争力中等城市提升对策 ........ 34
5.4 旅游竞争力较弱城市提升对策 ........ 35
5.5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提升整体竞争力策略 .... 35
5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5.1 旅游竞争力最强城市提升对策
旅游竞争力最强城市: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窗口。要想进一步提升其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应当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在目标客源市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同时由于北京大运河景点主要集中在通州地区,距离市区较远,很难与北京其他知名景区形成呼应,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增强交通可达性。旅游竞争力较强城市:这类城市从经济、文化、政策、交通等多方面来看,发展旅游业优势较为显著。天津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首都北京的门户,也是我国沿海开放的国际口岸城市,发展旅游业应依托滨海新区的优越政策,发挥港口优势,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实现“京津联动”,吸引更多中外游客观光。苏州和杭州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要想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就要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开拓客源市场[59],[60]。通过合理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形成更多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从而提升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
..........
结论
本文将京杭大运河沿线十三个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竞争力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之前学者所创立的经典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了适于分析的模型,并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收集以及应用 SPSS17.0 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而言,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发展旅游业优势显著,但环境问题也相对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可能会制约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杭州、苏州、天津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镇江、扬州、徐州、济宁与第一、二类型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其经济发展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大潜力。相比之下,淮安、德州、沧州、聊城、枣庄几个城市旅游竞争力较为薄弱,它们都属于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单一,知名度不高,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欠缺,但其环境质量相对优于第一、二、三类型中的一些城市,因此在发展旅游业时应注意扬长避短。
(2)从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而言,第一类型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类型的城市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还需从根本入手,通过合理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形成更多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从而提升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第三类型的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不及第一、二类型城市,因此应当扬长避短,引入先进的开发和管理模式,提高组织接待能力,打造便利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类型的城市尽管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均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应当大力发掘自身优势,并依托周边城市的辐射,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名片,抓住发展契机推动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注重文物和古迹的保护,既要充分利用政府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又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的力量,大力提倡文明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从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提升整体竞争力策略而言,各城市应当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丰富运河旅游产品种类,开展联合营销,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以树立运河旅游品牌,同时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积极的引导作用,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京杭大运河旅游的健康发展,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坚持以保护为前提进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开发旅游资源要遵循不破坏运河原有坏境的原则,对京杭大运河遗产、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为运河旅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工业旅游产品是一种新型业态的旅游产品。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通常认为工业旅游起源于欧洲,以法国的汽车工业旅游和英国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出现为标志[1]。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也是最先遇到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的城市衰退问题。