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70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导言


1.1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有着特殊的研究背景,即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它是由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一一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迅速从美国房地产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蔓延。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一一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向全球扩散。2008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国,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出口依存度也较大。美国金融危机是否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影响的途径又有那些,这些途径在整个影响机制中所占的比重又是怎样?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往关于金融危机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金融危机的传导,贸易是其中一条传导渠道;另一类是研究金融危机在一国爆发后,对另一国贸易或出口贸易的影响,即二者的单向关系一一而这一类文献数目恰恰较少。理论层面上,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与理论较为成熟,而金融危机对外贸影响的机制与理论尚未形成体系。现实层面上,关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贸易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从数据描述的角度探讨金融危机与中国外贸的关系,缺乏相关理论与计量的支持;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关于此次金融危机与中国外贸关系的文献还屈指可数。本文意图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补充,从机理与实证的角度全面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试图从现实角度理清金融危机发生到中国出口贸易收缩的过程一一包括美国金融危机的国内发生过程与机制,美国金融危机的向外传导,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出口额的下降。其次,在梳理已有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一般影响机理,并分别用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数据加以初步验证,整理出适用于此次危机的特殊机理;最后,通过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两种方式,检验与度量了三种影响机理。我们认为,对于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现实、机理与实证的研究,不光可以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补充,还可以对中国今后的金融与贸易政策提出一定有启示性的建议。
本文选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美国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有着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不同于1997年货币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此次美国金融是充斥着金融衍生品的新型金融危机。因此以往由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与理论,以及危机对外贸的影响机制与理论在这里并不完全适用。本文在以往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此次金融危机传导的现实考量,提出了美国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这对于传统理论是一个补充。本文选题也有明确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本文从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与机理,对中国以后的金融发展起到了警示作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收缩从省域和商品结构两方面做了比较,对中国出口贸易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中国经济主要由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率也大幅下降.所以,只有了解危机发生后中国出口下降的内在原因,才能使出口从冲击中快速复苏,并提高其抗击外来冲击的能力。


2文献综述


为了研究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我们必须先弄清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了解以往将金融危机与贸易放在同一个体系中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章将分别从金融危机、包含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传导、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三方面来梳理相关文献。


2.1金融危机
在研究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金融危机的定义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相较于其它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二是实证分析中所要用到的金融危机的度量方法。


2.1.1美国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2000)中被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一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的描述,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l)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是指投机性冲击导致一国大幅贬值,或迫使当局为保持固定汇率制度,动用大量外汇储备或大幅度地提高利率。(2)银行危机(Banking crises)。是指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可能波及其他银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3)债务危机(ForeignDebt crises)。是指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甚至不能偿付所欠外债利息,不管债权人是属于外国政府还是非居民个人。(4)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例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等同时或相继发生。
对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Demyanyk和Hemert(2008)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市场来分析整个次贷危机,他们发现在危机之前的连续六年,信贷质量一直下降,认为在房价市场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不可持续的信贷增长导致了市场的崩溃.虽然问题在危机发生前很早的时候,都能被观察到,但被2003年到2005年高度的房价上升所掩盖。他们发表这篇文献时,次贷危机尚未扩散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但我们可以发现促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房价上升与信贷扩张。对于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美国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张睿锋(2008)指出,亚洲金融危机表现为双重危机(Twin Crises),即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但此次金融危机中并未出现美元汇率系统崩溃或即将崩溃的状况,而只是导致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银行破产或被兼并接管,因此只能被定性为“银行危机”。可见,虽然货币危机可以导致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并不一定包括货币危机。


