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今天,货币合作作为经济金融一体化之桥梁,通过对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要素的优化,从整体上发挥对该地区筹集和分配资金的功能,已经成为一股方兴未艾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潜在机遇。然而,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和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尤其是货币合作,才能改变这种不利地位。
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在东亚地区迅速扩散,使东亚各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历了这次危机使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仅凭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抵御这样的危机,没有协调的汇率安排和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不稳定的一个根源,非常需要通过货币合作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危机之后东亚各国家各地区开始探讨,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汇率和货币安排,协调各成员国汇率及货币政策,稳定汇率,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保持区域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增长。1999年1月1日,欧洲正式启用欧元,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货币一体化。这为区域货币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欧洲货币联盟货币合作的理论探讨和欧洲统一货币的实践,都给东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货币合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欧洲货币合作的成功激励东亚各国加快了货币合作的步伐,东亚各国在《清迈倡议》框架下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了多层次的政府对话,并使其制度化,设立了亚洲债券基金,这些为东亚货币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在不断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在逐渐趋同,但货币合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区域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进程,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也要遵循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东亚各经济体应根据东亚实际,制定一个既可以操作,又符合各国利益的长远货币合作框架。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探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试图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东亚地区具体情况的货币合作路径,并依此建立合理的货币合作机制。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东亚
东亚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区域性概念,它是随着东亚进入现代世界体系并以其特殊的方式走上国际舞台后而产生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发展,东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有的区域性概念都是在某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旗帜下形成的,同样东亚概念也是基于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具有的某些共同性的经济或文化基础之上而提出的。东亚,顾名思义指的是亚洲的东部地区,传统地理学习惯把亚洲分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东亚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了,而且有向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扩张的倾向。以前人们使用东亚一词似乎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范围——指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三国,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东亚一词所指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世界银行在1993年出版的研究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将东亚的范围确定为“包括所有的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泰国以东的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和泰国也包括在内”。实际上他们的研究范围只涉及了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即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杨贵言等人认为:东亚应该是以地理位置为基础,以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似性为纽带形成的一个区域。具体范围应该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这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的相似性上不管以任何标准划分都应该是东亚的核心。
罗荣渠先生则把东亚称为“太平洋亚洲(Pacific Asia)”,指的是欧亚大陆太平洋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带,包括亚洲大陆东部的大陆、半岛与海岛。狭义的东亚指中国大陆、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岛等;广义的东亚包括东南亚即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诸国;再扩而大之,甚至可把南亚即印度半岛诸国也包括在内。就东亚的重新崛起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朝鲜、韩国、原东盟五国这个范围内,这大体上是汉字文化圈影响所及的地区。陈峰君则认为,东亚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小亚太”这个概念基本相同,他指出:“小亚太”指东亚,即大、中亚太的核心部分。“小亚太”往往与东亚同时使用。它一般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两部分区域,其中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支那和东盟各国,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3,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0弱,经济总产值约占世界经济产值的1/5。
第2章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及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也不断深入。频繁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合作产生内在驱动力。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国际货币合作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货币合作逐渐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人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国际货币合作相关理论的同时,货币一体化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尝试性实践。最优货币区理论就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从蒙代尔等人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到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和欧元的诞生,众多理论家和实践家孜孜以求,不断完善与发展才结出了今天货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累累硕果。
本章首先阐述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就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与成本分析方法以及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了总结,并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为后文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然后考察了欧洲货币合作和拉美国家美元化两种货币合作实践模式的演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货币合作实践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2.1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2.1.1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OCA 理论是研究区域货币合作以及汇率协调安排的理论,其开始于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优劣的争论中。20世纪50年代,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学者推崇浮动汇率制度,认为固定汇率制终将失败。1961 年罗伯特·蒙代尔发表论文《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它是指从成本收益角度衡量,存在关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最优区域分界,据此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各区域内实行共同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经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维莱特和陶尔以及哈伯勒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即通过单一指标分析法分析判断货币区的最优性。
2.1.1.1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
蒙代尔认为,最优货币区的主要好处在于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和减少了国家间相对价格的不确定。最优货币区的缺陷是,在经济遇到不确定性冲击时需要减少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而此时会出现大量失业。为了克服这些冲击,蒙代尔强调高度劳动流动性的重要性。蒙代尔认为选择最优货币区应以高度的要素流动作为一个基础。这样的流动性取代汇率变动作为调节机制解决需求转移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2.2 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
