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毕业论文,本文的研究意图一是为了以中信银行作为标本研究,帮助其他商业银行适应逐渐趋严的银行外部监管并能强化自身的内部风险管控,二是为了强调利率市场化这一背景改变对银行的经营的影响力之大,银行要积极转型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战之后,众多国家大多采用的都是通过控制利率的方法的抑制政策,限制基准利率来维持一定的通胀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不高,这样不仅能控制资金成本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还能同时做到防范过度竞争导致的金融的不稳定,虽然这一应对措施让美、日等国较快的恢复了经济的发展,维持了金融的稳定,然而却忽略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当金融管制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并开始扩大,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于是在 20世纪 70 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麦金农(R.I.Mckinnon)和肖(Shaw)提出了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全球的各个国家迅速的兴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中心改革——利率市场化便开始在各国一一上演。
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时,中国的市场利率化改革确迟迟未见大动静,从中国的央行——人民银行成立以来一直到 1995 年,人民银行都紧紧地掌管着利率的大权。但在全世界的国家都逐渐打开经济大门的情况下,我国在制定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不能再仅考虑中国国内的发展情况,还要避免受到外部的影响,固定的利率带来的是为了削减外部影响而不断调整的利率,但频繁的调整势必会是中国的经济不再稳定的因素之一,于是中国走上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中国是在 1996 年开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随着 2015 年年底存款利率放开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完成。在这改革的二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国际的投资资本的流入和国内的储蓄资金过剩共存导致内外失衡,经历了银行的“债权人”一直以来默默损失了他们应得的利息。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十七世纪的亚当斯密将市场一词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将市场形容成了“看不见的手”,希望政府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价格是由市场上供需两方依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而不是政府为了引导经济按照一定的路径发展去制定的,这为后来经济学家们提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经济学盛行之际,英国的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达德力诺斯提认为要让利率由资金的供需来决定,而不是国家的法律。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两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和爱德华肖分别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利率市场化有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书中提出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两个概念,冲击了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他们认为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影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非发达国家都有政府掌握着利率的调节权利、金融制度不全等现象,这会让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率过低,就此鼓励发展中国家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让利率能通过资金的供求来自我调整。
理论上经济会在金融自由的环境中发展的更好,但是金融危机却先在实行了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爆发了,这给经济学家们一个新的看法:利率市场化可行度不高,它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迪亚兹阿力(1985)让多最早识别了这个风险,他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发生在智利的金融危机就是由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导致的,克林比尔和卡普里奥(1996)也认为金融自由化的带来的风险大多发生在银行身上,由于在实施金融改革的同时没有对银行实施对应的监管,导致银行暴露在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导致的风险中,银行需要提高监管力度。随后还有侯诺汉(2000)等人进一步验证了金融自由化和银行危机之间的紧密联系。
金融自由化的主旨就是利率市场化,经过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后,一国的力量变动更加频繁,幅度也不再受政府控制,由此给主要靠传统存贷业务盈利的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盈利不确定,摩根与史密斯(1987)提出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对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了分析管理,模型表示保持一定的缺口在利率波动的时候可以对冲掉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引起的损失,但是这个办法不能连续反映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动,并且在反映利率敏感性方面有时滞。Bansal(1999)反映,敏感性缺口方法在衡量期限错配风险的时候能力比较弱。
....................
2 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概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国家要实现金融自由化的改革的永恒的核心,金融自由化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追求公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不仅是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强国还是印度、智利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逐渐放松对利率的管制, 由于各国的自身情况不同,在放开利率采用的方法和速度会有所不同,但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却都是削弱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充分利用“无形的手”发展本国经济。对我国来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银行的重新自我定位,推动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想让政府不再控制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的资金成本定价,而将这个权利交给无形的手——市场,通过市场上资金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利率。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结合自身的经营现状来调整给出的利率,但利率市场化不否认政府的大局操控的存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对利率的控制从直接转化为间接的过程。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彻底更新了利率的形成机制,这样交易活动中的利率就是通过市场里的竞争决定的,在考虑了各项风险和成本后制定出来的利率被认为是能反映市场的资金供需状态以及该笔交易包含的风险和成本。市场化后的利率能有效的引导资金由低效的部门自发的流向高效的部门,从而提高全国的资金利用率。
金融机构拥有了对各个产品的利率的决定权,可以决定利率种类和大小。政府将具体的利率定价权交给了金融机构,市场利率依然是利率定价的基础,因为金融机构定价的最终目的是盈利,没有竞争优势的定价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无效率的,金融机构为了取得效益最大会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交易特征来调整利率的大小与期限结构从而控制利率定价带来的风险。
政府会通过间接的手段控制利率,尽管市场来决定资源分配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不代表市场不会出现失灵的时候,当金融碰上市场自身调控失灵时,政府就需要出来部署宏观工作来让经济恢复效率。像美国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国家依然授权央行来引导经济稳定发展,还有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部分指标保持警惕,防范金融危机。
..........................