第3章 美国金融危机金融.............. 18-37
3.1 美国金融危机金融和美国金融危机价值的关系 ............18-28
3.1.1 美国金融危机金融制度............ 18-20
3.1.2 美国金融危机金融行为............ 20-28
3.2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增长的驱动因素............ 28-30
3.3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的评估模型............ 30-37
3.3.1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历程............ 30-31
3.3.2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评估的方法论............ 31-36
3.3.3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评估的程序............ 36-37
第4章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危机价值............ 37-44
4.1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37-41
4.2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缺失的形成机制............ 41-44
第5章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创造的构建模型............ 44-54
5.1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增长现状 ............44-47
5.2 美国金融危机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构建模型............ 47-49
5.3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创造和评估模型............ 49-54
5.3.1 美国金融危机业绩分析和行业分析............ 49-51
5.3.2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51-52
5.3.3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创造的平台 ............52-53
5.3.4 美国金融危机价值创造的实现和评估............ 53-54


结论


基于以上的现实考察,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美国金融危机是一次根源于低利率与高房价,以金融创新为特点的全球性银行危机。通过对现实的考察与相关数据的描述,我们发现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由低利率政策推进高房价;房价不断上升支持着次贷发放;由次贷衍生的金融创新工具将风险进一步扩大;当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时,利率上升,房价下跌,借贷者开始违约,引起整个信用链的断裂,各国金融市场出现危机。金融市场的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经济衰退,贸易必定会收缩。这就是中国出口下降的“前传”。
(2)通过现实、机理以及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在金融危机过程中相对稳定。本文根据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现实考察与实证分析,均可得出金融危机发生后,并未使FDI发生大规模撤离的结论。江苏作为引进FDI最多的省,受到的短期冲击不如浙江严重;基于年度的数据分析中,2009年FDI确有下降,但同比下降率远低于中国出口的同比下降率;基于月度的数据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中,FDI与出口并无关联。所以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虽然中国全年利用外资会较小幅度的下降,但短期内外资并没有明显撤离迹象,它并不是中国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3)世界总体收入下降是中国出口收缩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出口收缩也会对其它国家收入产生影响。在现实分析中,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GDP大幅下降;由于危机的传导性,欧盟、日本与中国的GDP都会下降。在机理分析中,不少学者验证了收入效应的存在性,同时基于当前数据的分析,也得出美国、欧元区、日本GDP与中国对其出口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实证分析中,通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方差分解,发现收入对出口的长期滞后效应为正,且对中国出口变化的贡献度最大。


参考文献
[1] YOKOYAMA M, KWON G S, OKANO T, et al. Preparation http://sblunwen.com/jrwj/ of micelle-formingpolymer-drug conjugates [J]. Bioconjug. Chem., 1992, 3: 295-301.
[2] TIAN J, CHEN H, ZHUO L, et al. A highly selective, cell-permeable fluorescentnanoprobe for ratiometric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peroxynitrite in living cells [J].Chem. Eur. J., 2011, 17: 6626-6634.
[3] WU W C, CHEN C Y, TIAN Y, et al. Enhancement of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 in dye-encapsulating polymeric micelles for bioimaging [J]. Adv. Funct.Mater., 2010, 20: 1413-1423.
[4] LI K, PAN J,. FENG S S, Generic strategy of preparing fluorescentconjugated-polymer-loaded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nanoparticles fortargeted cell imaging [J]. Adv. Funct. Mater., 2009, 19: 3535-3542.
[5] OW H, LARSON D R, SRIVASTAVA M, et al. Generic strategy of preparingfluorescent conjugated-polymer-loaded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cell imaging [J]. Nano Lett., 2005, 5: 113-117
[6] LI Z F, RUCKENSTEIN E. Water-soluble poly(acrylic acid) grafted luminescentsilico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use as fluorescent biologicalstaining labels [J].Nano Lett., 2004, 4: 1463-1467.
[7] GAUCHER G, DUFRESNE M H, SANT V P, et al.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release., 2005, 109: 169-188.
[8] XU J P, JI J, CHENW D, et al. Novel biomimetic polymersomes as polymertherapeutics for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 release., 2005, 107: 502-512.
[9] KWONA G, NAITOB M, YOKOYAMAC M, et al.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fordrug delivery: loading and release of doxorubicin [J]. J. control. Res., 1997, 48:195-201.
[10] GAO Z, EISENBERG A. A model of micellization for block copolymers insolutions [J]. Macromolecules, 1993, 31: 7353-736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