另外,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很多工业城市遭到纳粹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很多工厂(包括工业革命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工业设施)成为废墟。如何挽救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业遗产,对城市和厂矿受到破坏的部分该如何处理,哪些该保留,哪些要拆掉,哪些应重建等问题的需要,英国在其政府部门增加了一个机构叫“城乡规划部”,以解决遭到破坏的工业城市的重建和改造问题。这期间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工业考古学也真正流行起来。 工业旅游因其旅游对象特殊,旅游形式新颖而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2]。在中国,工业旅游真正被关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2001 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列入工作要点、2004 年公布第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在此之前,虽然有一些企业或者是地方组织了一些关于工业方面的旅游项目,但是 “工业旅游”的概念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的频率都很低。近几年,文化部门对工业遗产保护与有效利用的呼吁,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老工业区的处置和重新定位,科技部门对高新科技企业、研究机构的科普教育的期望,工业企业在宣传营销领域的新尝试,工业旅游与农业、乡村旅游一样属于跨行业产品,是在产业融合理论指导下实现的,不同于产业之间融合与嫁接之后的新型产业形态,有的工业旅游项目甚至能够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延伸幅度很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业态。正因为工业旅游的这种行业关联性和融合性,使其资源的价值认定、产品形态与特征,客源市场的结构和消费特点,以及开发、管理、营销手段与经营模式等等,都带有自己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梳理,去认识工业旅游开发、管理、经营的特殊规律。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外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相对国内是比较早的,最早发源于老牌的工业国家英国。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4]。工业遗产游在国外——如欧洲、美洲、大洋洲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国外对于工业遗产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工业遗产的管理和利用的研究。1952 年,美国学者 D·B·Steinman 撰写了《布鲁克林桥的重建》,最早提到了工业遗产的内容并成立了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组织[5]。之后,Alfrey J & Putnam T 写下系列丛书《The Heritage:Care——Preservation——Management》,在其中的《The Industrial Heritage 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颇有见解地提出了工业遗产如何管理与利用[6-9]。这为他之后的学者研究工业遗产打开了宽广的思路,提供了三个有益的方向。Berckmans P & Gross L 则从新的视角重新研究了如何对工业遗产加以利用和如何对工业遗产加以保护[10-11],多视角多角度的研究阐述问题为工业遗产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对工业遗产的属性和意义的研究。Beaudet & Lundgren 认为工业遗产游之所以会出现是社会逆工业化浪潮所引发的一种经济现象。Hospers、Harris 认为经过维护的工业遗迹旧址可以开发成工业遗产游,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减轻他们一贯认为的当地重工业化的印象,同时让当地居民觉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认同[12]。《旅游研究纪事》出版了一部遗产旅游专集(1996 年),文章作者认为,遗产旅游之所以有价值并不是因为遗产自身有价值[13],而是因为工业遗产的存在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贡献。三是对工业遗产与对博物馆的研究。博物馆在历史遗产、文物的保护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4]。凡是历史遗留物都可以选用博物馆这种展出形式,所以博物馆就成为工业遗产旅游的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Philip Fei Xie[15]曾提出,工业遗产博物馆有 6 种共性:可行性(Potentials),投资者(Stakeholders),保护与再利用(Adaptive reuse),经济效益(Economics),原真性(Authenticity),感知度(Perceptions)。四是各个工业国家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对一些案例的研究,并没有系统地加以阐述,所以我在这里并没有做过多的整理。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价值
事物发展由盛及衰之后都会留下一些遗留物——工业遗产是工业大发展之后的遗留物,是工业文明的见证与产物。工业文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也同时留给我们一个待解决的难题。工业遗产的“处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人士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直到 2003 年 7 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盛会在俄罗斯召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大会上达成共识,并通《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对“工业遗产”进行了定义——这是一次比较权威的定义,宪章中明确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三个方面:基本含义,研究方法与时间跨度。[33-37] 2006 年 4 月 1 日,工业遗存的保护问题第一次在国内以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无锡建议》的通过正说明工业遗产在我国的重视程度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锡建议》采用了与《下塔吉尔宪章》类似的定义,泛泛的、林林总总地概括了各种工业遗存。另外,国内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工业遗产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这些遗迹或是遗物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这些遗迹或遗物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非物质层面的。
..........
