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方国家,是在价格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研究个别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是研究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怎样进行资源分配使得既保持了市场机制下的竞争活力,又避免了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即它是关于如何权衡规模经济性与竞争有效性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揭示了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为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该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西方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又分为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影响下发展起来了新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大学的梅森和他的学生贝恩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早研究者,也是哈佛学派的创始人。哈佛学派的代表贡献是 SCP 分析范式,即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是其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因果联系,即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哈佛学派认为产业的过度集中会使这些少数企业为了谋取垄断利润而利用其垄断地位抬高价格、设置障碍、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所以他主张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芝加哥学派也称为绩效学派,是在与哈佛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他们认为哈佛学派强硬的反垄断政策是造成美国 20 世纪 60-70 年代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哈佛学派提出的 SCP范式过于简单武断。事实上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绝非是一种简单的,有其一必有其二的单项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芝加哥学派主张放松对大企业的管制的政策主张不仅极大的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也对后来的新产业组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该学派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区分企业的高赢利是来源于自身的高效率还是垄断势力的题目上还存在着一定争论。20 世纪 70-80 年代,新产业组织学派形成,其在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有所突破和创新。90 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其最新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范式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行为的分析范式;在研究重点上,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了对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厂商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方法。随着产业组织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正规微观经济学模型,出现了用正规数学模型分析取代 SCP 框架的趋势;在政策主张方面,主要是反垄断政策和管制政策的改变。新产业组织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从注重反垄断结构到注重反垄断行为,且反垄断的目标由过去的单纯保护消费者利益变为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保护消费者利益。在管制方面,其强调管制者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非对称信息,主张以激励性管制取代过去传统的管制方式,另外,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强化社会性管制,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产业组织的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等角度展开论述。
1.2.1关于企业组织规模结构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于产业组织结构的的研究要早于我国学者近 50 年。Robert G ibrat(1931)1最早提出并指明企业的规模分布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之后一些学者利用销售额、员工人数、总资产等指标对企业规模的分布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在产业或在整个经济社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多数,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大企业在总体比例上将会出现递减趋势,使得对数正态分布的右侧出现偏窄偏长的现象。 Luis M•B•Cabral& JoseMata (1991)通过葡萄牙制造业中最大的 587 家企业发布的经济报表和官方的统计数据,以雇员人数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规模分布进行了实证检验。Pietro F Peretto(1999)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称均衡中,企业的数量决定了集中程度和企业规模,而这些又决定了研发运作的效率和规模以及创新的速度。Esteban Rossi 一 Hansberg(2004)3等就企业成长率随着规模增大而下降的原因及决定企业规模分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特定因素积累与分布的重要意义在资本强度、企业规模与企业变化力之间产生了新的含义,并认为这些含义与美国实际数据一致。
2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1 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产业组织结构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企业规模结构),以及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结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或产业之间的配置,产业组织结构的实质则是生产要素在同一产业内部的配置。产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在产业层面影响到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产业安全,在宏观层面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有产业组织的再造,没有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单纯通过调整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没有产业组织的积极反应,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的目标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产业组织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2.2 改革以来我国实体经济领域产业组织结构低级化
经济改革初期,乡镇企业和小企业的快速进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小型企业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生产规模呈小型化、分散化特征。我国工业行业大企业与相应行业的居世界领先水平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资产规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等硬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治理、资本运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等软实力方面都存在差距。另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都较低 。总体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组织虽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但远未得到有效调整。目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仍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行政垄断等问题仍然严峻。
3 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2
3.1 现状....12
3.2 存在的问题.......17
4 我国现有的产业组织政策与实施效果评估.....22
4.1 近 5 年我国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22
4.1.1 按政策实施的目的划分......22
4.1.2 按实施的对象划分....22
4.2 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执行效果评估.......24
4.2.1 产业产权结构模型....24
4.2.2 产业规模结构模型....27
4.3 研究结论......29
5 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30
5.1 美国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主要做法....30
5.2 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做法...30
5.3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31
5.4 韩国产业组织政策的两次转变.....31
5.5 对我国的启示...32
结论
第一,以专业化和协作生产为导向,鼓励并扶持小微企业参与以大公司为核心的社会分工协作体系。小微企业可以填补大企业生产的空缺,负责为大企业提供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大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下放给小企业,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多层次的专业化协作化体系。在这一方面可仿效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
第二,以技术和设备现代化为目标、给予小微企业必要扶持。小微企业若想在市场上长期稳定的生存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反垄断措施获得基本的市场空间外,还必须拥有可靠的技术支撑。但是由于小微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大部分企业难以负担产品研发的费用。所以,就需要政府从多方面加以扶持。首先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政策上对小微企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其次,通过国家和省级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援助。帮助小型企业上市,为其融资开辟新渠道。另外,在资产价格、临时税收方面可以对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切实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的问题。
第二,鼓励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具有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的功能,小微企业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特有的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通过共享公共产品和要素资源节省生产成本;通过共享市场网络、依靠集群知名度和品牌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享受“技术外溢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等。国外有很多产业集群的优秀代表,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皮安蒙特、印度的软件技术园区。集群的发展除了依靠市场、企业外,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区域文化的扶持。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区域文化为集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
【3】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5):43-49.
【4】王慧炯.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9).
【5】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8).
【6】马建堂.行业集中度与行业效绩[J].管理世界,1993(1):125-130.
【7】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3(6).
【8】白文扬,李雨.我国工业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1):45—50.
【9】何自力.试论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特点及重组目标[J].南开经济研究,1995(3):3-9.
【10】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及规模经济状况.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及规模经济状况课题组[J].中国社会科学,1995(5):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