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1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金融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货币供求平衡、稳定货币值和经济增长等目标而对货币资金所实行的管理。金融专业充分发挥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优势,同时吸收西方有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主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风暴,在血洗本国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以后,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致使全球股市剧烈动荡,全球经济陷入窘境,一落千丈。而在反思这场金融灾难的时候,影子银行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美国的影子银行运行的基础模式是资产证券化,在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资金证券化以及在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业务所带来的风险转移到表外,这样既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充足率,又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接受监管。但是,这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迅猛,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金融制度还不完善,加之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影子银行的发展便与美国大有不同。且随着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2012 年 10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就曾经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作出了指导:中国的金融状况相对较好,但影子银行需要关注,尤其是信托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警惕风险转移。2012 年确实是影子银行频发风险的一年:华夏银行的上海分行由于其代理销售的信托理财违约深陷“兑付门”,中信信托的一款信托计划,融资方拖欠本息,使得到期后无法足额兑付;平安财富家园 25 号集合信托计划也存在兑付危机;而曾经解救中小微企业与水深火热的民间借贷机构,也不时出现老板跑路的现象。 2014 年,国内的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了 P2P 业务部,专门与 P2P 网贷公司合作,通过网贷渠道来寻找资金抵存款。P2P 作为新兴行业,其模式并不是相当成熟的,监管也很不到位,实质上属于影子银行范畴。随着不断发展,经过时间的筛选,已不断出现 P2P 平台携款跑路,如科讯网、网金宝、优易网等。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对客户来说,安全性较高,但银行内部却积累了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

二 研究意义

在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力量之一,其荣辱兴衰不仅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发展,更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是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之一。影子银行是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产物,与商业银行之间互相融合、互相作用,深化了我国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货币市场,尤其是商业银行有深远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融资途径上作为商业银行的有效补充,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在金融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必然会累积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我国虽然与美国的影子银行情况有别,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不显著,但是我国信托市场的兑付风险和理财产品的畸形发展,已经影响了健康市场的正常发展。据统计,2012 年理财产品的总额首次超过了贷款总额,这无疑加深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因此,分析影子银行的中国特色,结构、风险和运行机制,研究其对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力度,才能更好的发展影子银行,并制定维系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正效应。

........

第二章 影子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本章将根据新时代经济下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影子银行进行界定,并通过对国内国际的影子银行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出中国影子银行的普遍特征。另外,分析现阶段下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收集数据,得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

第一节 影子银行的内涵和特征

影子银行的提出最初可追溯到 2007 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出自太平洋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的执行董事麦考利。他认为影子银行是那些经营着相似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但却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这一说法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并一度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 在 2011 年,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试图从广义和狭义上来定义影子银行。从广义上说,影子银行是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由传统商业银行之外的平台及其活动构成;从狭义上说,影子银行是存在系统性风险的隐患以及监管套利隐患的平台及其活动,和提供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和杠杆交易的平台,包括金融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认为影子银行是没有得到央行流动性或政府信用支持却从事信用、期限及流动性错配的一种金融信用中介体系[24]。 各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尽相同,金融发展程度有差异,金融监管也各有侧重,加之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再创新,因此,形成全球范围内对影子银行的精准定义虽然重要但是却异常困难。不过,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精确的概念,但是在国外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影子银行经营的业务与常规商业银行平行,但是却不受或者很少受到监管(不能直接吸收存款)的信用创造体系,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衍生品以及非正规金融组织等。 我国的学者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提出了诸多想法。 2012 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曾指出,影子银行具备信用中介、期限错配和流动性转换等相似于常规银行的功能,并不受巴塞尔协议 III 监管。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住房公积金、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典当行、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借贷等融资机构[25]。也有学者直接将其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典当行等;第三,民间借贷。

...........

第二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民间借贷,典当行以及地下钱庄等带有历史色彩的影子银行在我国有着长足的发展,经久不息。新兴的影子银行业务大都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在这片土壤上扎根不久,很多词也是近几年才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但是,相比之下,新兴的影子银行业务毫不逊色,发展势头相当迅猛,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 年底,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已于 2012年底占 GDP 的一半上升至 66%,截止 2014 年底,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 45 万亿,占 GDP 的 71%。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分析,影子银行的来源占比最大的应该是理财产品、信托和证券公司的资管计划,另外的如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相对较少、而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占比较低。委托贷款一般是由委托人提供来源合法的资金委托银行贷款给指定贷款对象,其中,金额、用途、利率、期限均由委托人确定,委托银行仅履行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的职责。委托人可以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借款人应当是经主管机关核准的企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在所有这些委托对象当中,地方融资平台的利率普遍很低,大都在 7%-11%的范围内,部分上市公司的年利率甚至低于 7%,因此这些年来增长较快。 在整个委托贷款的过程当中,银行不参与实质性的利益关系,只是从此项业务中按照贷款的固定比例来收取手续费,不受巴塞尔协议约束和央行有关条例的限制,因此,委托贷款应该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机制分析 ...... 25

第一节 信用融资功能的比较分析 ......... 25

第二节 推动机制 ....... 26

第三节 风险传导机制 ........... 28

一 削弱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 28

二 加剧操作风险和违约风险........... 29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30

第一节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0

一 测度指标构建的原则 ...... 30

二 测度指标的选择 .......... 31

三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的测算与分析 ....... 34

第二节 测度影响的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 38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40

一 平稳性检验 ...... 40

二 协整检验 ........ 41

三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3

第四节 模型结果分析 ........... 43

一 实证结果 ........ 43

二 对实证结果的解读 ........ 45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4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8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49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章将进行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之前,必须先要界定明确的标准才能说明商业银行体系是否稳定。但是,我国现在并没有确定的数值标准来说明其稳定与否,所以,本章将先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度指标体系。将所得出的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综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选取其他相关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在了解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走势关系后,将模型方程进行对数化处理,为了防止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采取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的选取和剔除,最终找出能显著影响模型的解释变量。由于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首先需要对选出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模型结果。为了证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与影子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做格兰杰因果检验。最终,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第一节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宏观经济的运行、整个金融市场的联动作用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运营的情况等等。所以,在选取指标时,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以便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作尽可能全面的研究。 在进行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研究的历程中,早期以定性测量为主,后期采用了一系列的量化模型。定性分析的指标简单易行但是也有其局限性,银行是一个广泛联系的系统,因此,简单加总并不能达到衡量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的目的。定量分析模型复杂,富有一定的前提假设,有的时候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经济金融状况的发展。所以,把定性与定量的指标结合,完善指标体系。

........

结论

在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率的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作用与其他相关因素共同推动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首先,影子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之一,推动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其次,影子银行作为社会融资的渠道之一,其出现和发展完善了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推动了社会融资机制,激发了社会融资模式的创新性。最后,影子银行活跃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业务品种。产品更为丰富、收入结构更加合理,这些都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降低了其自身运营的风险系数,增强了其稳定性。从模型结果来看,衡量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综合指标与影子银行的规模/GDP 是负相关关系,其中,综合指标指数越高,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越差,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与影子银行规模/GDP 的比重呈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保持其他指标不变,那么影子银行的规模/GDP 的比重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就能得到增强。目前,GDP 的基数比较大,即使较低的增长率也能引起很大的量上的变动。按照金融创新下影子银行的新内涵来划分,现阶段影子银行已几乎可与 GDP 的的规模相抗衡,其规模已不容小觑。所以,两者保持相近的增长率,有助于持续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定性[41]。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涉农中小企业由于其开办门槛较低、劳动力相对密集等特性使其在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上效果显著,同时,运作优秀的涉农中小企业能够吸引民间资金流向农业生产领域,从而提高涉农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从业者收入,还能吸纳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进而更加高效合规地贯彻国家政策,强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充足的资金是其自身进行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尽管国家近年来接连出台支农政策,但是涉农中小企业出于相对较弱的风险抵御能力、有效担保能力等自身局限,再加之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因此大多数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严重影响着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 本文致力于研究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新变化,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发现当前其融资过程存在难题的根源,并围绕其融资现状与未来扩大生产的意愿从企业自身、外部环境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农村信贷政策调整提供现实依据,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业务效率,营造和谐的农村金融秩序,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理论意义:本文在大多数学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范围缩小至涉农中小企业,对其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测算融资需求和资金缺口的方法,是金融支持农业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理论补充。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由于“涉农中小企业”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地概念,所以国外几乎没有针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地相关研究,其研究大多致力于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需求方向,主要有: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的研究归功于美国经济学家 Edward S. Shaw(1973)和 Ronard.I.Mckinnon(1973),得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影响的结论,开创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的先河。Edward 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指出,政府不对金融市场进行过多干预并充分运用市场的自发性调节能够有效消除市场中存在的不合理限制,从而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1]。Mckinnon 通过其著作《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研究发现,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存贷款资金的合理配置依赖市场机制的调节。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生产者在资金借贷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用以生产经营的资金难度很大,这也是我国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2]。Brian P.Cozzarin(1998)首先构建了农业部门两大契约关系理论模型(联盟和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体化的组织和最优化契约[3]。Miranda M J,Gonzalez-Vega C(2011)在调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提出对深化改造农村金融市场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建设中各主体之间矛盾的主要方式 [4]。Mire Devine(2014)利用树立模型研究了农村银行的市场行为,发现美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必须坚持进行持续的竞争与改革。

........

第二章 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征

第一节 涉农中小企业概况

对于企业规模等级的划分,各国的标准不同,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对企业规模等级的划分主要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从质的角度衡量,影响企业规模划分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融资方式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等;从量的角度衡量,影响企业规模划分的因素主要有员工数量、业务收入、实收资本等。与质的划分标准相比,按照量的标准进行规模等级划分更方便被大众接受。 2011 年 6 月 18 日,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将我国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其中对于农、林、牧、渔业的划分标准主要参照营业收入这一指标,规定营业收入在 20000 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 50 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 5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②。 本文的研究的涉农中小企业是涉农企业中在规模上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企业,泛指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企业。涉农企业通常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从经营范围来看,其从事的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销售、研发等活动涵盖了工业、批发、零售、运输等行业。

..........

