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3 技术接受模型(TAM 模型)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一:三清山风景区失地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以银湖湾社区为例
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以及生计脆弱性分析框架,以三清山风景区银湖湾社区为例,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数据,分析银湖湾社区搬迁安置前后农户生计资本的变化,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三方面评估了银湖湾社区农户搬迁安置后的生计脆弱性,并分析了银湖湾社区农户存在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银湖湾社区农户搬迁安置后生计资本总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搬迁安置后的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得到了明显增加。由于大多数农户在社区搬迁安置前依靠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因此,搬迁安置前农户的自然资本相对突出,而物质、金融、社会、人力四类资本都相对较少。搬迁安置后,农户原有住房、土地、耕地基本被征收,农户的自然资本骤减,但家庭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物质资本得到明显增加。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3.1 理论目标
1.3.2 实践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1 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1.5.2 参与式观察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自然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
2.1.2 自然旅游地搬迁安置对生计的影响研究
2.1.3 旅游开发背景下生计脆弱性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生计资本
2.2.2 可持续生计
2.2.3 生计脆弱性
2.2.4 VSD评价整合模型
2.3 文献述评
3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概况
3.2 案例地搬迁安置过程
3.3 调研过程
3.3.1 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3.3.2 问卷调查
4 结果分析
4.1 社区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4.1.1 自然资本
4.1.2 金融资本
4.1.3 物质资本
4.1.4 人力资本
4.1.5 社会资本
4.1.6 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变化
4.2 社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估
4.2.1 农户生计风险暴露度分析
4.2.2 农户生计敏感性分析
4.2.3 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分析
4.3 社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4.3.1 旅游业的产业特性
4.3.2 农户自身的局限性
4.3.3 社区组织化程度低
5 对策
5.1 强化当地政府引导,完善社区风险应对机制
5.2 发挥社区精英作用,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
5.3 加强经营管理培训,实现社区技能增权
5.4 开拓新客源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二: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振兴模式研究
近年来乡村衰退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典型的乡村聚落,已经出现了急剧衰退甚至消亡的局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实现科学保护和有效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传统村落,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但在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社会文化变迁、过度商业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政府和学界日益关注传统村落应该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绿色发展研究
1.2.2 旅游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技术路线
2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2.1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乡村振兴理论
2.1.2 乡村旅游地绿色发展理论
2.1.3 两山理论
2.1.4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内涵
2.2.1 旅游型传统村落
2.2.2 绿色发展
2.2.3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
2.3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特征
3 案例村落与研究方法
3.1 案例村落
3.1.1 案例地概况
3.1.2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判定
3.2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概念性框架
3.3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3.1 构建原则
3.3.2 构建过程
3.3.3 指标说明
3.4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模型
3.4.1 熵权层次分析模型
3.4.2 加权TOPSIS法
3.5 障碍度模型
3.6 数据采集与处理
4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1 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4.1.2 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4.1.3 评价指标复合权重
4.2 准则层测度结果分析
4.2.1 经济发展效益指数
4.2.2 文化保护传承指数
4.2.3 村落社会进步指数
4.2.4 生态文明建设指数
4.2.5 政策管理支持指数
4.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指数
4.3.1 绿色发展综合水平
4.3.2 绿色发展协调程度
4.4 小结
5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5.1 指标层障碍因素分析
5.1.1 西牛峪村
5.1.2 黄岭西村
5.1.3 马栏村
5.1.4 长峪城村
5.1.5 爨底下村
5.1.6 柳沟村
5.2 要素层障碍因素分析
5.3 准则层障碍因素分析
5.4 小结
6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及对策探究
6.1 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模式
6.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绿色振兴策略
6.3 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发展对策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三:基于GPS轨迹数据的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
图 2-4 整合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 模型)
本文选取北京市为研究地,以六只脚户外旅行社区网站平台为数据来源,采集2010-2020年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者的GPS轨迹数据、地理照片数据、游记文本数据为数据源,使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Arc GIS空间分析法,将研究数据按照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时空维度、认知维度划分,对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游客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三个波峰,呈“3n”型分布,且波峰幅度逐渐减小,年内游客量差异明显,游客量分布结构由多个不规则的低谷和高峰组成,且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相似性”的特点。游客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存在明显的淡旺季现象,游客量季节分布总体呈现出春季(Q1)>秋季(Q3)>冬季(Q4)>夏季(Q2)的特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登山旅游
2.1.2 旅游时空行为
2.1.3 兴趣点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者行为理论
2.2.2 时间地理学理论
2.2.3 行为地理学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户外登山旅游研究
2.3.2 出行规律及模式研究
2.3.3 旅游行为规律研究
2.3.4 旅游时空行为研究
2.3.5 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北京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1.3 北京交通路网系统
3.1.4 北京旅游资源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北京市基础GIS数据
3.2.2 GPS轨迹数据
