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在区域间加速流动,使得金融集聚现象日趋明显。金融集聚从最初的金融控股公司集聚,发展到现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己经成为现代金融业组织的基本形式。目前,全球范围内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显示了金融集聚的重要角色,我国也形成了像北京、上海、广州等金融集聚的区域。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而这种现象与金融集聚紧密相关。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从银行业①、证券业②、保险业③三方面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阐述,本文将 2006-2012 年的各项目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如图 1-1、图 1-2、图 1-3:从图 1-1、1-2、1-3 可以看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各项目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4 个地区所占比例有较大的差距,导致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失衡,而不同地区金融集聚程度的高低是导致失衡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相关理论及我国实际操作的焦点,学者们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下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集聚,我国则不断实施相关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这为本文对我国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一个切入点,通过研究我国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可以为我国更大限度地利用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带动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
………….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理论体系下,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集聚及其辐射效应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可以为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弗朗索瓦•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认为某方面具有主导优势的产业部门呈现集聚后,会产生具有显著辐射作用的增长极。贡纳尔•缪尔达尔(1957)主导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在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实质为辐射效应。约翰•弗里德曼(1966)提出“核心–边缘”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理解为由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组成,核心地区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并促进着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雷蒙德•弗农(1966)创立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优势因素的集聚,梯度高的地区可以梯度低的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沃勒斯汀(1974)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市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进而带动边缘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这也反映出辐射效应。罗默和卢卡斯(1988)提到的“溢出”模型,实质是对辐射效应的解释,即中心高度集中的优势因素会向周边区域辐射。马丁(1999)对集聚经济前提下的区域位置之间的竞争进行研究后指出,最先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地区可以获得较多的激励福利,且可以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
第 2 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们通常以物理学中的辐射原理及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研究经济辐射理论。物理学中的辐射是指能量较高的物体与能量较低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能量传递过程。辐射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是两个不同能量级的物体相互辐射的过程;第二,最终随着能量的逐渐传递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第三,能量差别是净辐射能量为正的前提条件;第四,辐射效果与物体间的距离呈现负相关的趋势;第五,辐射效应的显著性与两个物体的能量级差距呈正相关;第六,辐射的效果与传导机制密切相关。结合已有文献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界定为金融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与金融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之间所发生的优势要素的转移和流动,通过这种流动和传播,金融集聚程度较高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的变动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金融集聚程度越高,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越大,且这种影响表现为正,即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内各省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拘泥限制,实现经济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鉴于本文以 31 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只研究中心省市④对次级省市、边缘省市的净辐射效应,逆向的辐射效应忽略不计,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可以理解为图 2-1 所示:
………….
2.2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传导机制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通过外部规模经济进行传导的原理是,规模经济使得金融机构形成集聚现象,金融活动更加便捷,这能够提高市场的流动性,降低投融资风险,节约交易资本,通过合作实现金融资源共享。当大量金融机构集聚时,商业银行可以与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开拓出多种跨专业业务合作关系。随着金融机构的集聚,会带动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共同发展的效果。中心省市往往是金融资源及创新资源的储备库,当其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溢出,能够带动次级及边缘省市的进步。鉴于次级及边缘省市的创新和技术与中心省市有着较大的能量级差距,创新技术的辐射会对次级及边缘省市产生巨大影响,有利于加快优势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流动,降低学习成本,共享有利资源,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金融集聚效应为加速金融水平的共同提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适度合理地加大中心地区及省市的金融建设力度,积极提高中心地区或省市的金融集聚水平,通过金融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或省市的金融创新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
第 3 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15
3.1 金融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因子分析法 ....15
3.2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辐射范围的测度方法..........17
3.3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20
小 结......21
第 4 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辐射范围的测度..........22
4.1 金融集聚程度的测度 ........22
4.1.1 金融集聚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4.1.2 不同省市金融集聚程度的测度........ 24
4.1.3 ArcGIS 地图分析金融集聚程度....... 30
4.2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辐射范围的测度 .....31
小 结......32
第 5 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34
5.1 实证方法说明 ......34
5.2 中心省市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 ....34
5.2.1 上海市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 34
5.2.2 北京市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 45
5.2.3 广东省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 49
小 结......51
第 6 章 对策建议
6.1 强化中心省市的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带动区域金融发展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城市联合加强合作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道路被广泛接纳。通过前文的研究,本文将中心省市看做辐射主体,次级及边缘省市为辐射客体。在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如果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差距越大,辐射效应会越明显,考虑到我国金融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等用力的刺激措施是不可取的,可以先抓住主要矛盾,加强主体辐射效应的效果,所以首先中心省市的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该足够强大,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省市联合,整合区域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对全国而言,上海、北京、广东等中心省市的金融集聚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与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中心省市应该积极与国际接轨,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借鉴有力的发展模式及对策,不断合理完善自身,进而引领其他省市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经济区。
………..
结论
本文对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进行测算,选出中心省市,对其金融集聚辐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辐射效应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主要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
第一,对金融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我国而言,金融集聚辐射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怎样最大限度地解决阻碍瓶颈,促进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发挥,这些问题的解答,必须开拓新的视角,进行长期动态测量。
第二,本文认为金融集聚辐射效应是金融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省市对金融集聚程度较低的省市的辐射,这种辐射使得优势因素进行流动和传播,进而对金融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的省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产生金融集聚辐射效应。
第三,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测算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而且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选用威尔逊最大熵模型来测算中心省市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辐射范围,运用 VAR 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函数,说明金融集聚辐射效应明确存在。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