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脱媒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34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前 言

金融脱媒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而与各经济变量产生着广泛联系,可以认为:金融脱媒是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企业实体、社会居民等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金融脱媒的现象逐步了解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及背景及特点。在深入分析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及企业的种种影响时,指出作为金融业核心的商业银行首先受到脱媒的冲击,并且这个冲击是长期的,然后就相关问题提出详细对策。在宏观角度上,用面板数据论证金融脱媒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金融脱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差异,因为各区域的经济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而就货币政策而言,金融脱媒程度越深,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就会越大,因此,应该深入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效力影响的方向和强度。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考虑金融脱媒的实际影响。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脱媒的关系,金融脱媒促使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也给监管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及保护金融业的稳定具有现实性。 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金融脱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关于金融脱媒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度量问题。二是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也有文献涉及到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论述。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金融脱媒的现象,但研究的角度还有限。本文正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金融现实提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深化,为决策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 1金融资产规模及结构相关文献
谢平(1992) 指出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金融深化过程,虽然改革开放后的这一时期内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增长较快,但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内在缺陷,能在二级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比重低,整体市场化程度有待大幅提高。易纲、宋旺( 2008)认为落后的金融资产结构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加快了金融建设的步伐。1990 年、1991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一系列推动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为改善国内融资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12)系统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测量与合理性研究,结论是社会融资规模的测量不仅是统计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并利用该指标促进社会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资金供需平衡,而且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2. 2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及开放条件下融资格局的不断发展,有更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涉及资本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刘伟和王汝芳(2006)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得出结论: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中间接融资(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具有负作用影响,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步降低;相对来说,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建议在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中,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尽快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市场体系。佘运久(2001)通过研究资本市场中股权市场和债务市场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协调等问题,力图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转轨中如何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和如何防范资本市场因不协调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3 章 中国金融脱媒环境与现状分析 ....................... 20
3.1金融脱媒指标构建与测算 .................. 20
3.2社会融资规模与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 23
第4 章 金融脱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 47
4.1区域融资与区域脱媒的表现 ................................... 47
4.2区域脱媒差异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50
4.3结论与对策 ................................... 54
第5 章 金融脱媒对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 56
5.1银行业面对脱媒的外部环境 ................................... 56

第 8 章 金融脱媒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分析

8.1 金融监管的含义及内容
在金融监管中,国际金融界共同遵守的协议主要是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2004 年《巴塞尔协议Ⅱ》及 2012 年《巴塞尔协议Ⅲ》。这些协议成为当前金融监管的主要框架,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指导性。起源于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Ⅰ》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准则,但在此后实施过程中暴漏了一些问题,直到2004 年经过修改和完善并通过了《巴塞尔协议 II》。该协议中明确提出了开创性的三大支柱,并且对信用风险的评估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和高级评级法,其目的是用这些方法计算的资本比率能够与银行面临的实际经济风险更加相符,而且坚持通过推进信息披露来确保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效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围绕着资本监管进行的,而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是采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进行风险监控。因此,监管资本套利均构成了中外银行监管套利的主要内容。

8.2 我国金融监管的演变、现状及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离完全实现市场化还有较大距离,且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资产负债业务具有较强的趋同性,例如,同时超速发行理财产品、房地产信贷同时大幅扩张或收缩,由此可能产生较大的潜在风险。而且在理财、信托或资产管理等业务的金融创新中,秩序比较混乱,金融业的资产规模容易膨胀,由此导致的风险机制更加复杂,风险积聚在所难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的金融监管可能存在制度上的漏洞,甚至可能存在监管上的真空。随着银行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同业之间的关联性会进一步提高,“合成谬误”会在更大程度及更大范围内得到体现。信贷资产证券化既是机遇又是潜在的风险源,如果设计不好,去杠杆化的初衷不仅不能实现,反而可能成为各种风险的诱因。
...........


第 9 章 结论与对策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金融脱媒进行了论证,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脱媒差异了深入研究,并重点分析了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和企业的直接影响。金融脱媒的过程存在一些特点和规律,可基本概括如下:
1.金融脱媒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金融脱媒只能在适应经济发展的这个方向上顺势而为,即应通过引导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的影响,而不是采取超越当前约束条件的超前行为。从整体看,金融脱媒是个曲折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某一个阶段,直接融资的比重会大幅上升,而在另一个阶段可能会有所下降。金融脱媒也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大多呈现平稳推进的特征,因而更像S形走势。
2.金融脱媒的最终格局
直接融资的最佳比例应是一个范围而不是确定的一个数值,这个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制度、外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存在一个完美的静态比例。从目前发展态势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最佳的比例是 50%-60%之间,即直接融资应该占到社会融资总额比重的40%左右,围绕该均值波动为最佳选择。结合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运行状况,我国这一比例应该是合理和可行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