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交往不断。隋唐时期,日本曾向中国派出大量使节及留学生来华学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日本学习的对象,儒家文化对日本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而到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和借鉴。
19世纪中叶,两国的封建统治都已经开始走向末路,面对着国内的动荡局势和外国势力入侵的威胁。两国相继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两国人民在蒙受被侵略的耻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冲击。时代的创痛激发了两个民族的觉醒,部分思想先进的人开始扩展他们的视野,把眼光由国内转向海外,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探索着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为了摆脱可能被“淹没”的命运,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中国也开始了洋务运动。
两国几乎同时开始的现代化进程,却有着如此不同的发展轨迹。日本为何能先于亚洲其他国家主动大量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本国实践中,进而推进日本社会迅速发展,并在亚洲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而中国却没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并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展开着反帝反封建的艰苦斗争。在两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也开始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那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两国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变革?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反映出了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特点与路向?这些差异或影响是否在后来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体现或者证实?等,就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明治维新时期对于日本、清朝末期对于中国都是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而教育改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自然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两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分别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比较的研究比较多,而与中国整个这段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做的比较少一些。其中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比较的研究最多,主要比较了两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教育改革的措施、西方文化对于两国的影响以及教育改革的结果和影响。两国隔海相望又同属“儒家文化圈”,所以改革的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使得两国教育改革的起点也不同,措施不同,结果也不同。大部分研究认为,与洋务运动相比,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彻底和全面,推动了日本的全面发展,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而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程度不够深,没有全国系统的指导规划,仅仅是靠几个政府官员建立了一些新式学校,并没有触动封建教育的根基,’但是同时也肯定了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成果,终于在中国迈开了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比较主要集中在两国的思想启蒙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被认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比较了两国重要人物的思想,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日本的福泽谕吉、森有礼等等。新政时期中日两国主要比较的是两国的学制,日本的学制1872年就建立了,并随着日本的发展一点点的改进;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才颁布和实施的,比日本晚了30年,而且是模仿日本的学制制定的。把他们拿来比较是因为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到了清末新政时期的才开始了真正的自上而下教育改革,并且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才可以相互比较。在这些研究当中,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成果多被肯定,认为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但也有不少研究忽略了它后期的反面作用,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步履艰难、发展缓慢,直接的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多学者在与日本比较的研究中,从多方面分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缓慢的原因,同时也肯定了中国这一时期教育改革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所做的贡献。
留学作为学习西方,富国强兵,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中日两国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而留学生对于两国的现代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于中日两国这段历史时期留学教育的比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留学政策的比较。在留学的问题上,日本始终比中国更有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对于西方先进文明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一于留学的态度的不同。两国留学政策的差异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奖励政策、选拔政策、留学科目。!刁本在这方面的政策更有利于留学教育的发展,更有一利于留学生在今后国家发展中发挥作用。其次,就是留学的历史作用的比较。两国的留学教育对两国现代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政治_匕两国留学生都表现的非常突出,中国留学生以留日学生最为重要,日本则是以幕末留学生为主。在教育方面,中国留学生对普通教育以及教育的普及做出了主要贡献,以留日学生为主;日本留学生则是更多的从事高等教育和教育行政工作,他们的作用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黄育芳. 九十年代以来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述评[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3) .
[2] 范达人. 略论历史的比较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3) .
[3] 吴会蓉. 晚清教育新政探析[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1) .
[4] 黎红雷. 比较方法论[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
[5] 杨心浩. 传统文化、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的再思考[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2,(03) .
[6] 贺小飞.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02) .
[7] 何桂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 2003,(06) .
[8] 江怡. 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启示[J]. 江汉论坛, 2003,(12) .
[9] 刘媛媛. 藤田英典对日本教育改革的批评[J]. 基础教育参考, 2006,(10) .
[10] 郝一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生教育之比较[J]. 大学教育科学, 2005,(02) .
[11] 王万俊. 略析教育变革理论中的变革、改革、革新、革命四概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01) .
[12] 商丽浩,田正平.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J]. 教育研究, 1997,(07) .
[13] 林苗. 试论德国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05) .
[14] 李金红,雷国新. 近代以来中国集权政治的解体与重构[J]. 理论月刊, 2003,(11) .
[15] 张玉芬. 论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5,(01) .
[16] 李俊义.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教育思想的差异性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2) .
[17] 张友谊. 福泽谕吉的文明观述评[J]. 理论学刊, 1996,(06) .
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摘要 4-5
Abstract 5
绪论 7-13
一、研究缘起 7
二、研究现状 7-9
三、研究意义 9
四、研究............... 9-10
五、核心概念 10-13
(一) 现代化 10-11
(二) 教育现代化 11
(三) 现代化的后来者 11-13
第一章 现代化进程中................ 13-26
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现代化 13-17
(一) 中日政治变革 13-16
(二) 中央集权与现代化 16-17
二、教育机构、教育..................... 17-24
三、教育经费与教育现代化 24-26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思.............. 26-36
一、文明的谦逊与文明的傲慢 26-28
二、“中体西用”.................. 28-31
(一) “中体西用” 28-30
(二) “和魂洋才” 30-31
三、从臣民到................31-36
(一) 臣民与公民 31-32
(二) 人的现代化:公民的诞生 32-36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变革与教育改革:学制与学堂 36-42
.........................
参考文献 46-48
致谢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