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量的研究表明,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把资金导向更高效率的部门。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自由化和全球化不断迈进,新的金融工具也应运而生,从而导致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不断增多并且日趋复杂,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令各国政府猝不及防,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和防范金融风险。
2008年,面对那场源自于美国最终席卷全球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多条救市政策和应对措施。然而,从实施效果上来说,这些政策只是在短时期内对本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暂时的挽救作用,长期来看,救市政策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经济结构不合理,呈现出地区间失衡的现象;社会财富被大量转移;通货膨胀加剧,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也间接的造成了本国的政治动乱的爆发。各国政府积极发挥财政以及货币杠杆的作用以应对金融危机,从而出现了政策由公有向私有转变、金融机构自身债务让国家买单、私人债务向公共债务转化的恶性现象。对政府来说,金融危机变成了债务危机,政府必然选择各种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政府开支的举措,相应地,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随之减少,居民生活水平必然会受到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双重转型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金融风险及不稳定因素的累计也令人担忧。上世纪末以来不断出现的多次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地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虽然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损失较小,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非常稳定的金融体系,事实拾恰相反,我国政府还需花大力气改进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分析中国金融体系能基本上抵抗历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其一,自我国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之日起,就坚持走渐进式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避免贸然过度幵放给本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影响;其二,近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速迅猛,繁荣的经济发展局面暂时掩盖了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然而,随着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将逐步凸现,金融体系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例如,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违规违法操作、重大案件时有发生;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控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逐渐暴露,金融监管还不能很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不稳定因素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最后集中转移到金融领域。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因而,冷静观察、理智分析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系统研究新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对于当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综述
1.2.1金融风险的宏观理论分析
(一)经济周期理论中的金融风险
在西方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中,对银行危机的分析也往往与经济周期理论结合在一起,如凡勃伦在其《商业企业理论》和《所有者缺位》中提出的银行体系内在不稳定性假说,Wick sell(1898)对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相背离引起经济的累积性扩张分析等。凯恩斯(1936)对于预期和不确定性的强调是分析经济周期性过程中金融不稳定性的主要贡献。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是引发经济周期变动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投资过度的因素,也有投资环境的不合理导致的投资预期未能实现的因素。通常来说,一旦资本边际效率发生崩馈,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并且这种危机有极大的典型性,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缘于利率上涨的经验往往是错误的。如果经济繁荣,那么大多数人们会保持乐观的投资预期,资本品也随之增多。如果经济进一步繁荣,投资预期会继续保持乐观态势,一旦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人们就会质疑当前的投资的可靠性,对未来收益持怀疑态度。如果这种氛围不断扩散,就会大大降低资本的边际效率,导致经济衰退。Brio,Fur fine Lowe(2001)说明了金融系统“内在周期性”的程度,即对价值和风险的认知及风险承担意愿一样,都会随着经济上下波动而变化。存贷差、资产价格、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以及诸如贷款损失准备对预期损失的会计计量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行为会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放大经济波动。则进一步指出,诸如20世纪80年代末北欧国家和日本的银行危机,1994年的黒西哥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亚严重的银行问题,都足以说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会伴随着金融体系的危机。
(二)“金融不稳定假说”
Minsk(1972,1985,1991)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这一假说在金融危机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地位。他认为,鉴于目前的金融系统由商业银行占主体的多种信用机构组成,借款人特性呈现多样化,金融系统本身就具有不稳定的属性。经济世界中,广泛存在有三种融资行为:谨慎融资、投机融资和庞兹融资。在经济周期中,会出现市场换位,即投机融资逐渐换位于“庞兹融资”,谨慎融资则换位于投机融资。“换位”将会导致获利部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使得经济中的投机和泡沫成分迅速扩大,导致过度繁荣和过度投资的情况出现。在这一阶段,一旦银行信贷中断,市场对未来的担心就会发展成为恐慌,接踵而至的就是市场的崩渍。因而,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内在不稳定性。
2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财政的联结
2.1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当从简单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发展到通过货币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保证了商品交换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风险,使商品货币化的过程难以完成,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埋下隐患。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进行,同时增加了自身交易量,但是经济泡沫也随之产生,形成潜在金融风险。
2.1.1金融风险生成的经济学分析
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金融风险的形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金融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工不断细化,交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根据马克思基本原理,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会导致交易活动的进行,社会分工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易的进行。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交易活动也随之更加多元化,尽管仍然是商品之间的交换,但是从深层次来说,这种交换更接近于产权交易。契约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起到纽带的作用,交易主体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他们因为自身“私利”的存在产生交易,如果有违约现象出现,那么交易中的某一主体利益必定会受到损害,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这就说明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活动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其中必然会出现风险。金融活动的本质就是交易,鉴于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有一方不能履行契约的情形,因此,金融活动中的风险也是必然存在的。
(二)环境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