第二节 涉农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场偏好、运输条件的限制,因此涉农中小企业的地域差异尤其明显,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种植,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水源丰富宜于种植水稻,华北平原气候干燥四季分明适合小麦生长,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因而以畜牧业为主。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全省整体适合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种植。省内各地域存在地势差异,从而使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特色各异,诸如信阳毛尖、温县的铁棍山药、灵宝的苹果、南阳的黄牛、洛阳的牡丹、鄢陵的腊梅、原阳大米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些地域特点要求这些相关的涉农中小企业与当地的农业紧密相关,也为企业圈定了特定的生产范围。

..........

第三章 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描述统计分析 .......... 17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17

第二节 样本企业的融资需求意愿 .......... 19

第三节 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规模及资金缺口测算 ...... 2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29

第四章 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0

第一节 涉农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欠缺 ...... 30

第二节 涉农中小企业融资观念落后 ...... 31

第三节 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 33

第四节 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不完善 .......... 34

第五节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35

第五章 满足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政策建议 ........ 37

第一节 推动涉农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融资能力 .... 37

第二节 引导涉农中小企业改善融资观念 ..... 38

第三节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供给 ..... 40

第五章 满足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涉农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融资能力

满足河南省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需要具备与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融资能力,融资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企业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的。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是涉农中小企业能够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吸引外部资金流入企业;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由于河南省大部分涉农中小企业当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普遍较小,其中更是有相当一部分起家于小作坊,因此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创新不足、财务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对于投资者或债权人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良好、企业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是他们衡量企业资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其是否对企业投资。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征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涉农中小企业必须保有优良的信用信息才能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企业需要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提高市场认可度、通过良好的企业运营状况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健程度、通过完善的财务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扩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从而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打造自身优良的信用形象,赢得地方政府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认可,从而争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资源输入向企业倾斜。

........

结论

涉农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与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很大关系,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河南省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做支持。加强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提高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技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19,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推广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的方式筹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缓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压力,加快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长期发展过程中在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品种上形成了各地的特色农业。涉农中小企业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企业市场地位。特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品牌效应,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但特色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小,对生长环境要求更高,更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而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涉农中小企业对财政补贴需求更大,积极开展河南特色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迫在眉睫。因此河南省应该抓住契机,努力开展地方特色农业财政补贴,同时根据各县市财政实力与特色农也种类的不同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财政补贴方案,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支援,进而提升河南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诸多现象显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金融市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振幅较大。在现代金融组织机构中,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 2015 年,国际形势扑朔迷离,我国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使命依然沉重。经济的增长由高速下滑至中高速,除了预测内的困难外,还有许多始料未及的阻碍,国内外投资的提高不断降低,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税收收入的支柱首当其冲。中国政府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 5 次降息降准调控流动资金,以致力于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市场环境,解决经济增速降低的难题,减小企业融通资金的成本。5 次调控活动分别为:第一次,2 月 4 日和 3 月 1 日分别降准 0.5%和降息 0.25%;第二次,4 月 20 日和 5 月 11 日分别降准 1%和降息 0.25%;第三次,6 月 27 日降息 0.25%,同时定向降准 0.5%;第四次,8 月 26 日同时降息和降准 0.25%;第五次,10 月 24 日再次降准 0.5%,对应降息 0.25%。借着宏观调控的春风,2015 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市场全面爆发,证券市场一路飙升,而至年中时陡然下降,这又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2016 年,由于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欧元区政治经济出现困局的影响,国际经济交流减少,鲜有经济创新,国内外经济复苏缓慢,且地域分布参差不齐,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仍处于“低增长陷进”之中。在如此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却独善其身,将 GDP 翻两番的日期提前,并向后工业时代过渡。同时,银行业也适应新态势,试水投贷联动,多元化支持绿色金融,深化跨界合作,进一步加大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力度,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加速完善全球布局。如今,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环境日趋繁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并积极抢占金融市场。面对今年来发生的各种变化,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经营绩效提出更高的要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绩效评价积厚流光,于 19 世纪初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并而被各行业普遍使用。先是工商企业试图改善经营绩效,后又延伸至银行系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都在不断变化。改革发展的目标都是使银行业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实现途径就是提升银行经营绩效,所以,国内外对于如何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成绩斐然。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外国专家学者就站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银行经营绩效,譬如在技术不发达、制度构成不完善和生产资料不充足等因素的制约下,银行如何使自身实现最佳的经营效率。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目前涌现出很多新的研究方法,这得益于近年来学术界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同时,统计学领域充分利用这方面的发展以丰富其实证研究方法。James Laurenceson 和 Fengming Qin(2008)[1]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以 1998 年到 2006 年间澳大利的银行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国外投资对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正效应。Wenlong Bian 和 Chao Deng(2016)[2]通过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管理人员持有股份能够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Shamsun Nahar,Mohammad Azim 和Christine Anne Jubb(2014)[3]从多角度研究了土耳其地区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大部分采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从研究结果能够看出,土耳其银行业的经营绩效不仅受累于成本效率,还与风险披露有关。S.K. Liang,K.S. Chen 和 Y.H. Hung(2003)[4]对 1995-1999 年间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的效率引进过程能力指数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营绩效与专业能力成正比。Maria Psillaki与 Emmanuel Mamatzakis(2017)[5]通过分析转型中国家(匈牙利、波兰和捷克等)的外资银行对本国银行经营效率的作用,得出外资银行抢占国内市场虽然加重了银行间竞争,促进了国内银行效率水平的提高,但国内银行的成本效率依然低于外资银行。

..........

第二章 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及其评价理论基础

本章是为第三章对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奠定的理论基础,分为经营绩效的界定、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界定及现状

绩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尤其是工作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绩效工资”和“绩效奖金”都说明了绩效的重要性。同样,绩效也是经济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营绩效是指某个企业在特定经营期间取得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即经济效率主要受其资产运用能力、盈利水平和客户服务满意程度的影响。企业管理层通过制订发展策略并督促执行来满足监管要求,并为股东创造利益,这些都是管理层智慧的结晶即经营者业绩。 《政治经济学教程》对经济效率的定义[26]为:当某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若再想使某位社会成员变的更好,则必须使至少一位成员的状况边糟糕。相对于某一单位而言,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将自己具有支配权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发挥最大功效,获得最大的产品输出,使经营者业绩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率。因此,企业若想提升经营绩效可以从经济效率和经营者业绩两方面着手。

.........

第二节 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小上市银行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需要以其较弱的竞争力面临更高的风险,因此,限制其经营绩效的因素也更为复杂,只有构建一个涵盖各个层次和方向的多指标体系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本文构建评价体系时遵守下列四个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选取具体指标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上市银行的运营情况,进而评价其经营绩效的高低。安全性、成长性、盈利性和流动性是一个银行的四根支柱,在挖掘银行生存和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时,必须全面考虑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将这四个方面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优化业务结构和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作用,可进一步避免潜在市场风险,最大发挥银行价值。 第二,重要性原则。注重全面并不代表我们需要把所有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均纳入指标体系。为了使研究对象的特征显著,并准确引导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指标体系只需包含最具影响力的指标。 第三,科学性原则。我们应该依据科学的方法,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指标中挑选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各方面状况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鉴于文中实证分析时需要使用大量数据,在确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时,应该选择数据容易获得的指标,否则实证分析部分可能会有难度,浪费人力物力,评价结果偏离实际,甚至部分数据根本无法取得导致研究半途而废。所以,文中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基本都是数据可从银行年报中直接取得或经简单计算既得的。

.........

第三章 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 19

第一节 因子分析实证模型的建立 .... 19

一 正交因子模型 ............ 19

二 因子分析的统计检验 ...... 20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和检验 .......... 21

一 数据来源 ...... 21

二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2

二 数据的相关检验 .......... 23

第三节 因子分析过程 .... 23

一 确定公因子 .... 23

二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及公因子命名 ....... 25

三 因子评分结果及排名 ...... 27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29

一 成本效率分析 ............ 30

二 盈利水平分析 ............ 30

三 服务能力分析 ............ 31

四 经营者业绩分析 .......... 31

第四章 提升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途径 ..... 32

第一节 降低成本收入比 ............ 32

第二节 实行差异化战略 ............ 33

第三节 保持适度流动性 ............ 33

第四节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 34

第五节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 35

第六节 完善国内银行治理机制 ...... 3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0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40

第二节 本文局限及前景展望 ........ 41

第四章 提升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的途径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竞相流入,使国内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剧烈。任何一家银行机构若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经营绩效,促进自身发展。在这一章中,本文将以前面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依据,针对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降低成本收入比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总体来说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目前大都在 2%以下,但是与国际上先进银行比较还是普遍较高,情况不容乐观。依据国家对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金融企业必须按照贷款应收利息的一定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并计入经营成本,以用于核销在贷款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当提取的各项准备金余额达到提取基数一定比例后改按差额提取,提取额如不足核销额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成本。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成本,这就要求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可通过以下几点实现: 第一,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与监督机制,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发放贷款,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严格执行贷款的“三查制度”; 第二,建立科学的防范、监测和责任机制,把贷款存量分解到每位员工; 第三,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既要大力支持效应好的大行业、大企业,又要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和单笔贷款额度过大而人为地增加贷款的风险; 第四,全面推进抵押担保,在贷款担保形式中,抵押担保是一种保证贷款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的最有效方法; 第五,实行信贷资产回收奖励政策,对在本年度收回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根据难易程度和逾期时间长短分别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调动全行的积极性,清收不良贷款.

........