2.2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2.2.1 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中国过去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政府控制下的经济发展起来总是缺乏动力,发展速度不快,金融市场不仅市场机制不完善,效率也不高,一定程度造成了市场的分割,阻碍了资金在不同的部门进行自由流动,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并出现寻租行为。健康的金融环境离不开企业的自主经营、不断创新与相互竞争,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开始参与到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来,为了让中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金融市场需要变得更加强大,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让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在这过程中少不了利率的市场化发挥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能使资金的价格更好的施展其传递信息、优化资金配置的功能。当资金的价格——利率不能充分的包含一切信息,就不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不能优化资金的配置。由于金融的不断创新,政府对于货币供给的控制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来实现货币目标的效率越来越低,于是利率被重新重视起来,但前提是被当作中介目标的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其包含了市场的信息,政府能有效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来间接调控经济,从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公平的资金定价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利率能引导资金得以按照收益在部门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以“无形的手”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帕累托最优。
虽然中国在前几次经济危机中保持了较好的独立性,没有遭受全面经济崩溃的灾难,但是我国经济中仍然有潜在的风险,一个是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券的清偿风险,二是不良债券可能导致的挤兑风险。利率市场化能同时缓解以上两个风险,当商行有权利自主进行利率定价时,利率就能更好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债权的风险性,一定程度也能抑制国有企业过度贷款,从而累积不良债券的风险,导致银行的低效运行;自我利率定价也能使银行的债权债务的期限配置更加有效,加强资金的运用能力,提高银行的风险管控和盈利能力。
......................
3 中信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风险度量分析................... 26
3.1 中信银行概况................. 26
3.2 对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的分析.................. 26
4 中信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52
4.1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52
4.1.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 52
5 结 论................. 63
4 中信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4.1 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4.1.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
以下将由工、农、建、中四大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作为研究样本:
1、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来源于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重定价日的不匹配,为此工商银行分别对其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实施不同的监管。对于交易账户,通过计算账户的在险价值来监测,对其银行账户,则利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风险管理,例如实时关注会影响到基准利率的宏观因素,不断改善重定价日差、基差,定期对重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进行情景分析等。
2、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因为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的重新定价日或者合约期结束日的不匹配,在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被取消后,农行时刻关注国家货币政策变向和经济走势,以此为依据来调整农行的各个产品的定价策略,在对利率风险监测方面,农行定期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在险价值、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在险价值分析中,农行对境内和境外的业务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模型参数和风险因子来保证模型计算的可靠性。定价方面,银行的分层定价策略能促进量价平衡发展,加强了差异定价的能力。
3、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重定价风险和基准风险,建设银行专门设立了市场风险管理部来制定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开发风险计量工具,监控市场风险以及管理业务结构等,建设银行分开监控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用重定价缺口等多种办法对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进行定期监测,用在线价值分析历史模拟模型来牵头分析交易账户的风险。定价方面继续加强定价管理,同时运用标准和差异化策略,提高银行定价能力。
......................
5 结论
本文从介绍国际上的利率市场化历史进程入手,延伸到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历史进程和现状,并指出了利率市场化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以及对银行等机构的影响,并对银行所受到的利率风险进行了分类概述,提出了三种当今流行的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先对银行业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然后选取了中信银行的利率风险管控为专题研究的主体,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下受到的利率风险,采取利率敏感性分析中的缺口分析法对行业内的十家银行的重定价风险进行测量,并分析了按照业务类型和客户类型对中信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管理的大致进程,现今面对的风险和未来的挑战。由此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但是循序渐进的已在去年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体,存款利率最后也被放开,银行因此获得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银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存款利率上行能吸引存款,贷款利率下行能吸引贷款,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润被大大降低。
2、用敏感性缺口分析法对十家代表性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行度量,发现其利率敏感性缺口虽然不断在增加,但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比率却在不断下降,银行面对新的利率形势,能很快的调整经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3、在分业务类型对中信银行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后,得出中信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同业资产负债业务、金融市场业务都对利率的变动敏感,但是存款的敏感性不如贷款的敏感性,传统业务的敏感性不如中间业务的敏感性,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利率风险,中信银行要重新调整其资本结构,使其在利率继续下行的趋势能降低风险。
4、面对更加严峻的利率形式以及国家现在正在加速的工业去产能去杠杆、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悬而未决,中信银行的未来的利率风险将会暴露得更多,所以建议中信银行继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从制定符合银行经营的制度开始,不断更新系统使其能在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止损上更加有效,对银行的表内和表外的业务分别设立两个账户:存贷款账户和资金交易账户。为银行设立有效的风险限额,使其能在资金规模、多样性、风险价值上有效监测控制利率风险,对超过限额的能有效率的进行止损处理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此优化限额的确定。对于表外业务的利率风险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进行套期保值,这样能对冲掉利率风险,还有可能不损失收益。中信银行要继续完善FTP系统,以存贷款期限匹配来优化资产负债差别定价,降低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略)
利率市场化下中信银行的利率敏感性金融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金融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