2.2.1 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践
2.2.1.1 欧洲货币合作的演进
第一阶段,欧洲货币合作的准备阶段(1951~1969)。这一阶段是始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至海牙首脑会议上“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的出台。 1951 年 4 月 18 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简称《巴黎条约》)。1952 年 7 月 25 日条约生效,同年8月成立煤钢联营结构,欧共体建设从此开始。1957年3月25日,上述六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1958 年 1 月 1 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欧共体的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实现共同体的均衡增长;共同体内取消工业品关税和数量限额,对外实行共同关税汇率和共同贸易政策;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统一内部主要农产品价格,对外征收进口差价税,设立共同农业基金;在运输、能源、渔业、社会地区开发和研究及发展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不同程度的共同政策。总的目标是,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欧共体的成立,迅速加强了欧洲内部的经济联合,使成员国增强了竞争能力。在货币问题上建立了货币委员会,以解决促进关税同盟及共同农业政策等相关货币事宜。货币委员会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但是,条约没有对成员国的货币金融状况作出约束性规定,没有制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和长期目标,仅是较松散的政策协调。
共同体成员国中央银行委员会于 1964 年 5 月 8 日成立。一年后,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条约规定从 1967 年 7 月起将煤钢联营、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一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同时建立统一的共同体部长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
美元危机的爆发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弊端日益突出。1968-1969 年间,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汇率大幅波动,并影响到欧洲经济共同体6个成员国货币的稳定性,以及在共同农业政策下建立的共同价格体系。这强化了国家间经济政策协调和货币合作的要求。
第二阶段,欧洲货币合作的提出阶段(1969-1978)。这一阶段是始自欧洲共同体的海牙首脑会议,终于欧洲货币体系计划的出台。
1971 年 1 月,公布了由卢森堡首相魏尔纳牵头的建设欧洲货币联盟计划。它为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了一个十年的过渡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实现联盟的目标。其基本思想为先加强各国汇率的协调,缩小汇率波动范围;接着实现各国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同,进一步稳定汇率;最后建立超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实现劳动力、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 3 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因素分析...............39
3.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39
3.1.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39
3.1.2 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44
第 4 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70
4.1 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 ..................70
4.1.1 东亚货币合作的监督机制..................70
4.1.2 东亚货币合作的互助机制..............73
4.1.3 东亚货币合作的最新进展....................74
第 5 章 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84
5.1 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理论分析....................84
5.1.1 传统的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优劣论...............85
5.1.2 汇率目标区理论..............87
第 6 章 东亚货币合作趋势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影响世界经济;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在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与东亚地区各国贸易和投资关系紧密。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同东亚其他国家一起建立东亚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即有利于东亚各国,也有利于中国。中国一直以来积极支持东亚货币合作,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有利有弊,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看,利大于弊,所以中国应从长远角度制定符合东亚货币合作各阶段的战略策略,积极参与并努力推动东亚货币合作。
本章首先对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指出从长期和动态发展的意义上看,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利益必然超过损失。然后分析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与障碍,以及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中国参加东亚货币合作的战略对策。
6.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
6.1.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
第一,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作用
我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要同东亚其他国家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要同东亚其他各国保持相互协调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权一定程度的丧失。人民币的发行量就不能仅根据国内情况来确定,而是需要根据货币合作成员的数量和经济规模确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外部平衡而放弃内部平衡,而且,当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出现较大的逆差,不能随意利用人民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汇率工具的调节作用。
结 论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迅猛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金融体系特别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明显加强,金融危机广泛和快速国际传导的特点使各国金融稳定的联动性日趋明显,一个国家很难单独应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加强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两个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随着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频繁流动,东亚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由于现行东亚汇率制度的实际钉住美元制具有内在的极大的不稳定性,为此,加强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就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相关标准,在总结回顾欧元区与拉美国家美元化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的分析与实证,探讨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对可能的货币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安排,并提出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趋势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东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从单一指标看,东亚地区已经具备了货币合作的部分经济基础,如东亚经济体间劳动力资本要素的流动逐渐增强、贸易一体化程度已不逊于欧洲、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协调等等。从参加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看,东亚各国参加货币区的有着明显差距,但从东亚地区整体上看,货币一体化的长远收益高于短期成本付出。当然东亚货币合作还存在诸多障碍,如东亚各国缺乏坚实的政治合作基础、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亚货币一体化中心国的缺失、美国的阻挠等等。从东亚各国经济冲击相关性看,现阶段全面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条件尚未成熟,但存在两个关系紧密的子区域: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子区域和中国与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子区域。在这两个子区域可以先进行小范围货币合作,货币合作成本相对较低,容易进行,待时机成熟,可以融合两个子区域,吸收更多的成员国,进而推进整个区域的货币一体化进程。
2.通过比较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单一货币联盟模式、主导货币联盟模式和多重货币联盟模式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前东亚经济发展状况指出,单一货币联盟模式、主导货币联盟模式不适合东亚货币合作,多重货币联盟模式是东亚现实的选择。东亚选择多重货币联盟模式表明东亚货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过程。因此,东亚货币合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东亚货币合作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近期安排,建立东亚信息共享和监控机制;中期安排,建立东亚汇率稳定机制;长期安排,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