总结

本文以我国 11 家中小上市商业银行和 3 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资银行为研究样本,设计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各家银行年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研究样本的经营者业绩、盈利水平、服务能力和成本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继而从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改善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状况的意见。经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者业绩不高,低于三家国外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均存在着薄弱环节。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经营者业绩高低的主要决定指标是:资本利润率、资本充足率、客户满意度、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每股收益。其中,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和中信银行由于公司治理制度较完善,地理位置较好,当地金融资源相对丰富等,在国内银行中占据前三位。

第二,在盈利水平上,我国中小上市商业银行的表现优于汇丰和渣打两家外资银行,劣于花旗银行,而国内银行中,招商、浦发和民生银行也优于其他八家。这一形势说明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其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盈利能力逐步提高。因为国内银行市场的发展程度尚未成熟,所以国内银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汇丰和渣打银行差强人意的表现表明其过于重视资产规模的扩大,忽视了资产质量,极大地影响了盈利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服务能力和成本效率上,研究样本表现参差不齐,但国内银行大部分好于外资银行,浦发、兴业和民生银行最为突出,招商银行虽服务能力最强,成本效率却最差,在注重服务质量的同时未能很好的控制成本。通过对比,我国的中小上市商业银行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应多注重优化服务条线和资产使用效率,提高内生增长能力。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股票市场中,信息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公司层面的信息都在市场中传递,并最终反映在股票价格的变化之中。因此,股票市场就是信息的市场,市场的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过程也是经由信息的引导而完成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从 1990 年沪、深两大交易所成立,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再到创业板等板块的发展以及多种产品、机制的推出,在这二十几年时间内,中国股票市场在艰辛的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股市在市场建设、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美国、英国、日本等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也是相去甚远。 市场建设方面,中国股市的市场化程度不足,易受政策和舆论影响,并且没有完善维护股东利益,尤其是小股东利益的核心制度。上市公司方面,对于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管等的监管制度与力度仍有待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者方面,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主要是以中小投资者构成的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并不具备足够的投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他们普遍缺乏分析判断能力,难以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并且存在“搭便车”心理,不会主动研究股市的变化。这种“羊群效应”就会导致非理性交易的出现,使得股票的价格偏离真实价值,造成市场有效性不足,使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的功能更加难以实现。上述这些弊端大都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信息无法有效地反映到股票价格之中,从而出现股价延迟、“同涨同跌”等现象。 股价延迟指的是这样的现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摩擦而导致股价的变化滞后于对信息的反应。这种现象体现了市场的信息效率,即价格反映相关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对价格发现构成影响。而“同涨同跌”,亦即股价同步,则是指个股与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相关性,用来表征在某一个时段内绝大多数的股票同时上涨或者下跌的情况。这种现象使得不同公司之间的价值差异难以被区分,从而弱化了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

.........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我国经济不断与国际接轨,资本市场也渐渐对外开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立法和执法环境较差,我国的市场也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价格形成、交易机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尚不完善。因此,研究股价延迟、股价同步与流动性这类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理解,从而为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深入认识我国的证券市场提供较为实际的参考。无论是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还是从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角度而言,都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交易制度,增强市场的信息效率。股价延迟和股价同步现象都是市场信息效率的体现。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研究这类现象会促进对交易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关注和改进。进一步完善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以及一定程度上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同时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二,有助于投资者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规避信息风险。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信息不准确、信息滞后和其他一些不良后果的现象,从而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大多数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都会面临信息风险,而信息搜寻成本与信息风险密切相关。如若信息搜寻成本较低,则投资者较容易获取信息并处理,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信息风险,降低信息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研究股价延迟和股价同步现象,有助于投资者加深对价格发现和信息传递过程的理解,进而改善信息环境,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信息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

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Shannon,1948[3]),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在证券市场中,国家的政策、公司的报告乃至交易者的订单等等都是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划分为系统信息和非系统信息两类。系统信息指的是能够对所有上市公司构成影响的信息,包括经济信息与政策等内容,主要通过影响公司的经营环境和业绩来影响股票价格。相对地,非系统信息则是那些只能对特定公司构成影响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重大决策等内容,这类信息是影响公司内在价值并引起股价变化的直接因素。 各类信息都会在市场传递并反映在资产价格中,资产的当前价格反映相关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称为市场的信息效率,也可简称为市场效率。如果市场中所有的相关信息都能够迅速且完全地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则可以说这个市场是有效的。市场有效的一个内涵是:投资者不可能单纯依靠投资策略来实现战胜市场的目标。另外,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税率和交易成本存在差异,使得一部分投资者比其他投资者更有优势,因此这部分投资者会认为市场更有效率。 首次提出有效市场这一概念的是Fama(1965)[4],他在论文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认为一个有效的市场应当存在大量理性的交易者,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他们可以无阻碍地获取当前的重要信息,并力图对资产未来的市场价格做出准确预期。在任何时刻,已发生事件以及预期将要发生的事件都会反映在资产价格之中,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资产价格获得对资产内在价值的预期。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市场的有效性,Fama(1970)[5]整合了以往的研究,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一个证券市场中,若资产的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则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并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即弱式、半强式和强式有效市场。

..........

2.2 流动性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

股票市场是投资者用来交易和转让股票的平台,筹资者也可以通过股票市场来达到筹资的目标。流动性就是实现股票交易等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市场缺乏流动性,将会导致这些行为很难甚至无法进行,市场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流动性也是资产的一种重要属性。当一种资产很难被交易甚至无法被交易时,就说明它缺乏流动性。流动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流动性赋予一个全面而又精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因为流动性不仅是资产交易的基本需求,而且还关系到资产是否能通过市场有效地反映出其预期价值。因此在学术界中,流动性的定义众说纷纭。 如O'Hara(1995)[27]在其著作《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提到,流动性就是立即完成交易的价格。Pastor 和 Stambaugh(2003)[28] 认为,流动性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迅速完成大量交易而不引起价格变化的能力。而Lippman 和 Mc Call指出,资产的流动性是在追求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该资产的预期成交时间。Amihud 和 Mendelson(1989)[30] 则认为,流动性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找一个合理的交易价格所需的时间。 以上定义是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针对资产的流动性给出的,可以看出这些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而关于市场的流动性,学者们的定义也是大同小异。 Black(1971)[31]指出,一个流动的市场是连续的(continuous)也是有效的(efficient)。连续表示买卖价差很小,投资者有交易的需求时可以立时完成任何数量的证券交易;而有效则意味着小额交易可以接近目前市场的价格成交,大额交易在一定时间内可按平均接近目前市场的价格成交。Kyle(1985)[14]以Black(1971)[31]的研究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流动性进行了阐述。一是完成交易需要付出的成本;二是使价格产生单位变化的订单规模,即维持价格不变所能承受的最大交易量;三是价格受到冲击后恢复到均衡价格的速度。Grossman 和 Miller(1988)[32]认为,流动性取决于即时性(immediacy)的供给和需求。做市商负责使即时性的供求达到均衡,从而使市场具有流动性。可以通过在订单进入市场时以报价执行交易的能力来评价。Levine(1991)[33]认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就是在交易成本尽可能低的条件下,使投资者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执行交易的能力。Shen 和 Starr(2002)[34]认为市场的流动性是平稳地吸收交易订单流的能力,市场中的交易者和做市商都可以提供流动性。

..........

第三章 流动性与股价延迟的实证研究........ 22

3.1 研究假设....... 22

3.2 研究设计....... 23

3.3 实证研究....... 26

3.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6

3.3.2 个股层面的回归结果.......... 27

3.3.3 投资组合层面的实证结果............ 32

3.4 本章小结....... 32

第四章 流动性与股价同步的实证研究........ 35

4.1 研究假设....... 35

4.2 研究设计....... 35

4.3 实证研究....... 38

4.3.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8

4.3.2 市场层面的回归结果.......... 39

4.3.3 行业层面的回归结果.......... 40

4.4 本章小结....... 40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45

5.1 文章总结....... 45

5.2 研究展望....... 46

第四章 流动性与股价同步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前文提到关于股价同步,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即“信息效率说”与“非理性行为说”。“信息效率说”认为如果股价与市场的关联性低,则股价中包含了更多的公司特质信息。而“非理性行为说”则认为股价与市场的关联性低是由泡沫、噪声以及投资者偏见等非理性行为导致,因此股价若融入较多的信息则会表现为较高的同步性。 在一个理性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在股票交易过程中,首先会搜寻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对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进行对比,认为股票的价格是被高估或被低估,进而据此做出卖或买的投资决策。反之,若是在一个非理性的市场下,投资者进行交易一般不会主动搜寻信息并分析处理,而是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与搭便车现象,盲目地“追涨杀跌”(Baruch, Karolyi 和 Lemmon [98],陈梦根和毛小元[99],等等)。 若基于“信息效率说”的观点,投资者可以通过同步性较低的股票来获得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的相关信息,而且信息成本也相对较低,这类股票往往也会受到投资者的偏好。因此可以认为,若一只股票有越多的信息被投资者掌握,亦即股价同步性越低,则它被交易的机会就越多,从而流动性越好。相对地,股价同步性高的股票由于包含较少的公司特质信息而不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流动性也相应较差。而若基于“非理性行为说”的观点则完全相反,股价同步性低则表示并未有多少信息反映在股价中,投资者在交易时将会面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风险,因而不去交易这类股票,导致其流动性变差。但是这两类观点都是经过实证检验过的,因此无法断言股价同步会对流动性产生何种影响,故而以分支形式提出本章的研究假设。

.............

