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资本流动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关系新的主宰,引发关注与争议。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得浮动汇率制度成为主流,为资本自由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伴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全球化的推进,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速与贸易增速,尤其在 2000 年后迅速扩张,并在本轮金融危机前达到 1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流动规模也达到 1.23 万亿美元;然而金融危机之后,资本流动规模迅速回落,2009 年跌至谷底,全球资本流动规模约 2 万亿美元,但在一年后就恢复至危机前约 50%的水平,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规模更是在同年超过 2007 年的历史高点。未来,资本流动主宰全球经济关系的趋势不会改变,还可能随着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开放而更加重要。但是,更复杂的风险也在随着资本流向全球。因此,对于资本流动放任和管制的争论从未停息。 传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资本流动与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中受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流动有利于全球更好资源配置并分散系统风险。资本要素最早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除了资本要素流动的决定理论之外,资本流动效应也是关于资本要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出角度出发,资本账户开放后,资本流动性增强,资本从充裕国流向匮乏国,流动过程中,利率作为要素价格产生均等化效应的同时,扩大资本流入国产出,增加流出国利息收入,从而提高两国福利水平;从分散风险角度出发,资本账户开放可以扩大国外资产投资标的范围,一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资本流动实现多样化资产配置,在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化解系统性风险;从经济波动的角度出发,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一国可以通过对资本流动的逆周期处理,即通过经济萧条时期对外借款,经济繁荣时期偿还借款的方式最终平滑消费,减少经济波动;除此之外,资本账户开放可以促进国内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系统深化,也可以通过特定渠道的资本流动(如 FDI)产生技术外溢,提高一国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
1.2 选题意义
扩展中心外围理论的应用,为资本流动理论做出有益补充。现有关于资本流动的理论大多基于发达国家视角,新兴市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为融入全球化,只能通过运用现有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其他国家经验逐步探索开放资本项目与资本流动管理。本文通过对比资本流动影响因素在对中心外围国家的非对称影响、资本流动利益在中心外围国家的分配非对称性,反思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与发展中国家在开放中获得更多收益的相关结论。通过引入“中心-外围”理论,观察中心外围国家在资本流动格局中非对称地位,为继续探索资本流动管理及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奠定了理论依据。 回顾以 IMF 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资本流动框架,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框架。以 IMF 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 90 年代以来不断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危机频发的现实面前饱受诟病。长期以来主张资本自由流动的 IMF 虽然在近期对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做出重大修正,但针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监管政策少之又少。本文将对近期 IMF 形成的管理框架进行梳理,进而对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框架提出完善性建议。
.......
第 2 章 现有研究状况与文献述评
2.1 有关资本流动的文献
资本流动衡量的方法主要分为法定衡量方法(De jure)与事实衡量方法(De facto)。 法定衡量方法主要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安排和外汇管制年度报告》(AREAER)中描述的各个国家资本项目管制情况。Epstein 和 Schor(1989)最先提出利用 AREAER 来衡量资本管制程度,在此之后,不断有学者在研究文献中提出相关方法。Cottarelli 和 Giannini(1997)、Johnston 和 Tamirisa(1999)和 Rossi(1999)以 0/1 衡量考察国家是否资本项目存在管制的“二元变量法”。Grilli 和 Milesi-Ferretti(1995)测量样本国资本账户无限制年份数目在样本期年数所占的平均比重构建比重法,用于评价一国资本账户是否开放;Quinn(1997,2002)则从资本账户收入和资本账户支出两方面分别构造以 0.5 为间隔长度的从0 到 2 用于描述一国开放程度的指标;值得一提的是,Chinn 和 Ito(2002,2005,2008)使用 AREAER 信息,考虑时间变量并度量资本管制强度和广度,构建了KAOPEN 指数法,由于指标不仅考虑了资本账户的管制,还考虑到了其他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因此更加全面的度量了资本项目管制或者开放,在现阶段被广泛应用。除此之外,OECD 也设计了一套专门适用于 OECD 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指标,但由于其数据样本国仅限于成员国且数据年限被未被广泛使用。 事实衡量方法主要基于一国资本流动与管制情况进行考察。
........