金融活动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社会因素、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主要表现在:(1)资源缺乏。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那么金融风险就不可避免的产生;(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可预测性决定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共存;(3)金融和实物资产的运动轨迹迥异,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两者势必会发生分离,但是这种分离是不确定的,金融泡沫也就随之出现。
2.2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分析
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使用也会互相影响,金融资金的运用通常会对财政资金的收支产生影响,而财政资金的运用通常也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平衡。金融机构(如证券、信托等)通常会受到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例如,2009年后A股股票市场的触底反弹,很多人认为与央行进一步放松银根有关。而为应对此次“次贷危机”,2008年4万亿的政府投资,主要来自于发行国债收入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所以如果没有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财政政策就会丧失自己的作用工具,而没有财政政策的保护,金融危机也势必会演化成全面的经济危机。
2.2.1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联动机制分析的逻辑起点:财政和金融的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财政和金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二者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两大经济主体,在诸多方面需要协调配合,但是由于二者职能和分工不同,在实际情况下难免会存在冲突。
(一)财政和金融联系紧密
财政和金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与金融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体,为实现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协调配合,二者的最终目标一致。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合理选择财政与货币政策不同的组合方式,有时坚持两种宽松的政策的搭配,有时坚持两种紧缩的政策的搭配,更多的时候则是两种政策一松一紧,尽管组合形式不同,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财政和金融手段并不单纯依靠各自的运行情况对经济进行调控,更多情况下,只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二是两者的载体都是资金,在发挥调控经济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统筹规划而又相互交织的。在共同作用的过程中,财政和金融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集中和分配使用资金,形成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运行机制,二者共同通过货币资金实现宏观经济调控。这种资金运作机制,将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金结合起来。举例来说,银行直接管理财政部门的收入和支出等资金动向,财政资金是银行资金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理,银行系统的收入也会纳入财政收入中去。一旦一方资金发生变化,另一方的资金就会受到严重的干扰。比如财政支出如果无法保证及时足额的拨付国有企业资本金,那么银行就无法足额的收回贷款。三是财政和金融共同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它们共同完成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过程,以维持货币在稳定水平。
3金融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43
3.1美国应对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43
3.1.1美国采取的财政政策.......45
3.1.2美国采取的货币政策........46
4中国金融风险的回顾.....57
4.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风险.......57
4.1.1政策风险.....57
4.1.2操作风险......58
4.1.3银行风险全部集中在国家身上......58
5金融风险预测与危机预警模型.......75
5.1金融风险管理模型.....75
5金融风险测量与危机预警模型
金融风险的管理要以科学的风险定量分析为依据。金融风险微观管理要求对己发生风险的程度做出测量,而宏观管理要求的风险定量分析则着重于金融风险的预警。
5.1金融风险管理模型
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大多依靠规章制度和交易契约来管理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一般依据银行账簿中的一些重要比例关系进行监控,都很少采用定量的风险管理模型。相反,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领域内,却存在着丰富的、日臻成熟的甚至已经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可以对风险做出定量的测度,进而提出控制措施。由于这两个领域内的计量模型众多,而且即使采用同一类模型,不同的金融机构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仍不完全相同,故不同金融机构对模型的应用存在差别。
5.1.1市场风险模型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变化而导致金融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市场变化包括汇率、利率以及股价和商品价格的变化。市场风险的测量,可以从资产价格变化的累积概率分布中求得。早期市场风险描述和测度都是用价格或收益的波动,如方差、标准差和平均绝对偏差表示的。随着金融创新以及资产证券化,资产结构越来越复杂,JP Morgan和G30集团提出了多维的市场风险测量方法——风险值测定法方法。
(一)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概率分布法
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值可以用构成资产组合的各资产的分布变量来进行定义,只要得到构成资产组合的各个金融工具价格变化的标准差,就可以从资产组合的分布中计算出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值。
6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6.1防范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建议
6.1.1进一步加强财政对金融体系的财务监管
金融财务监管是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有着不同的行业特点,财务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应区别行业相应完善财政财务监管。
(一)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财政财务监管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综观国外的成功经验,他们都有一个较为健全的法律环境,一个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和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完善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财务监管制度,最终使一切监管手段都落到有法可依的轨道上来,符合国际惯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溶入到金融全球化中去,参与国际竞争,并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要借鉴国外银行业的财务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制度,使我国银行业的财务制度符合国际惯例,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高财务上支持。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财务观念,认为“摸得着、看得见”的财产才是真正的资产,往往对一些已经是“破铜烂铁”还紧紧抓住不放,如对信贷资产的“一逾两呆”分类方法就是体现这样一种观念,而这在财务处理上往往就难以反映银行业本身的不良资产的真正数量,使本来已经是无法回收的贷款可能还是列在优质资产的账目上,就会造成当发现问题时,可能己是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目前,我国已经按照国际通用的方法,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这为我国金融业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我国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还很不完善,需要在进一步市场化的前提下加大改革的力度,完善我国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加强财务监管。另外,在财务制度上,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财务预算制度、费用专户管理制度、财务决算布置和决算审批制度、财务检查制度等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对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和核销办法、对商业银行的应收应付利息和外汇业务的核算、对各种业务费用的支出、对分支机构的监管、贷款担保人或抵押资产的管理等等都必须参照国际规则,采取稳健原则,并釆用国际通用的会计报表体系,定期向主管单位…财政部提供符合财政部要求的详细、客观的财务报表,财政部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对有问题的商业银行除了作相应的材料公开外,还应釆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惩罚对问题银行或分支机构进行支差,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