总结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就是价格形成与发现,可以说与价格有关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来解答。本文以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信息和流动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对流动性与股价延迟、股价同步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分别对应文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此将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流动性与股价延迟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选取了中证 800 成份股中的股票作为样本,使用了样本期间为 2005 年至 2013 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流动性指标和价格延迟指标,从个股和投资组合两个层面,对中国市场中股票的流动性与股票价格对信息反应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中:(1)股票的价格延迟程度受流动性影响,流动性越差,价格延迟越大。(2)股票存在大的价格延迟往往会伴随高收益的出现,价格延迟产生的溢价并不能完全由流动性因素解释。(3)价格延迟程度高的股票其流动性相应较差,往往也会面临更高的流动性风险。这种流动性风险与投资者认知有关,投资者认知程度越高,流动性风险越低。市场的流动性不仅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也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该部分研究从流动性的角度对价格延迟现象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解以及监管披露制度的改善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流动性与股价同步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同样选取了中证800 的成分股作为样本,样本期间为 2002 年至 2013 年。从“信息效率说”和“非理性行为说出发,通过构建流动性指标和同步性指标,从市场和行业两个层面,对中国市场中股票的流动性与股价同步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中,在市场以及行业层面,股票的流动性会随着股价同步性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二者存在 U 型关系,这可能是由信息和投资者的非理性共同导致的。同时也验证了中国市场上股票的异质波动性会对流动性产生负向影响的结论。研究股价同步与流动性的问题对市场的实际运作也起到了指导作用。一方面,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并完善相关法律规章,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减少噪音交易,从而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途径也是至关重要的。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五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农村金融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 年,国家开展了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选择了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004 年,国务院把农信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 29 个省市,其中,就包括安徽。据安徽银监局官网数据显示:截止 2014 年底,安徽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 7948 个,资产总额 4万亿元,从业人数 11.6 万人,其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有 3054 个,资产规模达 0.7 万亿元,从业人数 3.1万人。就农商行而言,全国共有 384 家,安徽 83 家,居全国之首。 蚌埠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 2012 年 9 月 26 日经安徽银监局批准的在原蚌埠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基础上,吸收企业、自然人作为发起人,依法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 6 亿元。蚌埠农商行是蚌埠市区唯一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目前,蚌埠农商行下辖一个营业部、11 个支行、37 个分理处,网点遍布蚌埠市城区和乡镇。 2010 年农村信用社陆续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但原有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此外,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主要依靠赚取存贷款息差的农商行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银监会不断出台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把各银行在发展面向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纳入考核指标,这一硬性规定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小微企业众多但其融资需求有限,其财务制度不健全且又缺乏必要的抵押或担保品,银行无法批量审核贷款申请,导致各大中型银行在这一块业务方面成本极高;另一方面,部分农商行自身战略定位出现偏差,一味强调做大做强,在政府唆使下,部分农商行盲目合并、寻求规模扩张,更有甚者跨区经营,向省会进军;再者、监管层强制各大中型银行向小微企业放款,必然带来不良贷款比率的上升。相比之下,农商行不管在政策上还是客户资源上都有其天然优势,由此,本次调研选取蚌埠农商行为调研对象。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小微贷款的研究更加注重风险控制,Elizabeth Littlefield(2003)指出发展小微贷款意义重大,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促进小微贷款健康持续发展,Richard Rosenberg 和 Robert Peck Christen(2003)认为监管部门在对商业银行开展小微贷款业务时应当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Bateman M, Chang H J.(2012)认为小额贷款实际上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政治和制度障碍。Khandker S R.(2005)通过研究发现小额贷款对于处在最贫困的人群有很大作用,对于降低贫困水平有持续的作用,但小额贷款对于处在中等贫困水平的人群,其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方面,Berger 和 Udell(1988)指出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遵循融资优序理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并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Baltensperger(1978)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贷款时存在信贷配给。 在贷款定价的研究上:Hodgman(1961)指出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需要把存款人的补偿收益计算在内。Thomas A. hannagan 等(2004)研究指出借款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对贷款利率有一定的影响。Begona(2007)对于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的效率进行了量化分析。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理论概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的概述

2011 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1,对小微企业按照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进行了界定,结合行业特点,把中小企业进一步细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本文所指小微企业是指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以及家庭作坊式企业,具体如下表:商业银行传统贷款分为交易型贷款与关系型贷款两大类,交易型贷款是基于贷款企业的硬信息,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提供商业银行所需的有效抵押物,因此,交易型贷款并不适合小微企业。 关系型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在与小微企业主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对小微企业主个人品德的判断、工资发放情况、税收及社保缴纳情况、生产型企业的水电消耗情况等软信息的收集,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处理,还原其真实财务情况、盈利情况,从而做出贷款决策的一种小微贷款技术(丁永琦,2013)。目前,大多数开展小微贷款的商业银行发放的不需要抵押的贷款都属于关系型贷款范畴,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行业涉及面非常宽,与交易型贷款相比,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如何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最大限度降低小微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小微贷款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相关理念

传统观念上,小微企业业务等同于高风险,但也有学者指出,只要管理到位,小微企业业务并不一定就是高风险业务,相反,小微企业中有很多优质企业,他们经营年限较长、生意稳定,现金流充足,只是因为银行在办理这些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花费的成本较高,所取得的收益较小,相比之下,贷款给大企业就相对简单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贷款时,需要明白一点,与传统贷款不同,小微贷款有其自身独特的一套运行原理。小微贷款市场上普遍存在着“门当户对”的潜规则,大型商业银行为大中型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且大企业客户基本都是上市公司,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大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渠道,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本能够满足其融资需求;中小银行受规模限制,对大公司的服务方面只能跟随大银行,且自身议价能力较弱,收益较低。中小银行开展小微贷款的初衷是实现差异化客户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从战略角度出发,小微贷款确实是中小银行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这就为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处在金融体系金字塔的底端,在发展小微贷款方面,具有其他银行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一方面农商行扎根基层,对地方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较为了解,接地气,另一方面,农商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大批小微企业客户通过小微贷款成为中小银行的储备客户,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第三章 蚌埠农村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12

第一节 蚌埠农商银行小微贷款业务基本情况介绍 .......... 12

第二节 蚌埠农村商业银行小微贷款调研分析 ....... 14

第四章 蚌埠农村商业银行小微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第一节 小微贷款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一、产品结构单一 ....... 21

二、还款方式不易接受、利息偏高 ............ 21

三、担保人不易落实 .............. 22

四、贷款金额有限、期限较短 ......... 22

第二节 小微贷款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23

第五章 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业务成功经验借鉴 ............ 26

第一节 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产品成功经验借鉴 ....... 26

第二节 富国银行小微贷款业务成功经验借鉴 ....... 27

第六章 蚌埠农村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业务发展对策

第一节 小微贷款产品优化对策

在蚌埠农商行小微事业部调研的 5 个月时间里,笔者以蚌埠农商银行小微事业部中的一员参与其小微贷款业务的具体开展中,发现了其业务开展中存在些问题;并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蚌埠农商银行小微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针对客户不同情况,灵活调整还款方式。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从风险控制角度来说,确实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但是这种还款方式并不适合所有行业,从而抑制了部分小微客户的贷款需求,小微客户数量庞大,参差不齐,可以根据客户实际经营年限的长短,经营状况的好坏对还款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对经营满 5 年以上、盈利稳定的客户设计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的还款方式。 2.考虑客户实际资金缺口情况,灵活调整贷款资金上限。在贷款产品的金额设定上,要结合客户实际资金需求状况,如果不能满足其资金缺口需要,要么拒绝客户贷款申请,要么突破贷款资金上限,按照其资金缺口审批贷款。因为如果客户需要 100 万元,而我们按照贷款上限最多贷 50 万元,那么客户就会从其他途径再融资 50 万元,这种其他融资途径难以判断其风险水平,既定项目的风险可能会因此放大,因此,对于此类客户,要么拒绝,要么满额审批贷款。 3.贷款期限需考虑客户实际资金需求期限,适度放宽贷款期限。部分客户资金需求往往在一年以上,我们的贷款产品可能在期限结构上无法与客户资金需求时间相匹配,所以,在实际业务中,贷款期限要结合客户资金需求实际状况,适度延长贷款期限。

..........

结论

1.加强对小微客户经理的全方位培训,尤其是现场调查阶段,督促客户经理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现场调查时严格按照事先列好的调查问题清单进行,要求客户经理现场计算客户生意的权益偏差,现场调查中,尽量全面收集信息,把信息遗漏减小到最低限度。在制表时,如有遗漏信息,要求客户经理罗列所有遗漏信息,集中询问客户,避免反复沟通,对所收集到的零碎信息进行集中处理。

2.现场调查时,主调、辅调以及顾问各司其职,主调不能过于依赖辅调,更不能依赖顾问,客户经理的成长过程不能替代;主调要严格按照调查流程进行,按照事先准备的调查问题清单依次询问并加以记录;主调要现场进行权益检验,营业额检验以及毛利检验,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勾稽关系,这三种检验方法是小微贷款技术的核心;现场调查时间有限,信息量庞大,所以要求客户经理尽量做到全面收集信息、及时制作分析表格,提高调查质量和调查效率。

3.担保人调查要做到有重点的调查,着重分析担保人四要素,即担保人的担保意愿、生意权属、个人资产状况以及稳定性和制约力,客户经理要客观评价担保人的担保意愿与担保能力,这也是贷审委了解客户,作为贷款审批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六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 CFO 制度已初步建立,正处于逐渐完善过程中。CFO 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风险承担行为与债务融资行为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做出的财务决策行为,正确的财务决策需要决策者具有专业的财务背景知识和精准的专业判断能力。Custódio 和 Metzger [1]认为,财务经历的 CEO 在财务决策上更加富有经验,但我国具有财务背景的 CEO 所占比例微乎其微,2002-2010 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财务背景的 CEO 比例仅在 6%左右①。[2]我国上市公司 CEO 在风险承担行为与债务融资的决策上将不得不倚重于专业人士 CFO 的建议。财务知识使得 CEO 对资本市场运行有深刻的了解,更有利于进行资本筹集、资本运作等的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又属于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CEO 具备的丰富财务体系知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CFO 作为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品研发、战略规划有重要的职责,CFO 在对财务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度量、防范和控制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是高层管理者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显然,有关 CFO 的激励,将影响到企业财务决策的效果。如何制定适度的激励政策,利用 CFO 的专业知识来控制好企业的风险承担(Risk-taking)水平,并充分利用债务融资的杠杆作用,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与企业的业绩和可持续发展相关[3],因此,众多的文献从不同角度对 CEO 的风险承担(Risk-taking)行为进行了研究。Kravet[4]发现在会计上越稳健的企业越少地进行风险并购行为;Boubakri 等[5]发现国有股权与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而外资股权与企业的风险承担行为正相关;Armstrong 等[6]认为股价变动引起的高管财富变化在风险承担行为上会带来正的“奖励效应”和负的“风险效应”;Kim 和 Lu[7]发现外部治理弱化情况下,CEO 股权处在特定区间时企业的风险投资行为 R&D 将会剧增。Dittmann 等[8]发现对激励性薪酬的限制将会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Chava 和 Purnanandam[9]发现 CEO 的风险激励伴随着更高的财务杠杆和更低的现金储备,而 CFO 的风险激励伴随着风险更大的债务到期政策和会计上更大的收益平滑政策。

........

