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1研究背景
流动性效应,即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短期名义利率变动成反比,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第一步,也是货币经济学模型成立的基本前提。但是,在某些时期,扩张的货币政策伴随着不断上升的名义利率,流动性效应消失,也就是存在所谓的“流动性之链”。由于货币和利率的关系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货币当局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一关系如何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货币市场的量价失衡问题由来己久。
1970年代,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出现正向的或独立的关系,流动性效应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美国的流动性之i迷问题一经出现就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随后,美国的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对本国是否存在流动性效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但是,国内的学者对我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链缺乏足够关注。对于流动性之i迷产生的原因,学者的解释集中于参数选取、主观预期因素、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选择以及实证研究方法选择等方面。其中,伯南克等认为参数选取不当导致流动性效应没有被正确地识别,并建议选取更狭义的货币总量指标。但是,结合近几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System)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促使各界开始深刻反思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
2009年6月,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伦敦经济学院讲演时指出,“在不经意之间,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个大盲区,那就是影子银行。我们犯下的主要错误就是认为,一家银行必须是在一栋大理石铺地的建筑里,一排排的柜员收取着存款。实际上,.用短期借款去投资长期资产的任何形式的实体都是现代银行的范畴。影子银行体系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与商业银行同等重要。影子银行的崩馈就是1930年代银行倒闭的现代翻版。”影子银行体系是一个新的金融概念,通常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①伴随着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各种证券化产品和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学界越来越多的观点将其视为由影子银行体系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大幅拓宽了传统的流动性概念。从国内当前的金融市场来看,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是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
由于正规信贷渠道的压缩,影子银行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按照央行社会融资总量口径,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已经达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其中,表外融资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融资总额达到3.85万亿元,占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48.4%。②由此可见,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已经有了明显拓展,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尝试性地检验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继。如果流动性之链也同样存在于中国,那么本文认同参数选取不当导致流动性之i迷的解释,但不赞同选取更狭义的货币总量指标,而是应该选择考虑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更加广义的货币总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与流动性之i迷的关系。
1. 2研究意义
影子银行是正在演进中的新鲜事物,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再者,由于影子银行大多是规避金融监管的产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数据和信息的可得性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大量的研究侧重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其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状态。许多有关的重要命题依然悬而未决。本文的写作意义在于通过检验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谜,来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角度探讨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从而给出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和影子银行监管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
第一、把国外学者研究方法和国内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验证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链;
第二、在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影子银行的定义、信用创造机制和宏观效应;第三、为流动性之墟提出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
2文献综述 ......................4
2.1流动性之谜是否存在 .....................4
2.2流动性之谜存在的原因..................... 7
3中国货币市场流动性之谜的实证研究 .....................10
3.1数据说明 .....................10
3.2模型说明 .....................13
3.3实证研究结果..................... 16
3.4实证结果小结 .....................28
4中国货币市场流动性之谜的解释: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29
4.1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29
4.2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34
4.3中国货币市场流动性之i迷的解释 .....................40
4.4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探讨 .....................43
结论
本文在回顾并借鉴现有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符合中国利率双轨制现实国情的利率指标,与常用的货币供应量研究指标Ml、M2相结合,尝试性地检验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链。研究结果发现,在1996-2012年整个时间区间内,中国货币市场不存在流动性效应。紧接着,本文对这一总样本区间进行了以经济周期为依据的分段研究,发现除了 1998-1999年通货紧缩的特殊时期外,在1996?2012年的其他时期都没有发现流动性效应。
因此,本文提出了对参数选取即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的质疑。在应该选择比Ml、M2更广义还是狭义的货币总量指标的分歧点,本文尝试对部分学者建议的基础货币和央行票据发行总额及与二者分别对应的利率指标进行了流动性检验,并没有发现任何流动性效应存在的迹象。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影子银行”部分实现金融改革目标[EB/OL]. 2011 年.
[2]白和金.1998-1999: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1998,(1)
[3]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影子银行:隐身恶魔的挑战与征服[EB/0L].中国信货风险专题分析报告,2011,(17).
[4]程棵、刁思聪、杨晓光.中国信货投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
[5]程展兴.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回购利率关系研究及其对我国基准利率选择的探讨[M].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6]董兵兵.中国的货币传导机制:一个两部门的流动性效应模型[M],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7]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
[8]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9]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 (12).
[10]李宏瑾、项卫星.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与间接货币调控一一对央票操作及其基准利率作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