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金融治理如今已成世界范围内讨论最热门的焦点问题,在此种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做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毫无疑问要被卷入这个金融治理的浪潮中来。当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多边开发金融机构问题频现,改革异常艰难,已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亟待一个能代表它们自身发展利益的投融资机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定位于政府间性质、为亚洲基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3 InvestmentBank,AIIB),成为世界舆论的漩涡和焦点;近年来由中国发起主导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称“新开发银行”),以及正在筹划中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皆可作为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创新的新成果。尤其是亚投行,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在国际多边舞台上话语权的显著提升,更是世界经济秩序发生转变的节点。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以下简称“亚投行”,AIIB)的倡议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之后亚洲域内外成员国积极响应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5 年 6 月底,57 个成员代表在北京达成并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以下简称《亚投行协定》)。2016 年 1月 16 日,亚投行正式成立,标志着亚投行正式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一员。现有的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主要是指多边开发银行,还包括多边开发基金等金融机构。全球性的多边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以世界银行为主,作为全球融资发展体系的领导者,世行旗下的两大发展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及国际开发协会皆为世界范围内的减贫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区域性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集团等等。多边开发银行以发展与减贫为宗旨,致力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发展,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咨询。根据覆盖的地理空间范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全球性开发银行(如世界银行)、区域性开发银行(如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次区域开发银行(如安第斯开发集团)。2014 年 7 月由金砖五国共同发起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又称为“新开发银行”)则属于跨区域开发银行。
......
1.2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构思的总体框架,以及逻辑主线—基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第二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该部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指出本文是基于全球经济治理、开发性金融以及协同理论的思考来对本文进行构思与布局。第三章为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分析,基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从形成背景、机构属性、权力结构、业务运作、绩效五个方面对多边开发银行展开比较分析,指出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成功做法与不足之处,重点探讨了亚投行在治理理念上的进步及创新之处。第四章为多边开发银行的协同发展,鉴于第三章各多边开发银行均有自身的优势和可鉴之处,同时又都存在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因此基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本文认为多边开发银行应该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之路,它们是一种互补合作与良性竞争的关系。第五章为多边开发银行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国内目前对全球多边开发银行的研究很少涉及绩效分析,基于第三章与第四章均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分别对多边开发银行加以比较和协同分析,该部分实证将从这两章的比较层面提取变量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并参考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方法,对多边开发银行经济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前文所做理论及实证分析进行重要总结。
..........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本理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各民族和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每个领域都充斥着全球化色彩。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挑战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及领土,在民族国家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较难得到公民的认同的冲击下,它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管制模式,在这种矛盾与冲突的较量中,权利主体的多元化引起极大重视,多方治理行为体共同参与协调国际事务的国际治理理论就此诞生。詹姆斯 N·罗西瑙(James N.Rosenau2001)作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其对政府治理与统治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区分,他指出,统治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量去实现,而由一种共同目标支撑的活动称为治理,政府不一定是作为主体参与这些管理活动;因此,相较于政府统治,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政府、非正式的机制。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2001)将发展全球化作为切入点,清晰地界定了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影响,并对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条件进行分析;此外,从正义和民主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全球治理的规范基础,并强烈地表达对理想国际秩序的道德诉求;最终形成了以世界主义原则为基础,全球多层治理的世界主义民主这一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安东尼·麦克格鲁(Anthony McGrew,2002)分析了建立超越国家更紧密、更具责任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有利条件、现实性以及可行性。他认为,全球共同体具有高度的非代表性,在权力、机会、资源与影响方面的极其不平等性,因此该体系又被称为扭曲的全球治理。可以通过赋予世界各国人民一定代表权、让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提供优质服务,便可出现一个更民主、更负责任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利于保障多方位的全球性社会正义。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2000)表示,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治理存在两难境地:一是遵照国境线划分管辖权边界,它极大地限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阻碍经济效率的改善;生产者和投资商拓展全球化的野心使各国经济制度基础得到了削弱,这使得公平性与合法性受到挑战与质疑。后来,罗德里克针对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99)著名的“三元悖论”,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短中期方案,即对妥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再次改造:默认民族国家继续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心地位,并在国际经济规则与标准中加入了免责条款或退出机制;第二种是长期方案,即全球联邦主义,从长期来看,罗德里克设想在一个联邦主义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市场、政治管辖全都实现全球化,加上不断改进的技术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M.