1.2 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研究企业的风险投资行为,但是将企业风险承担行为与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结合研究的文献甚少,本文选取与风险投资行为相对应的债务融资行为进行研究,是对 CEO 风险承担行为研究文献的丰富和补充。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薪酬激励和有效的长期持股激励,可以使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函数联系在一起。让高管持有公司股份,获得一定的股权,得到相应的风险收益,不仅可以激励公司管理者,同时可以约束高管,与企业所有者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不同于多数单独研究高管薪酬激励或持股激励对企业风险影响的文献,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于 CFO,不仅是对 CEO 激励与风险承担行为研究的补充,更进一步考虑了作为专业人士的 CFO,其激励政策对公司风险承担行为与债务融资产生的影响。 当然,仅仅将 CFO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本文在样本上还增加了具备财务背景的 CEO,实证结果发现,具备财务背景的 CEO 对 CFO 激励、风险承担与债务融资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点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发现:CFO 薪酬激励与企业风险承担和债务融资显著正相关,但 CFO持股激励与风险承担和债务融资却呈显著负相关;在 CEO 具有财务背景时,CFO激励对风险承担和债务融资的影响作用减弱。本文的结论丰富了 CFO 激励对企业财务承担行为和债务融资影响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上市公司 CFO 激励政策的制定、适度风险承担水平的控制和债务融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以 CEO 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为丰富,而以 CFO 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为缺乏。CFO 作为企业管理团队的一员,应该从财务角度对各项经营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为 CEO 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 CEO 决策中做好参谋,配合和支持 CEO 实现企业目标。因此,研究 CFO 时,可借鉴国内外以 CEO 为研究对象的文献。

2.1 CFO 激励的文献综述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带来了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甚至道德风险的问题,现代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更加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正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为研究高管薪酬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与货币资本相对应的,还存在人力资本(是指与教育培训等投资形成的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智力等资本)。在所有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要素中,高管人力资本占核心地位,并且决定着其他人力资本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间的竞争。高管在企业中作为核心资源,如何有效的激励高管以提高企业的业绩已经成为了公司发展的关键。高管薪酬作为高管激励的一种方式,正起着这样的作用。 高管薪酬的研究始于托辛斯和巴克尔[10],他们认为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呈不显著的关系。经过 90 多年的发展,高管薪酬的研究已经跨越了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高管薪酬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源阶段(从 1925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委托代理理论),但由于当时对高管作用的认识程度尚浅,并且研究的数据难以获得,实证研究很少,仍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从 20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在主观上,由于高管的地位在企业中逐渐上升,薪酬也开始迅速上涨;在客观上,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机制。所以高管薪酬的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除了理论研究外,实证研究与其并重,并且研究的内容从原先单纯研究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的关系拓展成为研究高管薪酬的各种决定因素。第三阶段是深化阶段(从 2000 年至今)。在这个阶段,研究高管薪酬的文献,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研究广度,较前两个阶段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使用不同的数据进行研究,所以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而从进入 21 世纪后,研究偏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实证化,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管薪酬和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 目前薪酬激励以 CEO 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为丰富,但是以 CFO 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为缺乏。CFO 作为具备财务专业知识的高管,是 CEO 团队的一员,与CEO 薪酬激励有共通之处,所以本文借鉴国内外高管薪酬的相关文献研究 CFO 薪酬激励。

........

2.2 风险承担

风险承担是指企业理性或非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也就是企业利用其内部的资源弥补损失,这是企业在发生损失后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风险承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风险承担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对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管理者应该选择所有预期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较高的风险承担水平体现了企业高管具有更高的冒险精神,趋向于选择风险高且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项目意味着更高的收益,风险承担是形成企业收益的一个重要路径。企业通过承担适度的风险水平赢得更好的市场和发展机会,这是企业生存和盈利的基石,也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柱。[27]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管理者利用企业资源为自己谋利,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不愿意承担风险,所以放弃风险值高而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而以业绩为基础的高管薪酬,会导致高管接受风险高收益也高的投资项目。当高管持有企业的股票时,高管财富与企业收益直接挂钩,为了实现股票价值最大化,往往会追求风险高的投资项目。高管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项目,但是项目一旦失败,高管损失越大,高管持股增加了其风险规避的程度。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6

3.1 CFO 薪酬激励、风险承担与债务融资行为 .......... 16

3.2 CFO 持股激励、风险承担与债务融资行为 .......... 17

3.3 CEO 的财务背景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 18

4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 20

4.1 变量定义 ............ 20

4.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23

4.3 实证方法和模型设定 .......... 24

4.3.1 单变量分析 .......... 24

4.3.2 检验模型 ..... 24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27

4.5 稳健性检验 ........ 36

5 结 论 ...... 37

5.1 研究结论 ............ 37

5.2 政策建议 ............ 38

4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上一章对本文的三个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本章将利用 Stata 统计分析软件对 2003-2015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本文主要研究变量的回归结果是否在统计上足够支持上一章的理论假设。

4.1 变量定义

本文使用 CFO 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作为激励变量。根据薪酬管理层权力假说,权力大的企业管理层有能力通过影响薪酬设计过程以及操纵薪酬业绩敏感性,直接获得更高的薪酬给付;根据管理层防御行为,公司高管为了维护自身职位,降低自身承担的人力资本破产成本,有减少负债,降低企业风险的动机;但是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高管在企业或外部监督机制失灵或无效时,倾向于提高自身薪酬水平。薪酬激励作为企业激励高管的一种手段,对企业风险和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较为直接。对管理者进行持股激励,将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作为管理者报酬中的一部分,建立管理者与股东趋同的利益机制,可以激励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绩效发展,避免由于追求自身利益发生的短视行为,不仅可以激发管理者投资于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项目,而且可以激发管理者积极努力的执行这些项目并保证执行效果。高管持股激励相对薪酬激励而言,是一种长期激励。所以综合研究 CFO 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企业风险承担和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是有必要的。

........

结论

不同于多数单独研究高管薪酬激励或持股激励对企业风险影响的文献,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于 CFO,不仅是对 CEO 激励与风险承担行为研究的补充,更进一步考虑了作为专业人士的 CFO,其激励政策对公司风险承担行为与债务融资的影响。本文以 2003-2015 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 CFO 激励、风险承担水平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本文以 CFO 薪酬激励和 CFO 持股激励来衡量 CFO 激励,用破产风险和债务杠杆来刻画债务融资,将风险承担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在风险承担影响下,CFO 激励对债务融资的影响。通过分组比较和回归分析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 CFO 激励对企业风险承担和债务融资能力的影响。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① CFO 薪酬激励与企业风险承担(Risk taking)和债务融资(Debt financing)显著正相关,并且至少在 5%以上的水平上显著,说明 CFO 薪酬激励越高,上市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和债务融资水平越高。这一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 1,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CFO 薪酬激励将诱发企业较高的风险承担水平和债务杠杆。 而且通过了中介检验:CFO 薪酬激励与债务融资呈正相关,CFO 薪酬激励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风险承担作用于债务融资效应呈正相关,在风险承担与 CFO薪酬激励直接作用于债务融资呈正相关,这一结果证明在风险承担的中介作用下,CFO 薪酬激励与债务融资呈正相关。

② CFO 持股激励与企业风险承担(Risk taking)和债务融资(Debt financing)显著负相关,且在 1%以上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说明 CFO 持股激励越低,上市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和债务融资水平越高。研究假设 2 得到了验证。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CFO 持股激励与风险承担水平和债务杠杆呈反向关系。 而且通过了中介检验:CFO 持股激励与债务融资呈负相关,CFO 持股激励与风险承担呈负相关,风险承担作用于债务融资效应呈正相关,在风险承担与 CFO持股激励直接作用于债务融资呈负相关,这一结果证明在风险承担的中介作用下,CFO 持股激励与债务融资呈负相关。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阶段,提高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优化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企业 R&D 投入成为关键手段。自 2006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用 15 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15 年发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逐步增长。根据 2016 年 2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显示,2015 年全年 R&D 经费支出 14220 亿元,相比 2006 年 3003.1 亿元增长了约 373.51%;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与当年 GDP 之比)2.10%,较 2006 年的 1.42%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国内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2015》统计数据,2014 年全社会研发支出中,企业支出超过 76%,其中,按行业分规上制造业企业 R&D 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 R&D 经费内部支出高达 68.23%,制造业企业已经成为 R&D 投入的最大主体,基本摆脱政府主导的 R&D 投入模式。当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如此之大,与国内逐步完善的公司上市和债券发行制度、金融机构支持体系以及政府资助政策等融资渠道存在紧密联系。创业板市场兴起为众多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通道,银行机构重点支持“十大发展领域”促进“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变,政府税收减免、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加深,这些无不激发了企业提高 R&D 投入意愿。但是,相比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企业的 R&D 投入强度总体上仍然较低,且投入增长率和平均研发强度连续下滑。根据国际经验,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2%的 R&D 投资强度方能维持企业生存,5%的投资强度下企业开始有一定竞争力,所以,中国企业的 R&D 投资强度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此外,根据《2014 中国 500 强企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提供研发数据的 420 家企业共投入了研发资金 5934.8 亿元,较 2012 年增长 7.36%,但是同比增长速度两年来呈现大幅下降趋势;2013 年这些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 1.25%,并且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因此,在当前科技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优化调整企业融资渠道以促进企业 R&D 投入强度显得尤为重要。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科技创新一直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在企业融资模式对 R&D 投入的影响方面研究比较早。 Grabowski (1968)认为内源融资是 R&D 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并通过研究美国 1962 年-1969 年期间财富排名 500 强的化工、制药和石油行业公司内源融资渠道与 R&D 投入之间的关系,实证表明了内源融资能够显著促进 R&D 的投入 [1]。Hall, Bronwyn H. (1992) 认为不同国家公司的内部现金流与 R&D 投入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以法国和美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 R&D 投入受内部现金流影响较大,并且与实物投资相比,R&D 投入受到内部现金流的影响更为显著[3]。Cleary, Povel & Raith (2007)建立了融资约束条件下最优投资理论模型,该模型允许内部资金为负,研究发现企业投资与内部资金呈现“U”型关系,即当内部资金为负或足够低水平,进一步的降低会导致投资的增加[4]。Crarnitzki & Binz (2008)从经济特征视角分析了 R&D 投入难以获得外源融资或低成本的外源融资而更多的依赖内部资金原因:在研发过程中基于保密性考虑,企业不愿过多的披露 R&D 项目信息导致内外部信息不对称。[5]。James R. Brown (2009)认为 R&D 投融资是连接金融与经济增长重要渠道,美国公司 R&D 投入资金来源于公司现金流和股票发行,其运用动态 R&D 模型研究了高科技公司,结果发现:内部现金流和外部股权融资只是对年轻公司的 R&D 投入有显著影响,对成熟的公司并没有,然而金融供给的改变仅对年轻公司的促进力度就足以解释上世纪 90 年代 R&D 活动极度繁荣现象[6]。Czarnitzti & Brown (2011)研究发现内源融资对 R&D投入的影响效果受公司成立时间、规模等代表企业特质的因素制约,内源融资只是那些成立时间短、资产规模小、具有高科技属性公司 R&D 投资的主要融资渠道[7]。 外源融资渠道因素中,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融资渠道、债务融资渠道.