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关于资本流动政策回顾
IMF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管制。Mendoza(1990)理论研究表明当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面临国际收支问题时,实施资本管制对于该国经济产出、消费、福利的影响非常小。Calvo 等(1992)认为,随着资本管制政策实施,投资者终究会找到规避的方法,因而资本管制仅在短期有效。Mathieson 和 Rojas-Suarez(1993)提出随着汇率和贸易管制的自由化,资本管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失去了有效性,并列举了逃避管制的方法。但由于扭曲效应的影响,当一国面临资本大幅流动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通常比资本管制的实施更为有效。为了推动资本账户可兑换,应努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建立更加灵活的利率调整机制。为了维持资本账户开放,宏观经济、金融和汇率政策的一致性比逐步取消资本管制更重要。Schadler 等(1993)在对当时智利、哥伦比亚、埃及、墨西哥、西班牙和泰国的政策制定和措施有效性的经验进行研究后,论述了一国应如何应对资本流入激增,同时还认为紧缩的财政政策是阻止资本流入导致的经济过热、实际汇率升值的唯一途径。 1994 年开始,IMF 的研究加强了对资本管制无效的讨论。例如 Johnston 和Ryan(1994)认为资本管制在发展中国家是无效的,并且会导致宏观经济管理出现问题;与此同时,考虑到资本自由化对资本流入和国内金融系统的积极影响,作者提倡加快资本自由化进程。Dooley(1996)撰写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回顾认为,资本管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隔离国内与国际利率市场,但没有证据表明资本管制可以显著影响资本流动数量;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被用于发达国家的资本管制更为有效;行政执行能力决定管制的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智利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管制经验广为人知,一些 IMF 的工作人员开始认识到临时性的资本管制的益处。1996 年,Galbis(1996)认为对资本流入实施临时性税收是有根据的,同时也指出,资本流动的数量型工具的无效的且更具歧视性,应率先被取消。Laurens 和 Cardoso(1998)强调由于智利式资本管制需要具备较高的行政执行能力,因而仅有限的发展中国家适用。
........
第 3 章 “中心-外围”框架与资本流动 ........... 29
3.1 “中心-外围”框架的提出与发展 ........... 29
3.1.1 “中心-外围”框架的基本特征 .... 29
3.1.2 变化发展中的“中心-外围”框架 ......... 30
3.1.3 国际货币体系是“中心-外围”框架新的主宰 ......... 31
3.2 “中心-外围”框架下的资本流动 ........... 32
第 4 章 中心-外围框架下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 40
4.1 资本流动影响因素推力—拉力框架的发展 ....... 40
4.2 基于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 43
4.3 基于 GVAR 模型的实证检验 ........... 65
4.4 本章小结 ............. 75
第 5 章 中心-外围框架下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基于财务绩效视角 ...... 76
5.1 资本流动财务绩效介绍 ........ 76
5.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配 ........ 81
5.3 少数国家主导的资本流动利益分配 ........ 94
5.4 全球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美为例 ............ 97
5.5 本章小结 ........... 106
第 6 章 IMF 资本流动管理框架
6.1 IMF 对资本流动管理态度的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直是全球资本流动管理的风向标。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IMF 包括国际社会对资本流动不断变化:依次经历了赞成管制—放松管制—逐步支持管制的过程。这种态度的变化取决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以 IMF 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一直认为,开放多边的国际资本流动体系比封闭的资本账户更能很好的服务全球经济发展。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可通过私人部门将投资组合的国家风险、信用风险、货币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分散,维护国内金融稳定。但亚洲金融危机,尤其是 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使IMF 逐渐认识到完全的资本项目自由化并非在任何时期对所有国家都适用,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具有必要性、合理性。 二战之后,在设计国际货币制度时,凯恩斯认为应该进行资本管制,并将其作为货币体系的永恒特征,这样可以实现一国的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美国倾向于维持体系稳定,这一建议得到了美国的认可,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接受。在同一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形成,内嵌自由主义看重于多变情况下的国内干预,为资本管制提供了指导思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下,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必须施加资本管制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国家同样认为资本管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官方和学界也持资本管制能够避免国际投机资本干预国家政策的观点。 但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IMF 对资本流动管理开始持反对态度,大力提倡资本自由化,资本管制开始出现松动。在这一时间段,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取代了内嵌自由主义,逐渐成为官方和学界的主流思想,主张金融自由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瓦解,浮动汇率制占据主导,为资本自由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市场自由的原则指导下,美国开始支持资本项目开放,有利于其发挥美元的主导地位和优势,获得更大收益;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降低对资本流动的干预,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
..........
结论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跨境资金流动规模、频率和风险日趋加大。跨境资金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频繁“大进大出”。跨境资金的剧烈波动,为维持经济平稳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极大挑战。在对中心-外围框架进行的发展与演进过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分析全球非对称的国际资本流动格局,聚焦资本流动影响因素与利益分配的非对称性,并在此基础上对 IMF 近期提出的资本流动管理框架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与贸易渠道解读非对称国际经济关系中心外围视角相似,在当今资本流动格局中,外围经济体受全球金融周期与中心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外围经济体资本流动规模受周期代理变量 VIX 影响更为显著,通过提升国内利率水平及资本流动管理对自身资本流动规模进行的影响能力不足,且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推力因素明显大于拉力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外围国家为考察对象的实证结果中,资本流动规模为受推力因素影响显著情况明显大于拉力因素,不论以总资本流入还是净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外围国家较中心国家而言,资本流动规模更易受到金融周期与危机的影响与冲击;通过建立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的方差分解结果则显示,对于样本内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如考虑国家间资本流动规模的相互影响,则国际推力影响因素显著大于国内拉力影响因素,如不考虑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在自身及各国间的相互影响,模型之中包含国内经济增长、国内利率水平与汇率变量在内的拉力因素影响小于对应的国外变量与全球变量 VIX 推力因素的影响;分区域情况可以发现,拉美地区国家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受到国际推力因素较其他地区外围国家影响更为明显。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