3.3 数据采集
3.3.1 数据爬取
3.3.2 数据属性研究
3.4 数据预处理
3.4.1 GPS轨迹数据预处理
3.4.2 照片数据与文本数据预处理
4 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分析
4.1 时空动态分析
4.1.1 时间分布特征
4.1.2 年度变化
4.1.3 年内变化趋势
4.1.4 季节变化趋势
4.1.5 季节性强度指数
4.1.6 月变化
4.1.7 星期变化
4.1.8 日内时间分布及变化
4.1.9 节假日
4.2 空间分布特征
4.2.1 空间分布
4.2.2 空间集聚特征
5 时空演化研究与热点分析
5.1 时空演化研究
5.2 热点分析
5.2.1 热点分析
5.2.2 季节分布
5.2.3 夜爬分析
6 户外登山旅游者群像分析
6.1 群像特征分析
6.1.1 户外登山旅游者概况
6.1.2 户外登山旅游动机
6.1.3 户外登山旅游安全
6.2 认知形象分析
6.2.1 整体认知形象分析
6.2.2 认知维度构建
6.2.3 语义网络构建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旅游者时间行为特征研究
7.1.2 旅游者空间行为分布研究
7.1.3 时空演化研究
7.1.4 热点分析研究
7.1.5 群像特征分析
7.1.6 认知形象分析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主要是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目前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首先在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进行概念界定,其次根据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的内涵,构建了包含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六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包含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设施与服务、休闲经济与产业、休闲生活与消费四个子系统的城市休闲化评价体系,并分析了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度,最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协调度的影响因素。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问题显现,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1.1.2 休闲时代到来,城市休闲快速发展
1.1.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城镇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
2.1.2 休闲城市、城市休闲与城市休闲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耦合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
2.3.2 城市休闲化相关研究
2.3.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关系研究
2.3.4 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3.5 研究述评
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3.1 评价体系构建
3.1.1 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构建
3.1.2 城市休闲化评价体系构建
3.1.3 评价对象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3.1.4 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确定
3.2 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3.2.1 时间变化特征
3.2.2 空间发展差异
3.3 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评价
3.3.1 时间变化特征
3.3.2 空间发展差异
4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4.1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4.1.1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影响
4.1.2 城市休闲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4.2 确立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4.2.1 耦合度评价模型
4.2.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4.3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的时间动态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耦合协调的空间差异分析
5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指标选择
5.2 模型构建
5.3 模型的测算与结果分析
5.4 区域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休闲化影响因素分析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五: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研究————以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研学旅行是一种情景式教学,中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既有利于其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也有助于其人格的稳定和价值观的树立,这些都与研学旅行的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为了促进中学生研学旅行的发展,笔者以云大附中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模型分析法对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进行研究。调查发现该校研学旅行服务总体较好,但在知识检测程序、行程安排、安全保障、教育成效等方面还需改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搭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学旅行
二、研学旅行服务质量
三、研学旅行教育成效
第二节 理论基础搭建
一、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二、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三、顾客满意度理论
四、其他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研学旅行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服务主体多元化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三、服务结果高质化
第二节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研学旅行服务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日渐丰富
二、研学旅行教师队伍构建日趋完善
三、研学旅行的知识性更加突出
四、研学旅行的安全更加有保障
第三节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服务缺乏评价方法
二、研学旅行行程安排不合理
三、研学旅行服务的双重属性难兼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相关因子分析
一、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因子分析
二、教育成效评价因子分析
三、满意度评价因子分析
第二节 模型假设
第三节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访谈设计与电话访谈
一、访谈设计
二、电话访谈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发放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第三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二、家长问卷结果与分析
三、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
一、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
二、教育成效评价
三、满意度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的提升建议
第一节 关于研学旅行目标制定的建议
一、提高研学旅行计划的实操性
二、加强研学旅行组织的信息化建设
三、丰富和完善研学旅行的内容
第二节 关于改善研学旅行行程安排的建议
一、细化每个行程节点的预算时间
二、合理选择研学旅行目的地
三、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景点停留时间
第三节 关于改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的建议
一、全程排查,确保研学旅行行程的安全
二、加强安全预警教育,提高研学旅行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
三、闭环式的管理,排除研学旅行的安全死角
第四节 关于提升研学旅行教育成效的建议
一、提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发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能力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构建了中学生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二、提出了知识性是研学旅行服务质量的评价因子
三、提出了是非观念是研学旅行教育成效的评价因子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