............

第 2 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机制分析

2.1 制造业上市公司 R&D 投入基础及现状分析

R&D,英文全称为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国内一般翻译为“研究与开发”或“研究与发展”,简称“研发”。国内外对 R&D 的定义存在多种表述,但主要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为主,而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的定义内容则与后者基本一致: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47]。 企业 R&D 投入,即企业财务中的研发费用,具体内容构成各国差异不大,从企业 R&D 活动角度看,R&D 投入即用于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投入,其实质是一种长期投资。财政部 2007 年 9 月发布的《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 号)一文中对“研发费用”的表述为: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48]。企业 R&D 投入主要内容可以归类为如图 2-1 所示。

..........

2.2 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机制分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可知,影响企业R&D投入的内外部因素众多,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发展水平、行业资本密集度等,内部因素又可分为融资渠道因素和非融资渠道因素。本文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前提下,控制部分重要非融资渠道因素,重点研究融资渠道因素与 R&D 投入之间关系,以及能够影响融资渠道与R&D 投入之间关系的门限因素,而这些么门限因素来源于那些能够代表企业特质的因素,如总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等。 企业内源融资的特点能够很好匹配企业 R&D 特征,因而其通常是企业 R&D投入的主要融资来源,其主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资金成本两方面影响 R&D 投入。内源融资主要通过企业的留存收益、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表现出来。一方面,内源融资极强的自主性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 R&D 活动高度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高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内源融资能够促进企业开展 R&D 前期项目,因为研究阶段成功与否不确定性非常高,尤其是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公司,以至于难以获得外源融资或只能一较高成本获得外源融资。所以,可以初步认为,内源融资比例较高的企业通常能够较多进行 R&D 投入,即两者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因为内源融资筹资数额小的特点,往往不能满足生产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转而寻求外源资金支持。

.........

第 3 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门限回归模型构建 ........ 22

3.1 变量的选取及计量 .......... 22

3.2 考虑门限效应的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门限回归模型 .... 24

3.3 本章小结 ...... 27

第 4 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实证分析 .... 28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28

4.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8

4.3 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的 GLS 多元线性回归 ........ 30

4.4 考虑门限效应的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门限回归 ........... 31

4.5 结果分析 ...... 39

4.6 本章小结 ...... 43

第 4 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影响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 A 股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数据期间为 2008 年至2015 年,指标数据采取均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合并财务报告各科目期末数,包括:研发费用,总资产;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油气资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股本,资本公积;总负债,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应付款,预付账款;政府补助;营业收入。其中:研发费用取自于财务报表附注与利润表相关信息披露;固定资产等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取自于财务报表附注与资产负债表相关信息披露;股权性质则根据公司属性判定;其他指标数据均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初始数据均通过 wind 资讯数据库提取获得,时间截止 2015 年 12 月 31 日。提取结果共获得 A 股市场 1775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即研究总体为 1775 家。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需披露上市年份近 2-3 年的财务信息,所以部分 2008年之后上市的公司没有连续的公开数据。因此,初步筛选出 2008 年-2015 年年度财务报告连续披露 R&D 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此外,为研究方便,继续选择连续披露政府补助的公司,最后去除数据异常公司,筛选结果得到 692 家 A 股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具体筛选情况如表 4-1 所示。

........

结 论

本文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与 R&D 投入之间关系,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集中于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研究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政府补助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程度;第二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基础上,研究了各融资渠道对R&D投入的影响过程中存在的门限效应,重点考察了负债水平、盈利水平、营运能力、公司规模和银行借款占五个门限因素,得到以下两条结论:

(1)制造业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与 R&D 投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融资渠道对R&D投入的作用效果受那些能够代表企业特质的门限因素影响,具体体现为:内源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作用方向和效果受公司负债水平显著影响;股权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的具有显著负面作用,高盈利水平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股权融资的这种负面作用;债权融资渠道对 R&D 投入的具有显著负面作用但作用效果受公司负债水平的制约,此外,制造业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借贷尚未实现“关系型债务可以减缓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信息和代理问题”的优势;政府补助对 R&D 投入的呈现正反两面作用,只有营运能力良好的公司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补助的激励作用;

(2)在制造业上市公司在选择 R&D 融资渠道中,首先应该采用内源融资渠道,因为受到外界对信息披露的约束和监督较少;其次,在在内源融资不足的条件下,鼓励那些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发行债券或扩大商业信用融资,尽量少运用银行借款;再者,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的公司迫不得已可以发行股票或增资扩股;最后,站在政府的角度,应该规避那些营运能力差的公司,而更多的资助那些营运能力强的公司,尤其是小型公司和已经有规模效应的大型公司。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八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首次公开发行简称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指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第一次发行股票向社会公众出售以期募集用于开展项目、开拓业务等用途的资金。企业经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使得公司性质由少数人掌控企业转变为了社会公众公司,虽然这削弱了少数人对于公司的控制权,但成功的发行却可以为发行企业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使公司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另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治理机制更加完善。但是,IPO 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让包括发行企业、证券监管部门以及承销商在内的机构费解,也让证券分析师以及有关学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 IPO 抑价的现象无疑是这些异常现象中非常惹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般来说,IPO 抑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指的是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这使得认购 IPO 新股的投资者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的出现,也许对于申购到新股的投资者而言是利好的,可是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扰乱市场秩序的,从后续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则无疑是伤及其正常利益的。最初对于 IPO 抑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上,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理论往往假设二级市场是有效率的,比如从信息的不对称性角度出发的委托代理理论、“赢者诅咒”理论,从中介声誉角度出发的承销商声誉理论等。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而股价的现实表现应该是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在假设二级市场有效的基础上,一级市场对于新股定价的偏差成为 IPO 抑价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过低的定价则来源于一级市场中各参与方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博弈而产生的均衡结果。当这种由低效率产生的不合理的均衡结果进入二级市场之后,将必然受到其纠正,这便产生了 IPO 抑价的现象。无疑,有效市场理论对于 IPO 抑价现象的解释是有一定力度的,但随着 IPO 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国股票市场上被广泛的发现和研究,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洛克伦(Loughran,1995)、普纳兰达姆(Purnanandam,2001)等人先后通过长期大量的数据研究,发现 IPO 公司的长期收益率普遍偏低,也就是说IPO 公司的股票发行定价虽然偏离了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却是被高估的情况,甚至有一些 IPO 企业的股价较其他同行业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100%以上。这样一来,传统的一级市场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状况,学者们纷纷将对于 IPO 抑价问题的研究转向其他角度和方向:比如从法律法规角度出发的法律风险假说和税收规避理论,从投资者行为角度出发的投机泡沫理论和从众效应理论等。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新股发行抑价在世界各国股票市场上具有普遍性,较高的 IPO 抑价程度反映了股票市场在对新股定价时整体上的低效率,也说明了股票市场在更好的发挥直接融资的功能上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多因素与中小板 IPO 抑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找到造成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 IPO 抑价的不合理性进行探索,并为解决我国股票市场特别是中小板市场 IPO抑价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的意义则有两个关键的方面:首先,中小板作为我国股票市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板的 IPO 抑价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股票市场的 IPO 抑价问题。此外,中小板的设立具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放眼世界,并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像中小板这样的资本市场层次,因此中小板现实存在着,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对于中小板 IPO 抑价的研究能够提高中小板资本资产的定价效率并促进其融资功能的发挥。其次,中小板的进入门槛较高,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接近于现有主板市场,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我国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的研究也能为主板市场 IPO 抑价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中小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同样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使得本文的研究也将有利于后续对于创业板市场 IPO抑价问题的研究。

...........

2 文献综述

在可得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指出 IPO 抑价现象的是雷利和哈特菲尔德(Reilly and Hatfield,1969),他们通过研究 1964 到 1995 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发现新股上市后其短期收益率显著为正。后经大量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美国股票市场,在国际市场也普遍存在,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伊博斯顿(Ibbston,1975)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将 IPO 抑价现象称为“新股之谜”,并指出 IPO 抑价可能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抑价,也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溢价。此后,IPO 抑价的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产生了众多理论和研究,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地梳理和回顾。

2.1 国外 IPO 抑价相关研究

委托代理理论最先由 Baron 和 Holmstrom 于 1980 年提出,该理论顾名思义,是从发行公司和承销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切入研究这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该理论的假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发行公司和承销商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二是发行公司和承销商的着眼点不同,即发行公司在发行新股时着眼于抬高定价以提高融资收益,而承销商则着眼于抑价发行以降低自己的承销成本。Baron 指出,由于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市场和投资者的信息,因此在这组博弈中占据主动。较低的发行价格不仅降低了承销商的发行成本而且有利于承销商通过分配新股来增强其与客户的关系。而承销商获得的这些好处,恰恰可以看做是发行公司为使用承销商手中的信息而支付的对价。此外,Loughran 和 Ritter 于 2004 年分析称 IPO 抑价产生的原因也部分来源于发行公司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上述委托代理关系类似,管理层相对于股东掌握更多公司信息和管理权限,当管理层接受来自于承销商的私人赞助后,将会支持承销商抑价发行。

..........