杰里亚金(M.Delyagin,2011)指出,世界经济正面临从投机型到生产型的转变,核销投机性债务、实行金本位制,以及确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成为相应较小代价的转变方法。奈瑞·伍茨(Ngaire Woods,2008)认为,相比于过去,世界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经济发展愈加不平等以及缺少治理,为解决这些难题,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该分别在贸易、货币和发展援助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使这些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改善它们自身的治理结构,以便适应新的全球变化,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鲁志颖(2011)以中国参与国际货币组织改革为例,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进行了探究,认为中国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来促进 IMF 的改革:与新兴大国的合作、赋予 IMF 更大的金融角色和为 IMF 输入更多的人才、以及加大与西方大国的对话。樊勇明,沈陈(2013)认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应明确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纵观大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层面,为使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需要为各国所做的一切努力进行协调,并将其功效得到最大发挥。裴长洪(2014)从公共品供需的角度探讨了全球经济治理的经济学含义,通过分析中国对全球公共品的需求特点和供给能力,他指出,除增强综合实力之外,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中国对全球公共产品的输出与供给能力。孙伟(2014)分析了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目标,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对国内经济治理模式进行改革,努力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软实力;深化对外开放,推进互利共赢战略;坚持建设性与渐进性并重,促使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
第 3 章 多边开发银行的比较分析........13
3.1 形成背景的比较............13
3.1.1 传统多边开发银行的形成背景.........13
3.1.2 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形成背景.......14
3.1.3 亚投行的背景创新..........15
3.2 机构属性的比较......16
3.3 权力结构的比较......17
3.3.1 股权与投票权.........18
3.3.2 治理结构........ 20
3.3.3 决策机制........ 21
3.4 业务运作的比较......22
3.5 绩效的比较.....25
第 4 章 多边开发银行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0
4.1 研究意义..........30
4.2 实证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30
4.2.1 数据处理及变量定义.....31
4.2.2 计量模型的设定.....33
4.3 模型回归结果...........33
第 5 章 多边开发银行的协同发展........37
5.1 协同的目的.....37
5.2 协同的模式.....38
5.3 协同的实现路径......38
第 5 章 多边开发银行的协同发展
5.1 协同的目的
20 世纪美苏两极争霸的时代早已远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争当世界的霸主,独霸一方虽可以雄霸世界一段时间,但绝不会长久。苏联短暂的盛极一时,最终仍以解体告终。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美国仍居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加上日本,欧盟等一系列政治同盟国的协助,使得其在全球事务中一直扮演着领导者或领头羊的重要角色。甚至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美国或日本等强国不断强化自有利益,许多小国,弱国想要在经济全球化中站稳脚跟,发展自身经济,需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组织实现共同发展。多边开发银行的成立是大势所趋以及现实需要。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失灵,信贷市场几乎面临停滞状态,但多边开发银行却仍大幅扩张资产负债表,积极有效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并且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困境。经初步预估,目前全球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接近 1 万亿美元,世界银行只能提供 600 亿美元,其他私营部门的投资也仅为 1500 亿美元左右。可见,当今世界全球性公共产品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需要积极倡导筹建新的跨区域或次区域多边开发银行,这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多边开发银行虽已相继陆续成立,亚投行以及新开发银行也已开业并进入运行阶段,但还未正式发挥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应有作用以及在重塑国际经济秩序新规则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与思考,放眼于全球多边事务,若将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尚未正式成立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看作是构建新型全球经济秩序的子系统,为了实现全球经济治理新规则的成功塑造,这些新型开发银行应当要联合起来,走合作共享之路。构建多元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助力由新兴国家主导的新型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不断加强组织协同、知识服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国际金融组织资源的充分利用。本文第 3 章基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从形成背景、机构属性、权力结构、业务运作、绩效等方面对多边开发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成功做法与不足之处,重点探讨了亚投行在治理理念上的进步及创新之处。鉴于各多边开发银行均有自身的优势和可鉴之处,同时又都存在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因此基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视角,本章认为多边开发银行应该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之路,它们是一种互助合作与良性竞争的关系。
.......
结论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开始打破传统束缚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转型,成立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是大势所趋以及现实需要,它们代表着全球金融治理模式的最新成果。通过对多边开发银行在形成背景、机构属性、权力结构、业务运作、绩效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不论是对于传统的还是新型的多边开发银行而言,亚投行的出现都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的一种融资创新机制,同时,亚投行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对外战略的一种机制创新,以援建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最终形成了共赢的格局。在机构影响力方面,亚投行是中国经济雄厚的硬实力和外交软实力的产物。股权结构和投票权方面,亚投行的主导方——中国政府始终秉承不搞“一股独大”的承诺,事实也证明亚投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区域组织,与美国反对多边主义与孤立主义转向形成鲜明对比。治理结构方面,亚投行力求简单高效,董事会不常驻,对腐败实行零容忍度,这有助于亚投行实现利益兼顾与决策效率之间的平衡,也是它区别于现有主要多边开发银行的创新之处。此外,亚投行将遵循成员国间互相平等的原则,不仅在治理结构上,在决策机制上也是如此,亚投行严格坚守成员之间民主协商,相互平等的关系原则,积极顺应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趋势。多边开发银行的服务对象各有差别,有全球范围和区域范围之分,传统的多边开发银行投资领域更趋于多元化,亚投行则集中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都存在一个相似之处——对基础设施提供的贷款占比较大。因此未来各个金融机构会存在合作和一定的业务竞争关系。外部的信用评级上,多数亚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评级都在不断提升,且多处于稳定状态,加上发达国家的广泛参与,亚投行有信心提供“AAA”评级。经营绩效方面,多边开发金融机构都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只是盈利水平普遍较低,个别机构绩效突出。亚投行未来具备提供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它将会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实现二者相结合。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