2.2 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和开发原则
国际上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已经延续很多年了,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像《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那样统一的定论。 要对工业遗产旅游进行定义,就要追溯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历史,起源。它是从工业考古开始到工业遗产的保护,逐渐演变到现在这些具有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38]。深圳大学的李蕾蕾学者的定义在国内是相对权威的[17],她林林总总、不厌其烦的列举了各种形式的工业遗迹,并表述了工业旅游的目的。但是,我们仍期待学术界能召开一个权威的会议,共同商讨并达成共识。 学术界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地方,有些概念的提出都是见仁见智的:如张艳玲认为工业遗产旅游一般是指将与工业文明有关的遗迹和遗物作为旅游吸引所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39]刘筱筱和袁方认为当传统工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衰退之后,出于对遗产的保留、纪念、再利用,发挥工业遗产的余温等目的,同时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保留工业文明,促进文化传播的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
3 阜新市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 11
3.1 阜新概况 .......... 11
3.2 阜新市旅游资源概况及分类 ....... 11
3.2.1 工业地质类旅游资源 ........ 12
3.2.2 古迹遗址类旅游资源 ........ 13
3.2.3 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 ........ 14
3.2.4 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 15
3.3 阜新市旅游资源评价 ..... 16
4 基于 SWOT+AHP 分析法的旅游发展分析 ....... 21
4.1 SWOT 分析法 .......... 21
4.2 AHP(层次分析法) ..... 21
4.3 计算权重 .......... 22
4.4 计算综合评价值 ...... 23
4.5 阜新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 25
5 以工业遗产游为先导的阜新市旅游开发 ..... 26
5.1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 26
5.2 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成功经验 ...... 28
5.3 阜新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思路 .......... 30
5 以工业遗产游为先导的阜新市旅游开发
5.1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海州煤田发现于 1913 年,至 2005 年 5 月 30 日破产关闭,这期间一共挖掘了 93 年,开始时还是用清代的土法开采,后来日本入侵我国进行了掠夺式的开采,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现代化的开采手段——93 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曲折历史。 海州露天矿因其悠久的历史、巨大的规模、和“一五时期”的突出贡献而被人铭记和怀念。但煤炭终究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其掘尽就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地表变形、矿坑滑坡、矿坑水患、残煤自燃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废弃矿坑严重威胁了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大批矿工的失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阜新人硬是将问题煤矿变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一块旅游瑰宝! 海州露天煤矿在 2005 年关闭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下,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决定于 2007 年 9 月正式破土动工国家矿山公园,2009 年正式对外开放。曾经的一块废弃地现在变成了世界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实现了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结合。 作为全国首批,辽宁唯一的一家国家矿山公园,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可算是赚足了眼球,还未开发就已先声夺人。它位于阜新市太平区,总面积为 28 平方公里,规划为四个板块,既有历史的诉说,也有文化的展现;既有高端的休闲项目,也有大众的娱乐活动;既有现代的摩登元素,也有怀旧的古典情结,多种特征的完美结合凸显了工业遗产旅游的魅力。
.........
结论
旅游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地位和作用已经越发的突出。成为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腰包鼓了,对于休闲的需求也就会随之上升——旅游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新的旅游形式的开发,旅游细分市场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 阜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曾经全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让阜新市赫赫有名。但是当资源以不可持续发展的速度被开发被掘尽时,这个全亚洲最大的煤矿已经成为阜新市经济发展的负担,治理跟修整它需要一笔巨额投入。 鉴于上述事实,借鉴国外经验,党中央国务院推出政策让这些工业遗弃成为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工业旧址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其他的旅游项目,比如永灵珍奇博物馆,让阜新的工业遗产游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工业遗产游的开发不仅开拓出新的旅游细分市场,为旅游项目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同时,一个新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势必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这从另一个角度提振了阜新的消费和经济。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讨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价值以及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原则,虽然目前对于上述相关概念并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概念,但是对于概念的总结汇总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
第二,对阜新市旅游业进行实证分析,介绍了阜新市的整体概况、地理气候、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对阜新市旅游资源禀赋的分类罗列,分级评价,还有对阜新市一些知名景区的简单介绍:在宗教文化类中主要介绍了海棠山、瑞应寺、千佛山;在古迹遗址类中介绍了查海遗址和关山辽墓群;在自然生态旅游中介绍了大清沟、章古台、三塔沟、乌兰木图山;在工业地质类中介绍了玛瑙城和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
第三,利用 SWOT 分析法对阜新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之后做成表格请专家打分,对于打分的结果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之后通过 AHP 软件对打分结果进行层次分析,得出阜新市的旅游发展战略为增长型的。 第四,描述了阜新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进一步发展思路,得出了阜新市旅游发展的“12345”框架思路,提出主抓一个核心、明确两个原则、推进三种模式、做好四类旅游、完成五大转变的建议,希冀从一个更加客观和现实的领域促进阜新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