2.2 国内 IPO 抑价的相关研究

随着国外抑价理论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内外学者开始着手于验证这些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是否同样具有适用性。以 Rock 的“赢者诅咒”这一理论为例:王晋斌(1997 年)以当年上半年于上证交易所上市的 52 只股票为样本,在考虑了中签率和申购成本的基础上,发现新股的短期超额收益率要远高于同期的无风险利率,难道“赢者诅咒”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随着探索的继续,杜俊涛(2004 年)在研究后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发现在我国的新股发行一级市场上,投资者并不会获得超额收益率,因而 Rock 模型适用于中国市场。为了进一步探索,有关研究者扩大了样本空间,其中 Ting(2006 年)通过对 1995 年到 1998 年的 IPO 数据的研究,也支持 Rock 的模型适用于中国股票市场这一观点。杨丹和王莉(2001 年)把 1998年初至 2000 年末沪深两市共 225 只股票作为样本,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验证,她们发现新股的募集资金总额、市盈率等几个变量与 IPO 抑价程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中国市场具有适应性。此外,Dongweisu 和 Fleisher于 1999 年通过研究在上海证交易所上市股票 8 年间的数据,寻求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Dongweisu 指出,发行公司增发与 IPO 活动之间的时长随 IPO 抑价程度的增加而缩短,而且增发筹集金额也与 IPO 抑价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明显地表明了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也是适用的。2004 年,陈海明等人率先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我国 IPO 抑价与审计机构声誉之间的关系。陈发现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 IPO 活动,国内普通会计师事务进行审计的 IPO 抑价活动,国内知名的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 IPO 活动,这三者的抑价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因此,陈认为中介声誉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3 我国中小板市场的设立背景和运行制度 ........... 11

3.1 我国中小板市场的设立及其意义 .... 11

3.2 我国中小板市场的特点 .... 12

3.3 我国中小板市场的制度分析 .... 12

4 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的统计分析 ....... 14

4.1 IPO 抑价程度的衡量标准 ......... 14

4.2 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的历史趋势分析 .... 14

4.3 不同市场间 IPO 抑价现状的比较分析 .... 16

5 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18

5.1 数据的来源 ........ 18

5.2 变量的选取和理论假设 .... 18

5.3 变量的定义和相关性分析 ........ 22

5.4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 24

5.5 方差分析 .... 26

5.6 实证结果和结果分析 ........ 26

5 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的来源

本章以 2011 年至 2015 这 5 年间在中小板上市的 245 家公司的上市公开数据为基础(股票代码:002534-002787,除去 8 家发行失败或信息不全的上市公司5)对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其中市盈率、募集资金总额、中签率、机构投资者数量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抑价率、发行前资产负债率、发行前净资产收益率和上市间隔时间经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券商声誉排名、新股上市后 10 日内平均换手率经来自万德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排名、经济一致指数和中小板指数则来源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公开信息。本文实证部分的被解释变量选为 IPO 绝对抑价率,由于本文第四章第一节部分对IPO 抑价率的衡量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故本节对于被解释变量的选择过程不再赘述,即:IPO 抑价率(UPR)=(上市首日收盘价-新股发行价)/新股发行价×100% 此外,本文充分综合了国内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体系,并结合了国内特殊的制度规定和实际情况后,提出了以下 12 个解释变量指标,这些变量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对于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现象的解释,另外本节还针对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关系作出了理论上的假设。

............

结论

本文通过回顾文献资料以及中小板市场的发行制度为引导逐步揭开了 IPO 抑价问题的神秘面纱,在对中小板抑价的历史状况和现状进行分析之后进入了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该章节以 245 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票数据为研究对象,在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国内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小板市场的固有特点,最终选取了 12 个对 IPO 抑价率具有潜在显著影响的变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到了影响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率的主要显著影响因素。由上一章节的回归方程可以得出:结论 1: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募集资金总额、机构投资者数量、市场景气程度、上市发行初期日平均换手率和发行市盈率,并且它们对于 IPO抑价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此外通过上一章节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从一级市场抑价角度出发解释 IPO 抑价现象的变量悉数被剔除,只有募集资金总额和发行市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来自于发行公司主动抑价发行的可能。多数变量代表了二级市场溢价对于 IPO 整体抑价的显著影响,这也顺应了当下 IPO 抑价相关理论研究从信息不对称性等角度向行为金融学领域发展的趋势。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2: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的影响因素主要反映二级市场上的溢价,来自于一级市场上发行公司和承销商故意的发行抑价并非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结论,再结合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难推断出承销商在对新股进行发行定价时,过程应当是审慎严格的,定价具有比较高的合理性7。一级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反映了抑价现象的不合理性,合理的抑价应该是使新股价格调整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的程度,或者说调整股价至一个点,该点使得股票的长期回报率与市场平均回报率接近。结合本文第四章对于我国中小板 IPO 抑价现状的统计数据,IPO 抑价现象在中小板市场普遍存在,尽管有小部分新股抑价程度较低,可能使得调整后的股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但整体上看,大部分股票的抑价程度明显存在不合理性。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九

第 1 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自从 2008 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学者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货币政策作为调整市场经济层面失灵的工具,其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都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索。其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讨论更是激烈,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滞后性等特殊性质,使得货币当局在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要选择恰当的中介目标,所以中介目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最终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甚至实现与否。由中介目标不同,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这两个类型,其中价格调控是指对利率、汇率等货币价格引导市场,而数量调控是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各种手段。在政策实践上,两者各有所长,各国在选取哪种货币政策时主要参考的是各国阶段性经济特征和主流经济学理论。以美国为例,自二战时期到 1970 年以前,美国经历了经济的萧条,同时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采取价格型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就业率。1970 年以后爆发的通货膨胀使得美联储以稳定通货为主要目标,此时各种发对凯恩斯主义的学派盛行,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此时货币政策又变成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这是数量型调控。由于经济学的后验性,大的经济背景环境的不同,各个经济实体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没有完美的规则也不存在既定的路线,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的选择要择时择势。在我国,1996年以前我国以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形成完备的商业银行体系,商品经济不发达,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1996 年我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如今,金融创新使得货币的传导更加复杂与不可控制,这就致使我国以数量调控为主要手段变得更加合理,也合适,随着我国货币当局对 M2的控制能力减弱,2010年我国提出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这也是一种数量调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方面,伴随着数量调控论和价格调控论的争论,国外学者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与探讨。而随着金融领域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成为国外学者的主流思想。 抛去凯尔斯和弗里德曼对利率和货币的著名经济学理论,首先对中介目标的最优选择问题作出理论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尔,他运用了不确定性理论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决于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若经济波动来自货币需求,则选利率,若经济波动来源于实质性因素而货币需求稳定,则要选择货币供应量。 泰勒(1993)提出了著名的泰勒法则,提出了名义利率的调整对目标通货膨胀和目标产出增长率的作用。 歌德弗兰德(1992)认为短期利率比货币供应量更能反映货币政策变化。 斯文森(1999)认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要增强政策的透明性,这样可以降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基准利率研究方面,Bemoth(2004)研究了欧元银行间拆放利率(EURIBOR)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不同期限的 EURIBOR 和存贷款利率的相关性是不同的。 鲍鲁兰(2005)分析了联邦利率和美国股市的关系,得出联邦利率和美国股市存在明确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联邦利率的控制确实可以影响美国股市。 赛摩(2007)分析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国债利率的关系,认为两者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个的影响,完全可以传导到另一个上。

...........

第 2 章 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必要性

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的作用

当一国经济发展失衡时,货币政策作为调整经济失衡方面的作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包括了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要实现最终的经济增长,稳定物价,降低失业率的目的,必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发挥影响,以对中介目标产生作用,中介目标不仅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纽带。可以这么说,如果中介目标选择准确,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会大大降低,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会大大提升,而且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也会更加显著。

.......

2.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既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是如此重要,那么依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不同就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两类。顾名思义,数量型调控是对数量的控制,其中介目标包括基准货币数量 M2、存款准备金总量和在 2011 年我国首次提出的社会融资总规模。价格型调控是指通过利率(货币的国内价格)、汇率(货币的国际价格)等价格引导国内国际各微观经济体对经济走势预期的变化,改变市场的货币供需关系,从而达到影响宏观经济,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这两种调控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适应情况,其中数量型调控依据的是信贷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通过影响经济体的资金支持影响总体经济,当改变货币供给或信贷供给时,融资企业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改变,融资成本的变化改变了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进而影响了商品的价格和失业率,从而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而价格型调控依据的是利率渠道这种新古典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利率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达到影响总体经济的目的,当基准利率变化时,因为基准利率的主导作用引起市场利率、各金融产品定价和预期信用的变动,利率的变动导致国际资产的流动,这又导致汇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利率的变化使得国内生产者的融资成本变化,这里以利率上升为例,利率上升了,经济主体中的生产者融资的成本上升,生产成本也增加,产出减少,雇佣工人减少,失业率增加,总需求减少,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减少,进而国内生产总值也减少了。

.............

