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流动性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上对于液体和气体运动方式的描述,而在经济当中各种资产的运动方式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经济的运行总是伴随着资产和货币的交换,交换的过程本身就形成了资产的流动。经济学中的流动性概念最早应该起源于凯恩斯(1936)所著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在书中指出人们对于资产的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偏好,这种流动性是指资产交易和变现的能力。但是由于在所有的资产当中货币具有最高的流动性,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可以约等于对货币的偏好,因此实际上凯恩斯所指的流动性主要还是集中在货币范畴气由于流动性本身是一个由物理学引申出来的形象性的概念,因此它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外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流动性的概念幵始在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罗斯在其所著的《公司理财》教科书中将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产和负债确定为流动性资产和负债,指出公司财务上的流动性可以看作在一定时期内满足流动性负债偿还需要的能力。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00)则从资产变现的角度定义了流动性的概念,认为流动性可以看作资产在短时间内以接近市场的价格进行变现的能力,这一概念比较贴近于流动性的原来所指的“资产移动”的含义。对于现在丰富多样的流动性概念,学术界从不同的层次进行了划分。欧洲央行(2009) 4洛流动性划分为中央银行流动性、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三类,而我国的彭兴韵(2007)则将流动性划分为货币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其中,货币流动性作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推动器",对整个宏观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8)③也认为,在流动性的不同层次当中货币流动性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采用货币政策对货币流动性进行调控,成为了各国央厅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自建国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建国之初,财政手段在我国的收入分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很小。
直到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管理转变成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建立了二级银行体制,不同银行的职能幵始具体化,人民银行才开始逐渐履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职责,但这一时期的调控手段还比较单一,调控的方式也不太成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加速,与此同时信贷规模和物价水平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信贷的过度增长带来了经济的波动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激增,我国从中吸取了教训,加强了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调节。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为了抵御经济波动的风险,推动经济的发展,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限额管理,从直接调控转化为了间接调控,货币政策调节才真正地开始科学化和正规化。近几年来,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出现了较快的增长。首先,我国的外汇结售制度和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大额顺差是我国每年都要被动地向市场释放大量的流动性。我国的出口企业每年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而这些企业必须将这些外汇出售给指定的外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因此随着我国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多,银行也在被动地向经济当中投放基础货市。
其次,我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得货币流动性不断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缓解国际经济的波动对我国的冲击,央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iS,同时财政方面也加大了各项支出的力度,共同稳定了经济的增长。这些刺激政策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它们对货币流动性的扩张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为最近几年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埋下了伏笔,2011年的时候CPI的最高增速达到了 6.5%、在这神背景之下,我国的货币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也不断凸显,采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调节,逐渐成为了最近几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题
。为了控制经济当中的货币流动性,央行开始进行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仅在2011年一年就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三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气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更为丰富的手段。央行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将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央票发行和正逆回购相结合,对经济当中的流动性进行系统的调节,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更加规范。
2国内外文献综述.................. 7
2.1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7
2.2货币政策非线性特征研究 ..................9
2.3 MS-VAR模型的应用 ..................11
3理论分析与模型概述 ..................14
3.1流动性调节过程分析 ..................14
3.2货币政策的非线性特征.................. 17
3.3 MS-VAR漠型简介 ..................19
4实证研究 ..................22
4.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2
4.2指标选取 ..................22
4.3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23
4.4 Granger 因果检验 ..................26
实证结论
本文先通过模型1到3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分别考察,然后又通过模型4对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共同作用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流动性调节过程中都存在着非线性特征,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在“货币流动性低速增长”时期表现较为出色,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则是在"货币流动性高速增长”时期更加有效。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以及货币的净回笼都能够抑制货币流动性的上升。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军系数的绝对直较大,调节作用较为剧烈;而存贷款基准利率系数的绝对值较小,调节作用较为温和。
(3)我国流动性区制的转换较为频繁,维持在一个区哉上的时间较短,表明我国的流动性状况存在较大的波动。
参考文献
[1]艾洪德、郭凯、孙音.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的内涵、测度和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12,( 1 ): 180-193.
[2]陈学彬、杨兰.1999年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及2000年货币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 2000, (2) : 56-61.
[3]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 (9): 1-12.
[4]高铁梅、王金明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01,(3):50-58.
[5]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货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 ( 5) : 70-79.
[6]金春云、郭沛、程浩.我囯电信服务业股指波动的研究——基于SWARCH区制转移模型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 (5 ) : 63-63.
[7]李斌.中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一2001,(7): 11-17.
[8]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紧缩)[J].金融研究,2010,(4):50-63.
[9]李念斋.科学决策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J].中囯流通经济,2004, ( 12 ):46-49.
[10]刘金全、范剑青.中囯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5): 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