第 3 章 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 ......... 9

3.1 我国货币市场的特殊性 ........ 9

3.2 基准利率的定义与特点 ...... 10

3.3 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的有关尝试 ...... 13

3.4 SHIBOR 和 LPR 的推出 ..... 14

第 4 章 基准利率需要具备的特点......... 17

4.1 实证检验模型选择 ....... 17

4.2 SHIBOR 有效性实证检验 ........ 18

4.2.1 SHIBOR 的市场性检验 ...... 18

4.2.2 SHBIOR 的稳定性检验 .... 20

4.2.3 SHIBOR 的可控性检验 ...... 23

4.2.4 SHIBOR 的相关性检验 ...... 24

第 5 章 国外对基准利率培育的经验与 LIBOR 操纵案的思考 ...... 27

5.1 LIBOR 的作用和意义 ......... 28

5.2 SHIBOR 和 LIBOR 之间的联系 ..... 28

5.3 LIBOR 操纵案发生的始末 ........ 29

5.4 LIBOR 操纵案对 SHIBOR 的启发 ......... 31

第 5 章 国外对基准利率培育的经验与 LIBOR 操纵案的思考

因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有着核心地位,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常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所以,世界各国在选择和培育基准利率时都非常谨慎,都参考了世界主流学者的不同观点,也都是依据自身和国际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因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状态、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经济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对基准利率的选择不尽相同。其中,英国、美国、日本、欧盟采用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它们分别是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美国联邦基准利率(FFR)、东京同业拆借利率(TIBOR)欧元银行间拆放利率(EURIBOR)。另外,德国、法国、西班牙等过以同业债券回购利率为国家基准利率,回购期限以一周到两周为主。 在 SHIBOR 出现前后这几年,我们国家对基准利率的讨论非常激烈,刘轶(2003)认为国债利率适合充电基准利率角色,温彬(2004)推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更适合作为基准利率,戴国强(2006)认为债券回购利率作为我国基准利率有很大的可行性,蒋竞(2007)和刘喜波(2008)认为SHIBOR 作为基准利率优势明显,而郭红兵(2008)则认为可以建立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曲线,同时国债收益曲线作为唯一基准收益率曲线是大势所趋,之后梁琪(2010)时光(2012)认为 SHIBOR 已具备短期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条件,孙炎炜(2013)指出 SHIBOR 的基准利率属性仍然受到官方管制利率影响,项卫星(2014)通过检验,演示 SHIBOR 具有较好的基准利率属性,可以发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用。基于现在的情况,我国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政府放开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干预,转而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是基本方向。因此,加强对 SHIBOR 的管理以及改进 SHIBOR 的形成机制是必须的。

..........

结 论

本文经过检验和分析得到的结论一是我国货币政策未来某一阶段中介目标选择会由数量型调控转变为价格型调控,而基准利率建设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二是我国现在的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建设主要是 SHIBOR 的培育。经过八年多的培育,可以说 SHIBOR 已经满足了作为基准利率的必要性质和条件,基本可以承担起充当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责任,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举例来说,在极端情况下,比如在极端钱荒的时候,银行都不敢报高价,因为报价太透明,怕把自己的头寸缺口和风险控制问题暴露出来。这种情况下 SHIBOR 是偏低的。而且就 SHIBOR 的形成机制来看,SHIBOR 的形成是参考 LIBOR 的,而LIBOR 操纵案也为 SHIBOR 的形成机制敲响了警钟。SHIBOR 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完美,随着经济的发展,SHIBOR 的问题可能也会逐步显露出来,不能认为 SHIBOR已经承担起了基准利率的责任久放心大胆的进行金融改革,必须以发展并挑剔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承认并修正错误,不断完善 SHIBOR 的形成机制,不断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创新,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与动力。 同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不是一个利率,而是一个利率体系,因为自身的特点,SHIBOR 三个月以上的数据因为交易量不足而市场性不够,各报价行的 SHIBOR 报价参考了往日的 SHIBOR 数值、当前经济形势和如一年期国债利率等其他利率值,已经脱离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本质,无法衡量银行间货币的供需情况。尽管在各种文献中三个月以上 SHIBOR 仍能满足相关性稳定性等特点,但笔者看来其参考价值大大降低,作为基准利率影响其他金融产品定价的作用也大大降低。我国政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贷款基础利率 LPR 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 LPR 推出时日还很短,其对于相应金融产品定价的作用还需要时间检验。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在市场性、稳定性、可控性上,LPR 的表现都很好,笔者认为在未来,LPR 会与 SHIBOR 共同承担起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责任,两者不是并列的,而是互补的,货币市场中短期金融产品的定价参考 SHIBOR,长期金融产品的定价参考 LPR。

.........

参考文献(略)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新常态” 一词,同年 11 月,他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新常态”是说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不同以往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新常态也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金融改革的力度增大,金融业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引致金融业的发展也进入到新常态阶段。新常态带给金融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河北银行作为第三梯队中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从 2003 年到 2013 年,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在良好的经济金融背景下,凭借着自身的经营特色,进一步扩大了资产总额,大幅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河北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河北省金融体系之中,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新生力量正在崛起,其中河北银行主要经营指标都排在第一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影响着河北经济金融的发展。河北银行作为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主力军,也将面临金融体制的不断变革、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和金融脱媒的冲击。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大小和能力的高低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商业银行的首要目标就是盈利,如何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一直是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河北银行作为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与五大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不论是经营规模、盈利水平还是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都对河北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就理论意义还是就现实意义,河北银行的盈利问题都值得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新常态是最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因此,国内对于新常态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从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2015)指出目前学术界对新常态的内涵没有进行理性分析,大多数都是就现象论现象。因此,本文从学术角度对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文中指出新常态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并对美国出现的新常态进行了简单描述,得出各国经济新常态具有不同的意义,虽然与我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但都会出现发展环境变化和发展状态调整的现象。张占斌、周跃辉(2015)从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特征、思维理念等方面对中国新常态的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新常态下的经济特征为: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的产业结构由高端向中高端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作用变为市场起决定作用。陆岷峰、虞鹏飞(2015)以中国银行业为例指出新常态对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论是从银行的业务结构来看,还是其发展方式和风险管理理念来研究,都会得出经济出现新常态,金融发展必将出现新常态的结论。李扬、张晓晶(2015)通过对全球经济新旧常态的介绍,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家产能过剩、债务风险加大、城镇化面临转型。

...........

2 相关理论

2.1 经济新常态与金融新常态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新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不同以往,更加注重经济的稳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不断优化升级,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经济发展不再依赖粗放式资源的大量消耗,而是向集约化转型,更加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新”就是不同于旧,“常态”即自然的状态,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进入到与之前的旧态不同的新的自然状态。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意味着经济进入了与之前三十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对于新常态的特征,我国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学者们的看法,新常态主要体现下面四个特征: 第一是中高速。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经济增速由过去的 1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 7%左右。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资本积累的降低,使得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下降,从图 1 可以看出,在 2011 年以前我国 GDP 的增长速度平均在 10%左右,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从 14.2%迅速下降到 9.6%,不过之后由于政府的救市措施,经济增长得到回升,自 2012年后我国基本进入中高速增长期。环顾其他国家,也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后滑落的现象,如日本作为发达国家,GDP 平均增速在 1950 到 1972 年间达到 9.7%,从 1973 到 1990年间则降为 4.26%;韩国作为发展中国家,GDP 平均增速在 1961 到 1996 年间达到 8.02%,从 1997 到 2012 年间则降为 4.07%。

.........

2.2 商业银行的盈利理论

金融界的学者认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各国可以利用它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占据重要位置,反映了一个国家资金配置的效率。利差意为利率之差,是利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存贷款之差、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贷款之差、国内与国外金融市场的利差。不同层次的利差出现在不同的市场中来反映该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资金需求状况。①在经济活动中,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最为重要,影响着宏观和微观经济的运行。在国外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利率的高低是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来决定,而我国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基准利率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不能正确反映市场的资金需求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导致金融市场上利率反映资金价格的作用降低,从而导致信贷资源配置扭曲,但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下获得了高额利润,并把利差盈利模式作为银行获得收入的主要手段。随着利率市场的不断推进,利差盈利模式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银行盈利能力亟待提高。

...........

3 新常态对河北银行的影响 ........ 13

3.1 河北银行概况 .... 13

3.2 新常态带来的机遇 .......... 16

3.2.1 新型城镇化带来发展空间 .......... 16

3.2.2 金融改革带来转型机遇 ............ 16

3.2.3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 16

3.3 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 17

4 新常态下河北银行盈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4.1 新常态下河北银行盈利的现状 .......... 21

4.1.1 河北银行的盈利模式 .... 21

4.1.2 河北银行的盈利增长速度 .......... 21

4.1.3 河北银行的盈利能力 .... 22

4.2 新常态下河北银行存在的问题 .......... 23

5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盈利的经验借鉴 .......... 27

5.1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的类型 ...... 27

5.1.1 美国的社区银行 ........ 27

5.1.2 德国的地方性银行 ...... 27

5.2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经验的启示 ............ 27

5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盈利的经验借鉴

5.1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的类型

美国的社区银行是由特定地区范围内居民和企业出资组建并独立运营的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经营发展模式,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的关系。①美国的社区银行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高度自治,由居民和企业自发成立,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特点,以及市场的供需状况,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盈利收入;第二,组织结构简单,社区银行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发展,没有复杂的组织架构,银行的决策权集中在管理者手中,有利于快速做出决策,实现规模效益;第三,资本多元化特征明显。美国的社区银行不是国有资本控股,而是民营资本的投资,这就使其不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干预,能够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德国的地方性银行(即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地方性信贷银行、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在全国分布广泛,机构数量众多,主要是通过为当地的企业和家庭服务,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于美国社区银行独立的发展模式,而是采用合作的形式。主要特点是:第一,坚持合作制原则,各个地方性中小银行成立一个代表其利益的合作集团,由集团统一提供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降低各个地方银行的业务成本;第二,具有独立性,合作集团不参与到地方银行的业务发展中,地方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个地方性银行之间不交叉竞争。

.............

结 论

首先本文通过介绍有关经济新常态和金融新常态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动力转变的状况,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河北银行遇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新常态带来的严峻挑战。随后文章研究了河北银行盈利的现状,分析新常态下银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方面的经验,提出解决河北银行盈利问题的政策建议,符合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现在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金融业,尤其是对于周期性较高的银行业来说,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发展的策略,才能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 第二,河北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一员,处于我国银行业的第三阶梯,在新常态的金融环境下,与那些经营水平较高的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各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盈利水平较低,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盈利能力的增强,对河北银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新常态下要重视银行的盈利问题。 第三,本文从河北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新常态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如何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转变盈利模式,加大力度开展中间业务;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风险抵抗能力;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推行特色服务、实行差异化竞争;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体制改革。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